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以刑名师爷与钱谷师爷为例,分析师爷佐治对维护清朝统治的重要性

历代以来,以清朝卖官最为严重,到19世纪初,每三名官员中便有一名是通过捐纳所得,在与太平天国的战争结束后,捐纳所得的官接近一半,这就导致了清朝官员整体素质偏低的现象。

此外,通过科举考试新上任的官员,也大都是从八股考场上直接上任,缺少实践经验。按照常理分析,如果一个朝廷的官员队伍基本上由新手和捐纳之官组成,应该会很快就灭亡,但是清朝不仅没有灭亡,在这种体系下反倒是正常运转了二百多年,远比元朝统治时间要长得多,这是为何呢?其中师爷佐治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本文以刑名师爷和钱谷师爷为例,分析师爷佐治制度对于维护清朝统治的重要性。

一、师爷佐治制度出现的原因

任何一个制度的出台,都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师爷佐治制度也不是横空出世,也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历史演化,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的门客制度,比如我们熟知的"鸡鸣狗盗",给孟尝君出谋划策和干活的便是其门客。师爷一词是清朝出现的,远比以前的门客位置重要,其产生的原因,既有俸禄制改革提供的经济条件,也有官员处理政务的客观需要

1.雍正俸禄制改革提供了物质基础

师爷的兴起,要先从俸禄制度说起,没有雍正俸禄制度的改革,也不会有养活师爷的钱。

以刑名师爷与钱谷师爷为例,分析师爷佐治对维护清朝统治的重要性

从历史上来说,我国的俸禄制度主要经历了爵禄制、俸禄制、薪金制三种制度,从秦朝到清朝,主要以俸禄制为主,但是官俸厚薄不一样,最厚的当属宋朝,有钱有物,最薄的当属明朝,严厉惩治贪官。

清初一直到康熙年间,俸禄制沿袭明朝低薪的特点,官员为了改善窘迫的生活,一方面会做些贪污行贿的事情,另一方面则通过半合法的征收火耗增加收入。

火耗,名为征纳碎银熔化成银锭上解时的折耗,而实际上其附加率往往达数成之多,远远超过正常折率。

比如实际折率是10%,官员在处理时报20%,多出来的10%就变成了官员损公肥私、行贿上司的个人财产。这种行为自然引起百姓不满,也有损国库收入,威胁清王朝的统治。为了改变这种现状,雍正时期实行火耗公派、火耗归公,并以此充作官员的养廉银

养廉银的标准,根据官员职位高低、任区富庶情况等加以区分,其金额超过正俸10倍到100倍,有了这些钱,官员便可以花钱请师爷来辅佐自己。所以说,雍正时期的俸禄制改革,为师爷制度的兴起奠定了物质基础。

2.官员少政务繁重是师爷佐治形成的客观需要

清朝时期,基层官员日趋减少,上级部门却越来越多。根据《大清会典》统计,

全国州、县官共1443人,州县佐杂官共3046人,而当时全国有县1358个、州124个、府245个。

这样算下来,平均一个州县的正印官员不到三个人。官员人数减少了,管理的百姓却更多了,在唐朝的时候,一个普通的州有两万户,下面还管着几个县,而到了清朝,仅一个县就有四五万户,抵得上唐朝两三个州的数量。

以刑名师爷与钱谷师爷为例,分析师爷佐治对维护清朝统治的重要性

清朝官员俸禄是增加了,可是责任也更重了。对下来说,从司法审判、赋税征缴、教育、军事等各方面都要管理,事务繁重。对上来说,既要接受府一级的直接领导,还要应对上级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学政、军事、漕运等各专职衙门的视察检查,稍有差池,便可能降职降级甚至被开除。

即便通过科举考试的正印官,也是只懂理论不懂实践的书生,虽然八股文考试中会有政务方面的内容,但也只是理论而已。通过考试后,书生走马上任,缺少唐宋时期的"见习期",所以在面对繁重的事务和应对上级时往往力不从心。在《经闻类编》卷四中就曾指出,

及登第入仕之后,近日则以兵刑,忽而外任,忽而内调,是视八股朋友竟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之人。

由此可见,在清朝如果单凭州县官员自己处理政事,是很难独当一面的,因此招聘师爷辅佐自己很有必要,同时俸禄制的改革也为聘请师爷提供了经济基础,所以师爷佐治在清朝渐成风气

二、刑名师爷

从身份上来说,师爷非官非吏,没有正式编制,官员请师爷只是为了辅佐自己治民,故又称为"佐治",在清朝人王衍梅《绿学堂遗集》十七卷中,对师爷做了很形象的描述,

今自制府,中丞、司、道以下州郡县,受马币,应是聘者,率呼之曰“友”。“友”于义何居?曰以属则寮,以德则师,以礼则宾。寮近乎卑,师过于尊,宾介乎尊与卑之间,故曰“友”之云尔。

以刑名师爷与钱谷师爷为例,分析师爷佐治对维护清朝统治的重要性

从王衍梅这段话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清朝时期师爷被称为"幕友"是有道理的。师爷分为很多种,不同的师爷所擅长的领域不同,地位也不同,用现在的话来说,师爷就是拥有某方面专业特长的私人顾问,根据专业分工和职责的不同,师爷又可以分为处理司法的刑名师爷、处理赋税的钱谷师爷、处理公文的书启师爷和挂号师爷、批阅科举试卷的阅卷师爷、处理衙门内部钱财的帐房师爷等等。其中,刑名师爷和钱谷师爷因为责任重大,地位最高,工资也最高

刑名师爷相当于现在的法律顾问。清朝时期,法律非常复杂,到同治年间,《大清律》有7篇436条1892例,而且还有很多惯例常规,比如审理日期要避开喜庆日、祭祀日、哀悼日、民间节庆日、每月初一初二等,刑名师爷要从仅剩的百来天当中选择审理日期。

清朝时管理官员的法律更加严密,仅《钦定吏部处分则例》就有52卷之多。一个案件的处理,要经过初审、酌定审理日期、传唤诉讼当事人及证人、拘传、关押、审讯、录口供、起草判词、呈供等等,其中每个环节牵扯到的细节都很多,处理不好,乌纱帽难保。

这种专业性极强的工作,是新上任官员一时无法处理妥当的,而刑名师爷则受过相关方面的专业训练,训练极为严格。想要当刑名师爷,先要跟着老师学习学三年,熟练掌握清朝法律体系和司法审判规则等内容。

因为刑名师爷地位重要,经常和其他州县的师爷有业务往来,所以徒弟在和老师见习期间,不仅要深谙大清律例,还得熟练掌握官府的各类事务。刑名师爷待遇是好,可淘汰率也高,干不好一样得卷铺盖走人,在汪辉祖所著《佐治药言》中就曾讲过,

亲友之从余习幕者,余必先察其才识,如不足以造其刑钱(指刑名师爷和钱谷师爷),则四五月之内即令归习他务。

严格有严格的道理,即便今天,企业在聘任法律顾问时,也必然要聘请专业知识非常扎实的人才,否则企业经营风险就会大很多。同样,清朝官员更加看重自己的仕途,因此在选择刑名师爷上自然不会马马虎虎。

以刑名师爷与钱谷师爷为例,分析师爷佐治对维护清朝统治的重要性

刑名师爷对大清律例十分熟悉,可在实际工作中,因为仅仅是"法律顾问"的身份,因此更多是对地方长官和良心负责,并不全是以法律为准绳,有时候常常依靠儒家的经义来断案,他们经常遵循的是四个原则:救生不救死、救官不救民、救大不救小、救旧不救新。

救死不救生,指的是在命案中已经死去一人,再判杀一人,会让刑名师爷自感冤孽深重,所以尽量争取不判死刑;救官不救民,指的是尽量不让冤假错案翻案,因为翻案会严重影响官员仕途;救大不救小,指的是帮助官职大的官,因为大官牵扯的人多,小官牵扯的人少;救旧不救新,指的是新官员与旧官员交接时,一般照顾旧官员,因为旧官有问题就没法离开,缺的钱补不上,而新官到任后可以通过搜刮钱财来弥补亏空。具体来说,刑名师爷要处理的事务有八十多项:

以刑名师爷与钱谷师爷为例,分析师爷佐治对维护清朝统治的重要性

三、钱谷师爷

钱谷师爷的地位与刑名师爷可以平起平坐,是辅佐地方官员处理赋税事宜的官员,财政税收事关官员政绩,决定官员今后是否升迁,自然十分重要。要想当好钱谷师爷,付出的努力不比刑名师爷少,除了一两年的见习期,钱谷师爷天天面对成堆的账册,还得要非常耐心细心,能够静下心来,耐住寂寞,打得一手好算盘,算得一手好账。清朝赋税工作十分繁琐,钱谷师爷相应的职责也多,总共有六十多项:

以刑名师爷与钱谷师爷为例,分析师爷佐治对维护清朝统治的重要性

钱谷师爷与刑名师爷的职责有交叉重叠部分,其中既有民事纠纷,也有刑事案件,具体谁来做什么事,一般由官员决定,并没有十分清晰的界限。对于钱谷师爷来说,其工作归纳起来主要有五个方面

1.征收赋税。查阅清朝官方《赋役全书》所记载的人数、田亩数等以及每年向上级部门汇报的关于税收明细的"奏效册"等是基础工作,接下来是以"鱼鳞图册"为依据查清土地数量,在征收赋税前要向农民下发通知,到四月份正式开征,还要处理不交纳粮食者,事务非常琐碎。后来,又出了专门负责税收的征比师爷,有时钱谷师爷会委托征比师爷代为征收赋税。

2.编造和上报账册。按照清朝的规定,账册报晚或者报错都会受到相应处罚,而上报账册的种类又非常多,还不能出错,比如地丁完欠册、存留册、杂税册、匠班册、文武缺官俸银册十几种,还有上报各个上级衙门不同种类的账册,比如粮道、学政、按察使司等,这就对钱谷师爷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3.征收的粮草解送上级和衙门内部开销。收上来的税银要上交朝廷,需要押送至指定地点。押送之前,要把零碎银子熔化成标准的银锭子,安排解送事宜,要防止作弊,要考虑押送路上的安全,要考虑留存的本衙门开支部分,为此还要专门制作"解支簿"和"归款簿",详细记录解送支出数量与实际解送到达时间、留存款花销情况等等,每一个地方都容不得半点马虎。

4.查灾赈灾。古代是农耕社会,一遇到天灾会很受影响,但古代天灾又比较多,在钱谷师爷六十个任务中,有六分之一是与此有关的。灾荒时,钱谷师爷要测定受灾面积,预判减产情况,及时上报,上级根据情况或减或免当年赋税。要防止饥民外流,专门设置舍粥处,为灾民发粥防止灾民饿死,并在现场组织力量维持秩序。

5.新旧官员交接。新旧官员交接时,最主要的就是账册交接,所以新任官员与旧任官员的钱谷师爷在交接时接触最多,哪怕小到一个水缸一个板凳都要一一核对,更不用说是奏销册等重要的账册了。一般来说,上级规定的交接时间为一个月,一旦双方签字确认后,再有问题只得由新任官员自己负责,所以钱谷师爷对于交接事宜自然不敢马虎,但是对于一些非原则问题,有时也会相互妥协。

以刑名师爷与钱谷师爷为例,分析师爷佐治对维护清朝统治的重要性

四、师爷佐治是清王朝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重要配套措施

从刑名师爷和钱谷师爷的职责范围来看,师爷佐治对于保证清王朝国家机器正常运转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保证了清王朝虽然捐纳之官众多却仍能正常运转。

1.辅佐官员治理地方,维护社会稳定。在原因里我们分析过,因为官员或是捐纳所得,或是新科上任,对于繁重的政务毫无经验,而师爷都是具有法律、赋税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可以有效补充地方官员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的不足,从而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转。

比如左宗棠曾经是骆秉章的师爷,因为在军事方面的特长,帮助骆秉章对付天平天国,并屡屡获胜。再比如李鸿章的师爷娄春蕃,曾经在治理永定河水患方面做出过突出贡献,让永定河成为造福百姓的河流。师爷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汪辉祖在《佐治药言》说道,

法在必死,国有常刑,原非幕友所敢曲纵,其介可轻可重之间者,所争止在片语,而出入甚关重大,此处非设身处世,诚求不可,诚求反复,必有一线生机,可以藉手。

以刑名师爷与钱谷师爷为例,分析师爷佐治对维护清朝统治的重要性

2.知识分子日益增加,师爷可满足其治世需求。"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古代读书人的追求,但是清朝官员需求量比以前反倒减少,而读书人的数量却日益膨胀,这就导致了供给与需求的不平衡,如果没有一个满足知识分子理想的途径,很有可能会造成社会的不稳定。

而师爷的角色,可以让知识分子实现"以幕济世"的追求,尤其是清朝后期,像左宗棠等人由幕僚最终转变成为官员,更是让读书人看到希望,从而涌入这一行业。

3.协调关系,维护官场秩序。在清朝,上级管理部门众多,同级之间也有很多事物需要对接处理,仅凭官员一己之力难以胜任。以绍兴师爷为代表的师爷群体圆通、练达、灵活,且专业知识强,因此可以在与上级官员、同级官僚、衙门内部之间充当调解员,还可管束奸猾书吏,协调各方面的关系,维护官场正常秩序的运转。

比如曾国藩一开始与太平天国作战时屡屡失败,主动向朝廷请罪,折子书中"屡战屡败"便是由其师爷马家鼎改为"屡败屡战",结果曾国藩不仅没有受到责罚,反倒在咸丰帝心中留下了好印象。

以刑名师爷与钱谷师爷为例,分析师爷佐治对维护清朝统治的重要性

五、师爷群体的衰落

师爷佐治曾经起过积极作用,但后来还是没落了,没落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点。

1.师爷佐治本身存在问题。师爷队伍中的确存在一批正直人士,但是越到后来,腐败之风愈烈。一开始官员从养廉银中拿出钱来给师爷发工资,但是到后来,贪腐官员的胃口越来越大,于是经常和师爷相互勾结,共同贪污,在审判案件、赋税征缴过程中便经常收受贿赂,从而颠倒黑白,师爷的形象渐成反面。

师爷与官员的关系本身也是对立矛盾体,官员若是强势,尚能压制住师爷,但是官员倘若弱势,则常常导致师爷一家独大甚至反客为主,把持地方经济命脉和司法大权,而内衙和外衙两套班子相互牵制,也导致了行政效率的下降。

2.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是外在原因。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新思想、新制度冲击着清王朝原有的体制,在官僚体系方面,清王朝精简机构,裁撤了很多官员,师爷没有了依附的载体,自然无法生存。

清末兴办的新式教育制度以及留学生制度,为清王朝培养了大量新知识分子,这些知识分子更加适合社会的发展,管理理念也更加先进。清朝在司法官吏的改革上也淘汰了落后的审判方式,改用新兴知识分子和留学生。

1889年,张之洞在任湖广总督时,撤销师爷佐治,同时设立"刑名总文案处"取而代之,公务相关者全部转正,算是开了废除师爷制度的先河,此后师爷佐治走向滑坡路,并于1912年伴随清王朝的覆灭而最终消失。

以刑名师爷与钱谷师爷为例,分析师爷佐治对维护清朝统治的重要性

总结

师爷佐治是清王朝特有的现象,雍正时期俸禄制的改革为其提供了物质基础,官员缺少实践经验和地方事务繁杂是其客观需要,按照职责范围不同,师爷可划分为刑名师爷、钱谷师爷、征比师爷等许多种。

师爷更多的扮演专业顾问的角色,辅佐官员治理地方,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保持清王朝国家机器的运转起过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这个体制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外部新学的冲击,师爷佐治最终覆灭。

参考资料:《佐治药言》《经闻类编》《大清会典》《钱眼读史》《浅论绍兴师爷》《清代师爷与地方政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