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8 《三十六計》:遇到小人得勢,選擇迂迴應對,才能巧妙化解

《三十六計》:遇到小人得勢,選擇迂迴應對,才能巧妙化解

文|國學書舍

《三十六計》:遇到小人得勢,選擇迂迴對待,才能事半功倍

太極拳中有一招,叫做“四兩撥千斤”。

所謂“四兩”是弱勢,而“千斤”是強勢,但凡是有一些策略的謀士,都不會硬碰硬的去對付自己想要征服的硬角色,只會以一種柔軟,迂迴的戰術,攻其軟弱的地方,並且抓住對方的痛點讓其挫敗。

這一招的核心智慧,在三十六計的第二計“圍魏救趙”之中,也有充分的體現。

《三十六計》:遇到小人得勢,選擇迂迴應對,才能巧妙化解

公元353年的時候,魏惠王派兵去攻打趙國的都城邯鄲,這個時候趙國就向位於山東的齊國求救。

齊王一聽炸了鍋了:“魏王,這小子挺橫呀,削他丫的。”

於是招募了8萬軍隊,讓田忌掛帥當頭頭,孫臏當軍師,浩浩蕩蕩的8萬軍隊前往去救助趙國。

田忌這個時候制定了“A計劃”:打算直奔邯鄲和魏軍決一死戰,仗著自己8萬軍隊,打算把魏國打的落花流水。

但是這個時候孫軍師孫臏提了一個“B計劃”,就說:“魏國這個時候已經出動了全部的精銳部隊去攻打趙國,國內一定沒有精銳的部隊再去把守了,就這麼大的國家,他已經把重兵派出去了,如果我們去和魏國硬碰硬,不但佔不了上風還可能吃了敗仗,我們不如這樣,直接去打魏國的老巢,這樣魏軍一定會停止對於邯鄲的攻擊,回去救自己的國家,後院起火,沒有人不回去滅火的。”

《三十六計》:遇到小人得勢,選擇迂迴應對,才能巧妙化解

田忌一聽,覺得這話說的有道理,連忙對孫臏豎起了大拇指,眼神中流露出許多對於孫臏的讚美和欽佩,也多了幾分柔情,接著就帶兵向魏國的大本營去進軍。

消息傳開之後,龐涓聽了大吃一驚:“哎呀媽呀,自己在前線打仗,沒想到自己後院起火了。”孫臏這個時候就跟熱鍋上的螞蟻一樣,於是火速趕回魏國。

沒想到屋漏偏逢連夜雨,就在龐涓火急火燎的往大本營趕的時候,遇到了齊國的“C計劃”。

齊國的“C計劃”,就是在攻攻魏國大本營的時候,在魏軍大部隊回來的必經之地設下埋伏,做好充分準備。

當魏軍長途跋涉到達的時候,已經精疲力盡,剛好又遇到了齊軍的突然襲擊,魏軍千算萬算,沒想到天有一算,自己在這裡被全盤殲滅。

此時的龐涓帶領的魏軍,那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只能眼含悔恨的淚水,嘴裡唱著《敢問路在何方》。

這個計劃就是三十六計之中,著名的“圍魏救趙”。

《三十六計》:遇到小人得勢,選擇迂迴應對,才能巧妙化解

圍魏救趙就是沒有直接去和對方硬碰硬,而是找對方的軟肋一擊即中,打到對方落花流水,水落流花。

就好像是治水一樣,如果洶湧的洪水來勢洶洶時,一味的硬碰硬,無異於以卵擊石,而最好的策略就是四兩撥千斤。

首先避其鋒芒,然後利用自己的優勢攻打對方的弱勢,打他的有害部位,當他去護著自己的有害部位時,必定會忽略了其他地方,這個時候才是自己佔上風,贏得勝利的關鍵時機。

圍魏救趙的核心,就是讓我們學會迂迴,用另一種不同的方式來代替硬碰硬的愚昧方式。

《三十六計》:遇到小人得勢,選擇迂迴應對,才能巧妙化解

我們都知道,兩點一線取中間就是直線,為最近的距離,但是真正做事的時候,直線並不是最好的方式,直線進攻碰到的是對方的鋒芒,而避其鋒芒才是策略。

畫一個圓圈,繞一些彎路,才能真正的去到達對方的大本營。

有的時候直路未必是最近的道路,彎路也未必是最遠的道路,要看自己怎麼去看待,怎麼去利用。

好像莊子說的“無用即為大用,有的時候有用卻是無用”。

人生的許多事情都是如此,很多人總想抄近道,走捷徑,但是捷徑總會讓自己吃虧,走到最後,那一些愚笨的遠路才是最好的良策。

《三十六計》:遇到小人得勢,選擇迂迴應對,才能巧妙化解

這就是“圍魏救趙”給我們帶來的智慧,不管對於生活,還是對於工作,總之,你細品,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