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山河故人》:俗套的故鄉情結,卻被賈樟柯拍出了層次感很精彩

對於國內電影導演而言,賈樟柯一直是一個類似於“異類”的存在,先不說入行這些年,他一直都不怎麼喜歡拍商業片,單論這些年,他拍的幾乎所有電影裡都有同樣一個元素,那就是他的故鄉“汾陽”時,其實就足以讓國內觀眾記住這個從汾陽小縣城走出來的小個子導演。

之前,我已經具體談過賈科長的電影《江湖兒女》,以及《小武》了,今天我想和大家談一談賈科長於2015年上映的這部電影《山河故人》,作為賈科長難得的大製作電影,這部《山河故人》,確實有很多值得討論的地方。

評《山河故人》:俗套的故鄉情結,卻被賈樟柯拍出了層次感很精彩

電影《山河故人》,從整體故事情節上,確實講述了一個很俗套的故事劇情,本片主角主要有三個:

一個是靠著加油站、靠著煤礦發家致富的山西小老闆;

一個是普通煤礦工人樑子;

還有一個也是賈樟柯電影的標準性符合,他的老婆濤兒。

在1999年那段故事裡,這三個不過二十五六歲的年輕人,毫無例外的被裹進了時代的潮流裡,有人嚮往著澳門,有人嚮往著美國,還有人只是想在故鄉,踏實的待著。

而這種不同理想之間的撕扯,從一開始,就註定了未來三個人必然要走上不同的道路,必然要擁有不同的人生。

正是基於1999年三個不同人物之間的不同選擇,也才引出了後面2014年的三個中年人的不同選擇,以及2025年下一代人對故土的尋找。

可以說從整體電影結構上來看,這部電影就是在通過三代人,對於故土的選擇,三代人對於故鄉的抉擇,來傳達出賈樟柯幾乎所有電影裡都存在的一個元素:

故鄉情結。

評《山河故人》:俗套的故鄉情結,卻被賈樟柯拍出了層次感很精彩

從表面上來看,賈樟柯表現故鄉情結這個主題時,並不高明!

故鄉情結,從古至今,都是文學創作者,或者是電影人都避免不了的一個主題,而幾乎所有創作者,在表現這個主題時,所運用的手法,幾乎都大同小異。

特別是對於賈樟柯這位,自始至終都在通過電影語言表現這一主題的電影大導演而言,表現故鄉這一主題的套路更是已經不新鮮了。

首先,故鄉元素、故鄉風土,肯定是不能缺少的!

不管是賈科長的第一部電影《小武》,還是後來的《站臺》,以及《江湖兒女》裡面,幾乎都離不開賈科長眼中的汾陽元素。

以及他心中對於那段時光的清晰記憶。

評《山河故人》:俗套的故鄉情結,卻被賈樟柯拍出了層次感很精彩

而在這部電影《山河故人》裡同樣包含這些故鄉元素,比如一開場趙濤的傘頭秧歌,以及以汾陽縣城為背景的多元場景。

從一開始就為這部傳達“故土難離”的電影,定下了濃厚的本土基調。

至於劇中張譯等人說的方言,以及多年以後張譯面對只會講英語的兒子說的那一句:“你給老子把中文給學好!”

其實都是在通過故鄉元素,都是在通過故鄉文化,在表現故鄉情結,以及最後因為各種原因離開故土的那些人和事。

評《山河故人》:俗套的故鄉情結,卻被賈樟柯拍出了層次感很精彩

而電影末尾,趙濤包好餃子,一個人又跑到文峰塔背景下跳起1999年跳過的那一次舞蹈,其實正是賈科長對於故土這一情結的前後呼應,也恰好就應了那句話:

每個離開故鄉的人,心裡都有一個思念的故鄉;每一個留在故鄉的人,心中也有一個回不去的故鄉。

評《山河故人》:俗套的故鄉情結,卻被賈樟柯拍出了層次感很精彩

其二,在表現故鄉這個主題上,賈樟柯也確實用了很多陳舊的情感元素。

讓人印象最深刻的大概就是趙濤父女這對感情了,老人在電影裡,代表的就是過去,代表的就是故鄉。

而電影中賈樟柯通過趙濤兩次陪伴父親坐上那輛開往過去,開往歲月的火車時,恰好就把這種情感,恰好就把這份感情,給展現出來了。

而在時代的洪流裡,幾乎所有的陳舊,幾乎所有的情感,都會成為過去式。

就像趙濤的父親一樣,誰也不知道哪一天,哪一秒,他就會成為過去式,他就會戛然而止。

而在劇中,賈樟柯給了趙濤的父親,一個很突然的逝去瞬間,讓他走在了去給老朋友祝壽的火車站裡,走的時候很安詳,甚至有些悄無聲息。

這種突然的死亡,這種突然的情感中止,其實某種意義上就是象徵了故鄉的消亡,就是象徵著故土的背叛。

評《山河故人》:俗套的故鄉情結,卻被賈樟柯拍出了層次感很精彩

後來,在父親死以後,趙濤接到了從上海飛回來的兒子,她帶著兒子循著父親走過的路,重新回味了一遍。

期間趙濤母子說的幾句話特別有深意:

兒子問母親:這個車這麼慢,為什麼我們不能選擇更快的交通工具,比如飛機或者火車?

母親回道:車慢一些,我陪你的時間也能更久一些。

其實某種意義上而言,不管是對故鄉的情感,還是父女、母子之間的親情,都是最傳統也是最容易被人忽視的情感。

而將這兩種情感結合起來表達,也是賈樟柯大多數電影裡都出現過的一種表達方式,並不新鮮。

其三,也是賈樟柯所有電影裡都出現的一個元素,那就是試圖從小人物的悲歡離合裡探索主旨!

他的第一部電影《小武》,就是通過“小武”這個扒手的形象,冷眼旁觀著故鄉的變化,和時代的變遷;

而電影《江湖兒女》裡,他也是通過“斌哥”這個江湖大哥的消亡,見證著時代的浩浩蕩蕩。

到了這部電影《山河故人》裡,賈科長將這個重擔,放在了上文提到的三個人身上,有人因為趕上這個大時代發了財,於是想到了出國,於是永遠離開了這個心心念唸的故鄉。

有的人,因為情感的破滅,選擇了遠離家鄉,但是多年以後,還是選擇了葉落歸根,選擇了將妻兒老小帶回了完全不認識的故鄉。

還有的人,雖然永遠留在故鄉,永遠留在故土,可是當年那些熟識的人,當年那些熟悉的事,都在慢慢的消亡,都在一天天的消失。

可以說通過大時代裡的小人物的親身經歷,通過不同人物的情感視角,這部《山河故人》裡確實將不同人群對於故鄉的情感需求,都給表現了出來。

而這一種表現方式,對於賈科長而言,確實也不新鮮。

評《山河故人》:俗套的故鄉情結,卻被賈樟柯拍出了層次感很精彩

關於故鄉情結的層次感!

雖然從表象上來看,賈科長這部電影中對於故鄉這一主旨的表現並新意,但是如果我們能透過表象,看到背後對於故鄉的情感撕裂,我們確實能發現這部電影中賈科長的電影水平又有了長進。

第一層故鄉情結,是背離!

也就是1999年三個年輕人一起暢想未來的時候,他們對於未來做出的不同選擇。

張譯飾演的小老闆,藉著時代的春風,剛剛拿下了一個小煤礦,開著紅色橋車,邁向新時代的他,對於未來充滿了希冀,充滿了理想。

而他這個人物,也是那個時代裡最典型的一個人物,有點小聰明,又碰上大運時代,在新千年來臨之際,大步走向新世界。

對於故土,他的第一層感情是故鄉已經不放在眼裡了,就連省城,也看不上,他只想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看,他只想去大洋彼岸。

他的這一層故鄉情結是背離。

評《山河故人》:俗套的故鄉情結,卻被賈樟柯拍出了層次感很精彩

而片中的樑子,雖然並不願意背離家鄉,甚至想要和趙濤就在這個小城生活下去,但是感情的困境,希望的破滅,也不得不迫使,他遠離了家鄉,逃離了家鄉。

他的這一層故鄉情結,雖是被迫,但無疑也是一種對於故鄉的背叛。

至於片中的趙濤,雖然一直處在故鄉,雖然一直身在故鄉,但是她依然產生了一種強烈的被拋棄感,被擯棄感。

最明顯的一個細節,就是當樑子回來,問她還跳不跳傘頭秧歌的時候,她臉上帶著的那股失落感。

這就是最明顯的一個證據。

評《山河故人》:俗套的故鄉情結,卻被賈樟柯拍出了層次感很精彩

第二層故鄉情結,是回不去!

電影到了2014年,其實那些遠離家鄉的人,那些背離故土的人,是有機會回去的。

最明顯的一個人物,就是已經逃離家鄉十幾年的樑子,在得知身患重病以後,選擇了帶著妻兒回到了家鄉。

但是當他提著行李,茫然失措的站在變了樣的街頭時,這種故鄉帶給他的強烈衝擊感,也著實讓他有一種驚慌失措的感覺。

評《山河故人》:俗套的故鄉情結,卻被賈樟柯拍出了層次感很精彩

另外一個典型人物,就是趙濤和張晉生的兒子,在回到故鄉的時候,和故鄉格格不入的穿著,和故鄉全然不同的語言,也確實成為了他們這一代人,回不去的明證。

第三次故鄉情結,是尋找!

到了電影的第三個情感層次,我覺得也是賈樟柯表現的最好的一個層次。

到了這個層次,他已經完全超越了以往那些電影作品裡,對於故土情結只停留在“回不去”的這個境界,而是變成了完全丟失,而是變成了完全喪失。

劇中特別有意思的一幕出現在2025年,完全已經不會說中文的一群中國人在外國的課堂上研究著中國的傳統文化。

這種身份和語言上帶來的衝擊,確實是國內所有電影裡都沒有體驗過的。

至於之後,“兒子”對於“母親”的尋找,其實在我看來,更像是一種對於“故土”和“文化之根”的尋找。

而賈樟柯高明就高明在雖然給了“兒子”尋找的念頭,卻並沒有真正讓他再踏上故土,因為有些東西,丟了就是丟了,永遠只能成為兒子戴著脖頸上的一個秘密。

評《山河故人》:俗套的故鄉情結,卻被賈樟柯拍出了層次感很精彩

總結來看,這部2015年上映的電影《山河故人》,從主題表現上,確實還是賈樟柯一直以來在堅持的老套“故鄉情結”,但是這部電影成功就成功在,他不再單純是表現一種“故土難歸”的情懷,而是深入了一個層次,而是將“故土難歸”進一步昇華到了“丟失故土”這個主題。

而有些東西,就像賈樟柯自己說過的那樣:“一旦丟失,就真的找不回來了”。

這也是《山河故人》帶給我的最大感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