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9 雷州半岛历史红痕——碉楼

碉楼,雷州半岛人也叫炮楼。

在雷州半岛的个别村落里,现在都依然保留着碉楼,它挺立村中,无声地见证着岁月的沧桑,回忆着往昔历尽劫难的岁月,还看今朝依然挺立村头。

雷州半岛历史红痕——碉楼

碉楼的作用、建造与分布 碉楼建造,最初是为防贼、躲避土匪,雷州半岛山贼、土匪、海盗横行四起,烧杀抢掠。后来碉楼在抗日、解放等战争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碉楼建造时间,最早的是在清朝乾隆年间,有清朝光绪年间的,民国时期的也很多。它的分布趋势越往南就稍多一些。

雷州半岛历史红痕——碉楼

碉楼的构造 碉楼有的是村中富有之家出资自建;有的是私人捐款部分、村出资部分合建;有的是村出资建造。一般使用红砖、青石、木材给合建造。四方柱形往上稍有收缩,墙基底层一般由青石砌筑3—5圈,全高分3-5层,里面每层用木梁、木板分隔,设有门和楼梯。每层四面设有瞭望口、枪支瞄准口投弹口等。最顶面是硬山顶形设计。

雷州半岛历史红痕——碉楼

湛江市麻章区太平镇庐山村碉楼 庐山村的碉楼是最具有特色的,它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庐山村碉楼建于清乾隆年间,整个设计“回”字形三层石砖、木结构,硬山顶。面宽23.98米,深21.54米,占地面积516.5平方米。

“回”字形碉楼楼外面的大“口”围墙有1.2米厚,墙基用青石筑造,围墙用红砖构砌,墙四周布满枪支瞄准、射击孔,可以从里面向外开枪射击。围墙的顶部也有炮孔,四角构建一座四层高的碉楼,碉楼高约12米,人可站在上面居高临下抗击。

雷州半岛历史红痕——碉楼

里面的“小口”布满房子,是住房。该碉楼位于全村最高点,远远就可以看到村外的兵、贼情况,及早提醒村民做好防备。它又可以守住巷尾,防止兵、贼从后面进入村庄。

“回”字形总共建了楼房32间,里面有水井、马房、储粮室、厨房、杂物间等,情况危急时,可以容纳几百人在碉楼里度过一个月。该碉楼布局科学,结构合理,防卫功能齐全。

雷州半岛历史红痕——碉楼

遂溪县城月镇陈家村碉楼 陈家村原有碉楼4座,由于年久失修现存2座,建于民国年间,因山贼横行而建。底基由青石圈砌,4层高,硬山顶。现墙体外观完好。陈家村碉楼,不但在防抗山贼中起着重要作用,在解放等战争中发挥不可磨灭的功牢。

雷州半岛历史红痕——碉楼

岭北镇合水村碉楼 该碉楼高的12米,分为三层,青石、红砖、木结构,门框采用玄武石条构砌。虽然历经岁月冲刷,个别红砖出现冲空现象,沧桑不掩英雄气慨,犹记当年诛寇时。

雷州半岛历史红痕——碉楼

太平镇南夏村碉楼 南夏村现存的碉楼有两座。碉楼建于清代,高三层约15米,占地面积有40平方,建筑面积共120平方。第二、三层有投炮孔和支枪瞄准孔,具备防守还击功能。当时是为了打击盗贼、劫匪作用,在抗日、解放战争中保家卫国也起很大作用。

雷州半岛历史红痕——碉楼

麻章坡塘村碉楼 该村碉楼建于民国初期,现作供销门市、邮电通讯使用。

雷州半岛历史红痕——碉楼

那柳村碉楼

那柳村碉楼建于光绪年(1898年),正方形砖木结构硬山顶,边长约3.5米,高14米,占地约12平方,红砖砌筑,二、三、四层四周设有枪孔,镇守瞭望孔,有防御盗贼功能。

雷州半岛历史红痕——碉楼

追忆艰难岁月,重温光荣历史。

雷州半岛历史红痕——碉楼

感受浴血奋战,一以继往、大公无私奉献的碉楼精神。

雷州半岛历史红痕——碉楼

一座碉楼凝碧血,全村生命得保全。

雷州半岛历史红痕——碉楼

沿着碉楼的历史痕迹,寻找雷州半人在那段艰难时期的团结奋斗精神。

雷州半岛历史红痕——碉楼

在这布满大大小小枪炮弹孔的碉楼四面,可见当时战斗的惨烈。耳边仿佛又响起了枪声齐鸣,子弹呼啸的场景。耳边又仿佛传来村妇、孩童的凄号啼哭声。

雷州半岛历史红痕——碉楼

雷州半岛的碉楼,展示着民族铮铮铁骨、永不屈服的魂魄和英雄气慨

可惜的是,随着岁月的流逝,风雨的冲洗,农村建设基地的紧缺,加上人们保护意识的普遍差以及修茸资金的溃泛,有的碉楼无奈地被毁,有的自身崩溃变成残墙断壁,令人扼腕叹息

保护碉楼、保护雷州半岛的历史红痕,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雷州半岛历史红痕——碉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