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年輕人的言語文化,自嘲幽默式積極的“喪”文化

“北京癱”一詞搭配著葛優在《編輯部的故事》中癱在沙發上的劇照,紅遍網絡。

當代年輕人的言語文化,自嘲幽默式積極的“喪”文化

在年輕人身上呈現出來的這種狀態,被稱為“喪”。除了北京癱外,還有網紅青蛙Pepe的強顏歡笑、日本漫畫形象懶蛋蛋的隨時癱軟、四肢的鹹魚眼角的淚等等,都是“喪文化”現象的代表符號。再加之當代年輕人的配字,迅速走紅。

當代年輕人的言語文化,自嘲幽默式積極的“喪”文化

李誕的爆紅,也加快了喪文化的傳播。以“幹嘛、鬼知道、不想動、反正都是要被吃掉”的口頭禪表達消極厭世的價值觀;以一本正經的方式吟唱“月拋戴了兩年半、十八天都沒有卸妝”、“不想加班”的合唱歌曲《感覺身體被掏空》,都試圖以頹廢的態度、自嘲的方式來表達對生活的失望和悲觀。我們不禁要問,在這種流行於網絡的“喪文化”現象背後究竟隱藏了些什麼? 年輕人為什麼這麼熱衷於“喪”這種頹廢的宣洩情緒的方式?

  • 01

這幾天我在忙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規劃,由於我的項目請的導師是院長和學校的教授,所以我要打起十足的精神面對種種因素,我platform的idea、團隊成員的工作安排、向老師的彙報、與老師們的意見交流、文獻數據的統計整理、創業計劃書的各種細節、各種會議以及我開學面臨的答辯等等一堆事,完成學業同時也要完成這些,這是作為項目負責人的我有一點點吃不消的。這也導致我這兩天真的很喪,網上的表情包真的很和我胃口,這時我會想其實有時候喪文化能傳播快的原因是因為引起大部分人的共鳴,並且帶來共鳴的同時視覺上的感受也會帶來快樂,喪文化其實更能反饋當代人的進取心。(當然這也是我寫這篇文章的原因)

當代年輕人的言語文化,自嘲幽默式積極的“喪”文化

前兩天課外實踐調查我是以流行文化作為背景開展的,其實當代青年尤其是我們00後,不得不說,喪文化就是我們的主流文化。但是社會的小眾文化(就像耽美文化流行於年輕人生活中一樣)。其實我在後臺分析數據的時候,選擇喪文化都是和我年齡差不多的人群,相比較已經工作的90或者85後對流行文化又是一個新定位。那80前的那一代,流行文化定位其實不是那麼很精準。我喜歡易中天老先生的一句話:“無論什麼時候,年輕人都是時代的象徵,年輕人對世界的感知永遠都比老年人更加真實。”世界在變,人類追求在變。

  • 03

喪文化在中國的傳播,可以看到,其主要以互聯網模因、網民吐槽和音樂的多媒體形式,抒發人們的感情,在這當中,雖然大量的作品以表情包由網民直接創作,但微博大V、影響力高的公眾號等意見領袖和品牌營銷公司等強勢力量藉此推廣,以搞笑吐槽的內容類型進行傳播。

當代年輕人的言語文化,自嘲幽默式積極的“喪”文化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表達的是吐槽或消極的情緒,但是使用者的內心是滿懷希望的。在表達內容上,主題大都圍繞著工作、學習,雖表達著不想上班、不想學習、生無可戀的內容,但其實想在工作、學習和生活上有所突破。

喪文化的擴大也受沙雕現象的影響,以中國文化視角解讀與反思“沙雕”現象,認為其能夠幫助人們在巨大的社會壓力和焦慮下尋找自我認同,表達了青年面對貧富差距分化加大、社會不公等現象的心理防衛與治療的心態,並在商業和意識形態的控制下傳播。中國的喪文化正是在不斷增長的巨大的社會壓力與社會焦慮下,對“雞湯”等成功學的解構,是“沙雕”類文化現象的延續,但最終嚮往的仍是一以貫之的成功。

喪文化並不喪,一個人還能發喪段子,一般都喪不到哪裡去。那些把壓抑放在心裡的真喪才可怕。

致敬每一位努力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