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9 对名人“名诗”《自由》的讨论

吉狄马加的《自由》诗被人命名为“名诗”。如果说因为作者是名人官员,写的诗就叫“名诗”,我无语;如果说这首《自由》的文本水平和价值是“名诗”,我不认同。

吉狄马加《自由》

我曾问过真正的智者

什么是自由?

智者的回答总是来自典籍

我以为那就是自由的全部

*

有一天在那拉提草原

傍晚时分

我看见一匹马

悠闲地走着,没有目的

一个喝醉了酒的

哈萨克骑手

在马背上酣睡

*

是的,智者解释的是自由的含义

但谁能告诉我,在那拉提草原

这匹马和它的骑手

谁更自由呢?

从网上搜索到有三人评论过这首《自由》。评论的关键语如下:

李壮点评(李壮是中国作协创联部号称“青年评论家”):“自由”不可言说,却带有某种超越性的力量;它无法说出“自由”,因为它本身即是“自由”。把这种“本身即是”记录下来,是诗歌的奥义所在。

(这人评论在玩弄语言游戏。他最终说:“自由”不可言说。“自由”是可以言说的,只是定义不止一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把“自由”列入显著位置,而“青年评论家”李壮却说“自由”不可言说。请问,国家能把“不可言说”的东西列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吗?实际上,吉狄马加的《自由》诗中,对“自由”已经通过“一匹马”和“骑手”的比喻言说了。------郑)

何南点评(何南是李少君请的评论家):真正的自由在心里,与限制孪生。在那拉提草原,骑手与骏马合二为一,二者都是自由的;一旦离开了对方,自由便会化作一阵风飘走。

(“自由”与“限制”孪生,此说没错。但吉狄马加这首《自由》诗中虚拟的“一匹马”和“骑手”并不构成“自由”与“限制”关系。“马”离开“骑手”,还会继续“没有目的”地走下去;酣睡的骑手离开马,也会继续酣睡下去。自由怎么会化作一阵风飘走呢?---郑)

树才点评(树才是老诗人,吉狄马加的老朋友。:谁能告诉? 谁也不能。但同时,谁都隐约有所领悟: 自由不是答案,而是询问。

(吉狄马加的《自由》诗是一首虚无诗,树才这点评也是虚无点评。你看,树才说“自由不是答案,而是询问”。这太玄乎了。----郑)

这三人的评论,都有自言自语之嫌,如其说是在评论《自由》诗,不如说是在各抒见己地阐述“自由”的定义,未能从本质上讲出这首“名诗”到底“名”在哪里。其实不怪评论者,因为吉狄马加这首《自由》本身没有写出“自由”的本质。诗中的比喻,骑手与骏马是虚拟的,骑手与骏马所代表的自由是虚无的自由。诗后的询问“谁更自由呢?”也不是诗的语言,而像“抢答题”,或者无解的“脑筋急转弯”。

我认为,写一首“自由”诗,无非这样几种表达:对“自由”内涵的诗意描绘;激发人们为争取自由而斗争;校正世俗对“自由”的偏见。作为从事意识形态出身的高官吉狄马加,创作《自由》诗更应该精准地从政治、哲学、道德方面作为切入点,不应蔑视和否定“典籍”对自由的释义,而标新立异地误入“绝对自由”的虚无之门。据我的读后感,吉狄马加这首《自由》诗,什么都不是,作品展示给人们的是草原上“悠闲地走着,没有目的”一匹马的“自由”,和“一个喝醉了酒的/ 哈萨克骑手/ 在马背上酣睡”的无厘头的“自由”画面-----现实中不存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不提倡的所谓“自由”。

也许有人说,作者吉狄马加并没有认可“马”和“骑手”的行为是理想王国的自由,是人类追求的最高自由。不,我认为作者吉狄马加在诗中很明确地认可了他所虚拟的“马”和“骑手”是超脱“典籍”释义中的“自由”,即吉狄马加版本的“自由”。我的依据是,作者在诗的最后一句是这样问的:“这匹马和它的骑手 / 谁更自由呢?”。“谁更自由?”之意是,二者都自由,才能比较谁更自由。作者如果这样问:“这匹马和它的骑手自由吗?”这就表明作者不认可这匹马和它的骑手是代表自由的。

我们现在来谈谈吉狄马加笔下的“这匹马和它的骑手”是不是代表真正的自由?

“有一天在那拉提草原

傍晚时分

我看见一匹马

悠闲地走着,没有目的”

这当然是拟人法,不是写马,而是写人。大家知道,马的行走和奔驰,都是受骑手的指挥。当一匹马在广阔的草原失去骑手的指挥,“没有目的”地走着,表面看很自由了,似乎这就是“自由”的最好解释。其实错了。要知道,任何自由都是有目的的,世上不会有“没有目的”的自由。我们说的“言论不自由”,目的是想得到言论自由;我们说的“出版不自由”,是想获得出版自由。怎能说没有目的呢?争取自由是有目的的,就是让人生享受更多的幸福。就这匹马而言,不受骑手制约,自由是自由了,但永远“没有目的”走下去,最后是无家可归,成为一匹野马。请问,这样的自由能带来什么?我们的社会也一样,如果取消一切制约,不要法律,不要道德,不要公共秩序,十字路囗不受红绿灯限制,在动车上想抽烟就抽,人人随心所欲,确实很“自由”了,这就是常说的无政府主义。请问,无政府主义的自由要付出的代价将是什么?作为文学作品的诗歌,尤其名家写的诗歌,应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诗中的比喻,在草原上没有骑手、没有目的行走的马,我认为,不应是诗歌宣传的“自由”。

吉狄马加在诗中描绘的“自由”是令人向住,但这是“绝对自由”论,现实中不允许,也不存在的“自由”。

学者对“自由”的解释有两百多种。尽管众说纷纭,但一定要分清“相对自由”和“绝对自由”的基本概念是:

个人的行为(实践)的自由是相对的,应该是在不侵犯他人合法的权益的前提下,能够按照自己的需要和意愿行事,发表自己的言论。

 个人精神和思想的自由是绝对的,你怎么想都行。但是要把自己的思想转化为行动时,是要受到限制的。在当今社会,就是要合法,合乎道德规范。

再看吉狄马加笔下的那------

“一个喝醉了酒的

哈萨克骑手

在马背上酣睡”

这叫自由吗?用这比喻崇尚的自由,恰当吗?

树才点赞的理由是:就是为了让“自由”活泼泼地显身!自由,惟有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此我,此悟,才是真实的,才是可领会的。自由不在别处,就在生命每时每刻的迷醉之时。草原,马,骑手,因了酒,醉在一起,共享自由。

如果我没理解错的话,树才的核心结论是说,“生命迷醉之时才是自由”。似乎在说获得自由的方法。如果此说是“自由”定义的正解,是吉狄马加《自由》诗的主旋律,那就更糟糕了。

什么时候是生命迷醉之时,比如酒醉,比如吸食毒品,人的正常理智会失去,人的言行会穿越红尘,从表面意义讲,的确超脫了世俗,抵达了自由王国。但是,此时获得的自由具有实际意义吗?吉狄马加诗中那个醉酒在马背上酣睡的骑手,所获得的自由他能享受吗?当然,“醉迷而酣睡的骑手”只是一个比喻,此比喻的意思应该是指“超脫红尘”。按此解读,吉狄马加这首《自由》诗给读者展示的“自由”,以及去追求自由的方法,是无法接受的。

自由不是虚无的,它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过程;它不是书面上一个词,而是考量人类生活幸与不幸,衡量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制度优劣的重要标尺之一。但是,人类争取自由解放,说到底是要发展社会生产力。要通过奋斗获得,绝不是通过“迷醉”获得。

不必把“自由”写得神乎其神。自由,与政治、哲学、道德诸多社会因素有因果关系。把“自由”放到一个孤岛上进行孤立的解释,得出一些虚无的喻示,成为文字游戏,失去了诗歌意义。

不管对“自由”有多少不同的理解,有一条是永恒的:这世界,即使实现了大同,国家、政党、政治都消失了,物资生活极大丰富了,仍然没有绝对的自由,仍然没有吉狄马加笔下“一匹马没有目的行走”的自由,更没有醉汉般的“迷醉”式自由!因为,那压根不叫自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