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孩子媽媽說,她每天下班總是匆匆趕去幼兒園接兒子,然後順路買菜,或許是分別了一天,兒子便要撒嬌,要吃的要玩的,不滿足就哭鬧,很煩人。
一位奶奶也有同感,接小孫女回家,總要花幾元錢在路邊小店買零食哄她,都養成習慣了。
但一位爸爸卻說,接女兒回家,是他享受天倫之樂的最好時光,是他們父女倆最親密的時候,他們聊天,講故事,還商量著買些好吃的帶回家。從女兒2歲到6歲,短短一站公交車的路程,他們一起看四季街景,總也不忘和笑嘻嘻站在路旁的“肯德基爺爺”打招呼……沿途每一棵樹,每一家商店都那麼熟悉,已成了他倆生活的一部分。“我覺得,女兒就是在這條回家路上,一天天成長起來的。”這位爸爸感嘆地說。
接孩子回家的路或短、或長,父母應該怎麼和孩子互動?應該做些什麼?不應該做什麼呢……其實,這是一個不小的學問。但同時,這也是父母最容易忽視的問題。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說說這個話題,希望對您糾正自己的行為有幫助。而作為幼兒園老師,我們也有義務,引導更多家長朝著更加正確的方向做下去。
我們應該做到這幾點:
1、要“
創造條件,走路回家”。家長在接孩子時,可以給予孩子溫暖的擁抱,但仍然要注意堅持讓孩子自己走路回家。一方面,這一年齡段的孩子完全能夠做到自己走路回家;另一方面,堅持讓孩子自己走回家,也是給孩子一種他已經長大了的心理暗示,這有利於孩子心理的成熟。當然,如果沒有條件,比如家離幼兒園比較遠,沒辦法“走路回家”時,就可以忽略此條。但如果有條件的話,還是建議大家幫助孩子這樣做。
2、要“主動溝通,分享快樂”。
接孩子回家的路上你問孩子的第一句話將決定他們的思維導向。請嘗試這些正面的問
話:今天遇到了什麼有趣的事情?你今天有什麼開心的事情要和我分享?你跟小朋友玩了什麼好玩的遊戲?你的好朋友是誰?他有哪些優點?給媽媽講一個你今天覺得特別好玩的事兒……父母傳遞給孩子的信息: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要勇敢面對、樂觀向前;不愉快是生活的一部分,接受了生活的不完美,關注我們值得關注的事情,我們才能快樂。孩子頭腦中總是帶著對上學的美好,孩子自然喜愛上學。
3、要“保持平靜,積極引導”。
這一點是針對剛入園的孩子。孩子入園是家庭的一件大事。孩子剛入幼兒園時有種種不
太適應的表現,這是正常的。其實孩子對幼兒園生活的不適應往往受環境和成人態度的影響。建議家長朋友接孩子回家後,要儘量保持家中往日平靜的氛圍,不要過分渲染對孩子入園問題的關注,以免造成孩子緊張的情緒。家長平和的態度是孩子很快適應幼兒園生活的良好外部環境。而如果孩子因為什麼事情不高興,家長要努力引導,積極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4、要“抓住時機,豐富知識”。
短短的回家路,實際上是爸爸媽媽給予孩子知識的絕佳機會。如一位媽媽說道:“我用自行車接孩子回家,很自然地教她一些交通知識。小孩子對馬路上各種各樣的車感興趣,我就告訴她,這是什麼車,應該開在什麼地方,過十字路口的時候要看信號燈,以及各種交通標誌所表示的意義。所以我女兒從小就懂得一個社會人應該要遵守社會共同秩序,並且明白遵守一些規則,是為了自身的安全。”
而有個媽媽則說:“我和兒子是坐公共汽車回家的,在車上我會給年紀大的人讓座,兒子看在眼裡,也學會了照顧老人,當老人誇他是好孩子時,我便教他一些禮貌用語‘奶奶坐’、‘不用謝’等。人與人友好相處就應從小教育。”
同時,以下禁忌要牢記:
1、忌“甜水等待,形成惡習”。
每天都有“甜水等待”,反而會影響孩子在幼兒園的正常飲食,而且長此下去,會影響兒童的健康。我們倡導孩子在幼兒園完成一日三餐,不能讓他養成在路上“等吃”的現象。因為一旦形成習慣,他就會把此當成“理所當然”,從而像開頭例子中的奶奶一樣無奈。
2、忌“刨根問底,反面引導”。
孩子離開一整天,家人的惦念和關心是可以理解的,但接到孩子後,你一直圍著他問這問那,甚至說一些負面的問話:如:“今天哭了嗎?有沒有吃飽?今天有沒有人欺負你?老師兇不兇?批評你了嗎?老師有忘記帶你上廁所嗎……”不僅使孩子厭煩,還會強化孩子入園的“不適應”,引導孩子瞬間聯想,在家裡有爺爺奶奶爸爸媽媽,能吃飽睡好,也沒人跟我搶玩具,爸媽也總能第一時間回應我的需求。這裡不好,我上學不快樂。
孩子送進幼兒園,接他回家,成了每天家庭中的一件要緊的事。珍惜這段親密的時光,你會感到,快樂的不僅是孩子,自己也會從孩子的成長中感到快樂。
閱讀更多 跨世紀教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