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4 蔣勳:不一樣的文化,一樣的孤獨

蔣勳:不一樣的文化,一樣的孤獨

勳衣草丨蔣勳美學社

後臺回覆“音頻”收聽蔣勳老師精選合集音頻

關注

很多人認為儒家文化已經慢慢消失, 我不以為然。時至今日, 若是孤獨感仍然不被大眾所瞭解,若是個人隱私可以被公開在媒體上, 任人指指點點, 就表示儒家文化還是無遠弗屆。

我在歐洲社會里, 很少看到個人隱私的公開,表示歐洲人對於孤獨、對於隱私的尊重, 以及對於公領域與私領域的劃分,已經非常清楚,同時,他們也要求每一個個體必須承擔自己的孤獨。

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看這個問題,一方面我們不允許別人孤獨, 另一方面我們害怕孤獨。我們不允許別人孤獨,所以要把別人從孤獨時刻里拉出來,接受公共的檢視;同時我們也害怕孤獨,所以不斷地被迫去宣示:我不孤獨。

蒋勋:不一样的文化,一样的孤独

一九四九年,大陸經歷了一個翻天覆地的大革命,七○年代我到歐洲讀書時, 認識了很多從大陸出來的留學生, 他們在五○年代、六○年代時都在大陸。他們告訴我: 在任何反右運動中, 都不要做第一個發言和最後一個發言的人,就看發言得差不多了,大概知道群體的意思時才發言,也不能做最後一個,因為容易受批判。

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儒家思想,沒有人敢特立獨行,大家都遵守著“中庸之道”,不做第一,也不做最後。

儒家思想歌頌的是一種群體文化, 我要特別申明的是, 並不是認為歌頌群體的文化不好, 事實上儒家思想是以農業為基礎,一定和群體有關。所謂的群體是指大家要共同遵守一些規則,社群才能有其生存的條件,特別是在窮困的農業社會中。而特立獨行是在破壞群體,就會受到群體的譴責。

五四運動是近代一個非常重要的分水嶺,代表著人性覺醒的過程。有時候我們稱它是白話文運動, 但我不認為是這麼簡單。它所探討的是人性價值的改變, 基本上就是對抗儒家文化、對抗群體。

五四運動喊的兩個口號:德先生( 民主)和賽先生(科學),其中德先生democracy,源自希臘文,意指即使是代表極少數的一個個體,都受到應有的尊重,這便是民主的基礎。但在群體中, 無暇顧及少數的個體,不要說一個,就是三分之一的人,還是不如其他的三分之二。

魯迅是五四運動一個重要的小說家。他的小說〈離婚〉或〈在酒樓上〉,都是講一個孤獨者面對群體壓力時痛不欲生的包袱。〈狂人日記〉裡快發瘋的主角, 他用了“禮教吃人”指控, 村落中從三個男人議論一個女人的貞節,變成一群男人議論一個女人的貞節,最後不通過任何法律的審判, 就在祠堂裡給她刀子、繩子和毒藥, 叫她自己了結。

這就是群體的公權力,遠大於任何法律。

蒋勋:不一样的文化,一样的孤独

沈從文在一九二○年代也發表了一篇了不起的小說,講一個風和日麗, 陽光燦爛的日子, 一對男女在路上走, 握著手, 稍微靠近了一點, 就被村人指責是傷風敗俗, 抓去見縣太爺。縣太爺當下拍板說: “你們這對狗男女! ”結果這是一對侗族的夫妻, 不似漢族的壓抑, 他們戀愛時就會唱歌、跳舞、牽手。

我們現在讀沈從文的故事, 會覺得很荒謬, 竟然村人會勞師動眾, 拿著刀斧出來, 準備要砍殺這對狗男女,最後才發現他們是夫妻。

包括我自己在內,許多朋友剛到巴黎時會覺得很不習慣。巴黎的地鐵是面對面的四個座位,常常可以看到對面的情侶熱烈的親吻,甚至可以看到牽連的唾液, 卻要假裝看不見, 因為“關你什麼事? ”這是他們的私領域,你看是你的不對,不是他們的不對。

我每次看到這一幕,就會想起沈從文的小說。這是不同的文化對孤獨感的詮釋。

*作者:蔣勳,臺灣作家、畫家、詩人、美學家,本文由勳衣草美學社整理編輯,僅供交流學習所用,不作商用!版權歸蔣勳所有,轉載請註明作者及出處。謝謝!^_^

蒋勋:不一样的文化,一样的孤独

蔣勳老師獨家授權蜻蜓FM平臺,為勳衣草朋友們特別推出“美學合輯”,包括《細說紅樓夢》《中國文學之美》《孤獨六講》《生活之美》《身體之美》《美的覺醒》《細說王羲之》《說梵谷》等經典作品。購買成功後,大家可永久收聽。

蔣勳老師用質感聲音,帶你一起發現文學之美,生活之美。願你在喧囂時代,與偉大的靈魂在書中相遇,找回最純粹的自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