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孝莊為什麼不和皇太極合葬?

用戶4786316109


孝莊文皇后是我國清朝初年傑出的蒙古族女政治家,她一生歷經五朝、四代皇帝,並先後輔佐太宗、世祖、聖祖三位皇帝,尤其是在順治、康熙兩朝的四十年間,孝莊太后憑藉超高資歷和優秀的能力輔弼幼主,成為清朝初年一些重大朝政事務的最終決策者。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德高望重的女性,去世之後卻沒有與皇太極合葬,下面我就這裡面的原因做一下簡要的分析。



卑不動尊:

孝莊太后其實在生前從未坐過皇后之位,在清太宗皇太極時期,當時的孝莊太后只是皇太極崇德五宮中排名最後的莊妃,當時的皇后是博爾濟吉特氏,也就是歷史上的孝端文皇后,她與孝莊太后不僅是科爾沁部落的同族,實際上還是孝莊太后的親姑姑,孝莊太后原本沒有機會成為太后,只因機緣巧合,在皇太極死後那場激烈的繼承人爭奪戰中,孝莊太后的兒子福臨作為鬥爭的兩派妥協的產物意外的登上了皇位,原本是莊妃的孝莊太后也母憑子貴,成為了大清朝的聖母皇太后,在順治六年之前,孝莊太后一直與作為母后皇太后的孝端太后一起撫育年幼的順治皇帝,順治六年孝端太后去世後,遺體被運往盛京,並與皇太極合葬於昭陵,此時,距離皇太極去世不過六七年,自孝端太后被葬入昭陵後直至孝莊太后於康熙二十六年去世時,昭陵已經封閉了三十八年之久了,因此孝莊太后在去世之前也曾說過“太宗陵寢奉安已久,不可為我輕易開啟。”由此可見,孝莊太后在生前就已經明確了自己死後的安排。另外,皇太極已經與其正宮孝端皇后合葬,身為妾室出身的莊妃在幾十年後硬把自己擠進去似乎也不合理。

思念祖孫:

孝莊太后去世時,其子順治帝已經去世近三十年,自己的孫子康熙帝也已經三十多歲,孝莊太后在生前表達了自己去世後想要葬在自己兒子和孫子陵寢附近的想法,自己親兒子順治皇帝的早逝是孝莊太后一生最大的痛苦。自己的孫子對自己也是極盡孝順,祖孫二人相伴三十多年,感情非常好,因此孝莊太后在生前也以明確了自己百年之後可以陪伴在兒子和孫子身邊的態度。這也是孝莊太后最終沒有與皇太極合葬的原因。


緋聞男友:

孝莊太后沒有與皇太極合葬還有另外一個不能宣之於口的原因,那就是幾百年來她和多爾袞傳出的緋聞。皇太極去世後的那一刻,多爾袞如果相當皇帝,可以說分分鐘的事兒,但是他為什麼放棄了?難道是光是是因為喜歡孝莊文皇后麼。容貌是女人的第一容顏,隨著年齡的增長,再美麗的容顏都終將不在,那麼什麼是第二容顏呢?那就是能力,孝莊文皇后作為一個優秀的女政治家,她除了容顏外,她的政治魅力可以說深深地吸引著多爾袞,所以一個離著光榮只有一步之遙的男人最終選擇了放棄。這也看出了孝莊文皇后的手段和個人魅力。順治七年時,多爾袞突然死亡,在被清算時,多爾袞的眾多罪名中有一條非常曖昧那就是“親往皇宮內院。”說的就是多爾袞沒事的總往皇宮內宮中跑。你說他和孝莊沒事兒?誰信啊!很多人認為孝莊太后之所以不願意與皇太極合葬於盛京的昭陵,就是因為自覺無顏面對自己死去的夫君,所以選擇與自己的親兒子和孫子葬在一起。


孝莊太后的一生是傳奇的一生,也是充滿傳說的一生,她與多爾袞的情感瓜葛幾百年來為人們所傳說,她的兒子福臨的歸宿成了不解之謎,就連她自己的身後事,三百年來也一直也眾說紛紜。孝莊太后不愧是清出第一傳奇女性。


歷史課課代表


文史工作坊!我來回答,孝莊為什麼不和皇太極合葬,背後卻有隱情。

孝莊心中真正的所愛。孝莊太后一生最在乎兩個人,一個是她的兒子福臨,福臨最愛董鄂妃,卻被孝莊將自己侄女博爾濟吉特氏指婚為皇后,心中不滿,與孝莊本已有矛盾,董鄂妃早逝後,福臨很快病逝。而孫子玄燁卻是沖齡即位,孝莊非常疼愛康熙,兩人感情非常好,孝莊即使長眠地下,也想和順治以及以後的康熙離的近一點。

多爾袞的原因。順治與多爾袞素來不和,坊間傳聞多爾袞和大玉兒兩小無猜舉案齊眉之事,雖說專家學者沒有找到充分證據。但是筆者認為確實有些貓膩,筆者就好奇為啥多爾袞可以“皇父攝政王”自稱呢?而多爾袞去世以後,順治居然鞭屍挫骨。所以孝莊情願意待在離自己心愛的人近一點的地方。

葬禮的成本考慮。皇太極葬在盛京。路途久遠,當時在朝皇帝為康熙,對祖母又有深厚的感情。如果運送棺槨到皇太極葬禮處,沿途地方官員勢必興師動眾,又會驚擾百姓。孝莊大氣端莊,不尚奢華,凡事都為江山社稷考慮,常常用自己的積蓄賑濟災荒中的百姓,怎會作出此等事情呢?

孝莊為哲哲的考慮。孝莊的皇后之位並非皇太極所封,皇太極的原配皇后哲哲和孝莊皇后一樣來自美麗的科爾沁草原,同屬於一個家族,哲哲皇后待孝莊恩重如山,雖所同侍一夫,待孝莊十分親近,孝莊可能覺得自己並非皇太極所封,不想和原配夫妻二人葬在一起。

不願太歲頭上動土。皇太極已經入土為安了,怎麼能再去驚擾他呢!

喜歡請關注文史工作坊!歡迎一起交流文史知識。


文史工作坊


孝莊太后是清代第一女政治家。她出身於蒙古科爾沁部,親姑姑嫁給皇太極為嫡福晉後,他在十三歲也嫁給了姑父。又過了幾年,姐姐海蘭珠也嫁了過來。於是姑姑和兩個侄女都嫁給了一個人。

皇太極登基為帝,姑姑被封為皇后,即孝端文皇后。姐姐海蘭珠排名第二,為關雎宮宸妃。孝莊排名第五,為永福宮莊妃。

姐姐海蘭珠是最受丈夫寵愛的,但去世早。第二年丈夫皇太極也死了。在族長禮親王代善等斡旋下,皇太極長子豪格、睿親王多爾袞、鄭親王濟爾哈朗等各方勢力達成妥協,立莊妃所生的六歲的福臨為皇帝,由多爾袞和濟爾哈朗輔政。於是年輕的莊妃也和姑姑一起成為太后。

清代早期繼續實行原女真民族的火葬習俗,努爾哈赤、皇太極、福臨都是火葬。最初位於瀋陽的福陵、昭陵也沒有修建地宮,應是在享殿內供奉或淺埋骨灰罈,即寶宮。

孝端文皇后於順治六年去世,在北京紫禁城舉行了隆重的悼念活動。第二年運送棺槨至瀋陽昭陵,火化後,與丈夫皇太極合葬。順治八年,昭陵地面建築初具規模。至康熙二年,又修建了地宮,並奉安皇太極與孝端文皇后的寶宮。

莊妃教導、輔佐兒子順治、孫子康熙,至康熙二十六年時去世,卒年七十五歲。當時的稱呼已經是太皇太后。但她去世後,一致沒有正式安葬。

按正式記載,孝莊太后臨終前囑咐孫子康熙帝:“太宗奉安久,不可為我輕動。況我心戀汝父子,當於孝陵近地安厝,我心始無憾。”

於是孝莊的棺槨被“安厝”在清東陵附近。即康熙帝“命撤太后所居宮移建昌瑞山孝陵近地,號“暫安奉殿”。二十七年四月,奉太后梓宮詣昌瑞山。自是,歲必詣謁。”

雖然康熙帝每年都去祭祀奶奶,但其有生之年,始終沒有解決正式安葬問題。直到雍正帝繼位後,經過充分理論分析,認為太奶奶暫安以來國泰民安,父親康熙帝又在位那麼久,所以充分證明暫安地點的風水是非常好的,於是下令改建陵寢,正式安葬。即“雍正三年十二月,世宗即其地起陵,曰昭西陵。”

值得注意的是,昭西陵並不在清東陵的風水圍牆內,而是在外邊。因為清東陵以順治帝孝陵為核心。孝莊是其母親,不能位於從屬地位,所以以圍牆進行了分割為兩個體系。

對於孝莊的這種安葬理由,有野史說是因為“下葬多爾袞”,不適宜再與太宗合葬。但下嫁之說並無史料可佐證。而“卑不動尊”一說,雖然被清代後世封為制度,但在明代卻是皇后全都與皇帝合葬,故清初也並未沒有成例可循。唯一一個問題,就是若孝莊不火葬的話,棺材和骨灰罈不好擺放。至於單獨建陵,順治帝的孝惠章皇后在康熙五十六年去世,即已修建了孝東陵。

所以題述這個問題,並無確認答案,無論哪一種觀點都是推測而已。


幾葦渡


我是唐唐 我來答!

清朝有兩個女人尤為著名,一個是孝莊太后,還有一個就是慈禧,孝莊太后可以說在清史上是很出名的一個女人,她陪伴了皇太極,順治,康熙。可以說是清朝建國初期不可或缺的人物。

孝莊太后在很年輕的時候就嫁給了皇太極,皇太極對孝莊並不喜歡,只喜歡孝莊的同胞姐姐海蘭珠。後來,孝莊太后輔助兒子順治坐上了皇帝的寶座,然後又輔助自己的孫子康熙當上了皇帝,公元1687年,孝莊太后去世,按照她生前的遺願,希望死後不要葬在皇太極身邊,葬在順治皇帝的身邊。



為什麼孝莊太后死後不願意和皇太極葬在一起呢,歷史上關於這個問題有很多的說法,個人認為其主要原因:

其一,歷史上,按照清朝的規矩,皇后去世後必須和其皇帝葬在一起,所以說孝莊太后死了應該和皇太極葬在一起,但是按照孝莊太后的遺願,皇太極安葬已久,為了不打擾皇太極安寧,就不和皇太極葬在一起;

其二,歷史上一直認為孝莊太后和清朝大將多爾袞兩人之間存在說不清道不明的關係,兩人之間十分的曖昧,傳說孝莊太后是在多爾袞的幫助下,才讓自己的兒子順治當上了皇帝。而且多爾袞還被封為“皇父攝政王”,任何事情都並非空穴來風。個人認為也許孝莊太后和皇太極沒有感情,或者和多爾袞之間真的有什麼關係,所以愧疚,不願意和皇太極葬在一起。



其三,由於皇太極和孝莊太后感情不好,孝莊太后和兒子順治的感情十分好,兩人想依為伴。順治死後,孝莊太后又幫助孫子康熙的當上了皇帝,可以說孝莊太后和順治、康熙的感情十分好,去世後想和自己的兒子順治為伴。



總之,孝莊太后的一生,是悲涼的一生,也是幸福的一生。


唐唐講史


有這麼一個流傳甚廣的說法。

康熙二十六年,曾幾度改變大清命運的女人,孝莊皇太后去世。康熙十分傷心,依照祖制和歷朝的皇家葬禮習俗,皇太后死去,要和埋在盛京的皇太極合葬的。事實上,自從孝莊皇太后年歲大了,康熙皇帝也為祖母做了一定的準備。

於是,康熙皇帝選出100位壯士,為孝莊皇太后抬棺,準備從北京一路北上至盛京,將孝莊與皇太極合葬。

100位壯漢護送著孝莊的棺槨出發了,但是才剛剛到了葬著順治皇帝的孝陵時,發生了怪事。

孝莊的棺槨一下子沉重了起來,以至於100個壯漢合力都無法挪動一步,這個離奇的事情被快馬回報給了康熙。

康熙皇帝想了又想,忽然恍然大悟,於是下令,在祖母棺槨目前所在地方,也就是孝陵,建造大廳,將祖母就在那裡埋葬。

所以孝莊皇太后和自己的兒子順治皇帝,葬在了孝陵。

還有人說,其實是壯漢剛剛出發的當天晚上,康熙做了一個夢,夢裡祖母說,自己不想回老家,想在關內,看著孩子們如何治理國家,為後世子孫祈禱,保佑大清繁榮昌盛。

這是一個說法,未得到官方的證實,至於為何沒有將孝莊皇太后葬回盛京,我想最大的可能就是為了宣告清朝自己已經是中原王朝,那麼皇帝皇太后都應該葬在關內才是理所應當的。

對於孝莊皇太后沒有和皇太極合葬,大家怎麼看呢?


關注明離子,看更多歷史故事。


明離子


清朝孝莊文皇后是我國曆史上非常著名的皇后,以“賢惠”著稱。她盡其一生,共培育了清朝初期兩位傑出的皇帝:順治帝和康熙大帝。(孝莊文皇后)


她對清皇室有著如此傑出的成績,那為何待她死後,她的昭西陵並沒有和丈夫皇太極的昭陵建在一起,而是單獨地建在了一邊(昭陵的西邊)?給了後人無限的猜想。


我們來看一組數據。清東陵總共入葬清朝:

5位皇帝,

15位皇后,

136位嬪妃,

1位皇子

總共157人。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其中156人入葬時,都是必須經過正門的“大紅門”的,唯獨1位皇后入葬時沒有經過正大門,而是被葬在了陵園之外。此人就是清世祖順治皇帝的親生母親:孝莊文皇后!(孝莊皇后劇照)


為什麼孝莊的陵墓沒有和丈夫皇太極葬在一起呢?針對這個神秘的疑惑,野史上有以下說法:

1、因為另嫁給了多爾袞

野史民間傳聞,說皇太極死後,31歲的孝莊皇后不耐寂寞,另嫁給了皇太極的弟弟多爾袞,因此,她就失去了入葬皇太極昭陵的資格。


2、後人懲罰孝莊皇后給昭陵看門

傳聞皇太極死後,孝莊皇后嫁給了多爾袞,皇室後人們覺得此舉甚是丟盡了皇族的顏面。於是,在孝莊死後,故意不讓她經過正門,葬在了陵園之外。以示懲罰。(《孝莊秘史》多爾袞與孝莊)


3、陵墓位置是孝昭皇后託夢選定的

相傳,孝莊皇后死後,康熙皇帝原本是要將祖母(孝莊皇后)和祖父皇太極葬在一起的。可是在下葬途中,發生了一件奇事:


途中共有128名槓夫(抬棺材的工人)被孝莊皇后的靈柩壓得透不過氣,簡直寸步難行,迫不得已將孝莊皇后的靈柩暫放於此。並且派人立馬上報康熙皇帝,康熙得知後,當晚就夢見了祖母孝莊皇后,祖母對康熙拖夢話:我不要和皇太極葬在一起了,我現在暫放靈柩的位置,有著最好的風水,就葬在這吧!不得延誤!(清東陵正門“大紅門”)


第二天康熙皇帝醒來後,立馬下令工人在暫放靈柩的位置,動工興建孝莊皇后的陵墓。因此,孝莊皇后就沒有和皇太極葬在一起。


其實,這以上的3種傳聞,都是不可信的,都被野史附上了奇幻的色彩。不葬在一起的真正原因是以下幾種:

1、孝莊皇后生前給孫兒康熙帝留下了遺囑:

由此可見,孝莊皇后是非常捨不得康熙,不想被葬的很遠,康熙帝順從了祖母的遺囑,將祖母的陵墓葬在了近一點的昭西陵。(昭西陵全景圖)


2、在我國清朝,人們是以“左”為貴的!將孝莊皇后的陵墓建在了昭陵的西邊(也就是左邊),更彰顯了孝莊皇后的尊貴之位,表明了康熙皇帝對祖母的崇仰之情。


所以,康熙皇帝將孝莊皇后的陵墓建在了昭西陵,是他對孝莊皇后的孝順和尊崇之意。


搞史人


孝莊文皇后,生於1613年,死於1688年,博爾濟吉特氏,名布木布泰(天降貴人的意思),清太宗皇帝皇太極的老婆,清世祖皇帝順治的母親,聖祖皇帝康熙的奶奶,但請注意,她還有幾個身份要特殊說明:孝端文皇后之侄女,敏惠恭和元妃之妹。

孝端文皇后,名哲哲,生於1599年,死於1649年,是皇太極的正宮皇后,同時,也是孝莊的親姑姑。

敏惠恭和元妃,也就是著名的海蘭珠,皇太極的妃子,生於1609年,死於1641年,是孝莊的親姐姐!

一家娘仨嫁給了一個男人--皇太極。

孝莊前半輩子的後宮生活並不如意,雖然13歲就嫁給皇太極,獲封側福晉,但是隨著老公女人的增加她的地位逐漸下降,崇德元年皇太極在盛京冊封五大福晉,孝莊從入宮的第二跌到第五。而其姐姐海蘭珠雖然入宮比她晚,卻寵冠後宮!

但是孝莊的後半生開掛了,皇太極暴斃以後經過一番爭執:孝莊的兒子福臨意外即位,而孝莊地位猛然提升,先是輔佐幼主親政,順治死後(一說出家),又輔佐孫子即位。

她也從五大福晉的末尾晉升為孝莊文皇后,1688年她走完了偉大而又多災多難的一生,死前留下遺囑:“我身後之事特以囑汝,太宗文皇帝梓宮安奉已久,卑不動尊,此時未便合葬,若另起塋域未免勞民動眾,究非合葬之義;我心戀汝父子,不忍遠離,務必於遵化安厝,我心亡憾矣!”翻譯過來就是:皇太極已經死了很久了,不方便打擾他,我就不和他合葬了,也免的勞民傷財,況且我不捨得你們父子,就想葬在這。

這是一份奇怪的遺囑,記載於《孝莊後傳》,是真是假,有待甄別,歷朝歷代,皇后后妃去世都是必須與老公合葬的,合葬既是傳統也是一種榮譽,但孝莊偏偏不願意,背後原因令人費解。但就事情的發展來看,遺囑可信度很高。因為1688年孝莊去世以後一直沒有下葬,直到雍正二年才正式下葬昭西陵!時隔38年。

究竟為什麼不願意歸葬盛京和老公埋在一起,後世總結了幾條原因

(1)對老公不滿,哲哲是正宮皇后,自己縱然有大功也取代不了姑媽的地位,而姐姐後來居上,老公偏心疼姐姐,一來二去導致孝莊心裡不舒服,所以不願意和她們葬在一起。

(2)遺囑屬實,不願意勞師動眾,且眷戀兒孫。

(3)這點也是最有爭議的,就是坊間流傳的:孝莊曾下嫁皇叔多爾袞,因為二嫁,所以死後不好意思歸葬皇太極。

第三點後世爭議最大,許多人扒出來編造孝莊下嫁多爾袞的是張煌言是明朝舊臣,對清朝不滿所以故意造謠誹謗。(簡直是廢話,和清朝關係好當然會為尊者諱)

我個人恰恰覺得第三條可信度最高,當年皇太極暴斃,皇子豪格和皇叔多爾袞爭皇位,雙方互不相讓,後來詭異的落到了年幼的福臨頭上,福臨的皇位來路無法解釋;後來多爾袞更是自稱“皇父攝政王”,這一新穎的叫法究竟代表什麼學界也沒有合理的解釋;而嫂嫂下嫁小叔子在滿族本就是傳統,說不上什麼大不了的事情,只是滿族入主中原以後慢慢被中原孔孟之道同化,才漸漸拋棄。

如果孝莊的確曾經下嫁多爾袞,此事就可以圓滿解釋。而康熙顯然是知道內情的,但囿於奶奶心願和祖制無法取捨,所以就把奶奶生前居住的慈寧宮東側五間殿拆卸,全部建材運往在孝陵紅牆外,按原樣易地重建,作為太后的“暫安奉殿”。

這一“暫安”就是三十八年,直到康熙去世都沒有結果,反倒是重孫子雍正有辦法,先是給太奶奶一通歌功頌德,後來又引經據典解釋不合葬是有理可依的,最後整出個昭西陵與太爺爺的昭陵對應起來,事情圓滿解決!

最後補個彩蛋:1981年另外一位偉大女性去世也主動要求不和老公合葬,原因大家可以自己查。



日慕鄉關


臨終遺言,葬不從夫,三十餘年才入土為安,公元一六八八年四月,一隊浩浩蕩蕩的送葬隊伍從北京出發,向遠在瀋陽的皇太極昭陵行進。梓宮內裝著的,就是孝莊遺體。然而當他們走到遵化清東陵時,梓宮就如同在地上生了根一般,寸步難移。於是,送葬的諸王大臣急忙派人快馬加鞭到緊禁城將這件事報告給康熙。當夜,康熙做了一個夢,夢見孝莊過來對自己說:我決不與太宗合葬,如今梓宮停放之地就是上吉佳壤,可即地建陵安葬,千萬千萬切記吾言,休得違誤。康熙醒來後,立即派人選擇良辰吉日在梓宮停放處修建陵墓,這回,梓宮又可以輕鬆移動了。這個:託夢定陵地址,是真?是假?不過在民間流傳得非常廣泛,可以說是後人杜撰寫的。按照祖制,康熙應該將孝莊葬入昭陵,但是如果這樣做呢???這樣一來有違反孝莊臨終的遺願。如果不遵照孝莊臨終的遺囑將孝莊葬在遵化孝陵,又顯然違反了祖制。康熙權衡之下,作出了一個決定,在遵化孝陵附近修建一座暫安奉殿,將孝莊的梓宮暫時停放在那裡,日後再別尋良策安置孝莊的遺體。……到雍正繼位後,一七二四年二月初五曰,他先對孝莊一生給予了很高的評價,然後又將孝莊臨終前所吩咐的不要將自己葬入昭陵的遺囑複述了一遍,最後說,不管孝莊葬在那裡,只要合乎原則,就算不跟皇太極合葬,也沒有關係。到了十二月初十,孝莊文皇后的梓宮正式葬入了昭西陵地宮。至此,孝莊的遺體終於可以入土為安了。


茹叔敬


孝莊太后相對清朝來講,貢獻是極大的,歷經三朝,輔佐了順治和康熙,卻沒有喝慈禧太后一樣,垂簾聽政、迷戀權勢,為清朝國力打下基礎,康熙二十六年,孝莊以75歲的高壽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這裡就有個問題,為什麼孝莊死後沒有與自己的丈夫皇太極葬在一起?

一:孝莊自己叮囑不用和皇太極葬在一塊

史料記載:“太宗文皇帝梓宮安奉已久,不可為我輕動,況我心戀汝皇父及汝,不忍遠去,務於孝陵近地擇吉安厝,則我心無憾矣!”

意思是說她不願意和皇太極合葬,一是因為不想輕易驚動早就已經安葬的皇太極,二是自己不捨得順治康熙父子倆,不想離開他們太遠。

結果康熙是在不知道怎麼辦,於是就把靈樞沒有運往盛京與皇太極合葬,而是暫安在京東清東陵,這一放就是三十多年。

二:皇太極去世時孝莊太后只是莊妃,孝莊文皇后是後來封的

按清代後陵規制,一般只有皇后要在皇帝陵墓外面修建專門的後陵,和已故皇帝合葬。

三:孝莊認為皇太極喜歡的並不是自己,而是宸妃

皇太極最喜歡的是宸妃海蘭珠,對於其他妃子都很少注意,雖然他和莊妃有了福臨,但是彼此之間並沒有感情。雙方的結合也是因為政治聯姻。

四:孝莊下嫁多爾袞之謎

野史說孝莊下嫁給了多爾袞,但是並沒有正史記載,都是猜測,當然也有可能是真的,如果是真的那肯定是不能喝皇太極葬在一塊的。

直到雍正三年才造建了昭西陵,成為了孝莊的長眠之所。


貓眼觀史


許多人以為是孝莊太后下嫁給了多爾袞,不好意思死後再和皇太極合葬,其實這是大錯特錯。



孝莊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名布木布泰,又叫孛兒只斤·布木布泰,是成吉思汗正宗的後代。蒙古人怎麼成了清朝的皇太后?這個就是滿族人厲害的地方,努爾哈赤當年深知僅僅靠滿族人的力量是站不住腳的,為此在統一內部之後,積極拉攏蒙古人,與蒙古人和親。其實這不是漢唐那樣的和親,而是滿蒙上層通婚,堅持世代通婚,保持滿蒙聯盟的穩定性。

孝莊於1625年12週歲那年嫁給了皇太極,比皇太極小21歲。皇太極1636年稱帝后,封孝莊為莊妃,後來生下了兒子福臨,就是順治帝,這是孝莊唯一的孩子,可見孝莊並不受皇太極寵愛。皇太極去世後,6歲的順治帝繼位,由皇叔多爾袞攝政。為拉攏多爾袞,孝莊對小叔子多爾袞比較好,有傳聞孝莊下嫁給了多爾袞,但是至今沒有確切的歷史資料證明。



不管怎麼說,順治帝最終保住了自己皇位。多爾袞去世後,順治帝親政,但是和母親孝莊的關係卻不好了,經常與母親唱反調,並很快打倒了已經去世的多爾袞。順治帝在24歲就去世了,由順治帝6歲的兒子康熙繼位,並由鰲拜等四大臣輔政,孝莊好不容易把兒子養大、扶上馬,這下又得重新再來一遍。

路已經走過一遍,接下來扶持康熙帝對孝莊來說就比較得心應手了。康熙帝的成長得到孝莊的一路呵護,康熙帝除鰲拜,平三藩,都有孝莊的大力支持和精神撫慰。正因為如此,康熙帝對孝莊非常的孝順,康熙帝只要離開京城,幾乎每天都要派人送信給皇祖母孝莊問候,對皇祖母關懷備至。這祖孫二人,絕對是隔代親的典範,頗有點“”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的感覺。



孝莊臨終時,康熙帝晝夜不離左右,甚至祈告上蒼,請求折損自己壽命,增加祖母孝莊的壽命。但孝莊畢竟年齡大了,於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76歲時去世。按照封建王朝的傳統,孝莊去世後應該和丈夫皇太極合葬。後來孝莊為什麼沒有和皇太極合葬?有人認為,因為孝莊曾經偷偷下嫁給皇太極的弟弟多爾袞,已經不是皇太極的老婆了,是前妻了,前妻怎麼能和皇太極一起下葬呢?真是這樣嗎?其實不然。原因在於:

1.孝莊去世時距離皇太極去世已經45年,太久遠了。

孝莊臨死前曾經一再囑咐康熙帝,你的祖父皇太極下葬已經這麼多年了,如果要跟他合葬,還要打開他的陵墓,這樣會打擾祖父皇太極安息,要求不合葬。這個理由有點牽強,但是也說的過去。



2.孝莊去世後,陵墓想和兒子孫子離的近一點。

皇太極在清朝入關前一年去世,安葬在當時的清朝首都瀋陽。孝莊去世是在北京,兩地相隔千里。此時孝莊已經在北京生活了44年,早已習慣了北京,加上兒子順治帝也葬在北京附近,而疼的像心尖尖一樣的孫子康熙帝在北京當皇帝,孝莊不願意安葬在離北京太遠,這是人之常情。和皇太極的短暫婚姻生活早已成為往事,康熙帝是踏踏實實陪在身邊幾十年的親孫子,寶貝疙瘩。這才是孝莊沒有和皇太極合葬的真正原因。



康熙帝與皇祖母孝莊的關係太深了,康熙帝從小死了父母,祖母孝莊對康熙帝而言是亦父亦母亦祖母的多重角色。康熙帝聽從了祖母的囑咐,沒有將祖母孝莊和祖父皇太極合葬。而是將孝莊生前居住的慈寧宮東王殿五間拆建於順治帝陵墓旁邊的昌瑞山下,稱“暫安奉殿”,孝莊的棺槨被葬在暫安奉殿的寶座上,以土掩埋後永閉殿門,有點半入土半沒有入土的感覺。

孝莊這一暫時安放一直放了37年,直到雍正三年(1725年),也就是皇太極與孝莊成親100週年時,雍正帝地將暫安奉殿改建為昭西陵,從此算是正式安葬。昭西陵在河北遵化縣,屬於清東陵,不遠處有孝莊兒子順治帝的陵墓,康熙帝去世後也安葬在此地,祖孫三人算是團聚了,對孝莊來說,安葬在這裡遠比到瀋陽陪皇太極那個老頭子好多了。



其實,我不相信孝莊會下嫁給多爾袞,在當時八大貝勒議政的大環境下,多爾袞真要謀反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孝莊完全沒有必要去冒這樣的政治和倫理風險,她只要踏踏實實管好兒子順治帝就好了,對多爾袞只要合作好就可以,就像後來慈禧和小叔子恭親王一樣,是工作搭檔但不能亂來。要是孝莊和多爾袞真有兒女之事發生,恐怕多爾袞死後不至於被順治帝那麼快打倒,更不至於拖到乾隆年間才給多爾袞平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