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30 佛教修建寺庙的来历

很多人喜欢到庙里去拜佛,但是要问起他佛教为什么要建寺庙,他未必能答得上来。有些人想当然的说,建立寺庙不就是为了让人们去拜佛吗?这个说法如果放在现代,也只是说对了一半。那么,佛教寺庙到底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要建寺庙呢?今天,就让云来带大家一起回顾佛陀在世时建庙的那一段历史。

佛教修建寺庙的来历

佛陀在菩提树下证悟佛果之后,随即找到了他的五位侍者,将他们也度得脱离苦海。很多人得知这个事情,就都来跟随佛陀学习佛法。在最早的时候,鹿野苑这个地方只有空旷的树林,很多苦行僧们为了修行苦行,在野外露宿,以增强他们的吃苦能力。佛陀就和这些僧人讲了真正能成佛的中道,就是既不要过度地吃苦,也不要过度地享乐。苦行僧们过度地吃苦,其实也是执著于自己想要达到的那个目标而形成的一个错误知见。

为了避免身体免于被餐风露宿的伤害,于是,当时就在鹿野苑这个地方兴建了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座佛寺。但是那时不叫什么什么庙,而且叫“精舍”。就是提供给修行者们居住的地方。在那个时候,精舍其实就是徒有四壁,连张床都没有的。这比起中国的“卧薪尝胆”里的越王勾践睡在稻草上还要简陋。

佛教修建寺庙的来历

精舍除了给僧人们提供睡觉休息的作用外,还能避免野外虫兽的侵扰。这样一来,僧人们就可以在精舍里用心的进行佛陀所教的“定”功了。就是在各自的精舍里去参悟佛陀所讲的法。这样有了精舍的庇护,僧人们可以专心的进行修行类的事情了。不过,那时的精舍是不提供“伙食”的,所有的人必须到外面宣传佛陀的教法,同时进行乞食。

同时,由于学习佛陀教法的人越来越多,精舍相应的也越建越多。有空的时候,佛陀就会在精舍的空旷处给大家讲法释疑。因为每个人的根性不同,对佛陀所讲的“八正道”的领悟也不同,所以有了疑问,就会在法会上提出来,然后佛陀进行解答。但是不是说佛陀就在那里坐着等大家问问题,而是佛陀和大家一样外出乞食回来后,才一起针对大家乞食时遇到的问题进行解说的。这种例子,在佛经中就有很多相关的记载。

佛教修建寺庙的来历

除了鹿野苑精舍之外,在古印度还有一座非常有名的精舍,叫做“太子给孤独长者园”。这个地方非常有名,我们一般都熟知的《楞严经》、《佛说阿弥陀经》等等,就是在这个地方讲的。它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来历。

有个富有的长者叫须达多,他想邀请佛陀到他所在的地方去讲法度人,但是佛陀和他说,因为他所在的这个地方没有精舍,不能去讲法。于是须达多就到处寻觅场地。最后找到了一处风景非常好,地点又合适的花园。但是这个花园是波斯匿国太子的花园。须达多为了达成修建精舍的愿望,就想买下这座花园。太子其实不缺钱花,就和须达多开了一个玩笑,说如果须达多用黄金将花园的地铺满,就卖给他。

须达多当了真,于是就从家里拖来了无数黄金,结果用完了黄金还差一块地方没有铺满。太子感到非常惊讶,决定将花园送给须达多来修建精舍。精舍建成后,太子告诉须达多,地方送给了须达多,但是园子里的树没有送给他,所以这个地方要叫“祗树给孤独园”,因为太子叫“祗陀”,而须达多因为经常施舍财务给一些孤独的长者们,所以又叫给孤独长者,这个园子就“祗树给孤独长者园”,简称“祇园”。

佛教修建寺庙的来历

也就是说,这些精舍最初的目的是请佛来讲法的。同时,也作为经常在外乞食的僧人们提供的一个住处。避免他们每天在野外露宿。这样僧人们有了一个固定的地方修行,除此之外,对修行的这些人经常在一起互相研究佛陀的教法,也有非常大的好处的。因为每个人对佛法的领悟不同,如果互相之间有个借鉴,就可以少走很多的弯路。

过去,因为佛教讲六根清净,所以佛教传入中国后,大多数寺庙都建在远离红尘喧扰的地方,这样没有了俗世人的叨扰,僧人们的心就不容易掀起涟漪。只要他经常保持在一个清静的状态,高根性的人就很容易达到明心见性的地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