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湘西赶尸是真的还是迷信?

看鉴地理


当然是假的。看了我的回答,基本就能解释你对赶尸的所有疑问了。

先说一下赶尸是什么,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落叶归根的说法,所以人死后都想要埋到家乡。有些人死在了外地,他的家人就会找人把尸体给运回来,慢慢的就形成了一种职业,专门帮人运尸体,叫做赶尸匠。大致上就跟赵本山的电影《落叶归根》差不多。

运尸体跟运别的不一样,车船什么的交通工具人家不让尸体上,都嫌晦气。而且湘西山多水多,交通不便,大部分都是靠步行的。久而久之那边的职业运尸人,在工作过程中总结了一些办法。

很多时候赶尸匠带徒弟的话,两人一起,就会抬着尸体走。按照正常人的想法,就是做个担架抬着,但是在山路上抬着担架其实很不方便,很影响行进的速度。

后来他们发现了一种比较省力气的方法,就是把尸体竖起来抬。用竹子绑一块,就像下图中这样。

这样可以一次太好几具尸体,也比其他的方法省力气。

这样抬着是方便了,但是外人看起来就很诡异了。古代的衣服都是比较宽大的,竹子又很细,尸体的胳膊还是被横着绑到竹竿上。有时候都被衣服给挡住看不到竹竿,再加上赶尸匠走起来竹子的弹性上下一晃一晃的,远处看起来就跟实体自己在蹦着走路一样。看起来特别吓人,普通人看到这场景基本都吓傻了,很少有人敢上前去一探究竟的。所以就越传越邪乎。

那动作像极了我们在林正英僵尸片中的僵尸走路一样。话说回来,那些僵尸电影的灵感也是由此而来的。为什么电影中的僵尸都是蹦着走路呢。就是因为这个。

至于为什么只有湘西有赶尸?

其实其他地方也有帮人运尸体的,只不过是湘西人发明了这种抬尸体的方法,而其他地方方法不同而已。


漂浮菌


赶尸过去是真真存在的,也是门讨吃的手艺,从事此行当之人,一般面相不佳,绝户居多。现在很多人没调查,没走访,以言传言,受影视夸张情节影响,一味认为是迷信,不科学,书本中沒讲过,就是假的,编的,糊弄人的!

现代人认为巫术就是迷信,你想想在没有科学之前,难道巫术在当时人心中,它不就是科学吗?


当时湘西,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人们为了生计,走出大山,养家糊口,出门在外,常有不测客死他乡。也就出现了赶尸这个行业,本人为验证赶尸这行真实性,走遍湘西这个县市,和怀化地区,四川,贵洲西南少数民族之地。赶尸是真实存在!

把整个赶尸流程搞清了,也就不难理解了。我大概讲一下吧,信了,你就想想,不信就当看个笑话。(1)药功,有贵洲凯里硃砂,石门的雄磺,贵洲平坝古法制的皮纸(它有着强大韧性.和超强的吸水性)还有草木灰。。。。。。(2)赶尸人,师徒,两人也可众人,自带各种法器。。。。。。必带之物高度烈酒,五色纸,黄钱,刀头,碗筷,米,棉线,麻丝。。。。。。各有其用。

受亡人之托,到地之后,先有起尸仪式,取小筛子一个,装好香烛纸钱,米,酒,刀头,利事。。。。。。燃放鞭炮,就近寻处水井,取水(细节就不一一介绍了),取水回来让尸服下这口水。。。。。。



领路人肩扛老人钱,手拿招魂幡,身背大背篓,边走边撒买路钱,间隔行尸五十米左右,日落而行,日升而息,赶尸路程少的两三天,多的月余,再长就没听说,不好乱写。

到家后,全尸入验,流澡,换衣,戴帽穿鞋,一般都是家人亲自上场,完毕入棺,超渡亡灵。这时家人好酒好肉感谢赶尸师徒,银钱付之,这样赶尸这趟活也就圆满,师爷收下钱后,会拿出一小部分返送亡者家属!


山城一纸客




答:人们的好奇心都是一样的。越是乱力怪神,越是用科学解释不清楚的东西就越想探个究竟。

甚至,就算用科学知识已经将其原理和奥秘之处解释过了,有些人还是喜欢用迷信的说法对之进行神化和包装——只有这样,才能制造出更多的话题,吸引更多人的注意,激发人们更多的兴趣。

不难想象,如果我说“湘西赶尸是真的”,一定能吸引大量人群进入围观,当然,招致的质疑、责难和穷追猛打式的刨根问底也会非常多。如果我说“湘西赶尸是迷信”,肯定是观者无趣,问者寥寥,没多少人愿意往下再看了。

但是,“赶尸”——这种通过念动咒符,让死去的人自己起来走路如此反科学的东西,稍有点脑子的现代人都知道是不可能存在的。

真实的作法,只能是“抬尸”。

湘西境内群山环绕,山路逶迤曲折,交通闭塞,古代的湘西人出外谋生,在外地遇上了不测,亲人不愿其流落异乡为鬼,就要请人运尸。如果把尸体装殓入棺,用车马运送,一则耗资巨大,二则难以通过众多崎岖险阻的山路。

则“抬尸”这一行业就应运而生。

通常,越是原始落后的地方,各类奇谈怪说就越多。

“抬尸”被湘西人神化为“赶尸”,最后成为了苗族巫术的一部分,与蛊毒、落花洞女一起,并称为“湘西三邪”。

吉首大学副教授陆群在《湘西赶尸》一书中断言说:让死人行走的法术是不存在的,将赶尸神秘化,是为了提高这项职业的门槛和收入。

即使到了现代,某些湘西人明明知道“邪术”不邪,也会从地方文化保护的角度出发,有意无意地对之进行保护、神化,甚至吹捧。

比如,湘西作家沈从文就在他的文章里公然写道:“经过辰州(今沅陵),那地方出辰砂,且有人会赶尸。若眼福好,必有机会看到一群死尸在公路上行走,汽车近身时,还知道避让在路旁,完全同活人一样。”

看,写得好象是他亲眼见到的一样。

沈从文的文笔是一流的,好得自然没话说。

但他的某些作派,是让很多人不以为然的。

钱钟书曾这样暗讽过他:“爱在作品里给读者以野蛮的印象,仿佛自己兼有原人的真率和超人的凶猛。他过去的生活笼罩着神秘气氛。假使他说的是老实话,那末他什么事都干过。他在本乡落草做过土匪,后来又吃粮当兵,到上海做流氓小兄弟,也曾登台唱戏,在大饭店里充侍者,还有其他富于浪漫性的流浪经验……”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香港影视兴起了“鬼片”“僵尸片”,“赶尸”故事无数次被搬上银幕,则“赶尸”话题盛行。

香港某摄制组于1994年来到湘西,准备拍一部民俗电影《湘西赶尸》。

沈从文的表弟、湘西著名画家黄永玉写信抗议,措辞激烈,信中说:“使世人不要误解我们那块正待开发的土地。”

在黄永主的搅和下,影片黄了。

所以,关于“赶尸”的迷信和各种猜测继续在世间衍生。

中央电视台《走近科学》曾猜测,湘西赶尸匠其实只留下尸体的头和四肢而抛弃躯干,套上黑尸布背着行走。

台湾媒体则分析运尸的主要工具是竹子,竹子穿过死者大袖寿衣的腋下,将数具尸体排在一起,前后两名运尸匠抬竹子运尸。

……

可见,只要“赶尸”的真相没完全公布,这种猜测就不会消失。

好了,2017年,江西卫视《经典传奇》栏目组决心把这个真相公之于众。

他们于专门到湖南怀化芷江县国际和平村找到一个名叫田铁武的人,把“赶尸”的真相弄得清清楚楚。

田铁武为芷江巫傩绝技表演艺术团团长,被称为“最后一位赶尸匠”。

田铁武说,他的“赶尸术”是跟他的大伯学的。

田铁武的大伯田易临曾于1939年秋有过一场“赶尸”壮举。

该年,有80多名湘西籍士兵在湖北参加抗日战斗阵亡,田铁武的大伯田易临一举将这80多名烈士的遗躯“赶”回了湘西,成为一时美谈。

面对电视台记者的访问,田铁武把从大伯那儿学来的“赶尸术”和盘相托,全部说了出来。

真相就和上面台湾媒体分析的一模一样,并无什么神奇之处。

田铁武还应电视台的邀请,用活人代替尸体,现场表演了一番。

真相竟是如此平淡无奇,大家也都感到索然无味。

不过,江西卫视只是一个地方台,影响力还不够,否则,也不会有人在悟空问答里问“湘西赶尸是真的还是迷信?”的问题了。


覃仕勇说史


未知的东西总是令人敬畏的。不过,有时候已知的东西,会令人更加敬畏。


湘西赶尸,就是这样一门令人教畏的、稀缺的手艺。


赶尸,又称为道门赶尸,起源于道门祝由一派;而赶尸术是神秘的巫修和道术的完美结合,曾经一度辉煌,弟子满天下。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巫修,由于不能接受他的道侣喜妹的永远离开,千方百计要使她起死回生,于是采百家之长创出一门禁术,以此可以维系死者的身体不朽。


虽然还不能真正的扭转阴阳、起死回生,却也可以肉身不朽,跟随他四处行走四方,只是不能见阳光,有诸多禁忌,后来这一术法被命名为“喜神术”。

一个偶然的机会下,赶尸术传到了茅山派祖师盈的手中。茅盈结合了道家的道术,对其改良,并发扬光大。



所以茅山之术初时又称为“玉女喜神术,”为巫术,又称赶尸术,流行于湘西大山之间,这就是湘西赶尸之术的由来。


那么,为什么要赶尸呢?


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民间有些人客死他乡,却因为诸多不便,不能返回故土安葬,只好埋在异土。

但是,这对于一个乡土观念很重的民族来说,是一件终身的憾事。为了达到叶落归根的目的,人们无所不用其极。


有的把人火化后装入坛中,带着骨灰坛返乡埋葬。有的选择带回头颅和四肢,下葬时装一个假身。还有的干脆带几件衣物,回去立个衣冠冢。


不过,所有的这些方法,都不能很好地满足尸体完整地入土为安的需求。于是,人们就不断地寻求新的方式,以期达到遗体完美返乡的目的。


而赶尸术的诞生,恰恰弥补了这一缺憾。赶尸匠或赶尸道人,可以通过符箓和咒语,将死者的尸体完整地运送回故土安葬,不怕翻山越岭。


特别是在湘西一带,地势险峻,穷山恶水,山高林密,猛兽横行,车马不通。很多地方根本就没有路,那些客死异乡的人只能埋在他乡。


这时候,赶尸术诞生了。只需要请一个有经验的赶尸匠或道法高深的道士,把死者的尸体赶到平原马车通行的地方,再由死者家属迎接回去下葬,这样就满足了这一部分人的需求。


所以,湘西赶尸业就悄然兴起了。


当然,几乎所有的赶尸人都和茅山派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他们胆大心细,熟悉地理,道法高深,而且正统的茅山传人都会炼制尸灵做为护法神将。


赶尸人昼伏夜出,通过符篆咒语和法器接引,才能把死尸赶到指定位置,这个过程常常需要好几天。


所以一路之上,就诞生出许多的赶尸客栈,专门供赶尸人住宿。如果半路遇到了刮风下雨的坏天气,有经验的赶尸人会就近找一个山洞安放尸体,天晴后再去赶尸客栈补给。



在这个时候,喜神已经泛指被赶的尸体,是为了表示对死者的尊重,也为讨个吉利,故称其为喜神。


湘西的赶尸人入住赶尸客栈后,都有人吆喝一声:“喜神入宿,闲人退避”。然后,才招呼赶尸人把喜神安放在指定地点,这是给四方小神打个招呼,免得冲撞。


再后来,道家天才传人茅盈把玉女喜神术和道门之术结合起来,开创了茅山派。


当时,江湖上有一个巨牛B的剑修门派,叫做落霞派,其开派祖师碧落天曾一剑削三峰,开创了剑修巨无霸落霞派,号称为天下第一。


而茅山派在强盛之时堪比落霞派,曾于落霞派并称“落茅”。


他们最诡异、最出名的道术叫做“大诅咒术”,取人性命于无形之中,神秘莫测,鬼神皆惊。

而茅山派祖师茅盈于落霞派祖师碧落天相交莫逆,江湖并称“碧茅”。


茅山的赶尸术不同以往的任何一种,他们可以通过符咒,把死去不曾腐朽的尸体赶起来和被召唤而来的怨灵融合成为尸灵。


尸灵是道门赶尸人的护法神将。它能力强大,防御超级变态,通常被用来充当肉盾,抵抗野兽,探索险地以及协同作战。


尸灵虽然是道门赶尸人的护法神将,却是集百恶为一身,生来丑恶无比。


它浑身无毛略黑,头顶光而且尖,五官几乎挤在了一起,耳朵尖尖的,两只手臂长可及地,个头较矮,脊梁突起如鱼鳍,生长着狰狞的骨刺,后面坠者半截小尾巴。


脖子短粗几乎没有,嘴角上翘,若哭若笑,一缕碧绿色的精光从带着粘液的死鱼眼里射出来,令人心寒不以。



尸灵做为道门的护法神将,炼制颇为不易,除了道法和咒语,还须各种手诀辅助。

刚召唤出来的尸灵也很虚弱,没有很强的能力,稍不留意就会死去,化为怨气消散掉。需要用各种珍贵药材和矿石不断祭炼,才能逐渐进阶变强。


要知道,湘西之地山高林密,各种蛇虫猛兽不计其数。如果没有护法神将守护,单靠人力,是很难安全护送喜神抵达指定位置的。


而且,护法神将(尸灵)对喜神拥有神秘的沟通能力,能更加完美地辅助赶尸人操控喜神。

于其说是赶尸人在赶喜神,倒不如说是护法神将(尸灵)在赶,这就是湘西赶尸背后最大的真相和秘密。


但是,尸灵的进阶颇为不易,进阶后能力大增,皮毛变色。


尸灵按照毛色来分共分为七阶:


第一阶为白色尸灵, 攻击力不高,防御力相当于炼气期的修者。可以轻松斩杀低级僵尸。

第二节为褐色尸灵,攻击力一般,防御力相当于筑基期的修者。可以轻易斩杀二级僵尸。

第三阶为青色尸灵,攻击力高,防御力相当于筑基巅峰的修者。


第四节为绿色尸灵,攻击力提高不大,防御力相当于金丹期修者,可以轻松斩杀四级僵尸。

第五阶为蓝色尸灵,攻击力提高不大,防御力相当于元婴期修者,可以斩杀五级僵尸。

第六阶为靛色尸灵,攻击力提高不大,防御力相当于元婴期巅峰修者,可战六级僵尸。


第七阶为玄色尸灵,攻防一体,能力未知。因为还没有人炼出过七阶尸灵。


尸灵颇具灵性,进阶极难,防御变态。每一次的进阶都需要辅之于大量的天材地宝,所需代价不菲。


而一旦进阶成功,必然是脱胎换骨,智商和攻击力都会大幅度的提高,防御力更是成几何倍数增加。

打个比方来说,一头三阶尸灵的防御力,起码要比二阶尸灵高出一倍,几乎相当于普通金丹期修者的防御力了。


实为居家旅行,遗迹探险,攻防作战之必备良宠。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是真的,

但是这是楚巫文化的一部分,是一种习俗。不是大家想的那些神啊鬼啊。就是一种传统文化而已。当年楚国的风俗就是尊崇鬼的,巫文化对楚辞都有很大的影响。楚地有着浓厚的巫文化传统,那里的风俗信巫鬼,所以才会留下湘西赶尸这种让人发毛的传统习俗


赶尸有一种赶法是别人从远处看来是尸体像僵尸一样跳着走,其实不然,赶尸队一般是师傅和徒弟一起敢,一个在尸队最前,另一个在尸队最后,两人用两根长竹竿穿过所有尸体的两腋下,在用绳子将尸体的手臂和竹竿捆牢,然后在前面的人敲锣开路,一面防止动物妖尸体,一面让活人避而远之,而竹竿有韧性,所以不难理解看到体“跳”了,这是“扛”尸,最常用的赶尸方法。所有的一切都是人在操作,尸体本身就是尸体,他们没有任何动作,湘西赶尸也没有大家想的那么神。就是很普通的一个事情,我一直深信着所有的事情都能得到一个科学的解释。


至于中国僵尸形象的来源,这个就比较复杂了。

我国僵尸文化流行起来的时间是在于明中叶以后,清朝达到顶峰。【划重点!

你所提问的穿着太监服,蹦来蹦去的样子应该是林正英系列电影自己创造的,因为他是我国比较早又比较出名的僵尸片,所以后来大家都默认中国僵尸就是跳来跳去的。


我翻了一些历史资料,真的没找到有资料说僵尸是跳来跳去的。

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中说僵尸是白毛遍体,目赤如丹砂,指如曲钩……没有说他跳来跳去。而且还说明了僵尸是不穿衣服的。


电影作为大众传媒产品,在影片中塑造赤身裸体的人物形象在当时的文化语境下显然是有伤风化的。所以给了僵尸衣服穿,而选择清朝的原因我想大概是因为清朝离我们比较近,比较有熟悉感。民国到现在时间太短了,僵尸修炼不长。而建国后动物不能成精。


【贴个我觉得超级可爱的清朝小僵尸】



蜀中过思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2c63001e81135e0ce111\

看鉴地理


大家都知道,人死之后,会变得非常非常重。有聪明的运尸人就发明了将尸体垂直固定于竹子上的方法,两个运尸人就可以轻松的运送4-5具尸体。

固定的方法:将竹子穿过腋下,并将尸体的双手置于竹子的上方,以粗麻绳将双手到腋下这段放平绑在竹子上。
如此一来,就算运尸人以两个竹竿同时运送4-5具尸体,行走于高低不平的山路上时,尸体也不会掉落。
中国传统服饰都是宽袍大袖,寿衣也不例外,所以绑在双手下方的竹竿,会穿入寿衣袖口后,再由后方穿出,完全被寿衣遮盖。所以在夜里远远看起来,就如一队尸体平举双手,跟在运尸人背后列队而行。
由于竹子是有韧性的材料,在承载重物运送时会因竹竿弯曲受力面上下晃动。于是,直立的尸体就如同跳跃般,跟在前方运尸人背后前进。由于要避免白天太阳直晒的高温造成尸体腐败,运尸人都选在黑夜赶路。
在夜晚照明不普遍,一般只能靠微弱月光或烛火灯笼的古代。不敢走近看的百姓,远远看到的就是运尸人赶着一队平举双手,跳跃前进的尸体赶路了。

风度mensuno


其实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的人们,在他们的观念就是“落叶便要归根”,以及“入土才能为安”。如果你看过赵本山老师演的一部电影《落叶归根》,你就会明白对于客死他乡的游子,“落叶归根”对他们来说一定是最后的奢望了。因此,在湖南的湘西地区便出现了“赶尸”这一说法。

赶尸是湘西地区苗族的民俗,算的上是一种巫文化。相传在清朝的时候,湘西“赶尸”的传闻就广为流传。所谓的赶尸就是赶尸人利用“法术”,将那些客死异乡的人的尸体带回家乡,让他们入土为安。尽管“湘西赶尸”这一传闻从未得到过科学验证,也并未被亲眼证实,但是却成为很多惊悚电影的原型,并一直广为人知。

在中国,早至旧石器时代晚期,人们就已经萌生出了“入土为安”的观念。如今,主要你搜索“赶尸”两字,绝大部分的搜索结果和湘西都有关系。

那湘西的“赶尸”最早传起源是什么时候呢?

数千年以前,苗族的祖先蚩尤率大军在黄河边与敌军作战。战争结束之后,队伍需要向后撤,但是在抬走所有伤员后,战场上却留下了不少抗战而死的士兵尸体。蚩尤见状,不忍心将这些保家卫国的同胞们就这样抛之荒野,但是当时人手确实不够将这些尸首都抬回去,于是聪明的军师便想出一计。他让蚩尤在前面走,自己施法让这些士兵的尸首跟在蚩尤后面,最后这些客死他乡的同胞们也回到了故乡的怀抱。

那湘西的“赶尸”据说都是由人抬尸体?

在台湾《怪力乱神》电子报上,提供了一种比较符合电影表现的解释。它解释说,运尸人(一般多是有胆量之人)会将尸体固定在两根竹竿上,像抬轿般的运送尸体。然后把竹子在尸体腋下穿过,并将手臂紧紧捆绑在竹竿上。尸体通常会穿着宽袍大袖的寿衣,而宽大的寿衣遮挡住了竹竿,所以如果是在夜里远远看来,就仿佛一排僵尸双手伸直在前行。加上竹子是有韧性的材料,所以在承载重物时会因竹竿弯曲受力而上下晃动,连带着,直立的尸体就像是在蹦跳一般。

事实上,在一期《走遍中国》电视节目中,一位来自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政协委员伍贤佑先生声称,他就曾在1963年见过赶尸,然而尸体并不是伸直手臂跳着前进的,而是手臂下垂,行走时就像是个正常人。除此之外,他说赶尸的法师有时候也不总是两个人,有的时候只是一个人又领路有要负责沿路撒冥币。

因为时间也很久远了,目前我们已经无法求证湘西是否真的存在“赶尸”,但是我问及我身边湖南湘西的朋友们,他们都表示说是假的,是传说!所以我们以后还是只当个迷信听听就算了吧!

璐璐说文化


一提起湘西,第一联想到的不是凤凰古城就是湘西赶尸,经过电影的修饰渲染,湘西赶尸已经被全国人所熟知。

湘西三邪

湘西赶尸、蛊毒、落花洞女等被称为湘西三邪。



湘西赶尸

湘西赶尸属于苗族巫蛊术,也称移灵。清朝时期民间就开始流传湘西赶尸的传闻,一个身穿道袍的法师用秘术,敲打着手中的小阴锣,领着一群尸体往前走,将因故客死他乡的人的尸体带回湘西入土为安。传说中的湘西赶尸为湘西增添了神秘的色彩,但是现实中湘西赶尸从未得到科学认证,也没有被人亲眼所见。

在湘西,赶尸这一行业自古就有,据记载清代的赶尸,就是把客死他乡湖南人的尸体护送回家乡安葬,所以说古时候湘西赶尸是真实存在的,是简单的尸体运送,没有电影里那么神乎其玄。

让死人像正常人一样行走的法术是不可能存在的,为什么会将赶尸神秘化?可能是为了为了提高赶尸人的门槛和收入吧。


邵阳


湘西赶尸,就是这样一门令人教畏的、稀缺的手艺。赶尸,又称为道门赶尸,起源于道门祝由一派;而赶尸术是神秘的巫修和道术的完美结合,曾经一度辉煌,弟子满天下。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巫修,由于不能接受他的道侣喜妹的永远离开,千方百计要使她起死回生,于是采百家之长创出一门禁术,以此可以维系死者的身体不朽。

虽然还不能真正的扭转阴阳、起死回生,却也可以肉身不朽,跟随他四处行走四方,只是不能见阳光,有诸多禁忌,后来这一术法被命名为“喜神术”。一个偶然的机会下,赶尸术传到了茅山派祖师盈的手中。茅盈结合了道家的道术,对其改良,并发扬光大。

所以茅山之术初时又称为“玉女喜神术,”为巫术,又称赶尸术,流行于湘西大山之间,这就是湘西赶尸之术的由来。

那么,为什么要赶尸呢?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民间有些人客死他乡,却因为诸多不便,不能返回故土安葬,只好埋在异土。但是,这对于一个乡土观念很重的民族来说,是一件终身的憾事。为了达到叶落归根的目的,人们无所不用其极。有的把人火化后装入坛中,带着骨灰坛返乡埋葬。有的选择带回头颅和四肢,下葬时装一个假身。还有的干脆带几件衣物,回去立个衣冠冢。不过,所有的这些方法,都不能很好地满足尸体完整地入土为安的需求。于是,人们就不断地寻求新的方式,以期达到遗体完美返乡的目的。

赶尸其实是个体力活儿,苗族人先用朱砂对尸体进行防腐处理,然后把三五具尸体排成一排,伸直前臂与地面平行,接着用竹竿顺着手臂用绳索固定,这样,尸体就可以像轿子一样被两名老司抬着走。在不明真相的路人眼中,这俨然就是一排行尸在山间行走的恐怖景象。赶尸,大多昼伏夜出,老司会提前算好路程,赶在天亮之前到达专门为赶尸匠服务的喜神客栈打尖儿休息,等到天黑之后继续赶路。那么,老司到底要把他们带到哪儿去呢?回家,那些客死异乡的人,生前都希望自己的尸体可以回家安葬。

赶尸属于巫术的一部分,在巫术里属于白巫。所谓赶尸,也称移灵,俗称吆死人,就是让客死他乡的尸体,跟随赶尸人的脚步,穿州过省地返回自己的故乡。赶尸习俗主要分布在湘西的山区和印尼南苏拉威西省托拉雅地区,在我国的其他地方,均没有这种恐怖而神秘的赶尸活动出现。而对于赶尸,条件也是相当苛刻的。在解放初期,人民政府开始打击这样的活动,迄今为止,赶尸活动基本已经销声匿迹。赶尸属于白巫术,即让一连串的死尸,尾随法师,一跳一跳地穿州过省返回故乡。

也有一种说法是:赶尸不是把尸体一直赶回故乡的,只是带领死尸穿过荒凉崎岖的山区,回到平原地,交给来接运的乡中亲人,让他们把尸骸放进棺木内,用其它的交通工具,把棺木运回乡间入土安葬。苗族是最早发明兵器、刑法、巫术的民族;其中赶尸作为一种民俗事项,是巫术的一部分。赶尸,也与蛊毒、落花洞女一起,并称为“湘西三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