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5 给两任皇帝当老师容易么:早上四点入值,下午四点回家,日日如此

翁同龢(1830—1904),清咸丰六年(1856)状元。字声甫,号叔平,又号瓶生,晚号松禅老人,江苏常熟人。历任户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工部、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太保衔。两入军机,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最为光绪皇帝宠信,“每事必问同龢,眷倚尤重。”

道光十年(1830)四月二十七日,翁同龢出生在北京石驸马大街罗圈胡同一个官宦人家。其父翁心存是道光进士,历任礼、户、工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官至体仁阁大学士,作过上书房总师傅。 翁同龢9岁参加当地的童子试,考进县学游文书院。15岁考中博士弟子生。次年参加府试,考上了诸生。

1850年,翁同龢参加了礼部举行贡试和拔贡考试,朝考得一等,又两与廷试,均名列第一。1852年,他又考中举人。1856年,即他26岁那年,顺天会试中试,殿试一甲一名,考中状元。胪唱那天,礼乐喧阗,翁同龢身着锦袍,顶戴花翎,在太和殿前向咸丰皇帝三拜九叩。

新状元照例被授为翰林院修撰。两年以后,庶吉士学习尚未期满,又被咸丰帝破格提升为陕西乡试副考官,旋授陕西学政。同治元年(1862),又任山西乡试正考官。这对初涉仕途,年方29岁的翁同龢来说,无疑是一种殊荣了。此后,他屡柄文衡,多攻充任乡会试的正副考官,门生故旧遍布朝野。

1861年,咸丰帝驾崩,年仅6岁的同治帝即位,由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小皇帝在弘德殿读书。1865年,两宫皇太后批准增添翁同龢为弘德殿行走,又在养心殿召见了他,温谕再三,勉励他“尽心教导”,并当着他的面,规谕同治帝“须听话,勿淘气”。

翁同龢知道,身为帝师。责任重大,能否造就一代圣君贤主,可谓关系到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因此他当即向两宫皇太后表示:“自问受国重恩,无可图报,书房巨任,力所其难。”他的讲授,一直受到皇帝和太后的好评.称赞他“讲授有方”、“入值甚勤”。为此,翁同龢付出了大量心血。每日早上四点入值,下午四点回家。一年四季,除生病外,几乎日日如此。使得同治帝的学业有了长足的进步,翁同龢也因此而赢得了帝、后的信赖。入值弘德殿期间,他由詹事府右中允特授侍讲,擢国子监祭酒,太仆寺正卿,累迁内阁学士。同治帝亲政后,推恩赏给头品顶戴。

给两任皇帝当老师容易么:早上四点入值,下午四点回家,日日如此


1875年1月,同治帝病逝,醇亲王奕譞之子载恬继位,是为光绪皇帝。光绪皇帝当时只有4岁,因此仍由两官皇太后垂帘听政。1875年12月28日,两宫皇太后任命翁同龢、夏同善为毓庆官行走,担任光绪帝的授读师傅。翁同龢两任帝师,真可谓少有的宠信。由于光绪皇帝入学时年纪太小,且体弱多病,因此不愿读书。经过翁等人的一番苦心努力,书房终于走上了正轨,翁同龢与光绪帝的师生感情也日渐亲密。1877年翁同龢请假回籍修墓,离京两个月。回京后光绪帝第一句话就是:“吾思汝久矣!”一句话感动得翁同龢老泪纵横。1879年腊月二十四,光绪帝特地写了大红“福”、“寿”二字送给翁师傅,并将“福”字从老师头上、身上反复来回拖了两遍,意即“全身福”、“全家福”,令翁同龢十分欣喜。

春去秋来,转眼光绪帝巳长成一个翩翩少年。此时,外国侵略日益深入,中国面临着严重危机,翁同稣认为:治理这样一个动乱多事的国家,仅靠传统的学问是不够的,因此除了为光绪帝安排四书五经等课程以外,又安排了有关中外史地和早期改良主义者著作等方面的课程。其中有;魏源的《圣武记》、《海国图志》、冯桂芬的《校邠庐抗议》、钱恂编著的《通商出入表》、《关税出入表》、《中外交涉表》,以及出使各国使臣的笔述记录等。为了使光绪皇帝对洋务运动有所了解,翁同龢还特地从军机处挑选了有关轮船、机器、开矿、海防等方面内容的奏折进行讲解,这使光绪帝对中外时势有了更多的了解。

在翁同龢的辛勤教导下。光绪帝成长很快,他越来越懂得经邦治国的艰难,读书非常勤奋。每天黎明前就进书房读书,下书房后也手不释卷,假日书房停课,他仍到书房学习,有时就连生病也“读书不辍”。1889年,光绪帝18岁,开始亲政。亲政后,仍坚持到书房学习,翁同龢也同往常一样到书房授课,继续向光绪帝进呈西学著作,灌输改良思想。师生感情极为融洽,经常在书房“造膝独对”,畅谈思想,讨论国事,终于引起西太后和后党官僚的疑忌。光绪二十三年(1897)正月,西太后下令裁撤书房。至此,翁同龢结束了长达22年之久的毓庆官授读生涯。

1882年,翁同龢接到廷命,任军机大臣行走。此时,正值法国大举入侵越南,窥伺滇粤,中越边界告警。翁同龢主张饬令沿海各省督抚、将军加强防御,作好开战准备。西太后接受翁同龢、李鸿藻等人的主张,命李鸿章速赴广东,督办越南事宜,节制云南、两广军务。但李鸿章借口在上海统筹全局而不抵任。同年5月,刘永福指挥黑旗军在河内纸桥与法军激战,大败法军,击毙法军头目李维业。捷报传来,翁同龢兴奋不已,提议犒赏黑旗军,授予刘永福顶戴。清政府接受这一提议,赏给刘永福武职游击的官衔,简派主事唐景崧前往保胜,同刘永福联络,并接济黑旗军少量饷械。12月中旬,法军6000人在孤拔率领下进攻山西清军阵地,清军和黑旗军奋战后败退,中法战争开始。到1884年3月止,清军在越南战场的山西和北宁两翼,接连失败,法军完全控制了红河三角洲地带。翁同龢心急如焚,在军机会上再次大声疾呼,要求立即饬令张树声、岑毓英率重兵出关迎战。但主持军机处的奕訢始终无动于衷,奕訢的麻木态度,激怒了翁同龢,他不禁拂袖而起,同奕訢大声抗争起来。奕訢非但不考虑翁同龢的建议,反而嘲笑他是书生之见。


廷枢的软弱无能,前线的军事败北,激起了许多人的愤懑。4月2日,国子监祭酒盛昱上奏,指参恭亲王奕訢及其他军机大臣置朝纲于不顾,俯仰徘徊,苟且偷安,坐失战机,要求严加议处。西太后正想削夺奕訢的权力,于是趁此机会罢免了军机处全班人马。翁同龢退出了军机处,仍任毓庆官行走。

光绪自1875年登基以来,一直是慈禧手中的傀儡和工具。1889年.慈禧表面上不再“训政”,而由光绪亲政,但实际上仍派人严密监视光绪言行,控制军政要员,变本加厉把持朝政。光绪帝不甘心继续做傀儡,同时也想改变国库空虚、军备废驰、内外交困的局面,便和自己的的师傅翁同龢等人组织政治势力,形成“帝党”,与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后党”抗衡。帝党与后党的矛盾斗争,直接左右着当时的朝政,这在中日甲午战争中表现得更加明朗。

1894年4月,清政府应朝鲜国王要求,派兵前往朝鲜,帮助镇压东学党起义,日本也趁机出兵朝鲜。事后,清政府建议中日同时撤军,但日本置若罔闻,反而源源不断地增兵入朝,蓄意扩大事态,中日双方矛盾日趋尖锐,战争一触既发。

7月15日,翁同龢奉光绪帝特旨,列席军机会议。他指出:日本如此猖狂,若不予以痛击,今后祸无底止。他建议调集东三省及旅大防兵速赴朝鲜。会后,军机大臣联衔上奏,建议增兵朝鲜,翁同龢第一个在奏折上签了名。

8月1日,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光绪帝命李鸿章派出各军,迅速进剿。李鸿章却在慈禧支持下,采取消极避战的方针,命令陆军可守则守,不可守则退;命令海军“保船制敌”,“不得出大洋浪战”。结果,陆战平壤陷落,海战北洋舰队失利。这激起了翁同龢、李鸿藻等主战派的愤怒,他们强烈谴责李鸿章,要求给以制裁。西太后无可奈何,只得示以薄惩,下令拔去李鸿章三眼花翎,褫夺黄马褂,责令他督催各路将领,全力追剿。为了加强对日作战的领导。光绪帝更换了部分军机成员,任命翁同龢,李鸿藻为军机大臣和督办军务处会办大臣。翁同龢地位上升,抗战积极性更高,先后向光绪帝条陈了一系列建议,如购买新式战船;大力筹措战费;加强辽东湾的海防和设立粮台。这些建议大多为光绪帝所采纳,并见诸实行,对当时的抗战起了积极作用。

但是,在战争决策问题上,“帝党”与“后党”始终存在着严重的矛盾,“后党”主和,不断干预抗战的进行。1895年2月,牛庄、营口、威海卫等重镇接连失守,清政府一蹶不振,无力再战,决定无条件向日本投降。3月20日,中日和谈在马关正式开始,4月17日,李鸿章将马关和约内容电示清廷。翁同龢看到电文后,当场头晕日眩,声泪俱下。在御前会议上,他泣诉台湾不能割让给日本。在书房里,他又向光绪帝哭诉:台湾若割让日本,恐怕从此要失去天下人心。他又亲自前往恭王府,企图说服奕訢,挽回局势。然而,这一切全是徒劳,他自己反被指斥为“徒扰无谓”。此时。西太后已下令批准和约,李鸿章代表清政府在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上签了字。翁同龢“战栗埂咽”,无限伤心,在当天的日记中悲愤地写道:“覆水难收,聚铁铸错,穷天地不塞此恨也!”

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维新变法思潮在全国兴起。1895年5月1日,康有为、粱启超联合在北京会试的举人1300多人上书光绪帝,反对签订《马关条约》,提出“拒和、迁都、变法”的主张,史称“公车上书”。上书在全国广泛流传,翁同龢也从中感受到一种爱国激情和变法改革的勇气。翁同龢很想支持年轻的光绪皇帝进行一番改革,一来希望能消除内忧外患,二来想让光绪从此摆脱西太后的掣肘,掌握实权,三来也可借此摆脱自己处境不佳的局面。巩固自己在朝中的地位。但要达到这些目的,在朝臣中寻找支持力量是不可能的。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这股新兴的政治力量引起了翁同龢的注意,他决定加以援引。

在这次会试中,翁同龢被任命为朝考阅卷大臣。据《驿舍探幽录》载:康有为本来并未被录取,是翁同龢特地从落卷中将康卷找出来,并排在第三名的。又据康有为在自编年谱中说,殿试时,翁同龢本打算让康有为作状元,但因另一位阅卷大臣李文田的阻挠,只中了二甲第46名。翁同龢的有意提拔,使康有为非常感激,将翁引以为“知己”。

康有为虽然没能当上状元,但毕竟脱去青衣布褂,披上“锦袍官服”,做了六品工部主事。身份的改变,对他加强与官场的联系,宣传维新变法是有用的。1895年月9日,康有为第三次向光绪帝上书,备陈变法方略,进献富国、养民、教士、练兵四大救国方策。翁同龢见后,更加钦佩他的才干,不久即亲往南海会馆,走访康有为。一品大员登门拜访六品主事,如此礼贤下士,实在难能可贵。但事不凑巧,这天康有为正好外出,未能遇上。康有为得知后,非常感动,立即回访。翁同龢对康有为说:“与君虽新见,然相知十年,实如故人也。”并推心置腹地讲了“上实无权,太后极猜忌”等宫廷内幕。以示交心。康有为详述变法之事,临走还留下两本自己写的变法著作。翁同龢当晚就翻阅了一遍。第二天,翁同龢向光绪帝报告了他与康有为交谈的情况。正好这天都察院将康有为的上书呈上来,光绪帝看了奏折,不由地击节叫好。翁同龢乘机举荐康有为,启发光绪帝变法维新。

给两任皇帝当老师容易么:早上四点入值,下午四点回家,日日如此

此后,翁同龢成为光绪帝同维新派之间联系的桥梁。他一方面不断进呈康有为、黄遵宪等人的变法著作,循循劝导光绪帝接受变法。一方面则利用自己的地位积极支持雏新活动。他先后接触了粱启超、谭嗣同、黄遵宪、汪康年等一大批维新人士,并将支持变法的帝党官僚文廷式、徐致靖、陈炽等人引见给维新人士。彼此间的交往,促成了8月北京强学会的成立,翁同稣给予了很大支持,并带头入会。一些权贵显要如张之洞、刘坤一、王文韶、李鸿藻、张荫桓、袁世凯等也纷纷赞助或列名与会。翁同稣在物质方面给强学会以有力的帮助,经他批准,户部每年拨给强学会一笔款子,作为创办发行《强学报》、《中外纪闻》的活动经费。强学会一时声势大振,故而遭到顽固派的反对。4个月后,李鸿章的儿女亲家、御史杨崇伊奏劾强学会植党营私,结果西太后强令光绪帝下诏查封。强学会被封,意味着维新派失去了合法的舆论阵地。应维新派要求,翁同龢又借一个御史奏请开设官书局之名,上奏改强学会为京师官书局。官书局接收了强学会被查抄的图书、仪器,继续选译外国史地著作及报刊,成为维新变法的新的宣传机构。

12月,翁同龢接受康有为建议。令亲信陈炽起草了12道新政诏书,主要有汰冗员、停捐纳、修则例、裁绿营、改科举、练新军、办学堂、筑铁路、开银行等内容,准备奏请光绪帝陆续颁行。翁同龢拿着它面见奕訢,想争取奕訢的支持,不料却遭到奕訢的坚决反对,奕訢将此事报告给西太后,气得西太后指责翁同龢“揽权”、“狂悖”。结果西太后下令裁撤汉书房,将翁同龢赶出毓庆官,以隔断他与光绪帝之间的密切联系。

1897年冬,德国强占腔洲湾。紧接着又发生了沙俄强占中国旅顺、大连的事件。帝国主义瓜发中国的危机日亟,光绪帝焦虑万分。1898年1月23日,光绪帝召见王公大臣,极言时局艰难,提出自己的变法设想,在场的王公大臣竟无一人发话。翁同龢看到这些人如此麻木不仁,非常气愤,大声疾呼:中国正遭蚕食,昨天德国占胶澳,今天俄国索旅大。明天英,法、日本接踵而来,如此下去,国将不国。皇上为挽救危局,力主变法,“吾侪身为朝廷重臣,稍有心性,岂能对此无动于衷?”这番话刺痛了奕訢,他当天就密报西太后,攻击翁同龢“诱惑皇上,别有用心”。由于顽固派的阻挠,光绪帝的变法计划再次受挫。
5月31日,奕訢病死,对维新派来说。无形中少了一块绊脚石。翁同龢力劝光绪帝不失时机着手变法,并且再次屈驾南海会馆。劝康有为留下参予新政。6月1日和8日,御史杨深秀、侍读学士徐致靖分别上疏光绪帝请定国是。6月11日,光绪帝正式颁诏书,“明定国是”,拉开了百日维新的帷幕。然而,在“诏定国是”后的第四天,慈禧太后为了打击维新力量,强迫光绪帝将翁同龢逐回了原籍。

从此,翁同龢在山中“惟农与鱼鸟相亲”,过着“寂寞似孤僧”的隐居生活。但他时刻注意着政局,关心着光绪帝的命运。戊戌政变后,西太后一度想害死光绪帝,捏造了光绪帝病危的消息,后来又择定端王载漪之子溥儁为大阿哥,准备废黜光绪帝,均因各国干涉和大臣谏阻,未能实行。每当翁同龢听到这些消息,总是紧张得睡不好觉。他常常夜间跪在院内一块正方形青石板上,面北叩首,遥祝光绪帝平安无事。为了避祸,他多次删改隐匿自己的日记、诗文手稿。还在院中一侧凿了一口井,随时准备作自裁之用。

1904年6月,传来了“凡戊戌案内革职人员皆开复原官,监禁交地方官管束者概行释放”的圣旨,这对翁同龢来说是个极大的安慰,6月28日清晨,他跪在院内叩谢谕旨,不料昏倒在地,从此卧床不起。7月4日,这位饱经忧患的政治家溘然长逝。临终前,他在病榻上口授了自拟的挽联:

朝闻道,夕死可矣;

今而后,予知免夫,

并口占一绝:

“六十年中事.伤心到盖棺。

不将两行泪,轻向汝曹谈”。

给两任皇帝当老师容易么:早上四点入值,下午四点回家,日日如此

翁氏故居(翁同龢纪念馆)

翁同龢故居就坐落在常熟市城区翁家巷门2号,是一座具有典型江南建筑风格的古代宅邸。后堂楼内有翁同龢塑像,背板为康有为“维新第一导师”题词。占地面积6600平方米,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位于历史文化名城常熟古城区翁家巷门2号。其建筑设计遵循我国古代江南住宅以中轴为主的形制格局,分东、中、西三大部分,建筑形式丰富多样,布局因地制宜,变化生动,富有情趣,是国内完整体现明清时期江南名门望族住宅特点的典型代表。故居内主体建筑“綵衣堂”为江南典型的明代建筑,建造至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画梁雕栋,气势闬闳。堂内包袱锦彩绘是江南苏式彩绘的代表作,为海内外罕见之物,是中华民族珍贵的传统文化遗产。1996年,“綵衣堂”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0年,翁同龢的玄孙、美籍华人翁兴庆(万戈)将此宅捐献给国家,常熟市人民政府遂将宅立为翁同龢纪念馆。翁兴庆先生亲书“翁氏故居”门额。爱新觉罗·溥杰先生题写了馆名。1991年11月1 日,翁同龢纪念馆成立正式并对外开放。
如今,翁氏故居成为常熟新“虞山十八景”之一,怀古观光的重要旅游景点、翁同龢专题博物馆。馆内有明清式家俱摆设、“中国维新第一导师——翁同龢”展、“同光第一书家翁同龢”书法展、“知止斋”廉政文化教育展和常熟状元历史陈列馆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