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孝庄为什么不和皇太极合葬?

用户4786316109


孝庄文皇后是我国清朝初年杰出的蒙古族女政治家,她一生历经五朝、四代皇帝,并先后辅佐太宗、世祖、圣祖三位皇帝,尤其是在顺治、康熙两朝的四十年间,孝庄太后凭借超高资历和优秀的能力辅弼幼主,成为清朝初年一些重大朝政事务的最终决策者。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女性,去世之后却没有与皇太极合葬,下面我就这里面的原因做一下简要的分析。



卑不动尊:

孝庄太后其实在生前从未坐过皇后之位,在清太宗皇太极时期,当时的孝庄太后只是皇太极崇德五宫中排名最后的庄妃,当时的皇后是博尔济吉特氏,也就是历史上的孝端文皇后,她与孝庄太后不仅是科尔沁部落的同族,实际上还是孝庄太后的亲姑姑,孝庄太后原本没有机会成为太后,只因机缘巧合,在皇太极死后那场激烈的继承人争夺战中,孝庄太后的儿子福临作为斗争的两派妥协的产物意外的登上了皇位,原本是庄妃的孝庄太后也母凭子贵,成为了大清朝的圣母皇太后,在顺治六年之前,孝庄太后一直与作为母后皇太后的孝端太后一起抚育年幼的顺治皇帝,顺治六年孝端太后去世后,遗体被运往盛京,并与皇太极合葬于昭陵,此时,距离皇太极去世不过六七年,自孝端太后被葬入昭陵后直至孝庄太后于康熙二十六年去世时,昭陵已经封闭了三十八年之久了,因此孝庄太后在去世之前也曾说过“太宗陵寝奉安已久,不可为我轻易开启。”由此可见,孝庄太后在生前就已经明确了自己死后的安排。另外,皇太极已经与其正宫孝端皇后合葬,身为妾室出身的庄妃在几十年后硬把自己挤进去似乎也不合理。

思念祖孙:

孝庄太后去世时,其子顺治帝已经去世近三十年,自己的孙子康熙帝也已经三十多岁,孝庄太后在生前表达了自己去世后想要葬在自己儿子和孙子陵寝附近的想法,自己亲儿子顺治皇帝的早逝是孝庄太后一生最大的痛苦。自己的孙子对自己也是极尽孝顺,祖孙二人相伴三十多年,感情非常好,因此孝庄太后在生前也以明确了自己百年之后可以陪伴在儿子和孙子身边的态度。这也是孝庄太后最终没有与皇太极合葬的原因。


绯闻男友:

孝庄太后没有与皇太极合葬还有另外一个不能宣之于口的原因,那就是几百年来她和多尔衮传出的绯闻。皇太极去世后的那一刻,多尔衮如果相当皇帝,可以说分分钟的事儿,但是他为什么放弃了?难道是光是是因为喜欢孝庄文皇后么。容貌是女人的第一容颜,随着年龄的增长,再美丽的容颜都终将不在,那么什么是第二容颜呢?那就是能力,孝庄文皇后作为一个优秀的女政治家,她除了容颜外,她的政治魅力可以说深深地吸引着多尔衮,所以一个离着光荣只有一步之遥的男人最终选择了放弃。这也看出了孝庄文皇后的手段和个人魅力。顺治七年时,多尔衮突然死亡,在被清算时,多尔衮的众多罪名中有一条非常暧昧那就是“亲往皇宫内院。”说的就是多尔衮没事的总往皇宫内宫中跑。你说他和孝庄没事儿?谁信啊!很多人认为孝庄太后之所以不愿意与皇太极合葬于盛京的昭陵,就是因为自觉无颜面对自己死去的夫君,所以选择与自己的亲儿子和孙子葬在一起。


孝庄太后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也是充满传说的一生,她与多尔衮的情感瓜葛几百年来为人们所传说,她的儿子福临的归宿成了不解之谜,就连她自己的身后事,三百年来也一直也众说纷纭。孝庄太后不愧是清出第一传奇女性。


历史课课代表


文史工作坊!我来回答,孝庄为什么不和皇太极合葬,背后却有隐情。

孝庄心中真正的所爱。孝庄太后一生最在乎两个人,一个是她的儿子福临,福临最爱董鄂妃,却被孝庄将自己侄女博尔济吉特氏指婚为皇后,心中不满,与孝庄本已有矛盾,董鄂妃早逝后,福临很快病逝。而孙子玄烨却是冲龄即位,孝庄非常疼爱康熙,两人感情非常好,孝庄即使长眠地下,也想和顺治以及以后的康熙离的近一点。

多尔衮的原因。顺治与多尔衮素来不和,坊间传闻多尔衮和大玉儿两小无猜举案齐眉之事,虽说专家学者没有找到充分证据。但是笔者认为确实有些猫腻,笔者就好奇为啥多尔衮可以“皇父摄政王”自称呢?而多尔衮去世以后,顺治居然鞭尸挫骨。所以孝庄情愿意待在离自己心爱的人近一点的地方。

葬礼的成本考虑。皇太极葬在盛京。路途久远,当时在朝皇帝为康熙,对祖母又有深厚的感情。如果运送棺椁到皇太极葬礼处,沿途地方官员势必兴师动众,又会惊扰百姓。孝庄大气端庄,不尚奢华,凡事都为江山社稷考虑,常常用自己的积蓄赈济灾荒中的百姓,怎会作出此等事情呢?

孝庄为哲哲的考虑。孝庄的皇后之位并非皇太极所封,皇太极的原配皇后哲哲和孝庄皇后一样来自美丽的科尔沁草原,同属于一个家族,哲哲皇后待孝庄恩重如山,虽所同侍一夫,待孝庄十分亲近,孝庄可能觉得自己并非皇太极所封,不想和原配夫妻二人葬在一起。

不愿太岁头上动土。皇太极已经入土为安了,怎么能再去惊扰他呢!

喜欢请关注文史工作坊!欢迎一起交流文史知识。


文史工作坊


孝庄太后是清代第一女政治家。她出身于蒙古科尔沁部,亲姑姑嫁给皇太极为嫡福晋后,他在十三岁也嫁给了姑父。又过了几年,姐姐海兰珠也嫁了过来。于是姑姑和两个侄女都嫁给了一个人。

皇太极登基为帝,姑姑被封为皇后,即孝端文皇后。姐姐海兰珠排名第二,为关雎宫宸妃。孝庄排名第五,为永福宫庄妃。

姐姐海兰珠是最受丈夫宠爱的,但去世早。第二年丈夫皇太极也死了。在族长礼亲王代善等斡旋下,皇太极长子豪格、睿亲王多尔衮、郑亲王济尔哈朗等各方势力达成妥协,立庄妃所生的六岁的福临为皇帝,由多尔衮和济尔哈朗辅政。于是年轻的庄妃也和姑姑一起成为太后。

清代早期继续实行原女真民族的火葬习俗,努尔哈赤、皇太极、福临都是火葬。最初位于沈阳的福陵、昭陵也没有修建地宫,应是在享殿内供奉或浅埋骨灰坛,即宝宫。

孝端文皇后于顺治六年去世,在北京紫禁城举行了隆重的悼念活动。第二年运送棺椁至沈阳昭陵,火化后,与丈夫皇太极合葬。顺治八年,昭陵地面建筑初具规模。至康熙二年,又修建了地宫,并奉安皇太极与孝端文皇后的宝宫。

庄妃教导、辅佐儿子顺治、孙子康熙,至康熙二十六年时去世,卒年七十五岁。当时的称呼已经是太皇太后。但她去世后,一致没有正式安葬。

按正式记载,孝庄太后临终前嘱咐孙子康熙帝:“太宗奉安久,不可为我轻动。况我心恋汝父子,当於孝陵近地安厝,我心始无憾。”

于是孝庄的棺椁被“安厝”在清东陵附近。即康熙帝“命撤太后所居宫移建昌瑞山孝陵近地,号“暂安奉殿”。二十七年四月,奉太后梓宫诣昌瑞山。自是,岁必诣谒。”

虽然康熙帝每年都去祭祀奶奶,但其有生之年,始终没有解决正式安葬问题。直到雍正帝继位后,经过充分理论分析,认为太奶奶暂安以来国泰民安,父亲康熙帝又在位那么久,所以充分证明暂安地点的风水是非常好的,于是下令改建陵寝,正式安葬。即“雍正三年十二月,世宗即其地起陵,曰昭西陵。”

值得注意的是,昭西陵并不在清东陵的风水围墙内,而是在外边。因为清东陵以顺治帝孝陵为核心。孝庄是其母亲,不能位于从属地位,所以以围墙进行了分割为两个体系。

对于孝庄的这种安葬理由,有野史说是因为“下葬多尔衮”,不适宜再与太宗合葬。但下嫁之说并无史料可佐证。而“卑不动尊”一说,虽然被清代后世封为制度,但在明代却是皇后全都与皇帝合葬,故清初也并未没有成例可循。唯一一个问题,就是若孝庄不火葬的话,棺材和骨灰坛不好摆放。至于单独建陵,顺治帝的孝惠章皇后在康熙五十六年去世,即已修建了孝东陵。

所以题述这个问题,并无确认答案,无论哪一种观点都是推测而已。


几苇渡


我是唐唐 我来答!

清朝有两个女人尤为著名,一个是孝庄太后,还有一个就是慈禧,孝庄太后可以说在清史上是很出名的一个女人,她陪伴了皇太极,顺治,康熙。可以说是清朝建国初期不可或缺的人物。

孝庄太后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嫁给了皇太极,皇太极对孝庄并不喜欢,只喜欢孝庄的同胞姐姐海兰珠。后来,孝庄太后辅助儿子顺治坐上了皇帝的宝座,然后又辅助自己的孙子康熙当上了皇帝,公元1687年,孝庄太后去世,按照她生前的遗愿,希望死后不要葬在皇太极身边,葬在顺治皇帝的身边。



为什么孝庄太后死后不愿意和皇太极葬在一起呢,历史上关于这个问题有很多的说法,个人认为其主要原因:

其一,历史上,按照清朝的规矩,皇后去世后必须和其皇帝葬在一起,所以说孝庄太后死了应该和皇太极葬在一起,但是按照孝庄太后的遗愿,皇太极安葬已久,为了不打扰皇太极安宁,就不和皇太极葬在一起;

其二,历史上一直认为孝庄太后和清朝大将多尔衮两人之间存在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两人之间十分的暧昧,传说孝庄太后是在多尔衮的帮助下,才让自己的儿子顺治当上了皇帝。而且多尔衮还被封为“皇父摄政王”,任何事情都并非空穴来风。个人认为也许孝庄太后和皇太极没有感情,或者和多尔衮之间真的有什么关系,所以愧疚,不愿意和皇太极葬在一起。



其三,由于皇太极和孝庄太后感情不好,孝庄太后和儿子顺治的感情十分好,两人想依为伴。顺治死后,孝庄太后又帮助孙子康熙的当上了皇帝,可以说孝庄太后和顺治、康熙的感情十分好,去世后想和自己的儿子顺治为伴。



总之,孝庄太后的一生,是悲凉的一生,也是幸福的一生。


唐唐讲史


有这么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

康熙二十六年,曾几度改变大清命运的女人,孝庄皇太后去世。康熙十分伤心,依照祖制和历朝的皇家葬礼习俗,皇太后死去,要和埋在盛京的皇太极合葬的。事实上,自从孝庄皇太后年岁大了,康熙皇帝也为祖母做了一定的准备。

于是,康熙皇帝选出100位壮士,为孝庄皇太后抬棺,准备从北京一路北上至盛京,将孝庄与皇太极合葬。

100位壮汉护送着孝庄的棺椁出发了,但是才刚刚到了葬着顺治皇帝的孝陵时,发生了怪事。

孝庄的棺椁一下子沉重了起来,以至于100个壮汉合力都无法挪动一步,这个离奇的事情被快马回报给了康熙。

康熙皇帝想了又想,忽然恍然大悟,于是下令,在祖母棺椁目前所在地方,也就是孝陵,建造大厅,将祖母就在那里埋葬。

所以孝庄皇太后和自己的儿子顺治皇帝,葬在了孝陵。

还有人说,其实是壮汉刚刚出发的当天晚上,康熙做了一个梦,梦里祖母说,自己不想回老家,想在关内,看着孩子们如何治理国家,为后世子孙祈祷,保佑大清繁荣昌盛。

这是一个说法,未得到官方的证实,至于为何没有将孝庄皇太后葬回盛京,我想最大的可能就是为了宣告清朝自己已经是中原王朝,那么皇帝皇太后都应该葬在关内才是理所应当的。

对于孝庄皇太后没有和皇太极合葬,大家怎么看呢?


关注明离子,看更多历史故事。


明离子


清朝孝庄文皇后是我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皇后,以“贤惠”著称。她尽其一生,共培育了清朝初期两位杰出的皇帝:顺治帝和康熙大帝。(孝庄文皇后)


她对清皇室有着如此杰出的成绩,那为何待她死后,她的昭西陵并没有和丈夫皇太极的昭陵建在一起,而是单独地建在了一边(昭陵的西边)?给了后人无限的猜想。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清东陵总共入葬清朝:

5位皇帝,

15位皇后,

136位嫔妃,

1位皇子

总共157人。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其中156人入葬时,都是必须经过正门的“大红门”的,唯独1位皇后入葬时没有经过正大门,而是被葬在了陵园之外。此人就是清世祖顺治皇帝的亲生母亲:孝庄文皇后!(孝庄皇后剧照)


为什么孝庄的陵墓没有和丈夫皇太极葬在一起呢?针对这个神秘的疑惑,野史上有以下说法:

1、因为另嫁给了多尔衮

野史民间传闻,说皇太极死后,31岁的孝庄皇后不耐寂寞,另嫁给了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因此,她就失去了入葬皇太极昭陵的资格。


2、后人惩罚孝庄皇后给昭陵看门

传闻皇太极死后,孝庄皇后嫁给了多尔衮,皇室后人们觉得此举甚是丢尽了皇族的颜面。于是,在孝庄死后,故意不让她经过正门,葬在了陵园之外。以示惩罚。(《孝庄秘史》多尔衮与孝庄)


3、陵墓位置是孝昭皇后托梦选定的

相传,孝庄皇后死后,康熙皇帝原本是要将祖母(孝庄皇后)和祖父皇太极葬在一起的。可是在下葬途中,发生了一件奇事:


途中共有128名杠夫(抬棺材的工人)被孝庄皇后的灵柩压得透不过气,简直寸步难行,迫不得已将孝庄皇后的灵柩暂放于此。并且派人立马上报康熙皇帝,康熙得知后,当晚就梦见了祖母孝庄皇后,祖母对康熙拖梦话:我不要和皇太极葬在一起了,我现在暂放灵柩的位置,有着最好的风水,就葬在这吧!不得延误!(清东陵正门“大红门”)


第二天康熙皇帝醒来后,立马下令工人在暂放灵柩的位置,动工兴建孝庄皇后的陵墓。因此,孝庄皇后就没有和皇太极葬在一起。


其实,这以上的3种传闻,都是不可信的,都被野史附上了奇幻的色彩。不葬在一起的真正原因是以下几种:

1、孝庄皇后生前给孙儿康熙帝留下了遗嘱:

由此可见,孝庄皇后是非常舍不得康熙,不想被葬的很远,康熙帝顺从了祖母的遗嘱,将祖母的陵墓葬在了近一点的昭西陵。(昭西陵全景图)


2、在我国清朝,人们是以“左”为贵的!将孝庄皇后的陵墓建在了昭陵的西边(也就是左边),更彰显了孝庄皇后的尊贵之位,表明了康熙皇帝对祖母的崇仰之情。


所以,康熙皇帝将孝庄皇后的陵墓建在了昭西陵,是他对孝庄皇后的孝顺和尊崇之意。


搞史人


孝庄文皇后,生于1613年,死于1688年,博尔济吉特氏,名布木布泰(天降贵人的意思),清太宗皇帝皇太极的老婆,清世祖皇帝顺治的母亲,圣祖皇帝康熙的奶奶,但请注意,她还有几个身份要特殊说明:孝端文皇后之侄女,敏惠恭和元妃之妹。

孝端文皇后,名哲哲,生于1599年,死于1649年,是皇太极的正宫皇后,同时,也是孝庄的亲姑姑。

敏惠恭和元妃,也就是著名的海兰珠,皇太极的妃子,生于1609年,死于1641年,是孝庄的亲姐姐!

一家娘仨嫁给了一个男人--皇太极。

孝庄前半辈子的后宫生活并不如意,虽然13岁就嫁给皇太极,获封侧福晋,但是随着老公女人的增加她的地位逐渐下降,崇德元年皇太极在盛京册封五大福晋,孝庄从入宫的第二跌到第五。而其姐姐海兰珠虽然入宫比她晚,却宠冠后宫!

但是孝庄的后半生开挂了,皇太极暴毙以后经过一番争执:孝庄的儿子福临意外即位,而孝庄地位猛然提升,先是辅佐幼主亲政,顺治死后(一说出家),又辅佐孙子即位。

她也从五大福晋的末尾晋升为孝庄文皇后,1688年她走完了伟大而又多灾多难的一生,死前留下遗嘱:“我身后之事特以嘱汝,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卑不动尊,此时未便合葬,若另起茔域未免劳民动众,究非合葬之义;我心恋汝父子,不忍远离,务必于遵化安厝,我心亡憾矣!”翻译过来就是:皇太极已经死了很久了,不方便打扰他,我就不和他合葬了,也免的劳民伤财,况且我不舍得你们父子,就想葬在这。

这是一份奇怪的遗嘱,记载于《孝庄后传》,是真是假,有待甄别,历朝历代,皇后后妃去世都是必须与老公合葬的,合葬既是传统也是一种荣誉,但孝庄偏偏不愿意,背后原因令人费解。但就事情的发展来看,遗嘱可信度很高。因为1688年孝庄去世以后一直没有下葬,直到雍正二年才正式下葬昭西陵!时隔38年。

究竟为什么不愿意归葬盛京和老公埋在一起,后世总结了几条原因

(1)对老公不满,哲哲是正宫皇后,自己纵然有大功也取代不了姑妈的地位,而姐姐后来居上,老公偏心疼姐姐,一来二去导致孝庄心里不舒服,所以不愿意和她们葬在一起。

(2)遗嘱属实,不愿意劳师动众,且眷恋儿孙。

(3)这点也是最有争议的,就是坊间流传的:孝庄曾下嫁皇叔多尔衮,因为二嫁,所以死后不好意思归葬皇太极。

第三点后世争议最大,许多人扒出来编造孝庄下嫁多尔衮的是张煌言是明朝旧臣,对清朝不满所以故意造谣诽谤。(简直是废话,和清朝关系好当然会为尊者讳)

我个人恰恰觉得第三条可信度最高,当年皇太极暴毙,皇子豪格和皇叔多尔衮争皇位,双方互不相让,后来诡异的落到了年幼的福临头上,福临的皇位来路无法解释;后来多尔衮更是自称“皇父摄政王”,这一新颖的叫法究竟代表什么学界也没有合理的解释;而嫂嫂下嫁小叔子在满族本就是传统,说不上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只是满族入主中原以后慢慢被中原孔孟之道同化,才渐渐抛弃。

如果孝庄的确曾经下嫁多尔衮,此事就可以圆满解释。而康熙显然是知道内情的,但囿于奶奶心愿和祖制无法取舍,所以就把奶奶生前居住的慈宁宫东侧五间殿拆卸,全部建材运往在孝陵红墙外,按原样易地重建,作为太后的“暂安奉殿”。

这一“暂安”就是三十八年,直到康熙去世都没有结果,反倒是重孙子雍正有办法,先是给太奶奶一通歌功颂德,后来又引经据典解释不合葬是有理可依的,最后整出个昭西陵与太爷爷的昭陵对应起来,事情圆满解决!

最后补个彩蛋:1981年另外一位伟大女性去世也主动要求不和老公合葬,原因大家可以自己查。



日慕乡关


临终遗言,葬不从夫,三十余年才入土为安,公元一六八八年四月,一队浩浩荡荡的送葬队伍从北京出发,向远在沈阳的皇太极昭陵行进。梓宫内装着的,就是孝庄遗体。然而当他们走到遵化清东陵时,梓宫就如同在地上生了根一般,寸步难移。于是,送葬的诸王大臣急忙派人快马加鞭到紧禁城将这件事报告给康熙。当夜,康熙做了一个梦,梦见孝庄过来对自己说:我决不与太宗合葬,如今梓宫停放之地就是上吉佳壤,可即地建陵安葬,千万千万切记吾言,休得违误。康熙醒来后,立即派人选择良辰吉日在梓宫停放处修建陵墓,这回,梓宫又可以轻松移动了。这个:托梦定陵地址,是真?是假?不过在民间流传得非常广泛,可以说是后人杜撰写的。按照祖制,康熙应该将孝庄葬入昭陵,但是如果这样做呢???这样一来有违反孝庄临终的遗愿。如果不遵照孝庄临终的遗嘱将孝庄葬在遵化孝陵,又显然违反了祖制。康熙权衡之下,作出了一个决定,在遵化孝陵附近修建一座暂安奉殿,将孝庄的梓宫暂时停放在那里,日后再别寻良策安置孝庄的遗体。……到雍正继位后,一七二四年二月初五曰,他先对孝庄一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然后又将孝庄临终前所吩咐的不要将自己葬入昭陵的遗嘱复述了一遍,最后说,不管孝庄葬在那里,只要合乎原则,就算不跟皇太极合葬,也没有关系。到了十二月初十,孝庄文皇后的梓宫正式葬入了昭西陵地宫。至此,孝庄的遗体终于可以入土为安了。


茹叔敬


孝庄太后相对清朝来讲,贡献是极大的,历经三朝,辅佐了顺治和康熙,却没有喝慈禧太后一样,垂帘听政、迷恋权势,为清朝国力打下基础,康熙二十六年,孝庄以75岁的高寿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这里就有个问题,为什么孝庄死后没有与自己的丈夫皇太极葬在一起?

一:孝庄自己叮嘱不用和皇太极葬在一块

史料记载:“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不可为我轻动,况我心恋汝皇父及汝,不忍远去,务于孝陵近地择吉安厝,则我心无憾矣!”

意思是说她不愿意和皇太极合葬,一是因为不想轻易惊动早就已经安葬的皇太极,二是自己不舍得顺治康熙父子俩,不想离开他们太远。

结果康熙是在不知道怎么办,于是就把灵枢没有运往盛京与皇太极合葬,而是暂安在京东清东陵,这一放就是三十多年。

二:皇太极去世时孝庄太后只是庄妃,孝庄文皇后是后来封的

按清代后陵规制,一般只有皇后要在皇帝陵墓外面修建专门的后陵,和已故皇帝合葬。

三:孝庄认为皇太极喜欢的并不是自己,而是宸妃

皇太极最喜欢的是宸妃海兰珠,对于其他妃子都很少注意,虽然他和庄妃有了福临,但是彼此之间并没有感情。双方的结合也是因为政治联姻。

四:孝庄下嫁多尔衮之谜

野史说孝庄下嫁给了多尔衮,但是并没有正史记载,都是猜测,当然也有可能是真的,如果是真的那肯定是不能喝皇太极葬在一块的。

直到雍正三年才造建了昭西陵,成为了孝庄的长眠之所。


猫眼观史


许多人以为是孝庄太后下嫁给了多尔衮,不好意思死后再和皇太极合葬,其实这是大错特错。



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名布木布泰,又叫孛儿只斤·布木布泰,是成吉思汗正宗的后代。蒙古人怎么成了清朝的皇太后?这个就是满族人厉害的地方,努尔哈赤当年深知仅仅靠满族人的力量是站不住脚的,为此在统一内部之后,积极拉拢蒙古人,与蒙古人和亲。其实这不是汉唐那样的和亲,而是满蒙上层通婚,坚持世代通婚,保持满蒙联盟的稳定性。

孝庄于1625年12周岁那年嫁给了皇太极,比皇太极小21岁。皇太极1636年称帝后,封孝庄为庄妃,后来生下了儿子福临,就是顺治帝,这是孝庄唯一的孩子,可见孝庄并不受皇太极宠爱。皇太极去世后,6岁的顺治帝继位,由皇叔多尔衮摄政。为拉拢多尔衮,孝庄对小叔子多尔衮比较好,有传闻孝庄下嫁给了多尔衮,但是至今没有确切的历史资料证明。



不管怎么说,顺治帝最终保住了自己皇位。多尔衮去世后,顺治帝亲政,但是和母亲孝庄的关系却不好了,经常与母亲唱反调,并很快打倒了已经去世的多尔衮。顺治帝在24岁就去世了,由顺治帝6岁的儿子康熙继位,并由鳌拜等四大臣辅政,孝庄好不容易把儿子养大、扶上马,这下又得重新再来一遍。

路已经走过一遍,接下来扶持康熙帝对孝庄来说就比较得心应手了。康熙帝的成长得到孝庄的一路呵护,康熙帝除鳌拜,平三藩,都有孝庄的大力支持和精神抚慰。正因为如此,康熙帝对孝庄非常的孝顺,康熙帝只要离开京城,几乎每天都要派人送信给皇祖母孝庄问候,对皇祖母关怀备至。这祖孙二人,绝对是隔代亲的典范,颇有点“”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的感觉。



孝庄临终时,康熙帝昼夜不离左右,甚至祈告上苍,请求折损自己寿命,增加祖母孝庄的寿命。但孝庄毕竟年龄大了,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76岁时去世。按照封建王朝的传统,孝庄去世后应该和丈夫皇太极合葬。后来孝庄为什么没有和皇太极合葬?有人认为,因为孝庄曾经偷偷下嫁给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已经不是皇太极的老婆了,是前妻了,前妻怎么能和皇太极一起下葬呢?真是这样吗?其实不然。原因在于:

1.孝庄去世时距离皇太极去世已经45年,太久远了。

孝庄临死前曾经一再嘱咐康熙帝,你的祖父皇太极下葬已经这么多年了,如果要跟他合葬,还要打开他的陵墓,这样会打扰祖父皇太极安息,要求不合葬。这个理由有点牵强,但是也说的过去。



2.孝庄去世后,陵墓想和儿子孙子离的近一点。

皇太极在清朝入关前一年去世,安葬在当时的清朝首都沈阳。孝庄去世是在北京,两地相隔千里。此时孝庄已经在北京生活了44年,早已习惯了北京,加上儿子顺治帝也葬在北京附近,而疼的像心尖尖一样的孙子康熙帝在北京当皇帝,孝庄不愿意安葬在离北京太远,这是人之常情。和皇太极的短暂婚姻生活早已成为往事,康熙帝是踏踏实实陪在身边几十年的亲孙子,宝贝疙瘩。这才是孝庄没有和皇太极合葬的真正原因。



康熙帝与皇祖母孝庄的关系太深了,康熙帝从小死了父母,祖母孝庄对康熙帝而言是亦父亦母亦祖母的多重角色。康熙帝听从了祖母的嘱咐,没有将祖母孝庄和祖父皇太极合葬。而是将孝庄生前居住的慈宁宫东王殿五间拆建于顺治帝陵墓旁边的昌瑞山下,称“暂安奉殿”,孝庄的棺椁被葬在暂安奉殿的宝座上,以土掩埋后永闭殿门,有点半入土半没有入土的感觉。

孝庄这一暂时安放一直放了37年,直到雍正三年(1725年),也就是皇太极与孝庄成亲100周年时,雍正帝地将暂安奉殿改建为昭西陵,从此算是正式安葬。昭西陵在河北遵化县,属于清东陵,不远处有孝庄儿子顺治帝的陵墓,康熙帝去世后也安葬在此地,祖孙三人算是团聚了,对孝庄来说,安葬在这里远比到沈阳陪皇太极那个老头子好多了。



其实,我不相信孝庄会下嫁给多尔衮,在当时八大贝勒议政的大环境下,多尔衮真要谋反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孝庄完全没有必要去冒这样的政治和伦理风险,她只要踏踏实实管好儿子顺治帝就好了,对多尔衮只要合作好就可以,就像后来慈禧和小叔子恭亲王一样,是工作搭档但不能乱来。要是孝庄和多尔衮真有儿女之事发生,恐怕多尔衮死后不至于被顺治帝那么快打倒,更不至于拖到乾隆年间才给多尔衮平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