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如何评价《三国演义》里的李严?

金大谝


在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中,李严是一个有能力但无品行的人,不能控制的欲望毁掉了他,让他和诸葛亮离心离德,从战友变成了敌人。具体记载如下:

有能有为,可信之人

李严字正方,南阳郡人。年轻时任郡吏,以有才干著称。荆州刺史刘表派他走遍了州中的郡县。曹操攻入荆州时,李严正任县的行政长官,便向西进入了益州。刘璋任他为成都县令,也以能干而出名。


建安十八年,刘璋让李严代理护军的职务,在绵竹抵御刘备。李严带领部众投降了刘备,刘备任他为裨将军,刘备取得成都以后,任命李严为犍为太守、兴业将军。

平乱有功,托孤之臣

建安二十三年,马、高胜等盗贼造反,纠集数万人的军队,打到了资中县。当时刘备正在汉中,李严没有让朝廷增加兵力,只率领郡中士兵五千人前去讨伐,便平定了叛乱。随后李岩又多次平定叛乱,在章武二年,刘备征召李严到永安,任其为尚书令。


章武三年,刘备病重,李严与诸葛亮一同受刘备遗诏辅佐少主刘禅。以李严为中都护,统领朝廷内外的军事,留在永安镇守。建兴元年,李严被封为都乡侯,假节,加光禄勋。建兴四年,转任前将军。因为诸葛亮准备出兵汉中,李严应当处理后方事务,便转移屯扎在江州,留下护军陈到驻扎在永安,全都统属于李严。

李严给孟达写信说:“我与诸葛孔明一起受先帝委托,忧虑深而责任重,希望得到很好的同伴。”诸葛亮也给孟达写信说:“处理公务就像流水那样顺畅,果断的决定取舍没有滞留,这是李岩的天生优点。”他就是这样的被人看重。

因私废公,难堪重任

建兴八年,李严迁升为骠骑将军,因为曹魏大将曹真要三路进攻汉中,诸葛亮命令李严率两万人赴汉中。诸葛亮又上表推荐李严的儿子李丰为江州都督督军,主持处理李严走后留下的公事。诸葛亮因为第二年就要出兵,又任命李严以中都护的身份处理丞相府的事务。

建兴九年春,诸葛亮屯军的祁山,李严负责催促都督后方运输。到了夏末秋初的时候,正赶上大雨下个不停,后方的粮食运输供应不上。李严派遣参军狐忠、督军成藩把这个意思告诉诸葛亮,请诸葛亮撤军。诸葛亮听从了李严的意见撤回军队,李严听说军队退了回来,又变成一副吃惊的样子,说:“军粮非常富足,为什么撤回来?”



李严想用这个办法解脱自己办事不力的罪责,显示是诸葛亮不进军的责任。又向后主刘禅上表说:“我军是假装撤退,想一次引诱敌人出来再与他们战斗。”于是诸葛亮把李严前后给他的信和给后主的奏折全部拿出来,李严的过错就明显的显露出来,理屈词穷只好低头认罪。

罢官免职,永不复用

于是诸葛亮上表弹劾李严说:“自从先帝逝世以后,李严的任上治理自己的家产,喜欢使用小恩小惠,只求自身安全,沽名钓誉,不对国家的事担忧尽力。在我将要北伐曹魏的时候,想得到李严的兵力,以镇守汉中,李严对此却用了各种手段进行抵制,丝毫没有要出兵的意思,反而要求再给他五个郡,让他当巴州刺史。去年我准备西征,想让李严主持都督汉中的事物,李严却对我说曹魏已经给司马懿等辅政大臣特权,准许他们开府自行任命下属官员。



我知道李严的用意,他是想逼迫我答应他的条件,从而为自己牟取利益。所以我上表请求李严的儿子李丰主持江州事务。提高对李岩的待遇也使得当时需要能够得到满足。李严到达汉中后,我把丞相府中的事物全都委托他办理,群臣上下都奇怪我为什么这样厚待他。这是因为当时大业还没有完成,汉朝的处境岌岌可危,当时纠正他的短处,不如对他进行褒奖。我只是以为李严的欲望在荣誉和利益方面,想不到他的心术不正到了这种程度,如果对这件事拖延不处理,将会导致祸乱失败,这都是我的不聪明造成的。我不能再说了,说得越多越增加我的过错。”
于是将李严罢官为民,流放到梓潼郡。建兴十二年,李严听到诸葛亮去世的消息,也发病而死。李严在流放的时候,常常希望会重新启用自己。诸葛亮去世,他认为后人谁也做不到,所以激愤发病。李丰做官做到朱提太守。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一个人的历史


永安的确称得上是蜀汉与吴国之间的战略要地。李严之后在此地任职的如邓芝、罗宪等亦皆一时之杰,且所在治绩有称) ,而李严的军政才能亦颇不俗,算得上负责永安内外守备的恰当人选。

此外,由于在夷陵败退之后刘备并未直接返回都城成都,而是停于永安,因此,此时永安相当于皇帝行宫,有着更为特殊的地位。 在章武三年刘备困笃之时,距离夷陵之战结束尚不到一年,虽然蜀汉与吴国已经开始重新互通使节,着意修补和慢慢恢复原先的同盟关系,但大战刚刚结束,作为惨败的一方心存警惕加意严防也是完全正常的情况,更由于永安有着如前所述的特殊地位,因此其守将当然要选择重人( 蜀汉在此地守将的选择上惯用重人,

按照《李严传》的记载,“二十三年,盗贼马秦、高胜等起事於郪,合聚部伍数万人,到资中县。时先主在汉中,严不更发兵,但率将郡士五千人讨之,斩秦、胜等首。枝党星散,悉复民籍。又越巂夷率高定遣军围新道县,严驰往赴救,贼皆破走。”可见李严在犍为太守的任上表现了颇高的军政才能,故而刘备召其前来并将永安托付于他,是一个合理的选择。 综上所述,《李严传》中“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的真实意思应该是: 以李严为中都护,统领对吴一线国境内外的军事事务,留镇永安。


李三万的三万里


李严,(?—公元234年)字正方,后改名李平,南阳人。原是刘表手下秭归县令。曹操南下后,李严去投了刘璋,被刘璋重用为成都令,获得不错名声。


李严曾带军抵抗刘备取益州,后来投靠了刘备。刘备也重用李严。他是《蜀科》的五位制定者之一。

《三国演义》李严出现的不多。刘备夷陵之战失败,在白帝城托孤时,李严被命为中都护,知内外军事,留守永安(白帝城)。

李严与诸葛亮同样是托孤大臣,他却逐渐被诸葛亮边缘化。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由于他粮草办理不力,本来前线形势还不错,他给诸葛亮说因连续有雨,粮草接济不上不如退兵。诸葛亮无奈只好放弃大好形势,退兵。


不料,李严在诸葛亮退兵后,为了塞倘自己办理粮草不力事实,在刘禅面前反问诸葛亮:“粮草充足,为何要退兵”?诸葛亮只好拿出他的书信作证。李严自相矛盾,原形毕露,被刘禅贬为庶人,迁徒枝潼。

234年,诸葛亮病逝,李严获得消息,知道自己无望被起用,激愤而死。

李严的才能,是被刘备和诸葛亮所承认的。诸葛亮在用李严上,还是十分的忍让的。历史上,诸葛亮曾想让李严把守汉中,来帮助他北伐。李严推脱不去,甚至要求划出几郡,让其做太守,被诸葛亮拒绝。


李严在北伐粮草的事上,明显是犯了一个低级错误,属于掩耳盗铃。刘备托孤使李严出现了私心,被私欲蒙蔽。对诸葛亮大权在握,心存嫉妒。本来是一代名臣,却落个晚节不保。


路遥lgy


李严,字正方,他是蜀汉的重臣,于刘备临终之前,李严和诸葛亮同为托孤重臣。后来在诸葛亮一次北伐的时候。李严负责督运粮草,但是因为连天多雨故而道路难行,结果就延误了时日,诸葛亮不得已回师。然而作为蜀汉重臣的李严为了推卸责任,反而把责任推到诸葛亮身上,责怪诸葛亮北伐回师。

虽然李严在之前就和诸葛亮有些不和,但是诸葛亮觉得李严和自己同为托孤辅政大臣,如今天下又未定,是不宜自相攻击的,所以诸葛亮心中还是觉得李严能和他一道同心协力为蜀汉效力的。

然而因为李严推卸责任之事,让诸葛亮对李严失去了信心,觉得李严不顾全大局、只在乎自身的利益而无为国效力之忠心,于是就上表弹劾李严,结果曾经为刘备临终之时的托孤重臣李严就被废为庶人,流放梓潼郡。

诸葛亮对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大事小事都亲自办理,结果诸葛亮因为蜀汉操劳过度就积劳成疾而去世。

本来被废为庶人兵流放梓潼郡的李严,还是希望能被起用的,而他觉得蜀汉满朝文武大臣,只有诸葛亮有可能会起用他,所以他就一直静静的等待着。然当他听到诸葛亮去世的消息后,他认为别的大臣不可能在起用他。结果李严就激愤发病而死。

这是历史上的李严,那如何评价《三国演义》里的李严?

《三国演义》虽然是部小说,但是却是以历史为基础而创作的。内容虽有虚构的,但还是有不少真实的故事。而《三国演义》里的李严虽然和历史上的李严有着出处。但基本上还是相同的。

李严在投向刘备之前,是刘璋的手下。在刘备入川时,李严曾被任命守绵竹以拒刘备,曾和黄忠大战四十多回合不分胜负。之后投降刘备。刘备去世后,李严亦是刘备的托孤重臣。后来因督运粮草不力而推卸责任,因此获罪废为庶人。诸葛亮去世后,李严因认为无人再起用他,就发病去世。

李严能和诸葛亮同为刘备的托孤重臣,说明李严是才能不错的。但是李严却是一个自私、不以国事为重的人。比如他曾主动要求分地建立巴州,他为巴州刺史,并且还曾怂恿诸葛亮受九锡、晋位称王。

当然不管如何,李严能成为刘备的托孤重臣,说明他是有才能的,是受到刘备信任的。而刘备之所以信任他,是因为他有才能、为刘备的蜀汉做出贡献的。比如李严曾和诸葛亮、法正、刘巴、伊籍一起制定《蜀科》,而这又奠定了后来蜀汉的法律基础。


中孚鉴


李严在历史上饱受争议,与后来叛汉的孟达一样,给后人留下了太多的猜想。

要说才干李严是非常能干的,在任期间他所治理的郡县皆为上佳。犍为太守任上,他凿通天社山,修筑沿江大道,大兴土木,把郡城整修一新,以致“吏民悦之,观楼壮丽,为一州胜宇”。虽有面子工程的嫌疑,但其优秀的政治能力是毋庸置疑的。


他还参与过蜀汉律法《蜀科》的条文制定,说明这是个非常全能的行政人手。

论及军事,他也曾多次平定过治下叛乱,更有一次以5000郡国兵便击溃了数万马贼的壮举,后来更是被刘备任命为中都护统管内外军事。


这样的托孤任命与孙策任命周瑜掌武张昭腐辅文之策一般无二,显然在那位识人极明的刘备眼中,李严是堪比周瑜的托孤重臣。

可就在他仕途如日中天之际,刘备的病逝使得李严愈加狂放,开始陷入权力的漩涡。他不顾蜀汉的实际情况,自恃甚高不肯与诸葛亮合作,一心争权论势,最后借兵粮押送不便之事令诸葛亮北伐功败垂成,被诸葛亮识破后贬为庶人。



他的老乡陈震曾评价他“严腹有鳞甲,乡党以为不可近”,在李严尚未争权夺势前来暗讽他。

“鳞甲”这一词在汉代可不是什么褒义词,是指一个人犹如蛇一般狡诈,用心险恶。


历史小跟班


应答,简单点,蜀国内部就有两大势力,一股刘备旧部,二就是以李严为代表的投刘备的一股,李严身份重不重要,只看白帝城托孤,就诸葛,及李严,实标上就是刘备自知大限已到,用李严来平衡诸葛权力的手段,刘备死后诸葛与李严的关系就开始恶化,对诸葛一手遮天的有反感,而李严也不支持六出祁山的连年战乱,损兵折将,劳民伤财,而诸葛又掌兵权,又是承相管国内大小事宜,李受排挤而无能为力,国内混乱,托孤大臣也就闲在家中直止病故,其实李严很有能力的,否则刘备也不会这么信任他,仅服刘备而不服孔明,这也就是蜀国强不起来的重要原因之一。浅谈。


9紫气東来


也许,刘备让李严辅助诸葛亮共同辅佐刘禅本身就是一个错。李严是南阳人,曾经在荆州牧刘表、益州牧刘璋下面做官,干练精明,很得刘表和刘璋的信任,是一个老于世故、才能出众的官僚。   212年,刘备准备进攻成都,但军事实力不够。213年,刘璋派李严指挥驻扎在绵竹的各路军队,抵御刘备的进攻。谁想,这位一向以“忠心”著称的前线指挥官却率领军队和一些官员投降了刘备。刘备经过几次大战,最终攻占了成都。   李严的投降对刘备集团取得最后胜利起了重大作用,因此,李严得到刘备的信任是理所应当的。但这的确不是他成为刘备托孤大臣的主要原因。而真正让他成为辅臣的原因是他作为刘璋根据地的旧人这一身份,刘备为了笼络刘璋集团,扩大新建立的蜀汉政权的基础,只能对李严另眼相看。就在他死的前一年,他任命李严为尚书令,死时,又让李严受遗诏,辅佐少主刘禅。可是,他同时又让李严担任中都护,驻守永安。   也就是说,李严名义上是托孤大臣,但他最主要的职责是镇守边疆。从古到今,没有一个辅臣是在中央之外的。仅从这一点上来看,他对于后主刘禅的影响似乎都是间接的,从难以接近皇帝而言,李严确实是空有托孤虚名,并无照顾刘禅之实。   那么,是他不想照顾吗?是他真的不想有托孤实名吗?   当然不是。因为刘备根本就没有给他这个机会。我们看李严的官职,分别为光禄勋、中都护、尚书令。而诸葛亮的官职为丞相、司隶校尉、录尚书事,并在地方上还兼益州牧。   蜀国的政治制度是两汉的延续,中枢机要为三公九卿,其中丞相本为三公之一,而光禄勋却为九卿之一,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皇宫卫队长,那么,作为丞相的诸葛亮与作为卫队长的李严,谁高谁低,一目了然。   按汉制,李严的中都护是没有军事大权的,反而是司隶校尉有监察之权。另外,李严的尚书令本为九卿之一的属官,掌管皇帝收发公文书函,而诸葛亮的录尚书事则为加衔,也就是超越尚书台,总领台阁诸事。最后,汉末三国地方权重,州牧刺史更具影响力,就地方职称而言,孔明以领益州牧,已为地方大员。   事实就是,李严远在永安,距离成都甚远,仅这一点就对李严坚守岗位的职责造成非常大的打击。首先,光禄勋是卫队长,他应该时刻在皇帝身边,可李严却无缘兵巡皇宫,只能驻留边境,实质上不可能尽职护卫皇帝。其次,尚书台为处理皇帝奏章等文书的官职,若是尚书令人不在皇宫附近,所有文献、函令及奏章更不可能由远在天边的李严经手,因此李严的尚书令更无法实地掌握尚书台各项事务。最后,中都护本来就是边将,担任这个职位的人根本就无法影响到中央。因此李严的光禄勋、尚书令及中都护都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全拜留守永安之赐,李严身兼此三官职,却为名存实亡。更何况李严位处边陲,即使皇帝有事发生,他也不可能在有效时间内赶到。确切地说,他完全被赶出了中央。我们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确定的一点就是:刘备根本就没打算承认李严辅臣之实,他让李严空顶着辅臣的帽子,不过是为了稳定当时的局势。   可李严并非是逆来顺受之辈,如果说,他不明白这是刘备奸诈的话,那么,在刘备死后,诸葛亮独揽朝中大权就让他极为不舒服了。


事情该从他驻守永安时说起,在这期间,发生了几件很不寻常的事。第一件事是,益州从事常房去南中巡视,但他在巡视途中却不宣传他上司诸葛亮的教令,却以都护李严的书信去晓谕益州郡各大姓家族。第二件事是,李严的好朋友孟达投降魏国以后,很为魏文帝曹丕所倚重,两人互有书信往来。李严这个人在三国时的名声并不好,他历事三刘(刘表、刘璋、刘备),朝秦暮楚,当时,他率军镇守蜀国的东大门,如果他像当初投降刘备一样投降曹魏,蜀国的前途不堪设想。这些征兆首先就引起了诸葛亮的重视。   第一件事可看做是李严在与诸葛亮争权力;而第二件事则完全可以看做是李严又犯了三心二意的毛病。   但是,诸葛亮毕竟顾忌李严。首先,李严并非好惹之辈;其次,诸葛亮自己正在为蜀汉王朝开疆拓土,无暇顾及。226年,李严被调往江州,到了这个战略要地后,他多年来对中央政权和诸葛亮的不满开始发泄出来。  


 首先,他在江州修筑大城,周围十六里,修建苍龙门和白虎门,还计划在城西十里处凿通后山,汇通两江,建设一个新城市,作为他的势力控制的据点。同时,他要求诸葛亮把五郡划给他建立巴州,由他担任巴州刺史。紧接着,他又希望中央政府允许他开府治事。要知道,当时在蜀国,只有丞相诸葛亮一人才有这个资格开府治事。   无数事情都让诸葛亮感觉到,如果不把李严除掉,迟早有一天,他不但会飞走,并且还会掉过头来咬蜀汉政一口。诸葛亮猜得没有错,当李严手握蜀国四分之一的重兵后,他就开始违抗中央的命令,并且对诸葛亮派来的人故意冷落,进行排斥。   这个时候的江州俨然已成了一个独立的政治军事中心,要同蜀国的中心成都分庭抗礼,平分秋色。李严能发展得这么快,完全是靠着刘璋旧部的身份。诸葛亮与李严的关系也成了当初西周周公主陕东、召公主陕西,二公分陕而治的势态。   诸葛亮当然不同意,他做了周密部署,开始向李严进攻。首先,在230年,他上表晋升江州都督李严为骠骑将军,并命令他带领军队两万人前往汉中。同时,又任命李严的儿子李丰继任江州都督,办理善后事宜。李严找不到任何借口来推辞,并且也没有必要推辞,在他看来,江州还在他姓李的手里。他只好按照皇帝的命令到达汉中,诸葛亮就命令他留驻汉中,署汉中留府事。   第二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让李严负责供应军需物资。但事情就出来了,有人告李严施展欺上瞒下、弄虚作假的手段,企图诬陷诸葛亮。李严的“罪行”被揭露后,诸葛亮“当机立断”,联合高级官员二十二人上表给刘禅,将李严削职为民,流放外地。老于世故、才能出众的李严会犯这样愚蠢的错误,简直是扯淡。   接着,诸葛亮掌握了江州都督李丰的兵权,重新任命了江州最高指挥官,从此后,江州这个战略要地才真正回到了蜀国政府的掌握之中。   而随着江州的归来,刘备的政治遗嘱也宣告了破产。这个中国历史上表面看上去最温和实质却最狡诈的皇帝的政治遗嘱从开始就注定要破产,他让李严作为辅臣之一,不过是想安抚刘璋的旧部,但诸葛亮彻底打破了这种安排。后来,蜀汉政权的灭亡仍旧是由新人(刘备这一面的人)和旧人(刘璋那一面的人)的矛盾激化所导致的。


昭烈名臣


李彦是蜀中名将,秉性忠厚,很讲究义气,先为刘章麾下,后在张飞的感召下,归顺刘备,为刘备入川,李下来汗马功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