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白起被赐死的时候已经是七十多岁了,秦昭襄王为什么就容不下他?

中国历史研究所


白起之死,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之一,立场不一对白起之死的理解也不尽相同,站在秦大一统角度的人自然会觉得他的死会是个惋惜,而若站队他国角度来看他的死却是一件天大的幸事,毕竟对他们而言“贵为”人屠的白起就是个灾难,有他在其他六国亡国似乎只是时间问题罢了,而没他其他六国不会活的那么有窒息感。其实不管立场如何,我们在讨论白起之死的时候,多是讨论他的死所带来的后果,这也无可厚非——毕竟白起之死产生的后果才是对当时战国大局有影响的。但其实除了大局,白起为何会死同样是个值得探讨深思的问题,毕竟他可不是年老病死,或者战死沙场,而是被秦昭襄王逼迫自尽。


白起贵为一代名将,为大秦开疆拓土,一生几无败绩,在长平之战更是歼敌无数,使得大敌赵国自此由盛转衰,为大秦一统奠定了坚实基础。这样一个大功臣,按道理秦昭襄王不太可能杀他,毕竟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自古便有之,更何况要杀的这位可是划时代的名将,历史上要等多少年才能等到这样一个将才的出现呢?

但现在有一种很有说服力的说法可以来解释白起之死——那就是白起的悲剧是自己作的,毕竟白起向来不懂与人相处这确实是事实,大多数人认为他的性格决定了他的悲剧。当然,这个必须得承认,白起的性格对他后来的悲惨下场是有影响的。


例如他性格不懂审时度势,太过于刚直了。长平之战后,秦昭襄王让白起再披挂上阵攻打赵国,但白起重病,秦昭襄王只好派王陵前去,结等到的却是大败。之后病好后,昭襄王再起用白起,白起却选择抗旨拒绝。

然后给了以下理由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不可。”——《史记》

虽然说的很有道理,但白起在昭襄王吃了败仗情况下不愿出来救急,这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而在接下来王龁代陵为将再败后,他更是说道:“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这番不过头脑的话无异于是火上浇油。而在两次兵败后,秦昭襄王更是强起白起,而白起却还是一直称病拖延。


在秦昭襄王如此急切的情况下,白起的所作,所为,所说似乎都是在激怒他。


而除此之外,白起被赐予自刎是后来秦昭襄王与群臣商讨后的结果。

秦昭王与应侯群臣议曰:“白起之迁,其意尚怏怏不服,有馀言。”秦王乃使使者赐之剑,自裁。——《史记》

从中也可以看出白起与群臣相处并不融洽。而一般来讲相处不好的原因,就是出自性格因素了。


所以白起之死是其性格原因使然,确实是有道理的。但是影响,并不代表性格就是其死亡的一个决定因素,个人认为这只是白起死亡原因其中一个相当重要的罢了,并不是决定因素,白起之死的决定性因素或许我们可以将其延伸到更加深层次的地方。

我们应该清楚秦昭襄王并不是一个在任何时候都喜欢意气用事的人,作为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之一——在位五十六年,他是秦统一的一重要奠基人。这样一个人在处理白起的问题上,我个人更愿意相信他肯定不只是单纯的恼怒过头,或者是被应侯范雎所挑拨。


按正常人的逻辑理解,有白起这样一个杀神,即使是他人在那不战,依旧是有杀伤力和威慑力的,任何国家应该都不敢单独挑衅秦国。这点秦昭襄王肯定也不会不知道,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他还是选择逼迫白起自杀呢?


个人认为那就是在当时的情况下,白起的存在对秦昭襄王,对大秦大业来说已经是弊大于利,除掉白起是当时时代大势所然。我们来回归《史记》,再详细看看白起之死的过程,当时在拒绝出征时,白起都是选择称病。


第一次:是时武安君病,不任行;第二次:秦王闻之,怒,彊起武安君,武安君遂称病笃;第三次:武安君病,未能行。

白起虽然不愿意出征,但他用的理由“病了”也可能并非就是诈病,要不秦王第一次出征的时候就不会放过他的,而《史记》也在后来提道:“武安君病愈”,病愈一词就更加说明他确实是病过。


我们再看白起年龄,白起出生年龄在史书并无记载,但我们可以合理推测下。白起是公元前294年开始才有担任左庶长的记载,公元前257年被迫自杀,从左庶长到被杀一共历经37年,而左庶长是职爵一体化的,相当于秦早期宰相,地位职权相当之高,参考甘罗曾十二岁拜相成为美谈,他大致是秦最年轻的,所以白起再怎么少年英雄,在当左庶长之时都不会低于十二岁,所以再加上37年有记载从政记录,白起死时再怎么年轻应该都不会低于五十岁。

一个再怎么算都至少五十岁,按正常逻辑很有可能六十岁以上的人,在当时来讲可以说已经是老将了。这样的一个不再年轻的老将,曾受多年军旅生涯的煎熬,如今屡次告病,在当时的医疗情况来看,都只会透露出一个信息,那就是白起这个显赫一时的名将或许是活不长了,他的时间不多了。


一个活不长的人,势必对秦昭襄王来说可用的价值是相当有限的。而个人认为秦王要想使得白起的剩余价值最大化,在当时杀白起对他来讲或许就是最佳方案。


为何这么说呢?我们前头在谈论白起之死的时候说过,对六国来讲白起是死神,是人屠。白起打仗一般多为歼灭战,所谓歼灭战就是战必求歼,不只是追求胜利,而是歼灭敌方的有生力量,这样敌方再想起势就难上加难了。白起歼灭战在长平之战就是一个很好的体现——长平歼敌数十万,赵国自此不复当年勇。


歼灭战虽然使得秦自此自成一唯一的超级大国,但也杀了太多太多的人,据近代史学家梁启超考证,战国时期战死两百万人中有一半和白起有关,可见白起当时手上沾满了多少人的鲜血。

上文中白起在劝说秦昭襄王时也曾说到:“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这句话很有道理,但怨秦势必和白起有直接关联,毕竟杀了太多人了,虽然曾经这样做是为秦好。


但长平之战后,与秦与之一战的国家几乎没有了。各国都担忧被秦所灭,出于这种情况下,东方六国若合纵抗秦,也是相当有可能的。即便不合纵,各国民怨太深,也会誓死抗秦,这无疑是为后白起时代秦统一六国增加难度。

那怎么降低难度呢?估计大家都知道了,那就是在合适的时机杀了白起,适当“洗白”自己,降低后白起时代统一天下难度。若是杀了白起,六国民愤自然将降低不少。而没了白起这位划时代的名将,其实其他国家自认为对秦也不是完全占劣势,毕竟没了白起领军,秦在后来对战中也确实打了不少败仗。因此,东方六国也没必要舍弃自身一些利益,再选择全部合纵起来了。


其实总的来说,白起之死原因是诸多方面引起的,白起的性格确实是他个人悲剧的一个重大原因。但决定性质的原因还是他后来的存在可能必须死。白起的最终被杀,更像是秦王为了榨干白起最后那段时期的剩余价值。后白起时代,虽然已经没有了所谓势均力敌的大敌,但尽一切可能不让东方六国选择合纵,也不让他们有足够大的怨气抗敌,这或许是秦昭襄王认为自己必须要做的。纵观白起一生,前期抗击强敌为秦扫除障碍;后期因为大局变了,被迫身死继续为秦“发光发热”,白起说到底,或许只是秦昭襄王为了自己最终秦统一大局所选的牺牲品。


夏目历史君


白起作为秦国的战神,为秦国立下赫赫功劳,可是到最后还是被赐死了,那是他已经是七十多岁了。白起为什么会死,不是秦昭王不放过他,而是秦昭王要收回军权就必须处死百起,当然借口是白起触怒了秦昭王。


秦昭王前几十年都被宣太后压着不能亲政,宣太后垂帘听政达41年,后来范睢入秦,秦昭王和范睢结成利益共同体,秦昭王通过范睢的谋划,逐步取回了大权,削弱了宣太后的势力,但是也只是收回了政治权而已,军权还在白起等老臣的手里,秦昭王为了稳定,当时也是需要白起去攻打其他六国,所以就暂时没有借口去杀白起收回军权。那时白起攻打赵国,活埋了赵国40万人,白起趁机对秦昭王说要乘胜而机灭掉赵国。这时赵国派出特使劝说范睢,范睢也害怕白起一旦灭掉了战国立了大功,那时秦昭王想收回军权就更难了,当然范睢也是嫉妒白起的军功。于是范睢劝说秦昭王不听白起的建议,和赵国议和,秦昭王也清楚不能让白起立军功,否则难以收回军权。秦赵议和了,一年后,秦昭王再次攻打赵国,只是屡战屡败,没办法的秦昭王只好请白起出山,白起以病为由不出山,说自己也不行,当时活埋40万赵国士兵就是灭掉赵国最好的时机,只是秦昭王不听错过了机遇,自己打也是不会成功的,还是放弃攻打赵国才是上策。无奈的秦昭王只好换其他将领打,结果还是输了,无奈的秦昭王再次请白起出山,可是白起却嘲笑秦昭王“你看,当时不听我的劝告,结果就败成这样了。”,白起就是不肯出山,秦昭王听了后发怒,这是蔑视君王的权威啊,于是把白起从将军贬职成士兵,赶他出咸阳。白起走后,秦昭王想想还是不能放过白起,于是派人赐把剑给白起让白起自尽,白起临死前说“自己坑杀40万赵国俘虏,有违阴德,这是报应啊!”。秦昭王杀了白起后,把那些把持军队的老臣也逐一杀掉,就这样秦昭王彻底收回了军权,成为真正的君王!



白起的起表面原因就是不听君王命令,藐视君王权威,触怒了君王,秦昭王所以杀了他。其实根本原因就是白起功高震主,把持着军权,军权作为稳定王权的关键基石,任何一个君王都要自己掌控,绝不能落到别人手里,秦昭王想大权独揽,就必须亲自掌握军权,所以白起不够聪明自己不交出军权,那么秦昭王就会找个理由杀掉白起,刚好白起触怒秦昭王,就给了秦昭王一个杀他的借口,所以说白起死在自己性格缺陷不够政治经验,在君王手下混,摸清君王的心思是很重要的,战神白起打仗厉害,只是政治斗争就是幼稚的可以啊!



历史神秘人282698251


白起都70多了,为什么还被秦昭襄王杀掉呢?

白起的死,死于自己的性格,也死于自己的年龄。

白起太狂了,白起太老了。

所以,秦昭襄王就杀掉他了。

白起太狂了。

白起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他在一生中和山东各国经历了无数次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累计杀掉的敌人多达100多万。

其中,最著名的一场战争就是长平之战。

在这场战争中,赵国四十几万军队全军覆没,让这个在战国后期唯一能够和秦国打的有来有往的国家失去了整整一代人。

经此一战,赵国元气大伤,再也没有能力对抗秦国。

于是,秦国为自己统一天下之路扫除了最后一个障碍。

长平之战结束之后,白起希望乘胜追击,直接把赵国给灭掉。

但是,由于当时秦国的军队损失也极为惨重,万一打邯郸失败秦国也得元气大伤。所以秦王决定逼迫赵国割地,如此来蚕食他。赵国是个硬骨头,仗打输了,并没有气馁而是积极备战,并且拒不割让土地。

所以,秦王在国力稍微恢复之后,发起了对赵国的邯郸之战,希望借助这场战争灭掉赵国!

挂帅的将领并不是白起,是大将王陵,但是没有想到邯郸之战打的并不顺利,赵国面对秦国的咄咄逼人,全国上下同仇敌忾,所以邯郸之战陷入僵局。

此时,秦王又想到了白起,希望他能够再次挂帅力挽狂澜。

白起此时称病不出,并且告诉秦王这场战争秦国必败。

秦昭襄王只好改派王龁前往邯郸指挥秦军,邯郸战役秦军继续损失惨重。白起又和别人说,你看,秦王不听我话才这样的。

秦王听到后大怒,强令白起前往邯郸。

白起说,不行,现在病的厉害,动不了!

三个月后,秦王再次命令白起前往邯郸前线,这次他拗不过才动身。

白起这种做法太狂了,已经不把秦王放在眼里。

这样的人不杀,秦昭襄王怎么可能解心头之恨呢!

所以,虽然白起已经领命前往邯郸,还是被秦王赐死了。

第二,白起太老了!

正如题主所说,白起的年龄已经到了70多岁,人生七十古来稀,此时的白起相当于现代社会的百岁老人。

虽然白起仍然耳不聋眼不花,头脑清醒思维敏捷。

但是,当他指挥完邯郸之战之后,能否再有机会去指挥下一场战争,就成了未知数。

你能想象一个100多岁的人领兵打仗吗?

尤其是在古代军旅生涯极为辛苦,在缺少必要的医疗卫生知识的时候,一旦偶感风寒就可能一命归西。甚至,直到近代这个问题还不好解决,所以美墨战争期间,美军得病死去的比阵亡的要多出好几倍。大小伙子都禁不起折腾,更不要说白起这种相当于现代社会百岁老人的年龄了。

如果白起在邯郸之战中发挥不了作用,也就意味着已经没有作用了。而实际上,白起死的时候,邯郸之战胜负已经明朗,就算他前往邯郸,也难以力挽狂澜。

在秦昭襄王的眼里,白起是无用的,白起是狂妄的,又如此老朽的。

此时,白起唯一的作用就变成了被秦昭襄王杀掉以儆效尤!


历史风暴


白起死于公元前257年,没人知道白起死的时候多少岁,不知道从哪里看来的七十多岁,只知道当时的秦昭襄王已经69岁了,人生七十古来稀,70岁在当时可是算古稀之年,当时的人很少活这么长的,当然了,秦昭襄王算一个,活了75岁。

白起是魏冉举荐给秦昭襄王才起用的,白起首次出战,就大破韩、魏两国24万联军,一战成名,因功升任国尉。之后白起一发不可收拾,不断为秦国攻城掠地,战无不胜,威震天下,因而受封武安君。



长平之战,白起采用诱敌深入、分割围歼的战术,一举包围赵国45万大军,赵军在弹尽粮绝、无法突围的状态下,举军投降,白起随后使用欺诈的手段坑杀赵国45万降军,天下为之震动。

随后白起欲趁长平之战的锐气一鼓作气,进攻赵国都城邯郸,派出亲信卫先生回国请兵粮,准备一举拿下邯郸,攻灭赵国,结果出人意料,秦昭襄王和范睢以秦国长平之战消耗甚大,师老兵疲为由拒绝了白起的建议,并且还杀了卫先生,而且这成为了白起身死的导火索。



白起听闻后,犹如当头一盘冷水,从头冷到脚,作为军事家,他很清楚什么时候应该进攻,什么时候应该休整,但秦昭襄王的命令显然是伤透了白起的心,失去了灭赵的大好时机。

之后等到秦国恢复生机,在长平之战9个月后,秦昭襄王下令再次发兵攻赵,围攻赵都邯郸,这一次白起在家养活病,没有去,结果秦军在邯郸城下大败,而白起也因这次失败而嘲讽秦昭襄王,引起双方矛盾的恶化。秦昭襄王大怒,下令白起出征,而白起却拒不出征,直接导致了身死,不听从国君的命令,嘲讽国君的决策,让身为一国之君的秦昭襄王震怒,直接导致赐死白起,国君的权力是不容置疑的。



而白起与范睢的关系,也是导致白起身死的原因之一,白起前任相国魏冉举荐的,而魏冉是被范睢扳倒,范睢为了加强秦昭襄王的权力,建议秦昭襄王废除掌权的魏冉和宣太后,直接扳倒了魏冉和宣太后,这和白起产生了矛盾。

白起为将,范睢为相,将相不和,而范睢也担心白起的功劳日渐巨大,会导致自已处于不利位置,因此对于白起也是相当打压,以政治手段削弱白起立功的机会,这也让白起怀恨在心。

白起是一个有理想的人,本来罪不致死,白起也是一个有性格的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却因此白白的丢掉了自已的性命,临死前,白起曾仰天长叹:我对上天有什么罪过,竟落得如此下场?对于白起自已来说,显然没有意识到自已政治上的幼稚性。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作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白起最著名的,除了他超凡脱俗的军事才华,再就是他的杀神之名了。他曾带兵大破楚军,导致楚国从此迁都,一蹶不振;他也曾打赢决定秦国前途命运的长平之战,彻底击败了45万赵军,更屠杀了40余万赵卒,从此名噪天下。

白起一生经历过70多场战役,从来没有过败绩,和廉颇等人并封为“战国四将”。白起从低级武官,凭借赫赫战功,被封为武安君。然而到了晚年,他却被秦昭襄王革职流放,甚至在流放途中赐死,究竟是何原因,让秦王难以容忍这个70多岁功勋卓著的老人呢?

秦昭襄王剧照

每当谈论白起之死,很多人皆以为是因为丞相范雎心胸狭窄,嫉妒白起的才能和战功,最终他在秦王耳边煽风点火,才导致白起走向死亡。然而白起的真正死因,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他个人与君王之间的矛盾,以及他不会审时度势的自负性格。

第一点:白起的个人理想与当时秦王制定的国家战略形成了冲突。范雎进入秦国以后,他提出的战争策略为“远交近攻”,这确实符合当时秦国的局势。

白起剧照

长平之战虽然取得胜利,但也让秦军士气大伤,所以现在秦国最主要的战争策略,不是迅速扩张,而是休养生息。然而,当时白起所提出的战略计划,与范雎的战略完全相违背,秦王认为范雎的战略符合当下的国情。两人的冲突自此产生,因此,在接下来的东扩战争中,作为名将,白起却逐渐被秦王弃之不用。

白起剧照

第二个原因:无法得到认可的白起,开始意气用事,于秦王之间的冲突加剧。长平之战后,秦国进入休战期,赵国趁机迅速恢复发展自己的经济、军事,甚至与其他国家合纵连横,组成了坚固的防御线。

这个时候,秦国同样养生息结束,秦国决定继续自己的东扩大业,秦王要求白起出战攻打赵国。但是,白起却不愿意领兵出战,因为此时秦国已经失去了原有的优势,白起不愿意自己一生不败的战绩就此打破。

因此,尽管秦王屡次召见白起,但是他仍然不愿领兵作战,甚至还说出了“宁伏受重诛而死,不忍为辱军之将”这样的话。此话一出,甚至都没有给秦王留退路。他一而再再而三的拒绝服从军令,早已经让秦王的颜面挂不住,现在宁愿以死相抗都不愿出战,更是狠狠打了秦王的脸。

秦昭襄王剧照

第三点:白起的个人威望过高,已经与君王的地位形成了冲突。战国时期,都是一个“无义战”的时代,谁拥有着更高的权利和威望,就能够得到下级的认可。白起的超凡脱俗的军事才华和百战百胜的辉煌战绩,已经为他获得了巨大的威望,一定程度上甚至撼动了秦昭王的地位。

正所谓功高震主,当个人权利与威望,高过君主的权威之时,对君权就已经形成了一种潜在的威胁。抛开白起的年龄不谈,秦昭王其实对于他早有忌惮,这种忌惮在邯郸之战以后爆发,就注定了白起必须死。

所以白起最终的死亡,其实与范雎并无太大关系。他本人太过于居功自傲,甚至都不会审时度势,他虽然为秦国的开疆扩土,有着功不可没的贡献,但是他个人的性格里的自负,他和君主之间的冲突,导致了他的最终死亡。


鸢飞九天2018


秦昭襄王之所以容不下白起,有两个原因不能被忽视,其中之一就是白起自己的作死,其二则是应侯范雎在其中推波助澜。当然,已经去世的穰侯魏冉以及东方诸国对白起的仇恨也贡献了一部分力量。总之,白起到了非死不可的地步,他的死可惜却也不可惜。

提到战国时期的名将,就不能不提白起,可以说,秦昭襄王时期秦国的开疆扩土依靠的主要就是白起,没有白起,秦国不可能会如此神速的开疆扩土,从这方面来说,白起绝对是秦国的大功臣,然而立的功再大,他也只是臣,是需要服从国君命令的,然而白起却公然反抗秦昭襄王的命令,大有一种“我想打的时候你不让我打,你想让我打的时候,我偏不打。”的执拗,面对这样的白起,秦昭襄王并不是就拿白起没有办法了,你不打是吧?好,那你去死吧。

不服从君命,这是白起被赐死的一个主要原因。长平之战中,白起打了一场漂亮战,完美避开了赵国的廉颇,与没有什么作战经验又不知道秦军主帅是白起的赵括相遇,然后赵国惨败。到底有多惨呢?《史记》记载,白起坑杀赵国降卒40万,再加上之前被杀的,赵国一下子损失了45万。当然这个数字一直是一个迷,很多人倾向于认为并没有这么多人被坑杀,但无论如何,白起坑杀的赵国降卒一定是个大数量。

赵国有这样的损失,再重新组织兵力反抗是很困难的,而东方五国还处在观望状态,在这个时候,攻进邯郸,说不定就能一鼓作气灭亡了赵国,白起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于是,白起调兵遣将准备攻进邯郸。

唇亡齿寒的道理大家都懂,赵国一旦灭亡,东方各国也没有好果子吃,所以他们一定会采取措施对抗秦国,这是白起能预料到的,他要的就是兵贵神速。但是韩国和赵国还是派出了苏代到秦国游说应侯范雎,目的就是阻止白起继续攻打邯郸。苏代将白起胜利之后的会官居范雎之上的可能说了出来,以此来刺激范雎的嫉妒之心,范雎考虑一番后就说服秦昭襄王暂停攻打赵国,这让白起很郁闷,也让两人之间本就紧张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张。

要知道白起原本是穰侯魏冉保举给秦昭襄王的,白起能够成为一代名将,少不了魏冉的帮助,而魏冉是宣太后的异父弟弟,曾在秦昭襄王继位的时候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之后更是和宣太后执掌国政,而秦昭襄王反而一直无法亲政,这种情况持续了四十年,直到范雎的到来打破了这个局势。范雎帮助秦昭襄王亲政,废了宣太后,将魏冉赶出关外。有这样的过去,范雎和白起自然不可能和平相处。而范雎确实在白起的被杀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秦国短暂休整后,秦昭襄王再次要求出兵攻打邯郸,此时白起正在病中,于是秦军由王陵率领攻打邯郸,结果王陵节节败退,秦昭襄王想让痊愈的白起重新上战场攻打邯郸,但是这个时候的白起不干了,他不想攻打邯郸了。

他对秦昭襄王说:

“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不可。”

这可以说是分析的相当有道理了,此一时彼一时,此时的邯郸很难攻,诸侯们救兵将至,他们怨恨秦国很久了。而秦军在长平之战中虽然获胜却也损失了一半。在这样的情况下,远距离攻打人家的国都,肯定会遭到赵军和诸侯军的里应外合,秦国是一定会失败的,即便是常胜将军白起也没有把握攻下邯郸来,而且在灭国战面前,赵国的军民一定会同仇敌忾,到时候他们的战斗力是惊人的。齐国章邯攻打燕国和燕国乐毅攻打齐国的时候就懂出现过这种情况。

但是秦昭襄王却听不进去白起的话,他还是执意让白起出战,而白起也执意不肯出战,面对邯郸的久攻不下,白起甚至还说了这样一句话:“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仿佛是在得意洋洋地对秦昭襄王说:“看吧,您不听我的话,现在怎么样了?吃亏了吧?”

秦昭襄王逼着白起出兵,白起竟装病不肯去,应侯去请依旧请不动白起。秦昭襄王彻底怒了,将白起贬为小士兵并迁往阴密,白起这个时候又真的病了,于是继续待在咸阳,而秦军败退的消息一次次传来,秦昭襄王终于失去了耐心,逼着白起离开咸阳,应侯觉得这样还不够,他对秦昭襄王说白起对国君的命令“怏怏不服”,秦昭襄王一听,好吧,还是赐死吧,于是白起就自刎在了杜邮。

秦昭襄王赐死白起,固然与白起的不服从君令和应侯的火上浇油有关系,也和诸侯们对白起的态度有关系。秦军节节败退,秦昭襄王不得不寻思解决的办法,白起不出兵,秦军一定会失败,但是损失可以降低到最低,如何平息东方六国的怒火呢?自然是让白起死,白起一生征战,为秦国立下了悍马功劳,但也将东方诸国得罪了个遍,白起打仗的一大特色是消灭对方的有生力量。《史记》中记载的白起斩首的人数是八十九万,再加上零散的,就是近百万,这样的数字即便有造假成分,但数量也一定少不了多少,这样的白起,哪个诸侯国不想除掉?

于是,白起的死就成了很自然的一件事了,不过,白起到底对秦国是有大功的,在他死后,“秦人怜之,乡邑皆祭祀焉。”

另,说起白起的年龄,史籍中并没有记载,不过公元前294年他成为秦国的左庶长,此时的白起应该差不多三十岁以上,这样算来,到公元前257年,也得六七十岁了,这个年纪也打不了多少仗了,秦昭襄王赐死白起对秦国是利大于弊的。


尚宫女史


白起是中国古代非常著名的武将,也是为秦国打下了半壁江山的有功之臣,但是在白起七十多岁的时候,秦昭襄王还要赐死他,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按理说,一个一辈子为国家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的老将军,即使在老年的时候糊涂犯下了错,也应该将功补过,罪不至死啊,但是秦昭襄王对70多岁的白起,也依旧痛下下手,其实一个皇帝想要杀一个臣子不需要太多的理由,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不是叛徒就是内奸,要不就是所谓的大不敬之罪。

白起在当年参军的时候,也许是因为地方上边选拔官员的疏漏,对于白起的出生年月日等都没有好详细的记载,所以在后世查白起去世年纪时候也非常的费劲儿,同时这也成为了白起的其中一个罪名,当时就有不少奸臣认为,当初白起可能就是来自于外国的内奸,蒙混过关参军,就是为了打入秦国内部,这才叫真正的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关于白起的年纪具体是七十几岁,历史上其实没有一个相对准确准确的记载,但是我们可以确定的是通过白起的军中履历,他还是一个七旬老人的。在公元前29 4年,白起担任了司令员,想要达到这个级别,起码也得三十岁,后来白起被判处死刑的时候,也是在四十年以后了,所以说加起来白起怎么着也有七十岁了。

其实一开始的白起并不像历史上许多其他的著名将领出生将门,赫赫威名,他其实一开始就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丑,一直到秦昭襄王的舅舅魏冉成为了白起的伯乐,魏冉多次向秦昭襄王推荐白起,但是当时秦昭襄王认为白起出身贫寒,对他根本不屑一顾,最后也是因为舅舅力荐这才开始启用白起。果然白起没有让大家失望,当时白起首战就对峙韩魏联军,加起来整整二十四万的韩魏大军,却在白起面前被打的溃不成军,首战告捷,也让白起在整个朝堂之上,扬眉吐气,从此以后他就成为了秦国的大将军东征西战,威名远扬,他的仕途之路也十分顺利,一路拜将封侯,直逼宰相,长平之战大捷后,白起乘胜追击,想要一举消灭赵国,于是就把这个想法告诉了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当时也不敢一个人拿主意,于是就找来了宰相范雎商量,这一个举动导致了秦国的全盘皆输,因为当时秦昭襄王找来的这个宰相范雎,早已经被赵国的使臣关怀过了,当时赵国在长平之战中大败,他们也料到白起可能乘胜追击直接灭掉赵国,如果灭国对于他们来说绝对是一场灭顶之灾,于是赵国就派遣使臣来与秦国宰相范雎商议,当时赵国的使者可是带了一大批的金银珠宝来进攻宰相,但是让宰相最后下定决心阻止,白起的还是因为使者的一句话,那就是如果白起把赵国给灭了,他的功劳可就比宰相都要大了。那个时候范雎见了他只怕都要低一头,范雎这个人好大喜功,死要面子,这种情况怎么能够容忍,让一个武将骑在自己一个宰相的头上。于是范雎就对秦昭襄王说道,把白起调回来吧,打了一场大胜仗,士兵跟将领都十分疲惫,如果这个时候再贸然进攻反而过分着急,于是赵国又完美的多活了几年。

后来,秦昭襄王想要再次进攻赵国的时候,白起却拒绝了秦昭襄王的要求声称自己身体抱恙不能再次上战场了,其实白起并不是生病了,而是因为他清楚这个时候,再去打赵国已经无济于事了,赵国已经做好了万全的准备,果不其然,当时魏国和楚国的军队都已经来到了赵国,只等着秦军上门,白起不去,秦昭襄王就派了其他的将领前来讨伐赵国,但是每次都吃了败仗而归,秦昭襄王着急了,没有办法,逼白起上战场,白起宁死不从,于是秦昭襄王就罢免了白起的官职。

白起非常清楚这场战役,即便是神兵下凡也无法获得胜利,白起抗旨,秦昭襄王其实当时也并没有想要处死他,主要还是因为宰相范雎在旁边疯狂的给秦昭襄王煽风点火,这一场围剿战赵国的战役,很明显就可以看出是秦王的战略错误,也就证明了白起是正确的,秦王本来就碍于面子恼羞成怒,再加上宰相煽风点火,最后秦王在咸阳城外十里,赐死白起,所以当时并不是秦昭襄王容不下七十多岁的白起,而是秦国的官场势力容不下白起。


吴老师谈历史


白起死的时候,对天长叹”苍天呀,我跟你有什么仇,沦落到这种地步!“这当然不怪他,要怪只能怪他的主子。

秦昭襄王,少年时在赵国作人质。战国时期,相互派遣质子往敌对国当人质,可以作为两国交战的一道防线。可想而知,派出的质子,在他们父皇心目中无关紧要,他们母亲的地位也不会太高,不然也不会看着儿子去异国他乡去受苦。质子中的大名人,当属嬴政的父亲异人。

他们吃不好,住不好。试比较异人,要不是吕不韦这个大救星,估计他连娶个老婆都难。不仅物质条件差,他们还要时时担心受怕,万一秦赵打起来,他们是要被拿来祭旗的!

秦昭襄王是他们中的幸运儿,侥幸被推选为秦国的国君,但早年在赵国当人质的经历将伴随他终身,让他缺乏安全感,自卑。朝中一有风吹草动,都会引起他的警觉,更何况这次吹得不是微风,而是狂风。


自长平之战后,白起打算一鼓作气,直接灭了赵国。这让赵国很恐慌,邻国韩国也跟赵国一样担心受怕,两国商量,该怎么办!

不久,秦国宰相府出现了一个说客,此人叫苏代。进入相府,就滔滔不绝对宰相范雎,说了一大堆大道理,说完后,还送给宰相大笔钱。

苏代走后,范雎就想:这个白起,凭借军功,一路高升,位极人臣,若这次伐赵成功,岂不是位居三公之列,我宰相的位置恐怕在他位置之下。

于是,时不时地范雎在秦昭襄王打小报告。起初秦昭王将信将疑,毕竟大臣之间难免争风吃醋。但有件事,让他起了杀心。

秦军围邯郸,白起病了。这仗打打停停,邯郸一直未破。白起却在后方说“这仗打不得,虽然长平之战让赵军元气大伤,但秦军也不好到哪里去,国内亏空,加上外围各路诸侯虎视眈眈,赵国境内众志成城,若执意再战,秦军必败!”

秦王哪里肯听,继续围城,并且还去请白起上阵,白起依旧称病不上战场。

结果正如白起所料,春申君率十万大军攻秦,邯郸一直未破。秦王又去请白起出山,但白将军还是在家称病,看着秦军大败,还说风凉话“叫你不听老夫言,导致今天这个局面。"

秦昭襄王一听这话就来气,叫你打仗又不去,还躲在后方乱说话,扰乱军心。

秦王越想越气,直接免了白起官职,将他彻底赶出咸阳城。中途,秦王想不对,赶白起,他肯定心不甘情不愿的,于是直接赐死白起,免得他乱说话,中途来个聚兵造反就大事不妙。


本草百晓生


公元前260年,名将白起趁长平之战重创赵国的良机,果断率领大军围攻邯郸。

韩国和赵国惊恐万分,便派苏代用重金贿赂秦相范雎,范雎便以秦兵疲惫,需要休养为由,建议秦昭襄王接受韩赵两国的割地求和,借此结束战争。秦昭襄王同意,于是韩国割让垣雍,赵国割让六城给秦国,双方就此罢兵。

然而,在这一年的九月份时,秦国又发兵攻打赵国,秦昭襄王本想继续以白起为帅,但白起却借口生病推脱,于是便由王陵率大军围攻邯郸,结果一直打到第二年的正月,秦军仍然不能取得胜利,秦昭襄王便再次请求白起出山。

但白起却拒绝,并给出了这样一段理由:“邯郸实非易攻,且诸侯若援救,发兵一日即到。诸侯怨秦已久,今秦虽破赵军于长平,但伤亡者过半,国内空虚。我军远隔河山争别人的国都,若赵国从内应战,诸侯在外策应,必定能破秦军。因此不可发兵攻赵。”

这句话简单点解释,就是现在秦国的强大已经让其他诸侯国都感觉到害怕,这个时候如果秦国继续攻打赵国,恐怕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因为其他诸侯肯定不会眼睁睁看着赵国灭亡,他们必然会率军前来支援。但问题是,秦国因为长平之战的缘故,国库早已经空虚,更本无力支撑持久战,所以失败的概率太大。



无奈之下,秦昭襄王只好改派王龁代替王陵为大将,但依然还是攻不下邯郸。并且,楚国派春申君同魏公子信陵君率兵数十万袭击秦军,造成秦军伤亡惨重。白起听说这个事后,就忍不住叹息道:“当初秦王不听我的计谋,结果如何?”

秦昭襄王听后大怒,强令白起出兵,但白起仍称病不起。三月后,秦军战败消息不断从邯郸传来,秦昭襄王更是迁怒于白起,命他即刻动身不得逗留。但白起还是拖拖拉拉,最后秦昭襄王与范雎商议,便派使者赐剑命其自刎。

对此,很多人就很疑惑,当时白起已经七死多岁,秦昭襄王为何一定要杀死这位名将呢?很多人说是因为白起功高震主,但其实呢,与其说是秦昭襄王容不下白起,还不如说是白起自己找死。因为,从秦昭襄王一纸诏书就可以让白起自杀来看,白起根本对秦昭襄王构成不了任何威胁。

事实上,更真实的情况,是当时白起屡次拒绝秦昭襄王的命令,本身就是死罪。大家可以想一下,一个在外统兵的将领,一再置君王的命令于不顾,这是想干嘛?

即便白起有再多的理由,也改变不了他公然抗旨的事实。在这种背景下,如果秦昭襄王不杀白起,何以整顿军纪。这个口子一开,以后秦国将军们都这样玩,觉得打不赢就违抗命令不打,或者故意拖拖拉拉,那秦国还怎么发展。



其实,不要说在皇权时代,就是在人人平等的现代,一个官员,一个将军,敢这样罪,那也是标准的重罪。从这层意义上说,并不是秦昭襄王容不下白起,而是白起作为一个臣子,已经犯了死罪。

对此,很多人肯定又很好奇,那为什么白起宁可选择死亡,也不愿意去攻打邯郸呢?难道仅仅就是因为秦昭襄王当初不听他劝谏而和赵国和谈吗?如果是这样,白起也未免太任性。再退一步说,即便他觉得此番围攻邯郸不能取胜,也犯不着和秦王这样死犟,毕竟就算打下败仗,他也不至于被赐死吧!

其实呢,当时白起之所以选择宁死不从命,主要原因在于他处在一个囚徒困境之中。

换句话说,当时白起出兵的胜算实在太低,如果白起在这种背景下出兵,一旦失败,范睢、秦王肯定会认为,他这是故意使坏;总而言之,白起开始就说出兵必败,范睢、秦王却逼着他出战,结果果不其然。

在这种背景下,秦王肯定会对白起进行追责,这个时候如果范睢再从中挑拨,白起恐怕只会死得更难看,搞不好就是五马分尸,甚至他得家人也会受到牵连。更重要是,如果白起就此战败,他好不容易树立的战神形象也会被毁。

反之,就算白起侥幸成功,那他前面一再说出兵必败,又算什么事呢?是想干什么呢?如果是这种情况,秦王就算不处罚白起,但也会从此对他疏远,而这个时候范睢只要出面随便挑拨几下,白起恐怕也很难逃过一死。

从这层意义上说,当时的白起,无论怎样选择,都很难善终,所以他自然会倾向于选择一种有尊严的结局。


我是赵帅锅


白起七十多岁了,还被秦昭襄王处死,有人说是因为范雎的一再挑唆,其实我倒是觉得白起一再触犯秦昭襄王的底线,一再作死,与他人无怨。那么他为何会一再触怒秦王,最后招致祸端呢?

01、白起是宣太后和魏冉一手提拔起来的,所以宣太后被废魏冉被驱逐,造成他对秦王和范雎的怨恨

白起原本只是一名无名之卒,是魏冉发现并大胆启用了他。秦昭王十三年(前294年),魏冉任命为左庶长,领兵攻打韩国新城(今河南伊川县西)秦昭襄王十五年秦昭襄王十四年(前293年),韩魏联军扼守崤函以阻秦东进,秦国的丞相魏冉推荐白起为主将,出兵攻打韩、魏二国,灭韩魏联军二十四万人,俘虏魏将公孙喜,攻取韩国安邑东到乾河的土地。此战白起一战成名,任国尉。(前292年),白起升任大良造,发兵攻魏,一举夺取了魏城大小六十一座,为秦的东出崤函奠定了基础。

自从公元前266年,宣太后被废,魏冉被驱逐,百起就没有得到任何升迁和重大赏赐,哪怕他打赢了历史上有名的战役-长平之战。

所以白起心里对于秦昭襄王和范雎是有非常深的怨恨和不满的,原因有二:第一,对于他有知遇之恩的宣太后和魏冉被逼走,第二,从此他的政治生涯停滞不前。

02、白起居功自傲,根本没有将秦昭襄王放在眼里,一再挑衅王权

长平之战后,白起想一鼓作气攻入赵国的邯郸。 但是在长平一战,秦国也是惨胜,40万士兵死亡过半,国内十五岁以上的男子都上了战场,秦国战后“国内空”,且据《战国策》记载:长平之战后,秦大饥。

出于这两点考量,秦王和范雎都不赞成继续攻打赵国。可是,这在白起r看来,这是让失去了一次立军功的大好机会,所以他就耍起了大牌。 后来赵国撕毁合约,秦昭襄王一再请求他带领军队出战,都毅然决然地回绝了。

所以最后的结果也是注定会发生的。


03、白起情商太低,终于将自己逼入绝境

尽管白起一再冒犯秦王,可是考虑到白起曾经立下的赫赫战功,秦昭襄王还是忍了下来,也许他的心中对于白起还有所期待吧。

可是当秦军攻打赵国邯郸的战役中,连连吃败仗,白起不仅冷眼旁观,还说风凉话:“看吧,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秦昭襄王终于怒了 将白起赶出京城,眼不见心不烦,此时的秦昭襄王对于白起已经是失望至极。

可是在这微妙时刻,“白起之迁,其意尚怏怏不服,有馀言。”这便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秦王果断将白起赐死。

所以白起之死并不冤,都是他自己一步步走向绝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