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2 開學後,你家孩子名字被“諧音”了沒?

開學後,你家孩子名字被“諧音”了沒?

開學前一天,女兒到幼兒園報到,其中有一個環節是做“自我介紹”,由於孩子的發音,加上名字本身的相似性,一圈下來,直接蒙圈了,除了兩個四字名字,都是涵、軒、怡、桐、宇...竟有好幾個雷同的發音。

無獨有偶,《錢江晚報》報道稱【開學首日老師點名沒人搭理,新生名單曝光笑到崩潰】,不少老師也都紛紛曬出因新生名字而遇到的囧事:叫錯名字,撕心裂肺地叫也沒人搭理;萱、辰、梓特別多,堪比翠花、建國;教了五個“陳嘉豪”,三個“林倩茹”...

不得不說,一個名字反映了一個時代的特徵,下面欣賞一下:

晚輩的名字:諧音字、生僻字氾濫

開學後,你家孩子名字被“諧音”了沒?


開學後,你家孩子名字被“諧音”了沒?


開學後,你家孩子名字被“諧音”了沒?


開學後,你家孩子名字被“諧音”了沒?


“真的每次帶新的班,總有幾個孩子的名字不會讀。”、“全班竟然有三組名字讀音雷同,為防止叫錯,每次都得編號。”這是諸多老師的切身體會。現代人起名附庸風雅,缺少內涵,於是名字多千篇一律。作為受教育程度最高的一輩人,雖不乏好聽的名字,但滿大街同名現象,從側面也反映出當代國人人文素養的匱乏。

父輩的名字:大路化

爸媽這一輩成長的年代多為新中國剛剛建立時期,在整個大環境下,父母這輩的名字男的多和建國、建軍等分不開,女的多是簡單的語義字,如梅、蘭、香、萍等。

@Estrellaz:“我媽媽三姐妹的名字連起來是東方紅,哈哈。”

@西瓜卷卷 :“我爹叫海波,我叔叫海濤。”

@轉變之兆:“父輩名字都是軍啊、民啊、國啊!”

@文森 :“爸爸姑姑這輩沒按家譜取名,變成了立軍立紅立民什麼的。”

@山不轉水轉:“爸爸叔叔們的名字,增山、增才、增亮,原則就是家裡缺什麼增什麼”

“大路化”的名字多了時代印跡,卻失卻祖輩的文藝感。不好聽倒是其次,而那種名字可能更讓年輕人用一種無惡意的方式調侃。

祖輩的名字:儒雅講究

受傳統文化薰陶,父輩的名字都很有寓意。

@老狼老狼幾點鐘 :“謙修。我外公的名字。”

@egoist 就說:“爺爺俞榮生,奶奶付淑英,覺得都不錯,很有民國時期的感覺。”

@Echo君 :“申甫,我爺爺名字,感覺很有文人氣息。”

@[已註銷] :“我奶奶叫孫蓬,我覺得特別有氣節的感覺!”

@七喜:“朋友的爺爺叫鈺鶴,好聽的哭了。”

@橘子:“我姥姥叫玉賢,好有大家閨秀的感覺,最喜歡姥姥!姥爺叫宜法,好嚴肅地說。”

@青村-逗 :“外公是席儒,爺爺是慕謙。都覺得好。”

@芥末:“老太爺叫玉軒,外公叫靖安;爺爺叫茂貞,奶奶叫冬青。”

@HWJ:“爺爺叫公達,爸爸叫齊順。感覺老一輩的名字都起得好大氣文藝。”

看完後,不得不被那個已經逝去的時代濃郁的知識書卷氣兒所折服。其實,祖輩取名多在倫理綱常之內,不外乎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端,以至君子貞人,還有些文人取名,多寄予山水,抒情梅竹,所以不會顯得世俗。

名字是一個人一生的印記,它承載了父母長輩的祝願和寄託,它是美好生命的象徵。就未來而言,或許會有人這樣調侃:再過20年,大街上一對對的子軒拉著子萱在談情說愛;30年後,一堆子軒和子萱在幫孩子取名字。但這就是時代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