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5 泸州这座新镇,历史却可追溯到汉朝,让我为你讲述它的前世今生

中国的地大物博,地名是有重复,今天要说的这个泸州江阳区的新镇“方山镇”全国还有另外两个地方,河南省禹州市方山镇和南京市江宁区方山镇。

而泸州的“方山镇”则因为历史悠久,佛教文化昌盛,在整个川南地区远近闻名,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汉朝就以“江阳儿祠”闻名了。有数千年历史。

方山镇原名“石棚镇”,2002年2月更名为方山镇,但当地人还是习惯地称它为石棚镇。据相关史料记载,此镇到目前为止经历了12代人的变迁。方山镇地处川南,长江之北,拥有12.5公里的江岸线。

前拥长江黄金水道,后靠方山风景名胜,高速公路与铁路贯通南北,由北到南接壤华阳、况场、丹林、江北四镇,与纳溪城区、邻玉镇隔水相望。整个镇子都处在住山环水绕之中,并以此特有的山水文化孕育了一代又代的方山人,成就了方山这个百年水养之镇。

风管人丁水管财,茶是故乡情味浓

泸州这座新镇,历史却可追溯到汉朝,让我为你讲述它的前世今生

方山镇有小二型水库白房子、临江两座,小型水库山坪塘、石河堰150余处,溪流四条。其中,临江水库位于该镇龙华村,于1954年动工,1955年建成,属小二型水库。水库为土质堤坝,坝高10.7米,总库容28.4万立方米,占地85亩,集雨面积0.63平方公里,坝址以上主河道长05公里,流域呈羽毛状,年平均径流约400毫米。

谈到水,就离不开说一说方山镇的茶水文化。方山镇曾有一个很出名的水码头,顺长江穿泸州到重庆、武汉、上海;逆流而上过纳溪至宜宾达金沙江流域;平常渡口有船定时贯通长江南北两岸。

来往船只、旅客都会住这里稍作停留、补给或者赶集采买的,但大多数时候,他们都是去茶馆喝茶聊天。因为这儿流行一种说法“到了石棚要喝茶”。茶馆沿石棚老街随处可见,特别是码头茶馆比比皆是。

长江从纳溪顺水而下到石棚镇,有三道有名的天然石道,被分别称为“头脊梁”、“二脊梁”、“三脊梁”。

长江水经过这三道“脊梁”的阻挡后水势变得异常澎湃,这水还来不及喘气就又被河心的大中坝一分为二,然后近南岸那部分水继续东流,而近北岸(方山镇)的江水迅速东灌下沉入地势陡峭的“虎背湾”,在溢流经过连纤子、白鹤滩、灰门儿石、(音,灰门儿:方格豆腐)乌龟石群在雷辟石附近汇合一条小溪,水势也由此逐渐减缓下来。

泸州这座新镇,历史却可追溯到汉朝,让我为你讲述它的前世今生

因此,当地人都相信并认为长江水流到这儿时是被摔醒了的,而在此处取来的水便是最适合泡茶的。这就是所谓的“醒水泡茶回味甜,浑水泡茶人发颠”。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喝茶是方山人最古老的消遣方式之一,天南地北,吹牛唠嗑享受自在人生。这里的茶道文化跟功夫茶完全不同,自由山人的原始野趣。

喝茶,有的人讲究不喝“头泡”,要将初泡的那杯茶水倒掉,然后重新添水才开始喝;有的人偏爱“二酥茶”就是喝茶味被泡掉的差不多的淡味茶;更多的人看重的是茶的消暑、解渴、提神、清热等功效。

特别是在农忙时节,农民总喜欢在田间地头放上一大罐苦丁茶,这种茶不仅便宜,而且对降火、消暑、解乏非常有效,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是百姓中最常见最常喝的一种饮料。

泸州这座新镇,历史却可追溯到汉朝,让我为你讲述它的前世今生

神仙故事代代传,善心善行保平安

方山镇这个地方,自古就是泸州民间故事发源的地方,方山的民间传说足以写就一部长篇小说。

就拿这个三道“脊梁”和“虎背湾”来说,传说是鲁班成仙不久便与菩萨打赌,说自己要在一夜之间建起一库横跨两岸的大桥,并约定以五更鸡鸣时分为限。

菩萨原本不屑,谁知鲁班拿出了一件法宝一一赶山鞭。这个赶山鞭子是大禹王治水用的法宝,后来传给了鲁班,他鞭子一抽,所有石头都活了过来并开始行走;再抽,所有的石头就陆续到达相应位置。

三道梁都排好时才三更天,周围的石头还在陆续的往这儿赶来,菩萨看到这里时心里有些急,不想在新来的神仙面前输了赌,就变成一只大公鸡站住山头上打鸣,使得周围的鸡听见后都跟着打起鸣来。

这一鸣起来所有的石头便定在原地都不动了,这些石头也就成就了石棚镇的由来。

由于这些石头的使命又没有完成,菩萨担心这些石头某天又活过来,便留在虎背湾看守着。而因为此处水流湍急。

泸州这座新镇,历史却可追溯到汉朝,让我为你讲述它的前世今生

当地的善男信女便就此修了间小庙以求过往船只一帆风顺、平平安安。然而菩萨都变成了石头,又怎能保一方平安?倒是建国后被国家弄断了些河梁,辟出了航道,才保了一方平安。

千年树木绿青山,顽强生长在此间

方山镇有很多古老的树木,就镇上而言,最老最多的要数黄葛树,它属榕树科。这种树木生长快,不择地,生命力非常顽强,以野生居多,一股都长在石头缝里,然后以自己的力量,慢慢变成石头嵌在树根缝里。像这类上百年的野生榕树在石棚镇的很多地方都能看到。它代表着石棚镇的传统精神:顽强、向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山路崎岖桥来替,百年便民通南北

方山镇水多自然桥就多,但最具有标志性,代表性的桥就是石棚大桥了。

此桥已有上百年历史,据民间相传,此桥是当地一朱姓人户修建,目的是为了方便两岸百姓且通往来。

因为没有名字,一般都称其为石棚大桥,此桥是石棚镇与外界联系的重要交通要道。

百年来,石棚大桥年年被淹,已曾经历了历史上几次著名的特大洪灾:建国前和1966年、199年、1998年。而今仍然巍巍屹立于两岸,默默承载着方山镇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泸州这座新镇,历史却可追溯到汉朝,让我为你讲述它的前世今生

古镇一曲破东风,总有新枝换旧符

正如周杰伦的《东风破》,方山镇还保有历史痕迹的老街和一座记载着方山镇人民为保护家园而奋力抗争的故事的石寨门。

像这样的石寨门石棚镇有四道,分别分布在中心街万年寺(分房后)街口,半边街街尾,镇政府右墙与老街接口处。

但这三道石寨门早已痕迹难寻,唯剩水泥湾这道石寨门还保有当年的痕迹。由于当时棒客(土匪)猖獗,每到傍晚的时候就会关闭这些寨门,到次天清晨再打开。

当这些寨门关上的时候,整个镇子就被封闭起来外敌很难入侵。在那些兵荒马乱的年月,不知道这四道察门内外演绎了多少故事,承担了多少保卫家园的使命。

如今,古老的故事渐渐被人们遗忘,只留下这青色的苔薛以及那斑驳的墙面还保留着过去的痕迹。

今日的方山镇,旧貌换新颜,新农村建设飞速发展,道路越来越好,老镇的记忆保留的同时,又不断注入新鲜血液,相信告别古寨的曾经,将来的方山发展一定会更加辉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