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8 高度還原生活本貌的《山河故人》,電影結構是亮點!

《山河故人》是一部賈樟柯的電影。126分鐘的審美體驗與情感宣洩是值當的。

諸如“英雄之旅”之類的敘事結構在影視作品之中的應用早已屢見不鮮。

高度還原生活本貌的《山河故人》,電影結構是亮點!

電影《山河故人》之中,既包含一般意義上的敘事結構,也存在許多解構的內容。前者如1999年時的三人的糾結關係,彼時賈樟柯將觀眾注意的焦點放置在越來越焦灼的矛盾之中,整個故事都圍繞矛盾的升級展開。這一結構雖然並非我們熟知的遊戲之中常見的“英雄之旅”,但是我們能夠看到“開場-主題呈現-鋪墊-推動”等等一系列的變化,而這一結構則在矛盾最為激化的時刻(沈濤找到梁建軍送結婚請柬,而梁建軍則要遠走他鄉)戛然而止,並由此宣告敘事結構的斷裂。

高度還原生活本貌的《山河故人》,電影結構是亮點!

同樣,2025年的故事也存在一種泛類型化的敘事結構;這種結構讓我們在故事伊始就能夠看到其走勢。與其說通過兩顆逐漸走近的心間接地表達了人物的情感,不如說這一小節試圖展現張道樂的迷茫期的思考。但是,這一結構同樣停止在交匯的高潮之處:冷靜下來的張道樂不知道如何面對這份感情的定義。於是,敘事結構在其後似乎散開去,成為了一團嫋嫋的輕煙。

高度還原生活本貌的《山河故人》,電影結構是亮點!

然而,如上文所說,2025年這一小節恰在末尾以落筆結束。事實上,這甚至不能夠算作是落筆,而是將即將畫成一個圓圈的敘事結構拆散開來,於是僅剩下一條曲線。

高度還原生活本貌的《山河故人》,電影結構是亮點!

與此前提到的兩個小節相比,2014年這一小節似乎更加平鋪直敘,缺乏主要矛盾,只是一路敘述下去,像極了生活本身的模樣。而與這一結構相對,故事之中的要素(樑子患病,沈濤父親病逝,沈濤之子張道樂因為接受教育的不同與母親之間的疏離,以及在這種疏離之中仍表現出的親情)也平實、寡淡、無奈,亦如生活本身一般。

高度還原生活本貌的《山河故人》,電影結構是亮點!

電影之中加入了一些鏡頭或段落,這些段落與結構化敘事無關,卻讓觀眾得到了更為深刻的情感體驗。這並非新鮮的手法,但依然有其意義所在。例如沈濤送請柬給樑子的路途上看到飛機跌落。對此,賈樟柯這樣解釋:

這個片段的確有些超現實,我想表達的是人生的意外和偶然。

高度還原生活本貌的《山河故人》,電影結構是亮點!

另一段非敘事化的情感體驗是沈濤送子上海的段落。這一段落的“無用性”可以由張道樂的問題來解釋(“我們為什麼不坐高鐵或者飛機呢?”)。沈濤回答,“車慢,媽媽能與你待的時間就會長一些(大意)”。然而,“每個人都只能陪你走一段路”。

但我想不會只有我一人認為這一段落是本片的亮點之一。

高度還原生活本貌的《山河故人》,電影結構是亮點!

2025年一節,張道樂與漢語老師的互動多數屬於結構之中的推進,但當結構碎裂的時候,張道樂與老師在濤聲之中對望,一聲“濤”的呼喚讓遠在山西準備不止一人分量的餃子的沈濤側耳傾聽,隨後在雪地之中起舞,這些鏡頭,都與敘事無關,但也實實在在地將影片提升到另一個高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