04.17 裝備問題還是思想問題?為何被全國寄予厚望的德械師迅速敗亡

裝備問題還是思想問題?為何被全國寄予厚望的德械師迅速敗亡

如果非要給二戰中各國軍隊戰鬥力搞個大排名,那麼德軍會毫無懸念會排在前茅。

甚至有的網友會斷言,當時的日軍要遇到德軍,估計三下五除二就會歇菜,畢竟當年德軍差點把蘇軍搞熄火,蘇軍又把日軍揍得暈頭轉向(諾門坎戰役)。

按照不等式傳遞一下,德軍遠強軍日軍。

但是令人驚訝地是,在二戰的中國戰場上,曾經有一支用德軍思想和武器武裝起來的“德械師”,在和日軍交手中卻並沒有佔得便宜,反而很快就損失殆盡。是人種不行嗎?肯定不是,美械裝備的遠征軍能把鬼子幹趴下,上甘嶺能把美國大兵打得沒脾氣,說明中國人不差。

凡事最少都有三個原因,今天一起來聊聊德械師為何戰績不盡如人意的原因。

裝備問題還是思想問題?為何被全國寄予厚望的德械師迅速敗亡

第一,調整師名不符實

德械師,這是我們後人的稱謂,它實際上的名字是調整師。蔣介石名義上統一中國後,尋找列強依靠,壯大自身成為的他的選擇。最終被歐洲各國壓制,急需尋找市場的德國和他一拍二合。

德國人是認真的,在中德合作破裂前,德國先後四波顧問團圍繞塞克特提交的《陸軍改革建議書》幫助老蔣改組軍隊。就是從1935 年下半年開始分五年十期為陸軍編練出60 個國防師。

裝備問題還是思想問題?為何被全國寄予厚望的德械師迅速敗亡

這60 個師的理論編制為:師司令部一、步兵旅二、步兵團四、騎兵連一、炮兵營一、工兵營一、通信兵營一、輜重兵營一,全師人員編制為11423 人(野炮挽馬師)或11579人(山炮馱馬師),裝備野(山)炮12門、小炮24 門、82 迫擊炮24 門、重機槍74挺、輕機槍336 挺。

這些部隊稱為調整師。全師人數相當於一個日軍常備師團的75%—80%左右。

而沒有列入調整師的部隊,則從中挑選出60個,按照1932 年6 月頒佈的《陸軍師暫行編制表》進行整理,這60 個師稱為整理師。

但是計劃不如變化。由於1936年6 月陳濟棠和李宗仁於同年聯合發起“兩廣事變”,12月,張學良、楊虎城發起“西安事變”,“調整”計劃被迫全部中止,甚至連陸軍整理處也被裁撤。

裝備問題還是思想問題?為何被全國寄予厚望的德械師迅速敗亡

就這樣,計劃的60個師僅僅組織了20個師的調整,其中10個還是半成品,有編無裝,戰鬥力堪憂。因此,真正勉強稱得上“德械師”的只有10個師。

即:第2 師(師長黃傑)、第11 師(師長黃維)、第14 師(師長霍揆彰)、第25師(師長關麟徵)、第36 師(師長宋希濂)、第57 師(師長阮肇昌)、第67 師(師長李樹森)和第87 師(王敬久),以上總計8 個師,以及教導總隊和第2 師補充旅。

裝備問題還是思想問題?為何被全國寄予厚望的德械師迅速敗亡

第二,裝備缺斤少兩

德械師、德械師,沒有德械裝備,有個錘子用。

截止到1935年11 月,中國從德國進口到的、可用於裝備步兵部隊的輕武器計有1924 年式毛瑟步槍一萬支(含一億發子彈)、ZB26 輕機槍5000 挺、M1932 型毛瑟自動手槍(俗稱盒子炮或駁殼槍)5000 把(含500 萬發子彈),20 門Pak35/36 型37mm戰防炮、迫擊炮240 門及其他若干單兵裝備,這些裝備全撥給了第一批入選為“調整師”的10 支部隊。確保了那十個師名副其實。

1936年,國民政府繼續給德國下訂單,但是希特勒自己還忙著擴軍,所以國民政府的後續訂單直到抗戰爆發才到,把第二批的德械師裝備了起來,也就說第二批德械師才拿到武器就上了戰場。

至於後面的“調整師”“整理師”那就更不用說了。

裝備問題還是思想問題?為何被全國寄予厚望的德械師迅速敗亡

第三,思想換湯不換藥

科技是核心戰鬥力,但是戰場的臨戰指揮更是戰鬥力的靈魂。德械師本身已經從大規模集群衝鋒中走出,靠的是火力的控場,但事實上,從德械師的運用上的說,當時上指“三流統帥”,下至一線指揮員,都沒有這種戰術意識。

淞滬會戰爆發後,調整師根據所處的不同位置分別開赴不同的戰場。最先與日軍交手的調整師,是奉命參加淞滬會戰的第36師、第87師、第88 師和獨立第20 旅(原第2 師補充旅改稱,會戰期間又擴編為第61師)。

實戰中暴露出種種戰術弱點,比如不懂坦步協同作戰,任由戰車部隊落單被日軍步兵逐一消滅,又如進攻作戰時不知選擇重點,導致處處都在進攻,處處都無法取得進展。

裝備問題還是思想問題?為何被全國寄予厚望的德械師迅速敗亡

隨著會戰的擴大,日本侵華的全面爆發,國民政府並沒有時間來總結經驗教訓,只能把德械師當救火隊,不斷被消耗。

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第36 師、第51 師、第58師、第87 師、第88 師和教導總隊被消耗殆盡。

華北戰場上,第4 師和第89 師在南口;第2 師和第25 師在保定;第10 師、第83 師和第85 師在忻口、第27師先後遭到重創。

裝備問題還是思想問題?為何被全國寄予厚望的德械師迅速敗亡

抗戰僅僅四個多月,28 個調整師因損失過大,又無裝備可作補充而不得不宣告結束。剩下的第80 師因位於福建戰場傷亡不大,第5 師因駐防重慶而倖免於難。

德械師的失敗並不僅僅是兵力、火器的損失,德械師改組前被各個派系看成未來戰場的希望,這種稀裡糊塗的消耗完後,那些待調整的部隊更是未戰先怯,一觸即潰、不打就散的情況不斷出現。

德械師的失敗並非德械的失敗,而是邯鄲學步的失敗,回顧國民政府德械、蘇械、美械的構建與失敗,應該說還是“師夷長技以制夷”那一套,沒有真正找到植根中華民族的偉岸力量,拿來主義看似好東西,便捷又快速,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又豈能長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