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1 宿州老故事—“墉桥”的历史故事

众所周知,宿州市下面有四个下辖地区,即四县一区,而其中埇桥区名字的来历你知道吗?

墉桥在哪里?

宿州市大隅口,地形东西走向,街道中间高,两边低低。此外,中山街向东至东关大街,向西至西关大街,如一条大堤纵贯宿州市城中心,是宿州市地势最高的地方。其实,它就是一条长堤,自西向东,形成了现在的西关大街,中山街,东关大街,直通灵璧、泗县,这便是隋堤古迹。而墉桥便是在大隅口这里!

宿州老故事—“墉桥”的历史故事

墉桥的历史!

隋大业元年,即公元605年,隋朝炀帝为南游,调动了几十万民工,开挖了古汴河,开通通济渠,因中间自荥阳北板诸至开封原是一段古汴河,所以唐宋人称通济渠为汴河。

汴河引黄河水东行汴水古道,至开封出离汴水折向东南,经今天的杞县、睢阳、宁陵至商丘南行蕲水古道,又经夏邑、永城、宿县、灵璧、泗县、泗洪、盱眙入淮河。

通济渠的上游自荥阳板诸引黄水入汴河,中游自开封折转东南引入泗通于淮,下游自江都宫入海,称为御河,长一千三百里。

就是白居易所写的“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的汴水、泗水。汴河大堤植柳栽花,连绵几百里,甚是壮观。堤上设御道,专供隋炀帝游览。这就形成了宿州名景之一的“隋堤烟柳”。隋堤经过宿州段,就是今天的西关大街,中山街,东关大街,直到宿灵公路,所以就有了我们今天的大河南街、小河南街。

由于开挖汴河,截断了南北官道,所以在今天大隅口,修一座桥,以方便南北行人,因为桥的两边有小空,人们称“墉”,因而人们把这座桥叫作“墉桥”

宿州老故事—“墉桥”的历史故事

又由于墉桥位于十字路口,是东西南北交通要道,所以官府在墉桥南侧,设立驿站,驿站里经常住着南北行人。人越聚越多,房子越盖越多,墉桥也越来越繁华,渐渐地形成集镇,隋朝便在这里设墉桥县,唐元和四年,改墉桥为宿州。公元1127年,宋朝被金人所迫,不得已南迁。公元1142年,宋金和议,形成长期对峙局面,堵塞了南北交通。汴河逐渐湮没,墉桥被废。

墉桥虽被废,但它延续了400多年,是形成宿州市的主要条件,是宿州市的前身,在历史上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如今这里已不在有淙淙流水,也不再有“隋堤烟柳”了,而是一片欣欣向荣的商业化城市。人们为了纪念墉桥,曾在墉桥遗址立碑作记,又把宿县改为墉桥,以作永久的纪念。

后来,,宿州的行政区域越来越大,墉桥便成为了宿州市辖下的一个区。

欢迎在下方留言,您们想知道那些宿城老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