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三国演义》中,姜维算不算忠心赤胆的人?

古梁镛


姜维忠心赤胆应该可以这么说吧,诸葛亮也曾经评价姜维,忠勤时事,思虑精密,有胆义!

姜维原是魏中郎将,因受同僚们的猜疑,后来投降了蜀汉。 姜维在蜀汉受到了诸葛亮的重用,诸葛亮一直在栽培他。诸葛亮和费祎相继去世后,姜维开始执掌蜀汉军权,他秉承了诸葛亮的遗志,继续率军北伐曹魏,史称姜维北伐又叫九伐中原。由于国力损耗过大,蜀汉朝中大臣多有反对,后面不得不作罢。

司马昭五道伐蜀之时,姜维率军据守剑阁,阻挡钟会大军。魏将邓艾趁姜维钟会相持剑阁之际,偷渡阴平,直取成都,蜀汉后主刘禅献城投降。姜维听到这个消息后,拔剑击石,以泄心头愤怒。不久后,刘禅也命令姜维投降,无可奈何的姜维率部下向钟会投降了。

姜维对蜀汉就这么亡了心有不甘。他利用钟会的谋反之心,劝其据川而自立,钟会同意了,于是他们一拍即合。不料,事情败露,姜维与钟会都被杀害。


大何大何


从历史的角度,姜维算是一个忠心赤胆的人,他的忠心赤胆在对诸葛亮的战略上更忠实,以致于诸葛亮死后,不遗余力的去执行。但是其能力配不上雄心,没有诸葛亮的才能而行诸葛亮所未完成之事,多次北伐耗伤国力,最后的结果只能以失败而告终。

诸葛亮死后,蜀国的政治先后由蒋琬、费祎掌管。蒋琬还考虑过伐魏,兴复汉业。费祎就全无与魏争天下的思想了。费祎对姜维说:“吾等不如丞相亦已远矣,丞相犹不能定中原,况吾等乎?且不如保国治民,敬守社稷。

如其功业,以俟能者。”(《三国志·蜀志·姜维传》蒋琬、费祎执政时期,蜀国大体上采取了保境安民政策,军事活动比较少。

费祎死后,姜维在蜀掌权。诸葛亮对他很赏识,称他“思虑精密,敏于军事,心存汉室,才兼于人。”费祎时,姜维“负其才武,每欲兴军大举,费祎常裁制不从”(《三国志·蜀志·姜维传》)。

姜维掌权后,又恢复了对魏的战争。他仍是贯彻诸葛亮的军事路线,重点首先在争取占有陇西。姜维自以为是天水人,“练西方风俗,兼负其才武,欲诱羌、胡以为羽翼,谓自陇以西可断而有也”。(同上)他数次出兵,都是争夺陇西。

姜维的抗战及其失败

景元三年(262),司马师以锺会为镇西将军,都督关中。司马昭谋伐蜀,朝臣多以为不可,独司隶校尉锺会赞成。司马昭遂以锺会都督关中,筹划伐蜀。他对朝臣们说:“自定寿春以来(指讨伐诸葛诞),息役六年,治兵缮甲,以拟二虏(指吴、蜀)。⋯⋯今宜先取蜀。三年之后,因巴蜀顺流之势,水陆并进。此灭虞定虢,吞韩并魏之势也。计蜀战士九万,居守成都及备他境不下四万,然则余众不过五万。今绊姜维于沓中,使不得东顾。直指骆谷,出其空虚之地,以袭汉中。⋯⋯以刘禅之暗,而边城外破,士女内震,其亡可知也。”(《晋书·文帝纪》)

姜维听得司马昭派锺会都督关中,已经看出司马昭的诡计,赶忙从沓中上书后主说:“闻锺会治兵关中,欲规进取。宜并遣张翼、廖化督诸军分护阳安关口(今陕西略阳南阳平关)、阴平桥头(今甘肃文县境),以防未然。”(《三国志·蜀志·姜维传》)后主信任宦官黄皓,迷信鬼巫,黄皓说王人告诉他,魏决不会进攻,刘禅即把姜维的奏章压下,朝中群臣都被蒙在鼓里,什么也不知道。

景元四年(263),魏国兵分三路大举伐蜀。西路由征西将军邓艾率领,带兵三万从狄道(今甘肃临洮)向甘松、沓中进攻,目的是缠住姜维,使他不能从沓中回撤。中路由雍州刺史诸葛绪率领,带兵三万从祁山(今甘肃西和县北)向桥头进发,截断姜维的归路。东路是主力,由锺会亲自率领,带兵十万分从斜谷(今陕西郿县南)、骆谷(今陕西盩厔南)、子午谷(今陕西鄠县南)三道,向汉中进发。这时,姜维提出的御敌的方案是:“敌至,诸围皆敛兵聚谷,退就汉、乐二城,使敌不得入平,且重关镇守以捍之。有事之日,令游军并进以伺其虚。敌攻关不克,野无散谷,千里县(悬)粮,自然疲乏。引退之日,然后诸城并出,与游军并力搏之,此殄敌之术也。”(《三国志·蜀志·姜维传》)锺会十万大军,浩浩荡荡杀向汉中,蜀军就是按照姜维的方案作御敌的安排。这时蜀在汉中的守军,有一万来人。于是撤诸外围守军,分为两部,分别退守汉(今陕西沔县东)、乐(今陕西城固)两城,守城军不过五千人。

锺会进入汉中,了解了这种情况,并不留在那里攻城,只派两位偏将带领一部分军队把汉、乐两城包围起来,自己却带领大军越过汉中向阳安关进发。魏军不伤一兵一卒,不战而取下汉中。

姜维在沓中,听得魏军主力已到汉中的消息,急忙从沓中向汉中转移。后面邓艾跟踪,紧追不放。姜维到了桥头(今甘肃文县东南),桥头大道已被魏将诸葛绪占领。姜维假装要从诸葛绪军的北面过境,靠着地熟、人熟、情报快,在诸葛绪撤兵向北去堵截的时候,他却折回头以快速行军通过了桥头,等到诸葛绪再回到桥头的时候,姜维领兵刚刚过去。

姜维走到阴平,锺会已经攻下阳安关口,正向白水关(今四川广元西北)进军。姜维急忙会合由成都开来的廖化、张翼率领的援军,一同退守剑阁(今四川剑阁)。剑阁,有大、小两座剑山,相隔三十里,群山相连,形势绝险。姜维守住剑阁,锺会屡攻不下。后方遥远,粮运困难,军队给养大成问题。锺会一筹莫展,打算退兵。邓艾进兵到阴平(今甘肃文县),听得锺会被姜维阻止在剑阁,正欲退兵,急忙写信给司马昭报告军情:大军已深入蜀境,功告垂成,千万不能撤退。他认为从阴平走山路向南,出剑阁西面一百多里,可以袭击涪(今四川绵阳)。涪在剑阁后面,离成都不过三百里,是成都的门户。如果军队到涪,姜维势必撤兵来救,这样,锺会的大军就能不战而取剑阁,如果姜维不来援救,涪守军势弱,必然容易攻下。邓艾信送出后,不待司马昭的回示,就照信上所说的计划,自阴平向南进军了。邓艾所走的这条路,实在艰险。山高谷深,七百里地很少人烟。邓艾一路凿山开路。遇到险要之处,兵上们便攀着树枝,缘着悬崖,一个拉着一个的前进。邓艾就这样翻山越岭来到江油(今四川江油),驻守在江油的蜀军,大吃一惊,便向邓艾投降了。

邓艾由江油进一步迫进涪。

蜀汉军驻涪的主将是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他没有乘邓艾远来疲惫还没有站住脚步的时候向邓艾进攻。他的部将黄崇再三向他建议,诸葛瞻不肯接受。邓艾进攻了,他的人马都是处在不进就死的处境,攻势非常勇猛。诸葛瞻被迫退守绵竹。邓艾派人去劝他投降,说:“若降者,必表为琅邪王。”(《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附子瞻传》)瞻大怒,立斩来使。邓艾攻入绵竹,诸葛瞻和黄崇都死在战场上。他的儿子诸葛尚,听得父亲战死,说:父子为国家大臣,没能早杀黄皓,致使国破家亡,有何脸面活下去。也力战而死。

邓艾进军到雒(今四川广汉),离成都只有八十里。后主招来群臣会议。有的主张到南中去,有的主张到东吴去。光禄大夫谯周劝后主投降。后主犹豫了半天,最后也就听了谯周的话,向邓艾投降了。只有后主的一个儿子北地王刘谌,很有点烈性和气节。他愤慨地对后主说:如理穷力屈,祸败将及,便当父子君臣背城一战,同死社稷,以见先帝于地下,奈仍屈辱投降!后主不听。刘谌觉得大势已去,无力挽回,便带着妻子到他祖父刘备庙里大哭一场,先杀妻儿,然后自杀。

后主投降以后,又命姜维向锺会投降。蜀汉的兵士听得要向敌人投降,都气得拔刀砍石头。有的史书记载称蜀亡时有二十八万户,男女九十四万口,将士十万二千人,吏四万人。

自后主延熙十六年(253)到延熙二十年(257)的五年之间,姜维五次伐魏。延熙十九年在上卦南段谷(今甘肃天水西南)一次战争中,因另一路军队误期,姜维被邓艾打败,战士“星散流离,死者甚众,众庶由是怨起,百陇以西亦骚动不宁”(《三国志·蜀志·姜维传》)。段谷败后,不仅姜维的威望大减,蜀国蜀军也元气大伤。蜀汉后主刘禅是个庸材,他为政四十年,前期因有诸葛亮、蒋琬、费祎等辅政,政治较为清明。但在费祎之后,他听信宦官黄皓,政治昏聩。就连大将军姜维也因害怕黄皓陷害而不敢驻在京城成都。

蜀汉晚期,朝政是相当腐败的。公元261 年,吴派使臣薛珝来蜀,回国后对吴主孙休说到蜀国情况是:“主暗而不知其过,臣下容身以求免罪,入其朝不闻正言,经其野民有菜色。”

朝政腐败导致了蜀国的快速衰亡。姜维的愚忠并未能改变蜀国的命运,所谓:将帅无能累死三军,兵雄雄一个,将熊熊一窝。体现了有一个名主良臣的重要性,对国家、对百姓都是福祉。



家庭理财顾问


爱读演义,当然也很喜欢赵云,孔明等人杰,但真真论起英雄,姜维必是独占一席之地的。

1.姜维是降将,本来忠于魏国,但归降之后,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并无反复徘徊。我常常在想,蜀汉确实是缺人才,如果没了姜维这样一个降将,简直无法想象蜀国要怎么撑的下去。

2.整个三国,能称智勇双全,能冲锋陷阵做先锋,能运筹帷幄当军师,能统兵千万为元帅,且又时运俱佳确有兵权在手的,除姜维外还有何人?不说三国,放眼整个中国历史,这样的人物有几个?再加两个条件:一,有这些优势但依然忠心耿耿,忠君报国的。二,没有因功高震主而被害被逐的。目之所及,仅姜维一人而已吧。

3.姜维是个真正的理想主义者,一个为理想而奋斗的强者。我相信以他的智商不会不知道蜀汉江河日下,无力回天。以他的能力,魏吴两国肯定追着屁股后面请。而他与刘禅并无三顾之情谊,却依然纵情奋斗。也许他的梦想是有些自私,除了报效大汉外也有实现自己功名的动机,但谁又能因此否认他对自己理想的坚守和忠诚。

4.姜维人生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不是九伐中原,而是最后的诈降。这是个人英雄主义的最佳注解,是只手擎天,独立扶起将倾大厦之勇气,之能力,之胆色,之意志。试想我们人生中遇到一点困难挫折就气馁畏缩,而姜维遇到的是君主投降国家灭亡之痛苦,是只身一人无一兵一卒之窘境,是对手泰山压顶的巨大优势,是自己几无任何余地的卓绝逆境,但他还是坚持着,筹划着,用智与力意图再写传奇,而他的传奇不是我们普通人这样的豪车豪宅,屌丝迎娶白富美,而是复国,重建一个已经被灭的国家!

回答了很多问题,这次是最感性的,不得不说确实很崇拜姜维,之前也常为姜维鸣不平,毕竟三国前期的英雄威名太著,姜维又总是被讥讽穷兵黩武。细读姜维,智勇双全是他的能力,坚持理想是他的品质,功高自守是他的德行,诈降谋复是他的意志,对待武侯会有长使英雄泪满襟的不甘和怜惜。但对姜维,纵使失败,那股豪气依然直干云霄,虽千年已已,犹充盈世间。


老权趣说历史


就题主这个问题,既然是《三国演义》中的姜维,那就按《三国演义》说话吧。

姜维一生两次投降,确切地说,应该是两次跳槽吧。

这两次跳槽,都可以说是出于无奈,而且后人似乎诟病不多。

从跳槽之后姜维的所作所为,也可以看作姜维是一个赤胆忠心的人。



01

姜维,天水郡冀城人,父早亡,事母至孝。诸葛亮攻打天水郡,姜维用计先败赵云,再败孔明。

孔明认为姜维是真将才也,有意收服。于是,使用离间计,困降姜伯约。并将平生所学所得,全部传授于他。

在诸葛亮病逝之后,姜维逐步挑起蜀汉军事大任,接续诸葛丞相伐魏大业,屡有战功,最后官至大将军。

02

姜维诈降

诸葛亮兵出祁山,与曹真对阵。姜维出诈降计,赚杀曹真大将费耀。此乃兵不厌诈,各为其主。曹真学业不精,怨不得别人。



03

诸葛丞相六出祁山,姜维八次伐魏,可谓忠于蜀汉,勤于丞相嘱托。

由于后主听信宦官黄皓谗言,以阎宇取代姜维。姜维为避祸屯田汉中。

后来,魏将邓艾 从阴平小路偷袭成都成功,后主刘禅降魏,敕令姜维投降。

姜维见手下众将士人心思汉,又生一计。假降钟会,策动钟会谋反,不想机密泄露,与钟会一起被杀。

就姜维一生,忠于蜀汉,无奈蜀汉气数已尽。

其师父诸葛亮尚且不能完成统一大业,只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姜维亦只能勉为其难,尽心尽力而已。

但整体而言,姜维是对蜀汉赤胆忠心的人,理应值得尊重。


豹眼看历史


姜维是不是赤胆忠心,关键要看对象。如果是对曹魏而言,姜维算是叛逃的人,可是对于蜀汉,对于刘禅,对于诸葛亮肯定是赤胆忠心的

首先,姜维继承了诸葛亮匡扶汉室的遗志。诸葛亮过世后,姜维的一生,就献给了伟大的北伐事业。三十余年,共开展北伐十一场,平均三年一次,这其中,总计大胜两次;小胜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败一次,小败一次。可谓是胜不骄败不馁。

北伐,难道只是为了争权夺霸吗?早知道,当初诸葛亮隆中对策,提的可是匡扶汉室的旗帜。也许刘备不这么想,但是诸葛亮至少是这么想的。

所以姜维北伐,不仅是为自己,为了刘禅,也是为的诸葛亮未尽的理想。

其次,姜维继承了诸葛亮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

其实姜维本可以选择安稳的人生,以他的才智,要北伐成功是不容易的,可是要守住蜀汉,偏安一隅,还是可以的。毕竟历史上偏安在川蜀大地的政权也不在少数。

况且诸葛亮过世之后,姜维所要面对的困难,不知要比诸葛亮困难多少倍。

首先在才能与威望上,姜维不如诸葛亮。当初诸葛亮可是以托孤大臣的身份接管蜀汉大权的,几乎整个蜀汉朝廷,都依着他的意愿办事。而姜维,不过是顶着诸葛的门徒身份,还是个曹魏叛逃过来的人物,效力蜀汉。所以先有蒋琬费祎,后有权臣黄皓,处处可以掣肘。比如费祎,就经常制裁姜维军队,每当他要北伐的时候,给他的兵力也不会超过万人。

不仅当权的掣肘姜维,将领们也意见不统一,比如常做先锋的廖化,就经常抱怨姜维北伐是劳民伤财。

同时在人才上,姜维能用的人,也不如诸葛亮时期,除了夏侯霸等聊聊数人,几乎没什么知名的或者成长起来的人才,而诸葛亮当时,好歹还有魏延马岱关兴张苞等人自己姜维他自己可用。

自己的人才梯队没上去,偏偏对手确实长江后浪推前浪,邓艾,陈泰,郭淮,钟会等人,一波一波,一潮一潮地起来。

所以北伐这是,要胜利基本是无望。你去做,还容易被人说你是“志大才疏”的人。

姜维就是背着这样的骂名,去做明知不可为的事情。

最后,姜维还继承了诸葛亮舍身报国的风骨。我们都知道,最后连刘禅都投降了,川蜀大地,没有几个人想着刘氏江山,只有姜维一直想着复国大业。

可惜棋差一招,功亏一篑。但我们,又岂能够以成败,来评论一个人是不是赤胆忠心呢?





文士野


望陛下忍数日之辱,维将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必不使汉室终灭也。

--这是姜维在后主刘禅投降之后,写给刘禅的密信,在姜维为之效忠的蜀汉皇帝刘禅都已经放弃希望而投降的情况下,身为蜀汉大将军的姜维,虽然暂时委身于钟会,却从未放弃复国之心,反而以密信送刘禅,以尽最后一份微薄之力,誓死以复国,这样一个人,难道不是忠心赤胆之人吗?



公元263年,司马昭令钟会、邓艾、诸葛绪率领18万魏军大举伐蜀,当时的姜维正沓中屯田,听闻消息迅速回防,虚晃一枪绕过诸葛绪,率先来到剑门关,在此堵住了钟会十几万大军,钟会进退不得。

同时11月,邓艾偷渡阴平,诸葛瞻父子战死绵竹,邓艾进逼成都,后主刘禅在一片投降声中直接选择了投降邓艾,蜀汉灭亡。



刘禅投降后,立即下诏令给各路蜀军,令其放弃抵抗向魏军投降,以一国之君身份,下诏让所属尚在抵抗的臣民投降,这在中国历史上也绝无仅有,当姜维接到刘禅的诏令时,他的反应是:

拔刀砍石大呼曰:吾等死战,陛下何故先降耶!

姜维所效忠的蜀汉皇帝都投降了,可姜维不仅愿意死战到底,而且在被迫投降之后,还要找机会设法让钟会和邓艾内斗,从而复兴,也就是前文所说的“必不始汉室终灭也”。



如果这样一个人,还不能称为忠心赤胆,那么请告诉我,谁才是忠心赤胆呢?

姜维不仅是这样说的,还是这样做的,为了复国,不惜挑动钟会与邓艾的矛盾,一步一步借着自已的谋划,想将蜀汉复国,可惜最终失败,死于乱军之中,满门被杀,其心可忠,其志可嘉,姜维本可以投降之后,安稳的做着魏国或者晋国的重臣,但是他没有,他选择了理想,选择为之效忠近35年的第二故乡蜀汉,选择了舍身取义,最终身死族灭,这样的人如果不能称为忠心赤胆,那么怎样才是忠心赤胆?



如果这样还不能称为忠心赤胆,那么我们把时间再往前看,姜维在诸葛亮、蒋琬、王平、费祎等人去世后,成为蜀汉军队的顶梁柱,很难想像一个魏国降将会成为另一国的国之栋梁,尤其是在两汉以孝治国的当下,姜维还舍弃身在魏国的老母,背负不孝之名的情况下。

姜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另一个版本的诸葛亮,其理想、能力、品德深深地继承了诸葛亮的遗志,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姜维前后北伐十一次之多,5胜2败4平,姜维北伐,其意志之坚定,态度之坚决,忠心之可嘉,比起诸葛亮来也毫不逊色。



而且姜维的道德品质也与诸葛亮看齐,诸葛亮向后主刘禅申报财产是:桑树八百棵,薄田十五倾,而姜维呢?蜀汉朝廷秘书令郤正是这样评价姜维的:

姜维位居上将之显赫的位置,处于群臣之首列,住室简陋,家无余财,侧室无侍妾之欢,后庭无音乐之娱,衣服仅求够用,车马仅求乘用,节俭饮食,不华不奢,公家所给费用,随时用尽不留。



这恐怕又是一个淡泊名利之人,与诸葛亮无异,姜维既不贪财,又不好色,同样也不恋权,姜维所在乎的,只有他的理想,而这个理想就是:

必不使汉室终灭也。

如果姜维还不能称为忠心赤胆,那么这个世界上也就没有忠心赤胆之人了!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三国演义》中,姜维算不算忠心赤胆的人?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姜维起初是属于曹魏的,诸葛亮北伐,姜维等人投降诸葛亮,从曹魏一方来看,姜维算是背叛,算不得忠心赤胆。但姜维在曹魏时间并不长,而且是在被迫的情况下投降的,因此也算不得背叛。从姜维到蜀汉直至蜀汉灭亡,姜维所做所为来看,姜维怎么都算是一个忠心于蜀汉的人,而且是忠心赤胆。

从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太守疑之可以分析出姜维衷心的是汉室

诸葛亮第一次出兵北伐兵出祁山的时候,作为官拜中郎,天水郡参军的姜维和当时的天水太守马遵一起在各地巡查途中,得到蜀军前来攻打的消息,太守马遵不是赶紧阻止力量防御,反而是先怀疑上了和自已一起巡查的姜维和功曹梁绪、主簿尹赏、主记梁虔等人有疑心,扔下将为等人自己先跑路了。

姜维等人随后赶到太守马遵所在的上邽城,可是由于太守的怀疑,城门紧闭,不让姜维等人进城,无奈的将为等人只得连夜赶到冀县,可是这边也不放这帮人进城,肯定是太守传来了消息,不然不可能不放姜维等人进城。那么问题来了,太守马遵为什么会怀疑姜维等人呢?

作为一个太守,肯定是有些能力的,不可能诸葛亮一率兵到来,首先怀疑自己的手下。那么不仅就会让人想到,姜维这帮人肯定在平时的言行中有一些话被太守听到了,认为姜维几个有投敌叛变的可能才会起疑心的。那么只有一个可能,在平时的言论中,姜维等人表现出了忠于汉室的想法,而不是忠于曹操。作为太守肯定知道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只是一种蒙骗天下人的伎俩,并不是为了恢复汉室。那么姜维等人的忠于汉室的言论在太守看来就是危险的,诸葛亮所在的蜀汉一直以匡扶汉室,以汉室正统自居,这时来攻打天水,姜维等经常发表忠于汉室言论的这一帮人就存在随时降蜀的可能。为了天水的安全,自然要派出隐患,所以太守才会扔下这帮人赶紧逃跑。

最终被逼无奈的姜维等人只好投降了刚刚到来的诸葛亮。也算是真正的实现了自己忠于汉室的愿望。

姜维在蜀汉的一生也确实算得上是忠心赤胆

从来到蜀汉阵营后,诸葛亮发现了姜维的才华,因此得到了诸葛亮的悉心培养,可以说姜维是被诸葛亮作为未来的接班人培养的。而姜维也确实不负诸葛亮的期望,一生都在为蜀汉的事业奋斗。

从诸葛亮五丈原病逝后,北伐的大业可以说只有姜维继承了下来,并且按照诸葛亮的遗志遗志在锲而不舍的执行着。姜维在驻守汉中的时候,一直在做着归化羌胡的努力,目的就是为了拉拢羌胡为蜀汉所用,借以增强蜀汉的实力。当时作为宰相的费祎却对姜维的做法不感冒,因此每次姜维想兴兵前往,都被费祎掣肘。使得姜维每次率领的军队都不超过万人,可就是这样,姜维依然锲而不舍的努力着。

费祎被刺身亡后,姜维获得了督内外军事的权利,从此,姜维开始了其一生中的十一次北伐。曾经与曹魏名将邓艾、陈泰、郭淮等多次交手,大胜两次;小胜三次;不分胜负四次;大败一次,小败一次。可以说姜维很好的继承了诸葛亮北伐的遗志。

姜维的北伐,并不是像人们想象的穷兵黩武,其实姜维和诸葛亮之所以发起北伐,一是为了匡扶汉室的远大志向,二是为了通过北伐,使蜀汉居安思危,我们都知道,蜀汉所在的地方就是一个四面皆可防守之地,如果只是安于现状防守的话,时间长了肯定会产生懈怠,古代为什么那么多割据四川的政权最后会灭亡,就是因为思创良好的防御使得这些割据政权忘记了安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只有出兵北伐,才会使蜀汉政权产生危机感,不至于在安乐中亡国。可以说这也是诸葛亮和姜维为了蜀汉的一片苦心。

由于宦官黄皓弄权,使得姜维避祸沓中屯田,等到曹魏来攻打蜀汉的时候,姜维也是率兵在剑阁抵挡住了钟会的大军,可是天不遂人愿,蒋舒投降,为曹魏进攻打开了缺口,邓艾引兵偷袭成功,最后后主刘禅投降。可是就是这样,姜维也是没有失去对蜀汉的忠心,诈降钟会,并且利用了钟会的野心,鼓动钟会叛曹,可惜最终钟会兵败,姜维被杀,其一心为腐刑汉室的愿望也落了空。

可以说,姜维的一生对蜀汉都是忠心耿耿,直到死,还在为蜀汉复兴做着自己的努力,你说姜维算不算对忠心赤胆之人?


老王春秋观史


在我看来,在《三国演义》里,姜维可以算是赤胆忠心的人物。

赤胆忠心,那么姜维真正忠心的是谁呢?是对他有知遇之恩的诸葛亮,更是恩师的遗愿——复兴蜀汉。这个人自从归降蜀国,就一直尽心竭力完成这样的使命。

有人说他归降敌国,不说明他其心不忠吗?在我看来,姜维更忠于自己的志向。一旦明确了志向,他就比谁都要忠心的多。更何况,姜维的首次归降是出于诸葛亮的计谋逼迫。

其实,他的几次归降都有他的忠心和情义在里面。

众所周知,姜维在北伐大业中十分活跃,尽管许多同事并不怎么看好这件事,甚至只给一些些军队士兵,但从中却可以看出姜维将诸葛亮的遗愿坚定不移地继承下来,当做自己此生奋斗的方向。

诸葛亮说:“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

又说:“姜伯约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

对其评价甚高,而也正是姜维,苦苦支撑着摇摇欲坠的蜀国。

最后,邓艾用计,绵竹失守。本来坚守阵地的姜维就这样接收到了来自刘禅的归降命令。但是此时姜维并没有坐以待毙,他决定假意归降,在挑拨钟会,加大其与邓艾之间的矛盾,希望借钟会之手除去邓艾,之后策反钟会归降蜀汉,联合对抗司马昭,最后借机除去钟会。但没成想,钟会保密措施这么差,反倒自己先丢掉了性命,姜维也最终饮恨自尽。

在我看来,姜维即使在国破之际都想着如何能再令蜀国崛起的精神实在是令人敬佩。如同勾践卧薪尝胆,其中的酸楚并不能为人所知。

虽然他曾归降,但结合时局和他所做出的种种努力,姜维的赤胆忠心不容置疑。



九卿1234


在《三国演义》中,有这么一个人给我留下了留下了无比深刻的印象,此人本为魏国参将,在诸葛亮北伐魏国时投奔蜀国,从“大魏”到“大汉”,尔后便“死心塌地”的为蜀汉效力,在诸葛亮死后蜀国人才衰落,这个人不失时机的站出来继承诸葛亮的遗志,多次北伐魏国,以图复兴大汉,甚至在刘禅投降后,蜀汉已经灭亡之时,仍然诈降以图复兴蜀汉政权,无奈最终死在了魏军手里。为了蜀汉政权就如诸葛亮一般,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着实让人佩服。


(▲为蜀国付出一生的姜维剧照)

这个人就是姜维,对蜀汉忠正不二的姜丞相。

当然对于那些忠于曹魏的人来说,姜维自然是叛逆,自然不能算是赤胆忠心。但在那个时代而言忠于正统才是主流思想,而蜀汉政权就是汉室正统,曹魏属于篡汉自然不是正统,所以姜维由魏入汉,可以说是弃暗投明、归顺正统,为报诸葛亮知遇之恩,半生苦苦坚守早已风雨飘摇的蜀汉政权,为蜀汉拼尽末了一丝力气,自然是赤胆忠心!

其次姜维并非一开始就打算投降诸葛亮,而是在被己方营垒所抛弃后,迫于无奈之下才投降诸葛亮,可见姜维并非不忠不义之徒。姜维入蜀之时正值马谡街亭大败、诸葛亮北伐之战败局已定之际,足可见姜维并非其有心离魏入蜀。
(▲诸葛亮)

姜维入蜀之后,又依附战功和诸葛亮的提拔一起高升,直至侯拜将,做到了蜀国上将军之位,士为伯乐者死。姜维被迫入蜀受到的是诸葛亮对他的正视和培植,与其在魏国所受到排挤和怀疑,形成了巨大的对比,或许这就是姜维对蜀汉政权赤胆忠心的缘故。


(▲忠义姜维)

在加上古人对忠、义非常的看中,甚至忠义高于性命。姜维生于东汉末年,所以在姜维的内心深处,必定多多少少对汉王朝还存在着归属感。而刘备刘皇叔的身份使蜀汉政权具有了“正统”性。对以将“规复华夏、讨贼兴汉”为标语的蜀汉政权,作为东汉遗民的姜维自然是更加看中和有亲切感,所以当姜维知道自己被己方营垒所抛弃的时候,对于诸葛亮的招降,姜维才会不加思索的加入进去,并且为之付出一生。

最后《三国演义》一书更多的扬汉抑魏!所以姜维对于蜀汉的赤胆忠心就被说成了忠义,对于曹魏的离开那也只是弃暗投明。

欢迎【关注】像素说历史,专注回答历史类问答,有观点、敢说话、阅尽铅华只为呈现不一样的历史。欢迎您在评论区留下您的观点,我们一起讨论,揭秘历史的真相。

像素说


姜维算得上是忠心赤胆的人。

我为什么这样说呢?下面我们来看看姜维的生平。

《三国演义》记载:姜维,字伯约。自幼博览群书,兵法武艺,无所不通;奉母至孝,郡人敬之。后为中郎将,就参本郡(天水郡)军事。此时,姜维是魏国天水郡一名参将。

建兴五年(227年),蜀丞相诸葛亮率军出祁山,首次北代,大败魏都督夏侯楙于南安后,又设计取天水、安定二郡。被姜维识破其计,姜维将计就计,败蜀军于天水城外。诸葛亮赏识其才干与胆略,称姜维为凉州上士,且想招为己用,于是巧用反间计,使姜维走投无路,最终降蜀。诸葛亮见姜维来降,大喜,说‘吾不喜得三郡,喜得伯约也’。

姜维归蜀之后,诸葛亮把平生所学倾囊相授,兵法、战策一一讲解,悉心培养,把姜维预定为自己的接班人。姜维也被诸葛亮的高风亮节,满腹经纶所折服。从此,死心踏地追随诸葛亮南征北战,忠心耿耿做汉臣。

姜维武艺精熟,智勇双全,文武具备。随诸葛亮五出祁山,战功累累,拜为征西将军。

建兴二十六年(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姜维奉命断后,蜀军平安退回成都。后主刘禅迁姜维为辅汉将军,封平襄侯。

姜维继承诸葛遗志,在他总督蜀国内外军事期间,率领蜀军九伐中原,取得五次胜利,给魏国从沉重打击。

后期,蜀后主刘禅溺于酒色,信用宦官黄皓。姜维素与黄皓有隙,遭其忌,被迫以屯田之名,避祸沓中。

景耀六年(263年),魏国晋王司马昭决定伐蜀,命钟会领兵三十万从骆谷袭汉中;将军邓艾领兵十万从阳平取沓中。姜维先在沓中与邓艾战,后又到剑阁拒钟会。邓艾领军从阴平小路偷袭成都,江油守将马邈不战而降,诸葛赡战死绵竹,魏军直逼成都。后主刘表惊慌失措,听信佞臣谯周之言,开城出降,蜀国灭亡。

后主投降之时,姜维正在剑阁与钟会相持,姜维拒往隘口,钟会大军不能进,粮尽将欲退兵。姜维忽接后主诏命,令蜀军投降,将士们心有不甘,愤怒不己,拨刀砍石,但又无可奈何,姜维只得率领蜀军投降钟会。

姜维虽降,但心底还想要复国。暗使人与后主书,曰‘愿陛下忍辱少时,臣定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他想出一计,利用钟会对自己的赏识,挑拨钟会与邓艾的关系,离间二人,借钟会之手谋杀邓艾,再怂涌钟会谋反,殊杀魏将,最后借机除掉钟会,再迎回后主刘禅,恢复蜀国。可惜计谋进行到一半时,事情败露,姜维、钟会都被魏将杀害。史称姜维‘一计害三贤’。

以上都是姜维生平事迹,姜维之心,始终为汉,干载之下,炳炳如丹。所以,我说姜维算得上是忠心赤胆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