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3 山西国宝级文物撂野外没人偷

山西国宝级文物撂野外没人偷

到山西南部运城办点事,朋友安排了一天,专门带我们几个转一下运城著名景点。运城是“陕西地下文物多、山西地上文物多”的典型代表,全市有二十四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全国地级市中最多的。其中名头较大的有,全国规模最大最完整的武庙之祖解州关帝庙,相传与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有关系的芮城永乐宫是罕有艺术宫殿,《西厢记》故事发生地普救寺,以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闻名的四大名楼之一鹳雀楼,著名的中国死海运城盐湖,等等。

能用来旅游的时间只有一天,要想看个遍,是没有可能的了,商量着择其要而览之。到了运城,关帝庙不可不看,鹳雀楼、普救寺、黄河大铁牛、李家大院也都顺路。可是,当天看了关帝庙,并顺道在永济市吃了著名的牛肉饺子后,朋友明知我是学中文的,偏不让我细看鹳雀楼和普救寺。只是绕着鹳雀楼转了一圈,并不登临,没有“更上一层楼”的体会;普救寺也只是在山脚下逛了一下,没有去张生和莺莺行事的厢房看一眼,然后就赶路,为的是要看李家大院。近年山西晋商的豪宅大院引人瞩目,成为旅游热点,但外地人往往只知道乔、王、常三家大院,朋友要带我们看的是还未开发完的李家大院,据说面积比其他大院都大很多,他认为最值得看,务必多挤出时间留给李家大院。中间,带我们去看黄河大铁牛,在来之前我还没听说过,但却居然盘桓了一个多小时,这明显是让朋友很有自豪感的地方。

山西国宝级文物撂野外没人偷

浦津渡遗址大门

山西国宝级文物撂野外没人偷

陈列馆内承托铁牛的铁柱

山西国宝级文物撂野外没人偷

大铁柱底座

山西国宝级文物撂野外没人偷

馆内唐代张说所著的《浦津桥赞》复制件

黄河大铁牛陈列在运城下辖永济市的浦津渡遗址内。浦津渡是建国以来我国首次发现黄河古渡口遗址,古代黄河一大渡口,位于永济市古蒲州城西门外黄河东岸。所陈列的四尊铁牛,是我国目前发现的重量最重(单尊重四十五到七十二吨不等)、历史最久、工艺水平最高的珍贵文物,国内外极为罕见。铁牛铸造于唐开元年间,本来是对拽铁索连接河桥的索桩。铁索拴在铁牛上勾连黄河两岸,连舟组成黄河上最早、最长、最大的浦津渡大浮桥,第一次将黄河天堑变成通衢大道,有效地沟通了山西、陕西、河南三省,成为世界桥梁史上的传世之宝。

蒲州古城南依中条山,西临黄河,为秦晋交通要冲,历来被视为兵家重地,很多朝代在此修造过浮桥。二千五百多年前,这里的黄河渡口就架起了浮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征战、汉高祖刘邦定关中、汉武帝刘彻东征、隋文帝杨坚过黄河东进,也均在蒲津渡连舟造桥。不过,都是用竹索连接的临时性浮桥,寿命很短。隋唐年间,蒲津浮桥再难堪重负。而蒲津桥是从首都长安通往黄河以东的交通枢纽,河东的盐、铁等物资长安不可或缺,于是唐玄宗下令把竹索浮桥改建成铁索浮桥。

山西国宝级文物撂野外没人偷

铁牛、铁人

山西国宝级文物撂野外没人偷

铁牛、铁人

山西国宝级文物撂野外没人偷

浦津桥工程遗存

山西国宝级文物撂野外没人偷

浦津桥工程遗存

当时盛唐冶铁业发达,黄河沿岸几万人历经艰难铸成铁牛,分置两岸,作为桥头地锚,将铁索拴系于牛身,连接舟船,建起黄河上第一座固定铁索桥。铁牛所起作用,就是对拽铁索连接河桥的索桩,铸于长方形铁板之上,每块铁板下都有六根大铁柱,向前斜插,入地十余尺深,铁牛旁各铸一牵牛铁人,铁牛前面还有横向排列的两座铁山,用于帮助铁牛、铁人增加地锚的重量。

从唐开元年间到元初,蒲津桥一直是铁牛系铁索、铁索连舟船。唐后元前一度桥毁,蒲津渡曾经荒废,但铁牛仍存。明代,蒲津关成为进出中原的重要关口,又先后四次利用铁牛建桥,历经百余年,到清代因黄河改道,蒲津渡才彻底废弃,于上世纪四十年代湮没。五十年代后,三门峡库区蓄洪,河床淤积,铁牛深埋于黄河水面下的河滩里。1989年,永济县查访勘探发现后,出土了铁牛四尊、铁人四个、铁山两座、七星铁柱一组,还有土石夯堆三个。当时,山西采取了“就地提升”的保护方案,将原址回填埋没,把铁牛、铁人、铁柱等从原地提升十二米多,在地面恢复原貌露天陈列,并在地面同时复原部分古石堤、台阶以及石块铺设的地面。这些唐朝遗物,排列仍如前桥头所列,可领略大唐盛世筑桥工程一斑。

走进浦津渡遗址公园,经过一条不长的林荫道,到了一个杨柳依依的小广场,可以看到一个颇有架势的陈列馆,后来我发现这个陈列馆真是匠心之设。从小广场边上走进陈列馆,先是看到一些图片介绍和部分出土文物,再往里走,看到一个船形的底座上托着几根锈迹斑斑的大铁柱,这是铁牛底下延伸出来起到锚地作用的。铁柱直刺屋顶,隔着陈列馆的屋顶与铁牛相接。如果这样说可能更容易一解:列馆的屋顶,就是摆放铁牛的地面。从陈列馆门口旁边的台阶拾级上去,顶上就如一片平坦地面,铁牛、铁人等文物露天布阵于此。这样,人们既可以看到铁牛的雄伟身姿,也可以看到原来深埋地下的铁柱,感受古代工匠的精巧技艺。这种布局,如同就把铁牛、铁人这些国宝级的文物撂在荒野地上,反而更让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再说了,如此重的东西,偷是偷不走的,谁要起了歹心也只能明目张胆地抢。可抢夺民族文化瑰宝,谁有这胆子?

铁牛分南北两组。两牛一组,前后摆列,面朝西。重见天日的铁牛两眼圆睁,形象逼真,个个膘肥体壮,肌肉隆起,身长从三米到三米三不等,身高从一米五到一米六六不等。铁牛造型生动,前腿作蹬状,后腿作蹲伏状,尾后均有横铁轴一根,长两米多,用于拴连桥索。牛腹下为铁山,下有六根直径近半米,长三四米的铁柱斜前连接,每根铁柱分别有反向出伸铁足各一,起到地锚的作用。

山西国宝级文物撂野外没人偷

铁人个头儿比真人还高

山西国宝级文物撂野外没人偷

这个铁人的衣领,很像西服的大翻领

山西国宝级文物撂野外没人偷

到现场细看,这样的场面更有视觉冲击力

山西国宝级文物撂野外没人偷

一起担负着历史风尘,一起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

每个铁牛旁都有一个牵牛的铁人,造型精美,面目栩栩如生,身高约一米九。有趣的是,可以看出明显代表了四个不同的民族。体健个高、鼻翼较大、头戴小帽、身着衣袍的,是维吾尔族人;昂首挺胸、头戴束帽、体格彪悍是蒙古人;梳着小辫盘于头部的,是藏族人;曲肱握拳、戴相公帽的是汉族人。更有趣的是汉族人的衣服,是很像西服大翻领的设计,可能这是全球第一件西服,因为欧洲的西服还要晚一千多年。无论如何,这四尊不同民族的铁人像,可以说展示了民族大融合的大唐盛世景象。

著名桥梁专家唐寰澄先生曾称赞说:“这是一个具体的工程建设,有实际功能的艺术珍品,是技术和艺术有机结合的典型,是中国人民对世界桥梁、冶金、雕塑事业的贡献,是世界桥梁史上唯我独尊的永世无价之宝。”这个评价,是很公允的。黄河大铁牛一经重新面世,即引起轰动,难怪我的运城朋友非要带我去见识一番。运城文化遗存之多,国内城市少有,他却把大铁牛看得如此之重,说明是相当震撼人心的。遥想一下,中国工匠在唐代就能制造出这轻则四十多吨、重则七十多吨的大金属器,而且同兼观赏和实用两重功能,在世界铸造史上也是奇迹,不愧是镌刻着中国人民创造能力的国宝。直到今天,我们看到时,仍要为其规模、工艺而赞不绝口。这国宝矗立在浦津古渡遗址上,十足是历史的见证。古渡口已因黄河改道而不再承担渡口功能,但野风竦竦,花草含春的旧地,仍然让人可以追思当年盛景。

山西国宝级文物撂野外没人偷

此情此景,甚能感受到历史的回声

山西国宝级文物撂野外没人偷

浦津渡遗址内的风光不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