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寂靜的春天》,從“生命之網”到“死亡之網”



《寂靜的春天》,從“生命之網”到“死亡之網” | 胡志紅

丹曾文化為您獨家推出著名生態文學學者、翻譯家胡志紅教授對生態文學經典作品《寂靜的春天》的解讀。

《寂靜的春天》是開啟了當代世界環境保護運動的經典作品,所蘊含的生態思想、其問世後所引發的社會熱議依然啟迪、觸動、激勵著當今的生態主義者。

良好的生態環境,保障了我們在地球的舒適生活。請您閉上眼睛,讓思維在太陽系暢遊,死寂的水星,燥熱的金星,荒涼的火星,沒有綠色和藍色塗抹的類地行星,已呼出最後一口生命之氣。

請尊重生命、敬畏自然。保護地球——這顆茫茫宇宙中多彩而豐富的小小星體。

《寂靜的春天》:一部駭人聽聞的生態災難啟示錄

胡志紅

博士生導師 西南交通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三 災難意象的建構:“生命之網”轉化成“死亡之網”

卡遜最初的理想是當一位創造性的作家,在大學她選擇了生物學,獲得碩士學位以後,她身兼二職,當了科普作家,直到她的第二部作品《我們周圍的海洋》(The Sea Around Us,1951)獲得成功以後,才辭去美國漁業和野生動物管理委員會的工作,成為了專職作家。因為熱愛戶外活動和體育運動,卡遜走向人類無法控制的神奇領域海洋,海洋深深地吸引著她,就像荒野吸引梭羅一樣,海洋也成了她頭三本書的題材。[1]她曾在一篇文章裡反問到:“人類的靈魂能想象海洋深處是什麼樣的狀況嗎?”[2]她饒有興趣地指出;“人類只能順從大海,回到大海母親的懷抱。在地球上存在短短的時間裡,他已經征服、掠奪陸地,但是,他不能控制或改變海洋”[3]。本著這種精神,她的頭三本書如同聯想豐富的散文詩,海洋被看成是綠色、精緻、豐饒的完美世界。

然而,很快卡遜終於意識到她錯了,因為“甚至那些似乎屬於永遠存在的東西不僅受到了威脅,而且已經感覺到了人類毀滅性的手”[4]。卡遜的《寂靜的春天》就充分反映了她認識的鉅變。該著不是一部以描寫為主的作品,因而有人認為這是她“最不具有文學性”的書。然而,它卻是一部最富想象力的作品。在本書裡卡遜無情的揭露了濫用殺蟲劑的惡果。但是,她的創造性的想象對此書所產生的深遠影響是至關重要的。卡遜的前一本書《在海邊》(The Edge of the Sea,1955)一開始就生動地描寫了海邊洞穴裡面小小迷人的世界,一個只有在退潮時候才能接近的世界。然而,《寂靜的春天》卻以令人心寒的《明天的寓言》開始,該寓言講的是一個美國中部的一個生態烏托邦小鎮。從前,這裡的一切生物與周圍的環境生活得很和諧,真是一片“天人合一”的美好景象,可現在情況完全變了。動植物都死掉了,人也因為各種怪病走向死亡,“到處是死神的幽靈”,人們曾經年年擁有的鳥語花香的春天沉寂了,“只有一片寂靜覆蓋著田野、樹林和沼澤”。[5]卡遜告訴我們這個小鎮是虛構的,但在美國和世界其他地方可以找到許許多多這個小鎮的影子。雖然沒有一個村莊經受過她所描述的實際災禍,但其中每一種災禍實際上已經在某些地方發生,並且確實有許多村莊已經蒙受了大量的不幸。在人們的疏忽中一個可怕的幽靈已經向我們襲過來,這個想象中的悲劇可能很容易地變成我們大家都將知道的活生生的現實——“自然之死”。


[1]卡遜的第一本書是《在海風下》(Under the Sea Wind, 1941), 第二本書是《我們周圍的海洋》 (The Sea Around Us,1951),第三本書是《在海邊》(The Edge of the Sea, 1955)。

[2] Lawrence Buell. The Environmental Imagination: Thoreau, Nature Writing, and the Formation of American Culture.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p. 291.

[3] Rachel Carson. The Sea around U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1, p. 15.

[4] H. Patricia Hynes. The Recurring Silent Spring. New York: Pergamon, 1989, p. 181.

[5] [美]雷切爾·卡遜:《寂靜的春天》,呂瑞蘭、李長生譯,長春:吉利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頁。



下期預告

《四、“自然之死”的終極原因:生態學視野的缺位》


《寂靜的春天》,從“生命之網”到“死亡之網” | 胡志紅

文本選讀:

寂靜的春天

第二章 忍耐的義務

地球上生命的歷史一直是生物及其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歷史。在很大程度上,地球上植物和動物的自然形態和習性都是由環境造成的。就地球時間的整個階段而言,生命改造環境的反作用實際上一直是比較微小的。僅僅在出現了生命新種——人類——之後,生命才具有了改造其周圍大自然的異常能力。

在過去的四分之一世紀裡,這種力量不僅在數量上增長到產生騷擾的程度,而且發生了質的變化。在人對環境的所有襲擊中,最令人震驚的是空氣,土地,河流和海洋受到了危險、甚至致命物質的汙染。這種汙染在很大程度上是難以恢復的,它不僅進人了生命賴以生存的世界,而且也進人了生物組織內部。這一邪惡的環鏈在很大程度上是無法逆轉的。在當前這種環境的普遍汙染中,在改變大自然及其生命本性的過程中,化學藥品起著有害的作用,它們至少可以與放射性危害相提並論。在核爆炸中所釋放出的鍶90,會隨著雨水和飄塵爭先恐後地落到地面,停留在土壤裡,然後進入生長的野草、穀物或小麥裡,並不斷進入人的骨頭裡,一直保留在那兒,直到完全衰亡。同樣地,撒向農田、森林和菜園裡的化學藥品也長期地存於土壤裡,然後進人生物的組織中,並在一個引起中毒和死亡的環鏈中不斷傳遞遷移。有時它們隨看地下水流神秘地轉移,等到再度顯現出來時,它們會在空氣和陽光的作用下結合成為新的形式,這種新物質可以殺傷植物和家畜,使那些曾經長期飲用井水的人受到不知不覺的傷害。正如艾伯特·施韋策所說:“人們恰恰很難辨認自己創造出來的魔鬼。”

現在居住於地球上的生命從無到有,已過去了千百萬年。在這個時間裡,不斷髮展、進化和演變著的生命,與其周圍環境達到了一個協調和平衡的狀態。在嚴格塑造並支配生命的環境中,包含著對生命有害和有益的元素。一些岩石放射出危險的射線,甚至在所有生命從中獲取能量的太陽光中也包含著具有傷害力的短波射線。生命要調整它原有的平衡所需要的時間,不是以年計而是以千年計。時間是根本的因素,但是現今的世界變化之快已來不及調整。

新情況產生的速度和變化之快,已反映出人們激烈而輕率的步伐勝過了大自然的從容步態。放射作用遠在地球上還沒有任何生命以前,就已經存在於岩石的基本輻射、宇宙射線爆炸和太陽紫外線中了;現在的放射作用是人們干預原子時的人工創造。生命在本身調整中所遭遇的化學物質,再也遠遠不僅是從岩石裡沖刷出來和由江河帶到大海去的鈣、硅、銅以及其他的無機物了,它們是人們發達的頭腦在實驗室裡所創造的人工合成物,而這些東西在自然界是沒有對應物的。


選自《寂靜的春天》,蕾切爾·卡森著,呂瑞蘭 李長生譯


關注微信公眾號:danzengwenhua 可閱讀上期內容




《寂靜的春天》,從“生命之網”到“死亡之網” | 胡志紅

(評論者:胡志紅)


[評論者簡介]

胡志紅,西南交通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四川師範大學文學院/外語學院兼職教授,文學博士,博士生導師,四川省有突出貢獻優秀專家,四川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理事會理事,四川省比較文學學會副會長,美國愛達荷大學訪問學者。

主要從事比較文學、西方文學與文化及生態批評研究,主要學術成果:出版專著《西方生態批評研究》和《西方生態批評史》、譯著《實用生態批評》,獨立主持並完成兩項國家社科基金,發表學術論文60餘篇,其中多篇被人大複印資料等刊物以中/英文全文轉載,曾先後榮獲四川省人民政府學術成果一、二、三等獎及優秀獎。

蕾切爾·卡森(1907—1964)

美國海洋生物學家,現代環境保護運動先驅。

出生於賓夕法尼亞州斯普林代爾,一九二九年畢業於賓夕法尼亞女子學院,一九三二年獲霍普金斯大學動物碩士學位。

著有《在海風下》、《海的邊緣》、《環繞我們的海洋》、《寂靜的春天》等多部科學人文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