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9 人民幣近期大幅度貶值,未來會如何?

對於普通投資者,每當匯率出現波動,大家總是追問保匯率還是保房價。匯率和資產價格關係,二者確實存在矛盾關係,但是這種對應關係往往類似蹺蹺板。因此,中央銀行在其中追求平衡,顧此失彼是常態,但絕非非此即彼。

回看保房價還是保匯率這種說法,固然直接形象,但是邏輯鏈條過於簡單;因為其根據在於房價代表人民幣資產價格,人民幣貶自然房價跌。但是,這一說法過於粗暴,即使人民幣走低,目前格局之下,外匯管制仍舊大體有效,在沒有海外變現渠道時,房價並不會收到匯率走低的直接影響。自然,這不是說兩者之間沒有關係,只是說這一關係是間接的、多環路運行的,受制於很多制度與政策條件。

最重要的問題,人民幣未來會如何?

此前20多年,中國享受了經常項目與資本項目雙順差,支持人民幣從低谷水平上不斷升值。這一局面隨著雙順差的縮小與消失,隨著外匯儲備的見頂回落,從2015年開始改變。

從經濟學上講,只要中國國內以人民幣計價的資產的投資回報率情況沒有改善,人民幣都會面臨持續壓力。而今年流年不利,諸多不友善的因素疊加,人民幣承受了更大的壓力。在一段時間之內,人民幣可能還會繼續有所走弱。

對此,政策方面應該如何抉擇?即人民幣政策是保價還是保量?所謂保價,即維持人民幣堅挺,哪怕動用外匯儲備;所謂保量,則是保護外匯儲備,而允許人民幣匯率浮動。

明智的做法,是兩者兼顧,不走極端,但把外匯儲備放在比匯率更加重要的位置上。只要不形成恐慌性拋售,人民幣匯率適當貶值,有利有弊,利弊抵消之下,淨損益或許並不是很大。有利的方面是,匯率走低有利於中國出口,在遭遇貿易戰的外部環境中,有利於出口就是有利於民企與製造業,對中國經濟的意義不容低估。當然,這有代價,除了面子上不好看之外,國內資產價格、資金外流等方面也都有負面影響。

換言之,人民幣走低不可怕,但是底線在於,捍衛可能因為資本外流造成金融衝擊。每次美元走強,都會對國際資本流動帶來劇烈影響,新興市場首當其中,例如根據國際金融協會(IIF)最新數據,5月外國投資者總計拋出123億美元新興市場債券和股票資產,造成2016年歲末最大單月資金外流。

不同於匯率,外匯儲備對中國經濟金融安全具有戰略重要性。歷次發展中國家的金融動盪都表明,危機時刻,外匯如同生命般重要;彼時,為了名義上的匯率去捨棄寶貴的外儲,並不划算。

人民幣貶值的核心邏輯,並不在美元走勢,而在至於自身經濟結構問題;而未來人民幣核心利益,並不是在於市場漲跌,而在於中國的金融安全。

貨幣的錨,在信用本位時代,在於央行和銀行的關係,央行基於什麼質量的資產發行基礎貨幣,決定了貨幣在國內的成色;如果銀行恣意放貸形成壞資產,而央行收購銀行持有的壞資產來增發貨幣,則成色必然打折,加大人民幣貶值壓力,間接地也決定了人民幣在國際上的成色。

最終,央行的每一個選擇,都事關人民幣的核心利益,也就是中國的金融安全。

人民幣近期大幅度貶值,未來會如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