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5 将就的古都,千年替补的洛阳城

谈到千年古都,很多人第一反应都是西安,却遗忘了同样有着千年古都身份的洛阳城。其实如同长安一样,洛阳也有着悠长的历史。早在西周初建之时,为了巩固在东方的统治,周公旦就下令迁九鼎于洛邑(即洛阳)。自此以后,洛阳开启了它千年的替补生涯。

将就的古都,千年替补的洛阳城

虽然洛阳号称“十三朝古都”,但是其中有两个时期是文献记载相对缺乏的夏、商两朝,且夏商两朝立国期间多次迁都,在他们的都城中,洛阳从来就不是主要的那座城市。夏朝主要的都城是安邑(今山西运城),商朝的主要都城则是殷(今河南安阳)。所以洛阳的“十三朝古都”略显名不副实。

真正让洛阳成为一国之都的还是周公旦,前面提及了周王朝建立之初,因为国都远在关中地区,与当时的发达的中原地区相距甚远。为了巩固东方的统治,周公旦一方面大肆分封诸侯国,让这些同宗诸侯国拱卫帝国的疆土,另一方面在将九鼎迁到洛水河畔的洛邑。

其实早在周武王击败商朝之后,就有想过迁都于洛邑,据《左传·宣公三年》载:“武王克商,迁九鼎于洛邑”!但是短命的周武王还未实行迁都工程的时候就已经去世了。年幼的周成王继位后,国家大权都掌握在周公旦手中,周公延续了武王的遗愿,着手迁都工程。最终崭新的洛邑城终于修建完毕,周成王亲政之后,便将办公地点迁移到了洛邑城。虽然迁都工程完成了,但是名义上西周的首都仍然是镐京(今西安)。此时的洛邑只是作为一个国家的陪都(说句难听点,就是替补首都)。

让洛邑第一次转正成为周王朝首都,还是因为那个荒唐的周幽王。西周末年,周幽王宠爱褒姒,为了博得美人一笑,烽火戏诸侯,引得其他诸侯国对西周的不信任。再加上早先废除申后和太子宜臼,触动了申侯的利益,为了让自己的外孙重登帝位,申侯联合了犬戎。里应外合之下,周幽王战死,镐京成为了一片火海。太子宜臼继位后,不得已之下只得迁移都城,来到东边的洛邑,史称“平王东迁”。熬了十二代周王,洛邑终于摆脱了替补都城的身份,正式成为了周王朝的国都。

本以为成为国都之后,就能“飞黄腾达”。不曾想后来崛起、兼并六国的秦王朝,再一次将国都立在了咸阳城(今西安)。继承大秦伟业的西汉王朝,延续了秦帝国的规章制度等,选择了在咸阳不远处长安建立了新的国都。洛阳再一次在新帝国国都的竞选中败选了。虽然洛阳没有成为西汉的国都,但是这并不妨碍它的城市建设。经过的西汉一朝的发展,洛阳已经成为了仅次于长安的存在,黄金替补的身份再一次降临在它的身上。

王莽篡汉后,关内一片战火。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之后,一方面因为长安城受到战火的侵蚀,另一方面因为洛阳更靠近自己的“革命根据地”。所以将帝国的首都迁从长安迁移到了洛阳城。替补出场的洛阳城,再一次见证了东汉的繁荣昌盛。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洛阳终于有了一丝“农奴翻身做主”的感觉。魏晋两朝的建立,离不开东汉这面旗帜。也正是如此,两朝建立之后,在首都上的选择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洛阳。到了北朝时期,但凡实力较强的割据政权都会优先选择建都洛阳。比如北魏,他们在国都上的选择优先选择洛阳。

将就的古都,千年替补的洛阳城

隋文帝统一天下后,洛阳再一次成为了黄金替补。因为隋朝的根基是关陇集团,所以在国都的选择上,隋文帝断定不会选择远离关陇的洛阳。而失落的大兴城(即西安,唐朝改为长安)成为了隋王朝的首选,为了建设帝国的首都,隋文帝大兴土木建设一座崭新的大兴城。隋炀帝继位后,为了摆脱关陇集团的控制,开始建设洛阳,打造大隋帝国的新首都。可惜的是,隋炀帝的这一举动触动了关陇集团的利益。在隋末农民起义的时候,关陇集团选择了新的利益代表人李唐政权,摒弃了隋炀帝,最终导致了隋王朝的灭亡。

唐朝建立后,吸取隋炀帝的教训,不敢贸然将帝国的首都迁移到洛阳,即便是当时洛阳的发达程度已经远超长安。篡唐改周的武则天,为了避免被关陇集团围攻,毅然决然的迁都洛阳,并将洛阳改名为神都。这一刻的洛阳,无疑是最辉煌的洛阳。后来武周覆灭后,李氏子孙再一次将国都迁回长安。

唐末、五代十国的战乱彻底击溃了这两座竞争了千年的帝国首都。北宋建立后,选择了繁华的开封城为首都。本来宋太祖赵匡胤有想过迁都洛阳或长安的,但是却因为大臣的反对而失败告终。

将就的古都,千年替补的洛阳城

自此以后,洛阳再也没有成为帝国首都的机会了,这一次是连黄金替补的身份都没有了。直到现在曾经高度繁荣的洛阳,竟然成为了一座三线城市,不禁令人唏嘘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