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2 「钩沉」王莽金堤上的古镇:万堤镇

「钩沉」王莽金堤上的古镇:万堤镇

桂士辉/图文

万堤镇在大名城北11.5公里处,是万堤镇党委、政府驻地。万堤,原名万家堤,因万惠率家族定居在此,故村名为万惠里;明弘治年间,大名府知府李瓒重筑汉金堤,因村在汉金堤西侧,故称作万家堤。建国后,省称万堤。1961年依据方位划分为万南、万中、万北三个行政村。

万家堤最早不包括万北村,万北村原名董家庄,民国初才并入万家堤。

明洪武元年(1368年),董錞率其四子清哥、五子奇哥自东昌府(今山东省聊城市)迁至大名府元城县枣冢村地方王店村。依家族辈字,为清哥取名才兴,为奇哥取名才旺,才旺后搬迁至万堤立村董家庄,才兴仍居住王店村,才兴育有一子,取名志龙,志龙后移居盘堤村,今万北村董姓即才旺后裔。

万堤镇的商贸市镇形成于明中期。明正德《大名府志》载,元城县辖七乡、三十三里、六坊、二镇、六集、二店,其中有:万惠里、万家堤集。然而在明正统《大名府志》中不见万惠里、万家堤集的记载。明建文三年(1401年),大名府迁治于艾家口镇北,重建后的大名府城辟有四门:东为体仁门,南为崇礼门,西为乐义门,北为端智门。为便于往来,四门外各修筑一条交通要道。出端智门,北行经十里铺、万家堤、黄金堤至南盘出县境,万堤镇就在这条交通要道上,正是借助这个交通要道的优势,万堤才发展为镇的。后屯村东玉皇庙内,有一通重修玉皇庙记,碑文中有“东瞰金堤,北枕巨镇”的记载,巨镇即指万堤镇。

万堤镇在南北朝属于贵乡县,后来属于大名县。宋后期属于元城县,1914年元城县废入大名县后,始隶属大名县。1928年至1934年,为大名县第八区所辖的第二镇:万家堤镇,第一镇为善乐营镇。1934年至1940年,是大名县第四区辖镇,万堤镇还是第八区、第四区区公所驻地。1940年6月至1949年8月,隶属大名县第四区辖。1949年8月,为大名县第二区区公所驻地。1953年4月30日至1958年8月29日,为万堤乡政府驻地。1958年8月29日至1961年,为万堤人民公社万堤管理区驻地。1961年至1984年3月,为万堤人民公社驻地。11984年3月至今,为万堤镇党委、政府驻地。自明代以来,万堤始终是县以下的一个行政中心,明清为元城县万家堤地方,民国为区公所驻地,建国后为万堤乡、万堤镇驻地。

「钩沉」王莽金堤上的古镇:万堤镇

作为商贸市镇,集、会是必不可少的,民国时期,万家堤每月逢四、九为集,一年有正月初九日、三月二十四日、六月二十日三个庙会,今天只剩下三月二十四日这天一个庙会。万堤镇的集、会规模是方圆十来华里内最大的一个,每逢集、会这天,镇内的南北街道上摆放物资,吆喝叫卖,人群摩肩接踵,热闹非凡。后来,在镇西大万公路的西侧新划分了一处商贸市场,集、会的中心逐渐移至镇西。今天虽然交通发达,商品极大丰富,但是万堤镇的商贸市镇的地位仍然没变,仍是周边的商贸中心。

万堤镇商业虽然发达、繁盛,因受土匪骚扰的影响,在民国时期没有大资本家。民国《大名县志》记载到“万堤、杨桥、束馆、西店、牙里、边马、双井、双庙、北皋、院堡、沙口、旧魏治,因受土匪之影响,尚无大资本家出,而营业殊可惜也!”改革开放以来,万北的董可志与泰国正大集团合资,开办正大饲料有限公司,是全县最早的合资企业,也是全县较大的企业,董可志因贡献突出,被评为河北省劳动模范。

万堤镇民风淳朴,热情好客,乐善好施。民国《大名县志》记载有:明崇祯五年(1625年),霍从义捐资修建万堤村南漳河上的凤凰桥,“首输五百余金,创修村南凤凰桥,以利行人。”清同治年间,村南凤凰大桥颓废,邑庠生成心泰(字子坦),性慷慨,好施舍,“卖己田二十五亩,倡首重修,落成后行人便之,咸呼为成公桥。”万南村的成泽新,字润之,任束馆镇巡官时,1919年7月11日夜间,土匪劫掠唐村时,不幸遇难,大名道尹姚联魁、大名县知事张令昭芹开追悼会,呈准民政部,入祀大名镇武庙。

在万南村,明崇祯首辅成基命“有别业于兹”。成基命致仕回归大名府后,在万家堤村南购置土地,建造的别墅区,闲暇,成基命常在此闲居。今天,成基命的别墅之上是成基命之子成克绍的后人的住宅,别墅区内已经没有任何古建筑了,然而别墅的四至很清晰,别墅内的布局未变。问询当地老者,对于别墅内的建筑、故事娓娓道来。

成基命别墅东北,是一座广场,广场北是万南村办公楼,这里原来有两座祠堂,一座是北宋大儒刘安世的乡祠,一座是明元城县知县王都的生祠。

王都生祠落成于明天启五年(1625年)。王都,《元城县志》《大名县志》有传。王都字介清,山东德州人,进士,天启三年(1623年)担任元城令。清刚果断,令行如水。时县多游民,以赌博为奸。王都立法严禁,无人敢犯。赌博器具,不敢入境,邑以大治。官至太常卿。万堤镇为王都修建生祠的原因,成基命《邑侯介清王公生祠记》记载较详,主要是亲民爱民不扰民。

「钩沉」王莽金堤上的古镇:万堤镇

据馆陶县刘齐固村保存的《刘氏家谱》,明建文三年(1401年)北宋大名府城毁于洪水后,刘安世后人举家迁至刘齐固村居住,此后一支迁往油粉滩村,没有迁往万家堤居住的记载。这里为何建造刘安世的祠堂不得而知,或是刘安世曾早年有德政于此。

万堤镇东有唐魏博节度使何弘敬家族墓群,分布面积约2平方公里,为已知县境内规模最大的古墓葬群。一号墓为何弘敬墓,出土国内至今已发现的最大墓志铭一盒,以及石、木质器件。尚未开挖的墓葬如旧封存在地下。

何弘敬墓志铭是国内已知的最大的墓志铭。1973年出土于万堤农场。青石质,其边长1.88—1.96米,盖厚0.88米,顶面阴刻篆字“唐故魏博节度使检校太尉兼中书令赠太师庐江何公墓志铭”,四周及四杀浮雕兽面及四神,四杀交角处浮雕牛马等动物,雕刻精致,神态生动,四周侧边雕刻波浪,图案洗练,线条流畅。志石厚0.53米,边长1.95米,四侧边中部雕刻花卉、供养人,上下雕刻波浪、花瓣。志石正面阴刻楷书,志文59行3800字,记述何弘敬生平、主要战功、政绩及册封。志石现存邯郸市丛台公园,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农村的联产承包责任制,普遍以安徽小岗村开启先河,其实,早在1977年,万北村的大包干,这里才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先行者。

1977年的大名县万北村,农民缺吃少喝,粮食靠供应,花钱靠救济,平穷落后,是一个典型的全县老大难。万北村第一生产队的社员,就从本队的实际情况出发,开始探索脱贫致富的办法。经过换干部、合队分队的尝试,结果还是不行。于是他们开始试着改变生产形式。后经过集体讨论,他们一致赞成把地分给各家各户。当时,新任队长董可志认为分田到户的办法,适合本队生产力水平和农业特点,坚信这样能增产,但这个意见没有得到大队党支部的批准。后来,他在公社书记张兆的默许下,秘密而认真地搞起了试验。1977年夏天,他把280亩玉米按劳动力多少分到各户……最后根据产量多少计算工分。结果,大家都积极认真地劳动,取得了较理想的收成,大家都很高兴。

1977年秋后,经大伙民主讨论,决定以后长期实行分包责任田的办法,并对这一办法作了补充和修改:第一,集体的全部耕地原则上按“人劳对半”分到各户,有愿意多分和少分的,经民主讨论,可以灵活掌握。第二,责任田长期固定不变。第三,作物成熟时,干部和社员代表到地头验苗分等评工。第四,种植计划、生产投资由队统一安排,产品统一分配,农田基本建设和零活由队统一调配劳力。这种办法就是后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大包干的雏形。虽然当时还是秘密地进行这种方式的生产,但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1978年的总产量,由原来的5.5万公斤猛增到14.3万公斤,向国家交售4.67万公斤公粮,总产、单产均创下历史最高水平。1978年9月下旬,新华社记者李荣昆到万北村采访,肯定了这种联产承包新体制,并在中央“内参”中给予了披露,引起了中央、省、地领导的热切关注,看到了集体种植和承包到户的巨大反差,深受触动,由衷赞叹。

「钩沉」王莽金堤上的古镇:万堤镇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经济步入正规。1980年10月中央下达75号文件后,《人民日报》、《河北日报》先后报道了万北一队的责任制,中央广播电台也作了广播,大名县委从此全面推广万北一队的经验。1980年冬天,万北一队又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一步修改、完善,变成了真正的“大包干”。大包干后的万北村粮食产量逐年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彻底甩掉了贫困落后的帽子,成了农村改革致富的样板村。

大名万北村从1977年秋就开始探索农村生产方式的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后称大包干),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比1978年11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实行的包干到户的农村改革还要早,在中国农村向旧观念和旧体制挑战中走在了最前列,堪称“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

万堤镇由于历史上是古黄河、漳河的下游地带,形成了万堤地下水库,库区以万堤为中心,西起磨庄以西,东至崔岳村,吴六店,南起薛潘村以南,北至迤庄以北,直径8公里,面积46.42平方公里,库容水量约2.3亿立方米。地貌处于漳河冲击扇前缘,漳河滩地之下,属于干旱半湿润气候区,西接漳河,东连卫河,地下水源充裕,埋藏有黄河、漳河、清河等河流的古河道,砂层好、地下水资源丰沛。

1978年河北省地理研究所,对万堤地下水库做了初步勘探,对取得的各种特征水位库容做了初步估算。事后工程师吴忱写出了勘探报告。此次勘探是以物探、钻探和群众打井资料相结合进行的。在库区内共打了十七个探孔,深均在50米左右,共取土样195个。通过勘探表明埋藏的砂层底板埋深56—48米,顶板埋深30米,每平方公里地下水库的净储量500万立方米以上。按降雨入渗、浇地回归,净腾空地下水库埋深10米以上的库容计算,地下水从埋深2米下降到10米时,可获取水量2137.3万立方米。再加上降水、浇地回归,可浇地面的水量达3451.3万立方米,库区内耕地5.22万亩,平均每年浇七水,每次每亩用水50立方米计算,共需用水1830万立方米,还可外调水量1621.3万立方米,可浇库区外耕地4.63万亩。

万堤地下水库,在历年大旱之际发挥了它的优越性,粮、棉产量及人均收入均高于外地。据1986年大旱之年统计,处于库区中心的万堤乡的粮棉亩产和人均收入,都高于周围临界的崔岳村乡、黄金堤乡、北门口乡、兆固乡、王乍村乡。1986年,上述五个乡粮食平均亩产261.6斤,库区万堤乡粮食亩产450斤,超过五个乡的平均亩产188.4斤,棉花、花生相对分别超过19.2斤、121斤。五个乡合计人均收入143.6元,库区万堤乡人均收入357元,是五个乡平均人均收入的2.5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