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家長應該如何與孩子溝通?有哪些好的建議和需要注意的問題?

Angelina0802


田戈教育,專注教育。歡迎關注留言討論!


和孩子溝通,本應不是什麼事兒,我們不是每天都在和孩子溝通?尤其孩子在身邊的時候。然而,隨著孩子的長大,孩子的功課越來越重。孩子總忙於功課,和家長單獨相處的時間漸少,家長和孩子的溝通就自然漸少,更嚴重的是,大人和孩子相處,大人總說功課,話題單調,令人不勝煩,有時,孩子都懶得搭理呢!

孩子長大了,有什麼心事總藏在心底,不喜歡透露心聲。這時候,就需要掌握一些溝通的技巧,讓溝通更有效。

一、以商量的口氣和孩子說話。

一些家長比較威嚴,特別以為孩子是自己人,就應該服管。於是,對孩子說話,不注意分寸,說一不二。或用命令的語氣跟孩子說話,或語氣生硬,令人不悅。有時候,說著說著,就鬧崩了。沒有達到應有的溝通效果。

用商量的語氣和孩子說話,不批評,打罵斥責,孩子就會放膽說出來,無所擔心。否則,孩子說話就可能有所保留,甚至沉默不語。

二、以聊天的方式進行溝通。

平日裡,就養成和孩子溝通的習慣。可在吃飯前後,或在一起散步,或在睡覺之前等等,自己可和孩子談談一天的見聞,好玩的事兒。同時也隨意問問孩子學校裡有什麼事兒,表現出好奇心,讓孩子談得詳細些,或讓孩子談看法等等,可是適時穿插談自己的看法等等。讓孩子在聊天中受到教益,或潛移默化。

三、平日裡,讓孩子多評論。

在看報紙、電視新聞時,或身邊發現一些富有教育意義的事兒,可說給孩子聽,或孩子自己說的事兒,讓孩子作評論。這評論,可看出孩子對事件的認識,可看出孩子辨別是非能力。可隨機對孩子和孩子交換意見。

四、多些親情交流,有淡化教育意識。

孩子在學校裡接受教育,大道理他都懂,因此,家長再發一通道理,就顯得多餘了。因此,家裡是孩子放鬆的地方,就讓孩子輕鬆點兒,多讓孩子和自己玩,或一起做些家務。一起活動,是親情交流的最佳途徑。只要親情融洽,孩子自會主動和家人說事,自會接受父母的意見和看法,孩子教育一般不會有什麼大的問題。


一家之言,歡迎留言加關注,深入交流討論。謝謝!

田戈教育,專注教育。更多精彩期待分享。


田戈教育


家長應該如何與孩子溝通?有哪些好的建議和需要注意的問題?

記得自己小時候跟父母的語言交流甚少,溝通經常是以幾句打罵或者訓斥的方式來進行的。直到現在自己都不善於表達對父母的感情,從來不會像現在我跟大寶和小寶這樣每天都會親親兩個寶貝的小臉蛋,和寶貝們玩耍,講故事,玩遊戲以及帶孩子們出與遊玩。

可能是我們小時候跟父母的交流方式的缺陷比較大。因此,我對自己的兩個孩子格外的親暱。大寶現在十一歲了,馬上就要升入五年級了,依然跟我很親暱,有什麼事情都會跟我說。我們還會每天擁抱,互相親親臉蛋,大寶很喜歡我,我也很喜歡大寶。大寶會在節日或者母親節和父親節給我和老公親手製作賀卡,幫小寶梳小辮子等。

其實,現在還是有好多的父母不能夠和孩子進行很好的交流和溝通的。作為父母的我們對於孩子的教育首先就是要從語言上跟孩子進行交流。父母是孩子在小時候最依賴的親人,同時父母的教育對孩子的一生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今天,咱們來學習一下我國最高學府清華大學的校長提供給父母的幾句育兒方面的金玉良言。

1、關於孩子的收穫體會

每天接大寶放學後來後,大寶一路上都會跟我講,今天留的什麼作業,今天學了哪些課程以及今天老師講了哪些有趣的事情。每個週末大寶會去上繪畫課,下課後,一路上講,今天學了線描,怎麼畫,有什麼技巧等。假期帶大寶出去遊玩,一路上大寶都會跟自己的所見所聞做一番總結告訴我。還會提出一些自己不懂的問題來問我。

當父母跟孩子的溝通多了,交流多了以後,你會發現自己原來可以在孩子身上學到很多知識的。而且,孩子也很喜歡跟父母交流的這種氛圍,會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關愛與重視。

2、關於孩子的煩惱給予解惑

孩子們在成長的路上難免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小問題和小矛盾。比如,今天有沒有的聽懂的課題,和小同學們鬧彆扭了,被老師批評了等問題。

父母每天可以對孩子在學校的一些情況及時瞭解後幫孩子解決遇到的小問題和小矛盾。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懷與幫助,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愛。

3、讓孩子對當天表現的自我評價

每天下午去幼兒園接小寶放學後,第一句話都會問她,今天在學校吃的什麼飯,老師說你表現棒嗎?小寶都會很認真的回答今天吃的米飯或者麵條等,還會告訴我今天我表現的棒,老師給我貼小紅花了,老師說我棒。然後,小寶會跟我講今天那個小朋友哭了,那個小朋友說了一句很搞笑的話等一些她們小班發生的事情。

父母可以在晚上孩子入睡前讓孩子對自己今天的表現和所經歷的事情做一個小結和整理。

4、讓孩子對於學校裡發生事情的看法

大寶經常會跟我講她們班裡的一些事情,比如,班裡有個小女孩屬於管家婆型的,還愛挑撥同學們之間的關係。大寶會告訴我她自己的看法和麵對這種好事的同學的處理方法。在比如,班裡有個同學父母離異了,她整天悶悶不樂也沒心思學習,因此每次考試的成績就在班裡墊底了。大寶說覺這位同學很可伶,很同情她,也很想幫助她。

當孩子把自己在學校發生的一些事情一一對你講述後,並且發表自己的看法以及提出自己的處理方法時,家長要對孩子做的正確的方面給予表揚和肯定。做的不好的方面要給予糾正和講解。

綜上所述:父母多跟孩子溝通和交流對於孩子的健康成長大有裨益,更有助於孩子的身心發展。


J媽學堂


1.關心的眼神

在和孩子對話時,一定要用關心的眼神注視著孩子。隨時注意孩子的表情、行為,以適時給予輔導與協助,這也能讓孩子有更多被重視的感覺。

2.多使用短句

和孩子說話時,如果一定要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就一定要讓孩子聽明白。因此,使用的句子最好短一些,並且要重複自己所說的話,直到孩子聽懂為止。

3.語調有變化

在不影響別人的情況下,說話的語調可以好一些,或者有一些高低起伏、抑揚頓挫的變化,這樣更能吸引孩子來注意傾聽。

4.內容要具體

說話的內容要具體,而且是說現在的事,否則孩子提不起足夠的興趣來傾聽。

5.語氣要溫柔

不要老是用責備的語氣,多使用溫柔、建議的語氣,例如“不如,你說說看……”“媽媽很想聽聽你的看法。”這樣一來,溝通的氣氛才會好,孩子也會更願意說出自己的心事。

6.要面帶微笑

當孩子願意說出自己的心事時,請父母一定要面帶微笑注意傾聽,這樣孩子才會覺得父母對你很關心,很重視,千萬不要邊做其他事情邊聽孩子說話,那樣以後孩子可能就不願意和父母進行交流了。

7.能發現優點

父母應該主動發現孩子的有點,並能及時給予孩子鼓勵,表揚,要知道,獎勵往往比懲罰更有效,而且,親子關係也不至於太過緊張。

8.會換位思考

要將心比心,父母應該多站在孩子的立場去思考問題,這有助於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讓彼此之間更貼近。


小灰灰ma


和孩子溝通是每個家庭遇到的問題,我是這樣和孩子溝通的,感覺還不錯。

一是,從心裡感覺需要與孩子溝通。也就是說從心裡喜歡和孩子談事情,而不是發現孩子學習或思想有了問題才關心孩子。

從心裡愛孩子是和孩子很好溝通的大前提,您說是不。

二是,別總把自己是老子擺在前頭。在探討問題時,把自己和孩子放在平等的地位。通過電視,媒體,老師講課,同學傳播,孩子懂得不一定比我們少。不信你和孩子就廣泛話題好好聊聊就知道了。總覺得自己比孩子懂得多,以教訓的口吻和孩子說話,孩子很反感,是不是。

平等的對話是和孩子很好溝通的基礎。

三是,和孩子溝通的話題要廣泛。除了學習,還要有情商方面,娛樂方面,人生的感悟,生活的常識等等,應該是無所不談。不能是你說個話題讓孩子一定圍著你的話題聊,你也要學會圍繞著孩子提出的話題因勢利導。


話題廣泛,共同探討,尊重孩子的意見是很好溝通的方法。

四是,在生活上細緻入微的關心孩子的細節。孩子喜歡吃什麼,喜歡什麼款式的衣服,在學校和那些同學是好朋友,各科老師性格教學水如何,你不知道就說明你對孩子缺乏瞭解,對孩子關心不夠,孩子與你的距離就遠。

多瞭解孩子的一切,溝通才能加深。

希望和家長們共同探討。


慧谷拾珠客


其實,基本上每個家長都希望孩子和自己親近,可有時候孩子寧願和小夥伴談心,也不願意跟家長交流;或者有些話願意跟媽媽說,卻不願意告訴爸爸。

那作為教育的主體——家長,我們得主動想想辦法,來促進和孩子的溝通,在理解、尊重這樣的大原則基礎上,我們來分享一些促進親子間溝通的小技巧吧:

1、除了我們說的話,肢體語言也是溝通的重點!

蹲下來、看著孩子的眼睛以表示對孩子的尊重,除此之外,摸摸孩子的頭、拉著孩子的手、適時的給孩子擁抱親吻,都是增加和孩子之間

親密和信任的方法。

當然了,也一定要注意,如果孩子在和我們說話聊天的時候,我們總是左顧右盼、低頭玩弄手機或是和別人說話、做別的事情,那麼孩子也能夠從你的肢體語言裡讀出:啊,媽媽現在很忙、爸爸心不在焉、他們並沒有在專心的和我說話、爸爸媽媽在敷衍我,等等。孩子可是很聰明很聰明的~

2、溝通的時候,儘量談論具體的事情

很多時候家長每天從幼兒園、學校接到孩子後的第一句話是:

“你今天怎麼樣?“在幼兒園做了什麼?“今天學了什麼?甚至更簡單:“今天你乖不乖?”……

這些問題當然沒什麼錯,但是,如果想促進親子間更親密的溝通,就不太有效果了。

這樣的問題比較抽象,範圍又大,孩子聽了不會太有興趣,他們要麼不想回答,要麼不知道該怎麼回答,要麼敷衍你,隨便答一答……

你要是真的想了解孩子這一天的生活,想和孩子談心,不妨從一些具體的小事開始問起。

比如:

“今天老師有沒有教你們唱新的歌?“學的歌叫什麼名字啊?”“你可以教教媽媽嗎?媽媽想和你一起唱呢!”…“今天琪琪把她的玩具分給你了呀?”“那你有沒有想分享給琪琪的玩具?一會兒媽媽幫你一起準備?”

這樣的問題就顯得“走心”多了,孩子不僅好回答,更會覺得我們對他的生活是非常關心感興趣的,我們想要融入他的生活,他們當然會更加願意和我們聊天啦~

3、孩子再小,也需要被充分的尊重和理解

當孩子回家告訴我們他在幼兒園和別的小朋友發生了衝突,你是立刻大聲呵斥說:

“從小就不學好!還和人打架!只會給我添麻煩!一點都不乖!”

還是走過去孩子身邊,好好了解一下他的想法和感受呢?

無論遇到什麼情況,都不要著急給孩子“定罪”,也不要隨便給孩子“貼標籤”,這些行為都無異於給孩子“潑冷水”。我們總得先把孩子“不聽話”的原因弄清楚,才能夠“治標治本”吧?

所以,在給孩子的行為下結論之前,不妨先走過去了解一下事情的經過:

孩子是不是被欺負了覺得委屈所以才動了手?是不是講義氣的為了幫別的同學出氣?是不是除了動手,不知道還能用什麼別的辦法解決衝突,於是只好動手了?

瞭解了孩子動手的真正原因,再蹲下,看著孩子的眼睛,和他進行交流:“原來是這樣啊!媽媽知道了,你也很痛、很委屈呢。”

當孩子知道我們理解他、接受了他的情緒,才會更願意和我們交流,告訴我們他的想法和感受。這時,再和孩子一起討論解決辦法:

“可是你這樣和同學打架很危險,你和那個同學要是受傷了怎麼辦?媽媽很擔心呢,那位同學的媽媽也會很心疼的,你覺得有沒有什麼更好的解決辦法呢?我們一起來想一想吧!”

尊重孩子的想法,引導他們自己去思考和做選擇。

有時候家長一著急,有幾句話特別容易脫口而出,千萬注意:

一、生氣責怪孩子

經典句型:如 “你之前怎麼都不說!” “不是告訴你,不可以讓人家隨便動你東西呀。”

二、暴跳如雷要找對方算帳。

“是誰?告訴我,讓他好看!”

如果不是“校園霸凌”這樣嚴重的情況,只是同學、朋友間的小衝突,那麼父母這樣的反應,可能導致孩子在同學間的處境更艱難。

三、忽略孩子的告狀。不把孩子的抱怨當回事。

和第二種“太過在意”的情況正好相反,家長太小看這件事了,只回應:“小孩子,多大點兒事兒啊!”;“你是男孩子,堅強一點!”;“你要自己去面對!”

家長情緒太激動、或者太漠視,都難以得到孩子對我們的信任感。

只有我們能平靜對待孩子發生的問題,還能讓孩子覺得,爸爸媽媽有辦法解決,非常“靠得住”,孩子才信任我們,才願意把自己遇到的問題、心裡的想法告訴我們。

孩子在外面發生了不好的事情,或者此時此刻正處在傷心、難過、失望的情緒中,他好不容易決定回家告訴你,跟你傾訴,面對這樣的信任,家長一定要珍惜!你第一次的態度,決定了孩子以後還敢不敢、願不願和你溝通。


有任何育兒問題,可以在評論裡留言,我真的真的會回覆哦。快關注我吧!

Carrie萌育兒研習社


與孩子溝通需要有效溝通,而不是天天問一些大而無當的問題!

在接送孩子的路途中,或者在家庭餐桌上,如何讓不願分享的孩子分享一些學校見聞和自己的學習感受,已經成為了眾多家長很傷腦筋的問題。為什麼會這樣呢?

最基本的原因就在於家長與孩子的互動方式不當。家長覺得應該瞭解孩子在學校的表現,而孩子覺得自己有權利不告訴家長。

家長:"你今天在學校的表現如何?"

孩子肯定會想,難道自己還要說自己在學校表現不好嗎?於是答案肯定只有一個:"很不錯啊!"

家長接著問:"有表現不好的時候嗎?"

孩子就只能肯定地回答:"沒有!"

這樣的親子交流應該就是人們常說的無效交流。家長有意無意地引導著孩子去肯定地回答。孩子如果否定地回答,會有好日子過嗎?另外,這樣大而化之的問題,一點不夠具體,怎麼能夠有效交流呢?


讓一個小孩子自發、自願地隨時分享他擁有的東西,是相當不現實的。孩子必須相信分享是符合大家期望的、必要的,甚至是有益的。父母需要成為樹立榜樣的人。


《如何哄孩子》中建議家長這樣去做好準備工作:

多給孩子讀一些關於分享的故事,還可以編一些自己的故事。

如果可能,給孩子買東西時多買一份,比如買繪本時多買一本。

孩子分享了他的見聞感受後要記得讚賞。


在於孩子具體互動的過程中,把這些"準備"都用起來:

如果有玩伴來家裡,將孩子"特別的玩具"藏好,問問孩子願不願意分享其他的玩具。不要讓孩子把他不願意分享的東西帶到學校。讓孩子玩遊戲時理解"輪流"的概念,先誰玩,再誰玩。哄孩子"交換",比如你去玩消防車,你去開火車。準備一些很酷的貼紙作為獎勵隨時獎勵孩子。


當然,家長如果願意跟孩子玩玩遊戲就更好了。這樣形成的"分享"知識就會帶著強烈的情感色彩,孩子們也會很樂意參與到其中。比如"換音樂搶椅子"的遊戲,讓孩子坐著或站成一圈玩玩具,一邊玩一邊放音樂,直到音樂停止。音樂停下來後,孩子們需要放下玩具走到下一個位置,這樣每個人都能玩到所有的玩具了。


與孩子"講條件"時,選擇性地跟他們談就會比命令式談好得多。比如"你朋友應該先玩積木還是火車?""你讓嘉林現在騎自行車,還是等5分鐘?"家長這種選擇、諮詢式徵求意見會讓孩子很容易接受。如果孩子還是對著幹,都爭著一個玩具,那就把這個玩具拿開並鼓勵他們玩其他玩具。如果有人還是不願意,反覆從別人手裡搶,那麼就只能讓他走開。雖然這並不好,但是確實有效。


金陵餘力


在生活中,父母們很多時候可能會說由於工作太忙,和孩子交流的時間太少,或許也正是由於這種原因,導致父母不瞭解孩子、誤解孩子。當問題出現,父母再想和孩子溝通時,孩子卻將溝通的大門關上,不再願意和父母溝通。

所以說,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應該儘量多抽時間來和孩子進行溝通,在溝通的過程中,多聽聽孩子要說的事情,聽聽孩子的心聲。

在很多時候,父母都是希望用有限的時間來教育孩子,將自己所有要說的話都表達出來,但是從來不去想孩子是不是有什麼話要對自己說,而在這個時候媽媽們總是希望孩子能夠變得被動,聽自己的“教導”,但是卻沒有意識到這個時候孩子需要的是父母的關心和聆聽。

相反,如果總是喋喋不休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根本不顧及孩子的想法,那麼最終父母的教導只能是一廂情願,對孩子的成長起不到任何的幫助。

因此,父母和孩子在相處溝通時,要改變那種“我們說,孩子聽”的方式,要學會鼓勵孩子講述自己的觀點和思想,因為要做一個高明的訴說者,不如先做一個高明的傾聽者,要善於傾聽孩子的心聲,進而走進孩子的心裡。

事實上,在家庭教育中就是這樣的一個道理,當孩子認為父母會傾聽的時候才會向其敞開心扉傾訴,將心底的想法說出口。只有這樣,作為家長的我們才有機會更好地瞭解自己的孩子,才能及時給予孩子所需的幫助。所以說,父母可以多給孩子一些機會,一些可以向你敞開心扉的機會,這樣會讓孩子把父母當作自己的知音。

英國教育家赫伯特·斯賓塞說過這樣一句話:“給孩子訴說的機會,認真傾聽孩子的話語。這樣父母能更多地瞭解孩子,並對孩子不正確的思想與做法及時進行糾正與引導,使孩子一直走在健康快樂的身心成長之路上。


壹父母


養育就是和孩子溝通。積極的雙向溝通對建立孩子的自尊至關重要。當孩子在鼓勵和讚揚的話語中茁壯成長時,傾聽孩子的話語可以增強他們的自尊心,使他們感到值得愛戴。

值得注意的是,孩子們在掌握語言之前就可以理解語言。你可以通過每天關注孩子的語言發展來跟上他們的發展。


如果你在孩子的早期就建立了清晰、開放的溝通模式,那麼你就是在為將來建立良好的習慣。

與幼兒積極溝通。孩子管理壓力、自信和激勵自己在以後的生活中的能力與他們早期的童年經歷有很大關係。一個人的“自我概念”是他們對自己的看法,以及他們對自己在家庭和社區中的地位的感受。這在兩到六歲之間開始發展。


父母與子女之間的積極關係是孩子積極自我概念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經常受到責備、評判和批評的孩子長大後會變成一個消極的自我概念的成年人。

如果你想讓你的孩子成為一個好的傾聽者,確保你是一個好榜樣。花點時間聽他們講。忙碌、分心的父母傾向於調停一個喋喋不休的孩子,這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如果你總是忽視你的孩子,你會發出這樣的信息:傾聽並不重要,孩子要說的對你並不重要。

如果你有一個繁忙的日程安排,確保每天分配一些時間簡單地坐下來傾聽你的孩子。鼓勵孩子的想法和意見。積極的溝通是雙向的,雙方輪流傾聽和交談。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關注小明的兩個原創頭條號。《趙小明心理團隊 》與《心夥伴》~被頭條網評為2017年度最火的心理類專欄。

趙小明 央視財經頻道特約心理專家


心夥伴


如果成年人希望跟孩子有效的溝通,那麼我們首先要確定與他們相處的態度和原則。

1、態度上尊重孩子、平等對待。

例如:在肢體語言上,儘量保持與孩子相等的高度,和孩子平等對話。在交流過程中,請尊重他的發言,不要因為他是孩子就隨意打斷他。認真的傾聽、詳細的發問、溫暖的感受孩子。家長在這個過程中,千萬不要做絕對的主導者。

2、培養對孩子的同理心。

同理心,在溝通中就是我們如何去理解孩子?要知道,在孩子的世界,有些問題可不是小問題。比如他和小夥伴吵架了,在成年人看來是一件小事兒,但對於孩子來說,這是他生活中重要的人際關係困擾,所以作為家長,一定要努力站在孩子的年齡和角度,嘗試去理解他對事情的看法和觀點,然後幫助他一起探索解決問題。

3、接納孩子所有的情緒,包括負面情緒。

中國式教育中,往往要求孩子聽話、順從,不苟言笑,禮貌待人。但是,我們卻忽略了,人類是擁有著豐富情感的動物。在面對生活時,我們會開心,愉悅,也會焦慮、失望,所有的情緒都是我們內心世界最真實的體現。因此,當孩子有情緒的時候,家長一定不要斥責他們,更不要露出嫌棄的表情,而是抱著孩子,接納他所有的情緒與行為表現。告訴他,遇到這樣的事情,誰都會有不開心的表現。

4、引導孩子探討問題及解決方案。

等到孩子情緒稍稍穩定的時候,我們再與孩子一起探討和分析問題,多使用開放式問句,幫助孩子思考,並引導他尋找出最佳的解決方案。

事實上,我們希望家長能夠以一種比較包容的態度、適當理性的原則與孩子交流,有了這樣的溝通土壤,才能開出真誠的花兒。


心理諮詢師陳瓊


我們經常因為跟孩子對話而感到失望,因為毫無頭緒。經常給孩子講道理,講得臉都綠了,但是孩子還是不聽,只有我對他進行批評或懲罰時他才會聽.



【DAWA育兒】在此給出一些小建議:

我們平時和孩子溝通要建立在尊重的基礎上,同時還要講究方法.要先對孩子的行為表示理解,感受表示認可,然後再給出建議或意見.一般家裡都會有這樣的場景:跟孩子約定好週末去公園玩,但是週末突然下雨了,孩子哭著鬧著還要出去。家長這時一般就會說"天氣不好,哭是沒有用的,以後會有玩兒的時候,又不是我讓他下雨的,你為什麼要衝我發火?"這對孩子起不到嫩任何幫助。如果我們理解孩子對於不能完成心願而感到非常失望,然後用生氣的方式向我們表達了這種失望。我們其實是可以幫助他的,只要對他的感受表示理解和認可。對他說,"你期盼已久的公園遊樂,卻突然下起了雨,這一定讓你很失望吧.如果這樣對孩子說,孩子會逐步消氣,回到正常的情緒.在孩子處於強烈的情緒當中時,他們是聽不進任何人的意見的,更別提大道理了和批評了。我們更需要做的是,理解他們心裡在想什麼,明白他們處於失落或失望的時候的心情.孩子更希望我們根據他表露出的一點兒情緒去猜出全部.


家長平時應多關注孩子的心情,應該看著他們,聽他們說話,還可以利用自己的情感經歷,去了解孩子的心情。一旦明白孩子的情緒,家長應用理解支持的語言,對孩子的感受進行描述。

在孩子做錯事的時候,我們應該在糾正他們的行為之前,一定要先幫他們處理情緒問題.只有孩子心情平靜時,他們才能正確的思考,才能做出正確的舉動。

我們跟孩子溝通的原則是理解孩子的情緒,認可孩子的感受,共情處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