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3 黄兴弃孙而去后成另一组织领袖,影响巨大,革命筹钱富商只认黄兴

文|周渝

黄兴弃孙而去后成另一组织领袖,影响巨大,革命筹钱富商只认黄兴

1911 年,黄兴骑马戎装照

二次革命失败后,孙、黄逃亡日本,在之后总结失败的教训中,孙中山认为党员涣散、意志不能集中,决定另组建中华革命党,但是其中的一些做法再次引起了黄兴的不满,他对誓词中“附从孙先生再举革命”一词有看法,而且不赞同签名后还要加盖手印这种旧式会党的做法,这一次,他不再如从前那样与孙先生并肩作战。为了避免矛盾的扩大化,黄兴决定弃孙而去,1914年6月30日,黄兴与李书城一同由横滨乘船前往美国。受黄兴离去的影响,李烈钧、柏文蔚、陈炯明等老党员也先后离开日本,去了其他国家。不过这一次不明显的分裂却催生出中国国民党党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革命团体——欧事研究会。

黄兴在离开前,身边一直有一批支持者,一部分是章士钊、胡瑛等原华兴会(主要是湖南籍)成员,另一部分则是李根源(云南籍)、李烈钧(江西籍)、熊克武(四川籍)、岑春煊(广西籍)等在同盟会时期甚至民国成立后才加入革命阵营的南方各省人物,他们可以算作黄兴的第二代追随者。从成员数量与分量来看,孙中山与黄兴分道扬镳后,若黄兴继续留在日本运作革命,完全具备自成一系与孙派分庭抗礼的条件,但为避免革命阵营彻底分裂,黄兴选择退出。黄兴一走,原本支持黄兴、反对孙中山重新组党的李根源等人尚留在东京,又不愿加入中华革命党,也不具备别树一帜的条件,陷入群龙无首之境。当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李根源等人遂于同年8月在东京组织成立“欧事研究会”,其宗旨为“力图人才集中,不分党界”,对国内主张“浸润渐进主义”。从命名到宗旨都不难看出,欧事研究会一方面试图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另一方面又力图避免与中华革命党产生冲突,采取温和缓进的方式与袁世凯斗争,并明确规定“对于孙中山先生取尊敬主义”。

黄兴弃孙而去后成另一组织领袖,影响巨大,革命筹钱富商只认黄兴

李根源

与高度集权的中华革命党不同,欧事研究会没有严格的组织机构,也没有明确的领导。组织成立后,成员联名给在美国的黄兴发去邀请信,黄兴表示愿意参加,此后便成了欧事研究会的精神领袖。欧研会绝大部分成员都是黄兴的老部下和追随者,他的思想对欧研会有直接的指导和影响作用。此外,欧研会成员几乎将所有不愿加入中华革命党的革命党人重新组织在一块,让大家不至于作鸟兽散,至1915年1月,成员已多达百余人,主要包括黄兴、李根源、熊克武、章士钊、彭允彝、胡瑛、林虎、程潜、冷遹、陈炯明、李烈钧、岑春煊、殷汝骊、谷钟秀、欧阳振声、杨永泰、徐传霖等。其中熊克武曾加入过中华革命党,又改投欧研会。此外,当时在欧洲的汪精卫、蔡元培、吴稚晖、张继也要求加入欧研会。其成员分布之广可见一斑。

欧研会成立后,黄兴作为组织的精神领袖,开始在檀香山、旧金山、洛杉矶、纽约等地开展反袁宣传。1915年日本逼迫袁世凯签署“二十一条”事件曝光,黄兴与李烈钧等人联名通电斥责。但面对外来危机,他们认为“反袁斗争主要是武装对抗,但也不排斥其他方法”,必要时可以“联袁对外”。同年,黄兴派遣胡瑛回国对袁世凯进行摸底,并帮助蔡锷离开北京,当时正逢袁世凯紧锣密鼓地准备恢复帝制,胡瑛参与了其中不少重要工作,并名列筹安会“六君子”之一,后来胡瑛将此事视为此生最大憾事,曾说:“胡子(指黄兴)要我回国设法脱蔡出险,任务虽属完成,然不善自处,致蹈铄金之诮,谓之胡哉!”

黄兴弃孙而去后成另一组织领袖,影响巨大,革命筹钱富商只认黄兴

周震麟

随着袁世凯日益疯狂,欧事研究会与中华革命党的斗争方针也渐趋一致,黄兴受到各方邀请,要他回国一起共商讨袁大计。1915年9月底,蔡锷在北京致函黄兴,提出拟在西南进行军事行动,征求黄兴意见,并希望与黄兴一起“共策西南各省举兵讨袁”。孙中山在回国之前也曾电邀黄兴回国共同讨袁,只是黄兴当时身体抱恙,正在养病,不能应邀归国,但他仍时刻关注着国内动向,为之出钱出力。护国战争爆发前,李根源、张继等人为筹备西南起义经费,曾向一富商借款200万元,但富商只认黄兴,声称非要有黄兴签名才肯借,黄兴得知后立刻与孙中山商量,并嘱咐张孝准代表签名拿到钱款。此外黄兴还电促李烈钧、柏文蔚等人在南洋筹款。可以说在整个护国运动的准备期间,黄兴与欧研会成员在筹措资金方面出力颇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