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2 普京早想建設強大海軍,因缺錢至今拖延,俄羅斯海軍何時走向深藍

蘇聯海軍元帥戈爾什科夫在《國家的海上威力》一書中明確指出:“一個沿海國家,它如果沒有與它在世界上的作用相適應的一支艦隊,就表明這個國家在經濟上是相對地薄弱的,因此,海軍的每一艘艦艇都是一個國家科學、技術和工業發展水平的標誌,也是這個國家實際軍事威力的標誌。”伴隨蘇聯的解體,昔日強大的“紅海軍”也不復昨日榮光。建立在“廢墟”上的俄羅斯海軍歷經艱難發展,逐漸恢復元氣。

過去6年,俄羅斯海軍接收了包括60多艘戰艦在內的150多艘艦船,其中還有15艘戰艦攜帶了“口徑”高精導彈。海軍航空兵接收了超過60架的飛行器,岸防部隊接收了13個營的能夠摧毀海上和陸地目標的“舞會”和“稜堡”導彈綜合體。海軍戰鬥編成還補充了一批可毀傷地面與海上目標及保障戰艦編隊對空防禦的護衛艦和驅逐艦。整體上,俄海軍現代化武器比例達到了53%,戰鬥力提高了30%。同時,俄軍還接收了包括浮動吊機、通用乾貨船和其他水運工具在內的69艘現代化的各類用途輔助船舶,使輔助船隊的能力提升了40%。

普京早想建設強大海軍,因缺錢至今拖延,俄羅斯海軍何時走向深藍

俄羅斯海軍“走向深藍”還要多遠

現代化水平有所提高的俄羅斯海軍將目光重新瞄向“深藍”。俄羅斯2017年國家安全報告認為,俄羅斯理所當然地應當位居大國之列地位,而且希望俄羅斯聯邦海軍能夠在全球範圍內與美國海軍一較高低。然而,打造一支能在遠洋行動的“藍水”海軍勢必付出巨大代價,考慮到俄羅斯的當前實際,實現海軍從“綠色”到“藍色”的跨越依然任重道遠。

巧婦難為無米炊:資金緊張限制俄羅斯“走向深藍”

“藍水海軍”指能將海上力量擴展到遠洋及深海地區、具備遠征作戰能力的海軍型態,具有兵力投送的性質,可全球部署,規模龐大,自給能力較強,裝備以大型水面艦艇為主,一般都擁有可實施水面、水下、空中立體火力打擊和兵力投送能力的航母艦艇編隊。藍水海軍要求具有對潛對空對面威脅的防禦能力、長時間長距離的後勤補給能力,以及在特殊環境下的作戰能力。目前,僅有美英等少數國家的海軍力量符合“藍水海軍”要求。而俄羅斯尚處在向“藍水海軍”過渡的階段。

顯然,打造“藍水海軍”必須投入鉅額資金。航母是遠洋艦隊的核心,而建造航母就是一項巨大的工程:一艘航母需要大量硬件支持,僅通信設備就需要1000多千米長的電纜、近2000多部電話、80多部雷達發射機、150多部按手機以及70多個雷達天線。管中窺豹,一艘航母在整個服役期間的費用接近600億美元。以美軍為例,用於航母的費用佔美國海軍年軍費的11%左右,約160億美元。而美國海軍用於所有艦艇和岸基設施的維持費用為460多億,其中用於航母維持費約為42億美元,也佔10%左右。

目前,俄軍僅擁有一艘航母,這是限制其“走向深藍”的硬傷。而俄軍在新建航母以及其他“藍水力量”的過程中勢必花銷巨大,給國家財政帶來鉅額負擔。

普京早想建設強大海軍,因缺錢至今拖延,俄羅斯海軍何時走向深藍

俄羅斯海軍庫茲涅佐夫號航母

2017年12月29日,俄國防部副部長塔季婭娜·舍芙佐娃對外宣佈了俄武裝力量在2018年國防部預算中的分配比例。武器採購上,俄國防部表示會繼續壓縮武器採購合同的預付款項,這意味著俄軍工企業今後要想繼續拿到國防部訂單,必須首先自籌資金採購原材料組織生產,逐步減少對政府預先撥款的依賴。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俄軍經費的緊張,相較於2016年,俄軍2018年的軍費開支減少了約20%,緊縮的支出勢必限制俄軍在海軍方面的投入。

2012年普京再度上臺時就曾對媒體稱,俄羅斯將建造一支規模僅次於美國的強大海軍,不過至今並未實現,而且俄羅斯國防部公佈的計劃已經不是第一次推遲。俄羅斯本就緊張的軍費要優先考慮戰略核武器和高新技術武器的研發,留給海軍的軍費顯然對打造一支“藍水海軍”來說杯水車薪。資金緊張的俄羅斯海軍在建設遠洋艦隊的進程中會處處受制,難以一帆風順。

內外兩難:歷史、外交因素牽絆海軍復興

蘇聯時期,盛極一時的“紅海軍”有著睥睨群雄的實力:蘇聯海軍擁有7 艘航空母艦,包括基輔號、明斯克號等4 艘基輔級航空母艦,1 艘庫茲涅佐夫級航空母艦,2 艘莫斯科級直升機航空母艦。同時有包括基洛夫號、伏龍芝號在內的3 艘基洛夫級戰列巡洋艦,30 艘巡洋艦,45 艘驅逐艦,113 艘護衛艦,124 艘小型護衛艦,35 艘兩棲登陸艦,共計 357 艘大型水面軍艦,完全可以支持蘇聯進行遠洋軍事行動。

普京早想建設強大海軍,因缺錢至今拖延,俄羅斯海軍何時走向深藍

烏克蘭危機使俄羅斯陷入困境

然而,蘇聯解體給這支強大的海軍帶來的打擊是毀滅性的:海軍的歸屬成了獨聯體國家最棘手的問題,港口、基地、艦艇都成了各國爭奪的目標。前蘇聯曾擁有四大艦隊,其中波羅的海艦隊從波羅的海三國撤出,使艦隊損失掉30%的機場、65%的船舶修理廠、80%的潛艇駐泊地和一半以上的水面艦艇基地,加之軍費緊張,波羅的海艦隊被迫放棄三分之二的艦艇。而昔日唯一可與美國第六艦隊抗衡的黑海艦隊也被迫分割:1995年6月,俄烏兩國正式決定將艦隊一分為二。因艦隊艦艇多數年久失修,烏克蘭只接受18·3%的艦隻,其餘歸屬烏克蘭的部分折價售給俄羅斯。

然而,最具災難性的並非艦船的損失,而是技術、人才的流失。作為蘇聯時期唯一的航母建造企業,尼古拉耶夫造船廠在“遺產分割”中劃歸烏克蘭,這讓正在建造的航母落入西方手中,多數被拆毀。更使俄軍繼承來的幾艘航母失去返廠維護的平臺,迫使其提前退役。而這種情況並非僅在航母上出現,蘇聯解體後,俄海軍掌握的艦船多數得不到良好維護,被迫停止執行任務。這導致俄軍現役艦船數量的銳減:2003年,俄軍僅剩 61艘各型潛艇、146艘水面艦艇以及80艘戰艇。同時,艦船的相關技術也隨廠家的分割而流失,這使俄軍在艦艇研發上困難重重。而科研人員和技術工人在90年代的流失,讓俄軍在發展上嚴重斷檔,錯失10年發展歷程的俄羅斯海軍想要追趕世界一流注定難上加難。

普京早想建設強大海軍,因缺錢至今拖延,俄羅斯海軍何時走向深藍

俄羅斯伊萬·格倫號登陸艦試航

同時,“烏克蘭危機”使俄羅斯的外部環境日益惡化。隨著西方國家對俄實施經濟制裁,昔日引進艦船技術和硬件設施的部分貿易渠道已經堵塞。2015年,俄海軍計劃為黑海艦隊裝備6艘11356型護衛艦,但受危機影響,烏克蘭拒絕對俄提供燃氣輪機動力裝置,導致11356型護衛艦2號艦“埃森上將”號和3號艦“馬卡洛夫上將”號建造工作推遲。目前,蘇聯時期部分艦船的核心技術仍掌握在烏克蘭手裡,烏克蘭的不合作無疑嚴重限制了俄軍艦船的發展。而俄方在研發艦船的過程中需要西方的技術用以參照,但西方國家的牴觸情緒讓這種合作頗為尷尬,勢必給俄海軍裝備的研發帶來困難。

十年陸軍,百年海軍。一支強大的海軍需要完善、發達的軍工體系與成熟的人才體系作為支撐,而歷史原因和外部因素極大限制了俄羅斯海軍施展拳腳的空間。建設一支成熟的“藍水海軍”必須克服這些困難,俄羅斯海軍想把雄心變為現實依舊任重道遠。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戰略利益制約海軍開進遠洋

在聯邦海軍該如何發展這個問題上,俄羅斯面臨著極為麻煩的兩難局面:一種觀點認為,需要憑藉一支“藍水遠征海軍”實現政治抱負,既打造一種能夠用於顯示力量、建設夥伴關係的藍水海軍;另一種觀點則強調應當建設大規模的、有深度的“綠水防禦部隊”。然而基於俄羅斯基本國情和現有國力,打造一支面向區域性海上強國的艦隊,或許才是更為合適的選擇。

普京早想建設強大海軍,因缺錢至今拖延,俄羅斯海軍何時走向深藍

俄羅斯海軍1164型巡洋艦烏斯季諾夫元帥號

俄羅斯擁有來自於本國陸地上的豐富資源,其首要戰略利益是大陸性的,而且俄羅斯的軍事力量也一直專注於同其他大陸國家進行競爭,“打造海洋強國”的聲音在俄羅斯一直不是主流。儘管俄羅斯海軍在18世紀初期在波羅的海和黑海佔據優勢,甚至可以在地中海乃至大西洋與英法爭雄,但實際上這支海軍也不過是海岸性海上力量,根本無法同英法在遠洋進行對抗。

儘管俄羅斯在其領海擁有豐富資源,有望成為其他國家的海上工業合作伙伴,但這必須建立在俄羅斯擁有具有競爭力的工業複合體和海洋技能基地,不再依賴外國技術的基礎上。儘管近年來俄羅斯不遺餘力在北極活動,但如果俄方真的要在北極有所作為,港口設施、導航輔助、破冰能力和沿海地區海洋產業集群的發展都是必不可少的。目前,俄羅斯在北極圈的活動始終處於實驗性狀態,經濟活動尚未成熟,成本效益較低。而雖然太平洋地區越來越成為國際重心,但相對於該地區人口密集國家來說,俄羅斯在遠東方向基礎設施欠發達、人口分散,建設涉足太平洋的遠洋艦隊註定是艱鉅而複雜的過程。

海上力量的設計和運用,必須要以達成戰略目標為目的。俄羅斯海軍是一支區域性特點明顯的海上力量,在波羅的海、黑海等區域擁有有效的對敵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他們在其他海域上具備同等能力,特別是與美國相比較,俄羅斯在太平洋、印度洋的海上力量處於相對劣勢。在本國近海,俄羅斯足以保持對北約組織的對抗性關係,但卻無法在近期挑戰美國的全球海上優勢地位。俄羅斯很有可能將優先發展少數幾個主力艦項目,以彰顯其地位象徵。如果政治野心過於膨脹,以創造可靠藍水海軍為目標的大量投資,將會耗盡俄羅斯的預算,並導致艦隊的再次衰退。

近年來,俄羅斯海軍逐漸克服了蘇聯解體帶來的種種歷史問題,也多次嘗試派遣艦隊遠涉海外行動,但裝備老化、資金短缺、技術障礙等積弊不得到妥善解決,“走向深藍”註定相當困難。立足俄羅斯的戰略利益,俄羅斯更應該考慮發展一支具備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的海上部隊,為其強大的潛艇部隊提供補充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