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家长应该如何与孩子沟通?有哪些好的建议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Angelina0802


田戈教育,专注教育。欢迎关注留言讨论!


和孩子沟通,本应不是什么事儿,我们不是每天都在和孩子沟通?尤其孩子在身边的时候。然而,随着孩子的长大,孩子的功课越来越重。孩子总忙于功课,和家长单独相处的时间渐少,家长和孩子的沟通就自然渐少,更严重的是,大人和孩子相处,大人总说功课,话题单调,令人不胜烦,有时,孩子都懒得搭理呢!

孩子长大了,有什么心事总藏在心底,不喜欢透露心声。这时候,就需要掌握一些沟通的技巧,让沟通更有效。

一、以商量的口气和孩子说话。

一些家长比较威严,特别以为孩子是自己人,就应该服管。于是,对孩子说话,不注意分寸,说一不二。或用命令的语气跟孩子说话,或语气生硬,令人不悦。有时候,说着说着,就闹崩了。没有达到应有的沟通效果。

用商量的语气和孩子说话,不批评,打骂斥责,孩子就会放胆说出来,无所担心。否则,孩子说话就可能有所保留,甚至沉默不语。

二、以聊天的方式进行沟通。

平日里,就养成和孩子沟通的习惯。可在吃饭前后,或在一起散步,或在睡觉之前等等,自己可和孩子谈谈一天的见闻,好玩的事儿。同时也随意问问孩子学校里有什么事儿,表现出好奇心,让孩子谈得详细些,或让孩子谈看法等等,可是适时穿插谈自己的看法等等。让孩子在聊天中受到教益,或潜移默化。

三、平日里,让孩子多评论。

在看报纸、电视新闻时,或身边发现一些富有教育意义的事儿,可说给孩子听,或孩子自己说的事儿,让孩子作评论。这评论,可看出孩子对事件的认识,可看出孩子辨别是非能力。可随机对孩子和孩子交换意见。

四、多些亲情交流,有淡化教育意识。

孩子在学校里接受教育,大道理他都懂,因此,家长再发一通道理,就显得多余了。因此,家里是孩子放松的地方,就让孩子轻松点儿,多让孩子和自己玩,或一起做些家务。一起活动,是亲情交流的最佳途径。只要亲情融洽,孩子自会主动和家人说事,自会接受父母的意见和看法,孩子教育一般不会有什么大的问题。


一家之言,欢迎留言加关注,深入交流讨论。谢谢!

田戈教育,专注教育。更多精彩期待分享。


田戈教育


家长应该如何与孩子沟通?有哪些好的建议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记得自己小时候跟父母的语言交流甚少,沟通经常是以几句打骂或者训斥的方式来进行的。直到现在自己都不善于表达对父母的感情,从来不会像现在我跟大宝和小宝这样每天都会亲亲两个宝贝的小脸蛋,和宝贝们玩耍,讲故事,玩游戏以及带孩子们出与游玩。

可能是我们小时候跟父母的交流方式的缺陷比较大。因此,我对自己的两个孩子格外的亲昵。大宝现在十一岁了,马上就要升入五年级了,依然跟我很亲昵,有什么事情都会跟我说。我们还会每天拥抱,互相亲亲脸蛋,大宝很喜欢我,我也很喜欢大宝。大宝会在节日或者母亲节和父亲节给我和老公亲手制作贺卡,帮小宝梳小辫子等。

其实,现在还是有好多的父母不能够和孩子进行很好的交流和沟通的。作为父母的我们对于孩子的教育首先就是要从语言上跟孩子进行交流。父母是孩子在小时候最依赖的亲人,同时父母的教育对孩子的一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今天,咱们来学习一下我国最高学府清华大学的校长提供给父母的几句育儿方面的金玉良言。

1、关于孩子的收获体会

每天接大宝放学后来后,大宝一路上都会跟我讲,今天留的什么作业,今天学了哪些课程以及今天老师讲了哪些有趣的事情。每个周末大宝会去上绘画课,下课后,一路上讲,今天学了线描,怎么画,有什么技巧等。假期带大宝出去游玩,一路上大宝都会跟自己的所见所闻做一番总结告诉我。还会提出一些自己不懂的问题来问我。

当父母跟孩子的沟通多了,交流多了以后,你会发现自己原来可以在孩子身上学到很多知识的。而且,孩子也很喜欢跟父母交流的这种氛围,会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与重视。

2、关于孩子的烦恼给予解惑

孩子们在成长的路上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小问题和小矛盾。比如,今天有没有的听懂的课题,和小同学们闹别扭了,被老师批评了等问题。

父母每天可以对孩子在学校的一些情况及时了解后帮孩子解决遇到的小问题和小矛盾。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怀与帮助,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

3、让孩子对当天表现的自我评价

每天下午去幼儿园接小宝放学后,第一句话都会问她,今天在学校吃的什么饭,老师说你表现棒吗?小宝都会很认真的回答今天吃的米饭或者面条等,还会告诉我今天我表现的棒,老师给我贴小红花了,老师说我棒。然后,小宝会跟我讲今天那个小朋友哭了,那个小朋友说了一句很搞笑的话等一些她们小班发生的事情。

父母可以在晚上孩子入睡前让孩子对自己今天的表现和所经历的事情做一个小结和整理。

4、让孩子对于学校里发生事情的看法

大宝经常会跟我讲她们班里的一些事情,比如,班里有个小女孩属于管家婆型的,还爱挑拨同学们之间的关系。大宝会告诉我她自己的看法和面对这种好事的同学的处理方法。在比如,班里有个同学父母离异了,她整天闷闷不乐也没心思学习,因此每次考试的成绩就在班里垫底了。大宝说觉这位同学很可伶,很同情她,也很想帮助她。

当孩子把自己在学校发生的一些事情一一对你讲述后,并且发表自己的看法以及提出自己的处理方法时,家长要对孩子做的正确的方面给予表扬和肯定。做的不好的方面要给予纠正和讲解。

综上所述:父母多跟孩子沟通和交流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大有裨益,更有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


J妈学堂


1.关心的眼神

在和孩子对话时,一定要用关心的眼神注视着孩子。随时注意孩子的表情、行为,以适时给予辅导与协助,这也能让孩子有更多被重视的感觉。

2.多使用短句

和孩子说话时,如果一定要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就一定要让孩子听明白。因此,使用的句子最好短一些,并且要重复自己所说的话,直到孩子听懂为止。

3.语调有变化

在不影响别人的情况下,说话的语调可以好一些,或者有一些高低起伏、抑扬顿挫的变化,这样更能吸引孩子来注意倾听。

4.内容要具体

说话的内容要具体,而且是说现在的事,否则孩子提不起足够的兴趣来倾听。

5.语气要温柔

不要老是用责备的语气,多使用温柔、建议的语气,例如“不如,你说说看……”“妈妈很想听听你的看法。”这样一来,沟通的气氛才会好,孩子也会更愿意说出自己的心事。

6.要面带微笑

当孩子愿意说出自己的心事时,请父母一定要面带微笑注意倾听,这样孩子才会觉得父母对你很关心,很重视,千万不要边做其他事情边听孩子说话,那样以后孩子可能就不愿意和父母进行交流了。

7.能发现优点

父母应该主动发现孩子的有点,并能及时给予孩子鼓励,表扬,要知道,奖励往往比惩罚更有效,而且,亲子关系也不至于太过紧张。

8.会换位思考

要将心比心,父母应该多站在孩子的立场去思考问题,这有助于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让彼此之间更贴近。


小灰灰ma


和孩子沟通是每个家庭遇到的问题,我是这样和孩子沟通的,感觉还不错。

一是,从心里感觉需要与孩子沟通。也就是说从心里喜欢和孩子谈事情,而不是发现孩子学习或思想有了问题才关心孩子。

从心里爱孩子是和孩子很好沟通的大前提,您说是不。

二是,别总把自己是老子摆在前头。在探讨问题时,把自己和孩子放在平等的地位。通过电视,媒体,老师讲课,同学传播,孩子懂得不一定比我们少。不信你和孩子就广泛话题好好聊聊就知道了。总觉得自己比孩子懂得多,以教训的口吻和孩子说话,孩子很反感,是不是。

平等的对话是和孩子很好沟通的基础。

三是,和孩子沟通的话题要广泛。除了学习,还要有情商方面,娱乐方面,人生的感悟,生活的常识等等,应该是无所不谈。不能是你说个话题让孩子一定围着你的话题聊,你也要学会围绕着孩子提出的话题因势利导。


话题广泛,共同探讨,尊重孩子的意见是很好沟通的方法。

四是,在生活上细致入微的关心孩子的细节。孩子喜欢吃什么,喜欢什么款式的衣服,在学校和那些同学是好朋友,各科老师性格教学水如何,你不知道就说明你对孩子缺乏了解,对孩子关心不够,孩子与你的距离就远。

多了解孩子的一切,沟通才能加深。

希望和家长们共同探讨。


慧谷拾珠客


其实,基本上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和自己亲近,可有时候孩子宁愿和小伙伴谈心,也不愿意跟家长交流;或者有些话愿意跟妈妈说,却不愿意告诉爸爸。

那作为教育的主体——家长,我们得主动想想办法,来促进和孩子的沟通,在理解、尊重这样的大原则基础上,我们来分享一些促进亲子间沟通的小技巧吧:

1、除了我们说的话,肢体语言也是沟通的重点!

蹲下来、看着孩子的眼睛以表示对孩子的尊重,除此之外,摸摸孩子的头、拉着孩子的手、适时的给孩子拥抱亲吻,都是增加和孩子之间

亲密和信任的方法。

当然了,也一定要注意,如果孩子在和我们说话聊天的时候,我们总是左顾右盼、低头玩弄手机或是和别人说话、做别的事情,那么孩子也能够从你的肢体语言里读出:啊,妈妈现在很忙、爸爸心不在焉、他们并没有在专心的和我说话、爸爸妈妈在敷衍我,等等。孩子可是很聪明很聪明的~

2、沟通的时候,尽量谈论具体的事情

很多时候家长每天从幼儿园、学校接到孩子后的第一句话是:

“你今天怎么样?“在幼儿园做了什么?“今天学了什么?甚至更简单:“今天你乖不乖?”……

这些问题当然没什么错,但是,如果想促进亲子间更亲密的沟通,就不太有效果了。

这样的问题比较抽象,范围又大,孩子听了不会太有兴趣,他们要么不想回答,要么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要么敷衍你,随便答一答……

你要是真的想了解孩子这一天的生活,想和孩子谈心,不妨从一些具体的小事开始问起。

比如:

“今天老师有没有教你们唱新的歌?“学的歌叫什么名字啊?”“你可以教教妈妈吗?妈妈想和你一起唱呢!”…“今天琪琪把她的玩具分给你了呀?”“那你有没有想分享给琪琪的玩具?一会儿妈妈帮你一起准备?”

这样的问题就显得“走心”多了,孩子不仅好回答,更会觉得我们对他的生活是非常关心感兴趣的,我们想要融入他的生活,他们当然会更加愿意和我们聊天啦~

3、孩子再小,也需要被充分的尊重和理解

当孩子回家告诉我们他在幼儿园和别的小朋友发生了冲突,你是立刻大声呵斥说:

“从小就不学好!还和人打架!只会给我添麻烦!一点都不乖!”

还是走过去孩子身边,好好了解一下他的想法和感受呢?

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不要着急给孩子“定罪”,也不要随便给孩子“贴标签”,这些行为都无异于给孩子“泼冷水”。我们总得先把孩子“不听话”的原因弄清楚,才能够“治标治本”吧?

所以,在给孩子的行为下结论之前,不妨先走过去了解一下事情的经过:

孩子是不是被欺负了觉得委屈所以才动了手?是不是讲义气的为了帮别的同学出气?是不是除了动手,不知道还能用什么别的办法解决冲突,于是只好动手了?

了解了孩子动手的真正原因,再蹲下,看着孩子的眼睛,和他进行交流:“原来是这样啊!妈妈知道了,你也很痛、很委屈呢。”

当孩子知道我们理解他、接受了他的情绪,才会更愿意和我们交流,告诉我们他的想法和感受。这时,再和孩子一起讨论解决办法:

“可是你这样和同学打架很危险,你和那个同学要是受伤了怎么办?妈妈很担心呢,那位同学的妈妈也会很心疼的,你觉得有没有什么更好的解决办法呢?我们一起来想一想吧!”

尊重孩子的想法,引导他们自己去思考和做选择。

有时候家长一着急,有几句话特别容易脱口而出,千万注意:

一、生气责怪孩子

经典句型:如 “你之前怎么都不说!” “不是告诉你,不可以让人家随便动你东西呀。”

二、暴跳如雷要找对方算帐。

“是谁?告诉我,让他好看!”

如果不是“校园霸凌”这样严重的情况,只是同学、朋友间的小冲突,那么父母这样的反应,可能导致孩子在同学间的处境更艰难。

三、忽略孩子的告状。不把孩子的抱怨当回事。

和第二种“太过在意”的情况正好相反,家长太小看这件事了,只回应:“小孩子,多大点儿事儿啊!”;“你是男孩子,坚强一点!”;“你要自己去面对!”

家长情绪太激动、或者太漠视,都难以得到孩子对我们的信任感。

只有我们能平静对待孩子发生的问题,还能让孩子觉得,爸爸妈妈有办法解决,非常“靠得住”,孩子才信任我们,才愿意把自己遇到的问题、心里的想法告诉我们。

孩子在外面发生了不好的事情,或者此时此刻正处在伤心、难过、失望的情绪中,他好不容易决定回家告诉你,跟你倾诉,面对这样的信任,家长一定要珍惜!你第一次的态度,决定了孩子以后还敢不敢、愿不愿和你沟通。


有任何育儿问题,可以在评论里留言,我真的真的会回复哦。快关注我吧!

Carrie萌育儿研习社


与孩子沟通需要有效沟通,而不是天天问一些大而无当的问题!

在接送孩子的路途中,或者在家庭餐桌上,如何让不愿分享的孩子分享一些学校见闻和自己的学习感受,已经成为了众多家长很伤脑筋的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呢?

最基本的原因就在于家长与孩子的互动方式不当。家长觉得应该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而孩子觉得自己有权利不告诉家长。

家长:"你今天在学校的表现如何?"

孩子肯定会想,难道自己还要说自己在学校表现不好吗?于是答案肯定只有一个:"很不错啊!"

家长接着问:"有表现不好的时候吗?"

孩子就只能肯定地回答:"没有!"

这样的亲子交流应该就是人们常说的无效交流。家长有意无意地引导着孩子去肯定地回答。孩子如果否定地回答,会有好日子过吗?另外,这样大而化之的问题,一点不够具体,怎么能够有效交流呢?


让一个小孩子自发、自愿地随时分享他拥有的东西,是相当不现实的。孩子必须相信分享是符合大家期望的、必要的,甚至是有益的。父母需要成为树立榜样的人。


《如何哄孩子》中建议家长这样去做好准备工作:

多给孩子读一些关于分享的故事,还可以编一些自己的故事。

如果可能,给孩子买东西时多买一份,比如买绘本时多买一本。

孩子分享了他的见闻感受后要记得赞赏。


在于孩子具体互动的过程中,把这些"准备"都用起来:

如果有玩伴来家里,将孩子"特别的玩具"藏好,问问孩子愿不愿意分享其他的玩具。不要让孩子把他不愿意分享的东西带到学校。让孩子玩游戏时理解"轮流"的概念,先谁玩,再谁玩。哄孩子"交换",比如你去玩消防车,你去开火车。准备一些很酷的贴纸作为奖励随时奖励孩子。


当然,家长如果愿意跟孩子玩玩游戏就更好了。这样形成的"分享"知识就会带着强烈的情感色彩,孩子们也会很乐意参与到其中。比如"换音乐抢椅子"的游戏,让孩子坐着或站成一圈玩玩具,一边玩一边放音乐,直到音乐停止。音乐停下来后,孩子们需要放下玩具走到下一个位置,这样每个人都能玩到所有的玩具了。


与孩子"讲条件"时,选择性地跟他们谈就会比命令式谈好得多。比如"你朋友应该先玩积木还是火车?""你让嘉林现在骑自行车,还是等5分钟?"家长这种选择、咨询式征求意见会让孩子很容易接受。如果孩子还是对着干,都争着一个玩具,那就把这个玩具拿开并鼓励他们玩其他玩具。如果有人还是不愿意,反复从别人手里抢,那么就只能让他走开。虽然这并不好,但是确实有效。


金陵余力


在生活中,父母们很多时候可能会说由于工作太忙,和孩子交流的时间太少,或许也正是由于这种原因,导致父母不了解孩子、误解孩子。当问题出现,父母再想和孩子沟通时,孩子却将沟通的大门关上,不再愿意和父母沟通。

所以说,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应该尽量多抽时间来和孩子进行沟通,在沟通的过程中,多听听孩子要说的事情,听听孩子的心声。

在很多时候,父母都是希望用有限的时间来教育孩子,将自己所有要说的话都表达出来,但是从来不去想孩子是不是有什么话要对自己说,而在这个时候妈妈们总是希望孩子能够变得被动,听自己的“教导”,但是却没有意识到这个时候孩子需要的是父母的关心和聆听。

相反,如果总是喋喋不休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根本不顾及孩子的想法,那么最终父母的教导只能是一厢情愿,对孩子的成长起不到任何的帮助。

因此,父母和孩子在相处沟通时,要改变那种“我们说,孩子听”的方式,要学会鼓励孩子讲述自己的观点和思想,因为要做一个高明的诉说者,不如先做一个高明的倾听者,要善于倾听孩子的心声,进而走进孩子的心里。

事实上,在家庭教育中就是这样的一个道理,当孩子认为父母会倾听的时候才会向其敞开心扉倾诉,将心底的想法说出口。只有这样,作为家长的我们才有机会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孩子,才能及时给予孩子所需的帮助。所以说,父母可以多给孩子一些机会,一些可以向你敞开心扉的机会,这样会让孩子把父母当作自己的知音。

英国教育家赫伯特·斯宾塞说过这样一句话:“给孩子诉说的机会,认真倾听孩子的话语。这样父母能更多地了解孩子,并对孩子不正确的思想与做法及时进行纠正与引导,使孩子一直走在健康快乐的身心成长之路上。


壹父母


养育就是和孩子沟通。积极的双向沟通对建立孩子的自尊至关重要。当孩子在鼓励和赞扬的话语中茁壮成长时,倾听孩子的话语可以增强他们的自尊心,使他们感到值得爱戴。

值得注意的是,孩子们在掌握语言之前就可以理解语言。你可以通过每天关注孩子的语言发展来跟上他们的发展。


如果你在孩子的早期就建立了清晰、开放的沟通模式,那么你就是在为将来建立良好的习惯。

与幼儿积极沟通。孩子管理压力、自信和激励自己在以后的生活中的能力与他们早期的童年经历有很大关系。一个人的“自我概念”是他们对自己的看法,以及他们对自己在家庭和社区中的地位的感受。这在两到六岁之间开始发展。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积极关系是孩子积极自我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经常受到责备、评判和批评的孩子长大后会变成一个消极的自我概念的成年人。

如果你想让你的孩子成为一个好的倾听者,确保你是一个好榜样。花点时间听他们讲。忙碌、分心的父母倾向于调停一个喋喋不休的孩子,这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如果你总是忽视你的孩子,你会发出这样的信息:倾听并不重要,孩子要说的对你并不重要。

如果你有一个繁忙的日程安排,确保每天分配一些时间简单地坐下来倾听你的孩子。鼓励孩子的想法和意见。积极的沟通是双向的,双方轮流倾听和交谈。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关注小明的两个原创头条号。《赵小明心理团队 》与《心伙伴》~被头条网评为2017年度最火的心理类专栏。

赵小明 央视财经频道特约心理专家


心伙伴


如果成年人希望跟孩子有效的沟通,那么我们首先要确定与他们相处的态度和原则。

1、态度上尊重孩子、平等对待。

例如:在肢体语言上,尽量保持与孩子相等的高度,和孩子平等对话。在交流过程中,请尊重他的发言,不要因为他是孩子就随意打断他。认真的倾听、详细的发问、温暖的感受孩子。家长在这个过程中,千万不要做绝对的主导者。

2、培养对孩子的同理心。

同理心,在沟通中就是我们如何去理解孩子?要知道,在孩子的世界,有些问题可不是小问题。比如他和小伙伴吵架了,在成年人看来是一件小事儿,但对于孩子来说,这是他生活中重要的人际关系困扰,所以作为家长,一定要努力站在孩子的年龄和角度,尝试去理解他对事情的看法和观点,然后帮助他一起探索解决问题。

3、接纳孩子所有的情绪,包括负面情绪。

中国式教育中,往往要求孩子听话、顺从,不苟言笑,礼貌待人。但是,我们却忽略了,人类是拥有着丰富情感的动物。在面对生活时,我们会开心,愉悦,也会焦虑、失望,所有的情绪都是我们内心世界最真实的体现。因此,当孩子有情绪的时候,家长一定不要斥责他们,更不要露出嫌弃的表情,而是抱着孩子,接纳他所有的情绪与行为表现。告诉他,遇到这样的事情,谁都会有不开心的表现。

4、引导孩子探讨问题及解决方案。

等到孩子情绪稍稍稳定的时候,我们再与孩子一起探讨和分析问题,多使用开放式问句,帮助孩子思考,并引导他寻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案。

事实上,我们希望家长能够以一种比较包容的态度、适当理性的原则与孩子交流,有了这样的沟通土壤,才能开出真诚的花儿。


心理咨询师陈琼


我们经常因为跟孩子对话而感到失望,因为毫无头绪。经常给孩子讲道理,讲得脸都绿了,但是孩子还是不听,只有我对他进行批评或惩罚时他才会听.



【DAWA育儿】在此给出一些小建议:

我们平时和孩子沟通要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上,同时还要讲究方法.要先对孩子的行为表示理解,感受表示认可,然后再给出建议或意见.一般家里都会有这样的场景:跟孩子约定好周末去公园玩,但是周末突然下雨了,孩子哭着闹着还要出去。家长这时一般就会说"天气不好,哭是没有用的,以后会有玩儿的时候,又不是我让他下雨的,你为什么要冲我发火?"这对孩子起不到嫩任何帮助。如果我们理解孩子对于不能完成心愿而感到非常失望,然后用生气的方式向我们表达了这种失望。我们其实是可以帮助他的,只要对他的感受表示理解和认可。对他说,"你期盼已久的公园游乐,却突然下起了雨,这一定让你很失望吧.如果这样对孩子说,孩子会逐步消气,回到正常的情绪.在孩子处于强烈的情绪当中时,他们是听不进任何人的意见的,更别提大道理了和批评了。我们更需要做的是,理解他们心里在想什么,明白他们处于失落或失望的时候的心情.孩子更希望我们根据他表露出的一点儿情绪去猜出全部.


家长平时应多关注孩子的心情,应该看着他们,听他们说话,还可以利用自己的情感经历,去了解孩子的心情。一旦明白孩子的情绪,家长应用理解支持的语言,对孩子的感受进行描述。

在孩子做错事的时候,我们应该在纠正他们的行为之前,一定要先帮他们处理情绪问题.只有孩子心情平静时,他们才能正确的思考,才能做出正确的举动。

我们跟孩子沟通的原则是理解孩子的情绪,认可孩子的感受,共情处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