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5 北約把中國當假想敵,但法國和德國未必願意

蘭順正 遠望智庫特約研究員、察哈爾學會研究員、中國指揮與控制學會會員

12月3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峰會在倫敦召開。由於今年恰逢北約成立70週年“大慶”,所以本次峰會意義非凡。而今年峰會有一點格外引人矚目,那就是“中國元素”成為主要話題之一。

在這次會議舉行前,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就對媒體表示,在中國“離我們越來越近”、大力投資基礎設施之際,北約“無論如何”也不會介入南中國南海這樣的地區,並且不希望把北京當作敵人。而在4日,峰會發表了9條聯合聲明,其中第6條最後一句稱:“我們認識到,中國日益增長的影響力及其國際政策帶來了我們作為一個聯盟需要共同應對的機遇和挑戰。”斯托爾滕貝格在會後舉行的記者會上總結說:“我們在會上第一次談到了中國的崛起——挑戰和機遇,以及對我們安全的影響。各國領導人同意作為一個聯盟共同解決這個問題。而且我們必須找到鼓勵中國參與軍備控制的方法。”

北約把中國當假想敵,但法國和德國未必願意

平心而論,以前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與北約並無太大的交集,此次中國在北約重量級峰會的“橫空出世”,一方面說明隨著國力的增強,中國對於相關國際局勢以及國際組織的影響力也隨之提高。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北約自身所面臨的尷尬處境。

70年前,美國、加拿大和10個歐洲國家在華盛頓簽署了《北大西洋公約》,目的是與蘇聯為首的東歐社會主義國家集團進行對抗。冷戰期間,北約一直是旨在對抗蘇聯和華約集團的軍事聯盟,是跨大西洋關係的重要紐帶。但70年後,國際局勢早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華約已解散,蘇聯也解體,曾經的假想敵不復存在,東西德統一以後,隨著“土壤”的逐漸消失,北約這顆“大樹”越發顯得難以立足。

北約把中國當假想敵,但法國和德國未必願意

鑑於目前俄羅斯還沒有擺脫西方經濟制裁的重壓,北約需要重新尋找一個新的對手以增強自己存在的合法性,而近年來中國正以嶄新的姿態走入國際舞臺,因此北約也不可避免的把目光投到了中國身上。這其中,美國發揮了很負面的作用。特朗普上臺以來,美國重回“大國競爭”,將中俄視為對手不斷加以遏制。為了貫徹“美國優先”,美國也不遺餘力在各個場合抹黑中國,將其他國家綁上自己的戰車。無疑,作為北約的首腦,美國這樣的“反面典型”也導致一些北約國家出於自身利益或為了取悅特朗普而將中國的崛起視為威脅,且傾向於把中國作為北約的下一個對手。

但是在北約內部也並不乏有識之士,大多數北約成員國都意識到中國並非威脅,即使對中國來自經濟領域的競爭感到不安,但在傳統的安全領域也遠隔千里。以德法這兩個北約重要盟國為例,兩國目前已多次在重要場合表現出不會對美國言聽計從。

在華為問題上,最近法國明確表示不會將華為排除在5G網絡發展之外,而在法國對華為敞開大門後,德國也站出來呼籲歐洲國家和華為保持合作。另外在法國總統馬克龍日前表示“北約已腦死亡”之後,北約成員國首次舉行部長級會議,德國和法國在會上分別提出北約改革方案,“奪權”的意味十分明顯。

北約把中國當假想敵,但法國和德國未必願意

同樣,此次的北約峰會發表的聲明也並沒有按照美國的要求禁止使用華為產品。對此德國電視一臺稱,儘管美國施壓,但是包括德國、法國等主要歐洲國家都不願把中國看作是北約的“對手”或“威脅”。因為畢竟中國與歐洲相去甚遠,沒有形成直接威脅,而且中國與歐洲各國在經濟等領域關係緊密,是合作伙伴。由此不難看出,將中國作為新“假想敵”不但不能使北約更團結,反而會讓其內部增加裂痕。

隨著冷戰的遠去,未來如何處理好自身的定位以及與中國這樣新興大國的關係,是北約必須要直面的問題。(責任編輯:樂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