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曾经沧海难为水”真正的意思到底是什么?

甲壳虫1


另类君开讲^_^

此诗句通俗易懂又饱含哲理,所以常常被人以“高大上”的名义搞得云里雾里,另类君斗胆言简意赅的讲述出来,力求人所尽知O(∩_∩)O哈哈~

字面的意思:曾经领略过大海的波涛汹涌,以后见到江河湖泊这种寻常的水域,就没啥感觉了。

学术派通常倒推典故,说作者元稹引用孟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典故,用来加强元稹此诗的意境深远,另类君认为大可不必。

这首诗是悼亡诗,是悼念元稹夫人韦氏的,后半句“除却巫山不是云”大意相当,意思是见识过巫山云雨的风采,再看其他的云彩就没有意思了。

元稹此诗悼念忘妻,意蕴低沉却犹如长号端走,仿佛绵延不绝的水波逆流而上,隽永清澈,虽然字面意思对今人来说有些拗口,不过通篇诗作焕然天成,读起来朗朗上口,让人心神为之一震!

不过年轻的孩纸们领会起来确实会有难度,在这里用一句直白的俗语注释一下吧,“大风大浪都过来了,怎会在小阴沟里翻船?”

就是这么个意思,只是把“小阴沟”换成“平常的水流”就好了……


另类文史


我是老威,我来回答。

“曾经沧海难为水”出自于唐代诗人元稹,全诗内容如下: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全诗的意思

全诗的意思就是,亲爱的呀,自从看到了你片大海,世间上所有的水对于我来数就都不是水了;亲爱的呀,自从看到了你这朵巫山上的云彩,世间上就再也没有云彩能够让我留恋的了(我的心里只有你);就算把我扔到那美女如云的花丛之中,别的姑娘我也懒得看她们一眼了(因为有了你),这是因为,一半的原因是我要修养自己的品德,另一半的原因在于我有了你。

表达的情感

这很明显是表达了对一个姑娘的炽热的爱意,表达的非常优美,也非常地动人,以至于成为了流传千古的佳话、情话。

我曾经看到过一些说法,是元稹写这首诗是为了表达对亡妻的悼念,但是按照全诗的意思来说明显不是这样的。如果只看前面两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或许有这么个意思在里面,但是如果看后面两句,“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就肯定不是写亡妻的了。因为后面两句很明显,他和这个姑娘正在热恋之中,不可能是逝去的妻子。

写作的背景

写作的背景是在唐代,也是我国在文化上最为包容和开放的时代,那个时代的女性也是非常热情而开放的,往往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爱意。


当然,唐代也不像我们现在,有手机可以聊微信,也可以看视频或者去夜场酒吧啥的,没这么多的娱乐活动,基本呆在家里除了绣花之类的就只有读诗了。唐代也出了很多好诗,出现了诗歌流行文化,唐代长安城里的青楼女子都以能够得到李白的一首亲笔诗而自豪,自然也会为她增加许多的价码。当时只要是有命的诗人,在烟花柳巷是非常受欢迎的,经常可以不花钱白吃白喝外加白...呵呵。

诗为谁而做?

作为明星级的诗人,欢迎程度不亚于现在的当红明星。

元稹当时的这首诗迷遍了不知多少少女。自然这首诗也自然是传遍大江南北了。那么这首诗是为谁而做呢?今天已经无从考证了,但可以肯定的是是在追求当时一位当红的青楼女子,如果不当红,那么元稹就不会费这么大力气去追求了,如果不当红,估计元稹也没兴趣去追求了。可惜的是,元稹估计是把人追到手之后,没多久就移情别恋了。

实际上元稹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渣男“。

《西厢记》的原型实际上就是元稹,当然《西厢记》是大团圆的结局,张生和崔莺莺有情人终成眷属,而现实中的张生却是始乱终弃。


老威观史


我们来一起聊聊这个问题吧,这是元稹给大家蒙上的一层面纱,我么会一起来揭开!


公元779年,一个把爱情写的淋漓尽致的渣男,出生在了洛阳。他是北魏鲜卑族的后裔,一个标致得混血儿,他叫元稹。

公元799年,二十岁的元稹被朝廷安排到山西永济当个小官,当时的永济不太平啊,经常有散兵游勇抢掠平民,但是这一切都跟元稹没关系,他优哉游哉的当着小官,没事牵个狗在大街上遛弯。

一天,他遛弯到当地的一个寺庙,看见一群大汉围着一堆百姓,正准备下手抢钱。他本来只是想站在那里看看热闹,但是看着看着,忽然,就在人群中看见了一个美女!很美很美的,美女!

是的,只是在人群中看了你一眼,再也没能忘记你容颜。

不行!我要救她!元稹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冲回县衙,找他的好友搬救兵,要去演一场英雄救美。

现实有时候真的很狗血,元稹一个年轻的小帅哥,带了一队官兵,从天而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驱散了大汉,救了美女。美女也两眼冒着小星星,跟他回了家。

元稹在家里一问,呦呵,这个美女还挺不简单,是个妥妥的富二代,地主家的女儿,出来玩不小心陷入了人群中,幸好得到元稹的搭救。而且,还跟自己有着八竿子打不着的远方亲戚。她叫崔莺莺。

自此,崔莺莺张口一个哥哥,闭口一个哥哥的称呼着元稹,元稹也妹妹前,妹妹后的献殷勤。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接下来的情节发展就很简单了。

哥哥——男朋友——老公。

一个穷屌丝,迎娶了有房有车有存款的白富美。

看着过程很长,但是这都是在一年之间发生的事,因为一年后,元稹就走了,彻底离开了崔莺莺。

公元800年,与崔莺莺相识一年后的元稹上京考试,这次考试,考好了就是仕途一片明媚,考不好就只能继续蜷缩在这个小县城吆五喝六。考试拼的不仅是才学,还有人脉关系。元稹只有与崔莺莺的男女关系,他应该是没有任何希望的。

但是天无绝人之路,当时的大官韦夏卿很欣赏他,但是还到不了为他出头的程度,仅限于看他顺眼而已。元稹也不认识别人啊,就想在韦夏卿这里突破,他知道韦夏卿有个没嫁人的女儿,就展开了迅猛的攻势。

写情诗,送鲜花,天天在闺楼下面转悠,就为了吸引韦丛的注意。

待字闺中的纯情少女韦丛,怎敌得过花丛老手元稹的套路轰炸。没过一段时间就倾心于这个混血渣男了。接下来,元稹不知道使用了什么招式,竟然让朝廷大员韦夏卿答应把女儿嫁给他这个穷酸小官。

于是,京城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很多人根本不能理解的婚礼,元稹就是其中的男主角,这个声称自己单身的男主角。

至于崔莺莺,早就被在洞房之中的元稹忘到了十万八千里之外。

多年之后,元稹又想起了崔莺莺,可能觉得有些对不起她,便写了一本书《我的初恋》,学名《莺莺传》。在这本书里,他叫张生,崔莺莺就叫崔莺莺。在这本书里,他为自己始乱终弃找到了一个合适的理由。

他说,莺莺是天下之"尤物",认为自己"德不足以胜妖孽",只好割爱。

这个理由实在是让我捉摸不透。

元稹与韦丛的婚姻就是活脱脱的政治的产物,是元稹为了上位才费尽千辛万苦迎娶了这个妻子。

但是两人却恩爱的异常,这可能是渣男元稹这辈子作为丈夫最称职的时候。他下班就回家,从不在外应酬,不看一眼外面的莺莺燕燕,甜言蜜语只说给妻子听,还抢着帮妻子做家务。韦丛虽然出身富贵,但却对元稹微薄的俸禄毫无怨言,每天过着清苦的生活,洗衣做饭,相夫教子,两人如胶似漆,真是一对恩爱的神仙眷侣。

很快,元稹就在老岳父的隐蔽下,连升几级, 三十一岁的元稹已升任监察御史,幸福美好的日子马上就要开始了。

但是老天总是那么的残忍,809年,韦丛因病去世,年仅二十七岁。这个时候,正是元稹刚刚升任的时候,眼看着生活马上变好了,妻子撒手离去,元稹痛不欲生,伤心欲绝,写下了三首《遣悲怀》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昔日戏言身后事,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常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这三首诗,可谓是:字字真挚,声与泪俱。

很难想象出元稹写这三首诗会是怎样伤心欲绝的状态。可能是某个晚上,泪流满面的元稹看着妻子的遗物,抱头痛哭,涕泗横流,狼狈不堪,着实可怜。但是仔细查阅了以下元稹的生平纪事,让我知道了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809年三月,也就是韦丛病重时期(韦丛七月去世)。元稹作为监察御史,公干出差到蜀地。

他到蜀地第一件事不是去察看官员,而是直奔当时才名艳名冠绝一时的薛涛而去。

两人在梓州相会,一见面就摩擦出了激情的火花。

就连薛涛这个四十二岁的风月老手,都敌不过三十一岁元渣男的风骚攻势。来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出轨姐弟恋。

他们两个,马上就

双栖绿池上,朝暮共飞还。

更忙将趋日,同心莲叶间。

(薛涛《池上双鸟》)

两人每天不分你我,朝朝暮暮都缠绵在一起,元稹回京之前,薛涛竟然陷得不能自拔,还写了一首《送友人》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可恨的是,家中妻子病重的元稹,竟然还回赠了薛涛一首

寄赠薛涛

锦江滑腻峨嵋秀,幻出文君与薛涛。

言语巧偷鹦鹉舌,文章分得凤凰毛。

纷纷词客多停笔,个个公侯欲梦刀。

别后相思隔烟水,菖蒲花发五云高。

这种渣男,世所罕见!

元稹与薛涛缠绵没几个月,元稹就被调离四川,回去洛阳。从此,再也没跟薛涛见过面。

这段感情中,薛涛是可怜的,元稹走后薛涛极为思念元稹。这个风月了一辈子的女子,深深地陷了进去,不能自拔,这可能是她唯一动心的的一次。她每天给元稹写情诗,还手工做了流传千古的“薛涛笺”。但是什么笺,什么诗都没有得到元稹的回复。她知道自己是一个风尘女子,跟元稹在一起只会影响他的仕途,于是,她留下了一首《春望词》毅然遁入空门。

花开不同赏,花落不同悲。

欲问相思处,花开花落时。

揽草结同心,将以遗知音。

春愁正断绝,春鸟复哀吟。

风花日将老,佳期犹渺渺。

不结同心人,空结同心草。

那堪花满枝,翻作两相思。

玉箸垂朝镜,春风知不知。

你以为元稹的渣男生涯就这样结束了,不,这些还不足以让他“渣”一千年。

元稹离开薛涛之后,韦丛去世,但就在他的守制期间,竟然又纳了一个小妾,叫安仙嫔,安仙嫔跟了元稹三年,同样因病去世,中年又丧妻,这个渣男,有时候又那么让人心疼。

但,很快,他又娶了第三任妻子,裴淑。这个妻子陪伴了元稹一生,直到元稹去世之后,她才去世。

裴淑也是名门女子,大家闺秀。但是她跟元稹的爱情,却不像韦丛一样甜蜜。自从裴淑嫁给元稹之后,元稹就开始了频繁调动的生活,往往很长时间见不到一次面,见面也很快就会分别,她独守空闺,十分苦寂。元稹写诗安慰她说:

穷冬到乡国,正岁别京华。

自恨风尘眼,常看远地花。

碧幢还照曜,红粉莫咨嗟。

嫁得浮云婿,相随即是家。

但是诗写得再好,还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元稹的渣男本性再次暴露了。

在元稹任浙东观察使时,遇到了与薛涛同是唐朝四大女诗人之一的刘采春。刘采春不仅会写诗,歌还唱的特别好,她的歌声名动江南。元稹当时作为有妇之夫,遇到了已经有丈夫的少妇刘采春,一如既往,元稹轻轻松松就赢得了刘采春芳心,他写道

赠刘采春

新妆巧样画双蛾,谩里常州透额罗。

正面偷匀光滑笏,缓行轻踏破纹波。

言辞雅措风流足,举止低回秀媚多。

更有恼人肠断处,选词能唱望夫歌。

不知道元稹有什么魅力,刘采春也被他迷得神魂颠倒,竟毅然决然离开了自己的丈夫,要跟元稹生活在一起。殊不知,几年后,元稹调离江南,也像抛弃薛涛一样,丢下了刘采春。

而刘采春的选择,却不是遁入空门。她为了元稹,离开了疼爱自己的丈夫,离开了本来甜蜜的,无忧无虑的生活,最后却换来了无情的抛弃。她觉得世上已经没有什么值得她留恋的了,在当时那个封建的时代,她也再没有颜面活在这个世上。

元稹走后,刘采春投河而死。

崔莺莺,韦丛,薛涛,安仙嫔,裴淑,刘采春。与这六个女人的爱恨纠缠贯穿了元稹的一生。

很难想象得出,悼亡诗写的让人声泪俱下的一个诗人,居然是如此的渣男一个。

陈寅恪先生的一句话我觉得是对元稹最贴切的评价:

“然则微之乘此社会不同之道德标准及习俗并存杂用之时,自私自利。综其一生行迹,巧宦固不待言,而巧婚尤为可恶也。岂其多情哉?实多诈而已矣”。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这个渣男,用这两句诗,渣了一千年。


每天读诗词


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从全诗来说,断章取义不能体会诗的意境和作者写诗的目的,毛主席曾说过“诗言志”,就是这个意思的。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巧比曲喻:用水、用云、用花比人。曲折委婉,含而不露,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曾经沧海难为水”,暗喻,是从孟子“观于海者难为水”《孟子·尽心篇》脱化而来的。

曾经观看过茫茫的大海,对那小小的细流,是不会看在眼里的。意境雄浑深远。

“除却巫山不是云”,是宋玉《高唐赋》里“巫山云雨”的典故。除了巫山上的彩云,其他所有的云彩,都不足观。

妙用“朝云”典故,比心爱女子,除此女子,纵有倾城国色、绝代佳人,也不能打动他的心。感情炽热,又含蓄蕴藉。

取次花丛懒回顾,是用花比人。半缘修道半缘君,揭开谜底,看破红尘,余生修道。比喻,曲折地表情,层层递进,结句画龙点睛,审美价值极高。

诗人运用“索物以托情”的比兴手法,“沧海”、“巫山”,是世间至大至美的形象,诗人引以为喻,从字面上看是说经历过“沧海”、“巫山”,对别处的水和云就难以看上眼了。

“难为水”、“不是云”,情语也。“难为”“不是”,夸张,隐喻他们夫妻之间的感情有如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其深广和美好是世间无与伦比的,因而除爱妻之外,再没有能使他更美好的!


百花亭雜談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是相接的两句,单拿出一句都不能表达作者的感情。本身就是上下呼应的两句话。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出自唐代是人元稹的《离思五首.其四》而元稹的这句诗词是从《孟子.尽心》篇中的"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演化而来的。"沧海""巫山"是世间大美的象征。沧海者,无比宽广,因而使别处的水相形见绌。巫山者,有云朝峰而来,俯视长江。

元稹以"沧海""巫山"为引喻,从字面上来看说的是经历过"沧海""巫山"之后,对于别处的山水就看不上眼了,此时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实际上是元稹用于隐喻夫妻之间的感情有沧海和巫山一样深浓。感情的美好是世界其他东西所代替不了的。除了他的妻子,他是不会在喜欢其他的女子。"难为水""不是云"好比情话一样。这首诗词主要是表达了元稹对妻子的爱与感情。把与自己与妻子之间的感情用至博至大的形容词变现出来,的确是世间少有。



而且这首诗词主要也是诗人元稹表达对亡妻的怀念以及爱之深痛之切。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支持一下。


方圆论坛


曾经沧海难为水”,这句话的意思是:曾经到过沧海,看到别处的河流也就不足为顾了。以后多用于比喻对爱情的忠诚,说明非伊莫属、爱不另与。

“曾经沧海难为水”出自元稹《遣悲怀》

离 思 五 首

——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

半缘修道半缘君。

这是元稹为悼念亡妻韦丛之作。诗人用“索物以托情”的比兴手法,以精练的词句,赞颂了他们夫妻之间的恩爱,表达了他对韦丛的忠贞与怀念之情。

“难为水”、“不是云”,这是元稹对妻子的偏爱之词,但象他们那样的夫妻感情,也确乎是很少有的。元稹在《遣悲怀》诗中有生动描述。因而第三句说自己信步经过“花丛”,懒于顾视,表示他对女色绝无眷恋之心了。

诗的首二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从《孟子尽心》篇“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变化而来的。


D东哥


曾经沧海难为水,出自唐代诗人元稹的《离思五首.其四》。

全诗为: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曾经沧海难为水,是引用了《孟子》中的典故:“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千百年来,作为一首经典的爱情诗,被人不断吟诵;千百年来,因为元稹和多名女性的情爱关系,被人称为渣男。

然而,一个渣男诗人的一句爱情诗,如何能被后世后人不厌其烦的引用,以致成为也许是被人引用最多最广泛的一句唐诗呢?

如钱钟书《围城》把“婚姻”形容成海。

"谁?孙小姐?我看你关心她得很,是不是看中了她?哈哈,我来介绍。""胡闹胡闹!我要结婚呢,早结婚了。唉,'曾经沧海难为水'!"鸿渐笑道:"谁教你眼光那样高的。孙小姐很好,我跟她一道来,可以担保得了她的脾气--""我要结婚呢,早结婚了,"仿佛开留声机时,针在唱片上碰到障碍,三番四复地说一句话。

如矛盾《子夜》把五卅运动形容成“海”。

我是亲身参加了五年前有名的五卅运动的,那时——嗳,‘The world is world,and man is man!’嗳——那时候,那时候,群众整天占据了南京路!那才可称为示威运动!然而今天,只是冲过!‘曾经沧海难为水’,我老实是觉得今天的示威运动太乏!”

试想钱钟书矛盾这样的大文豪,在作品中把这句诗信手拈来,显然不能说元稹的诗仅仅是悼念女性。吾国历代诗词大家的作品能流传千古,一定是触到了人们的痛点,引发了人们的思索——也许元稹当初写作这首诗的初衷是悼念亡妻韦丛。

但是,诗言志,歌咏言。

吾国诗词作者都善用典故,这句诗直接引用《孟子》中的典故,可见其的弦外之音除了悼念亡妻,是抒发其个人的志向抱负。

因为元稹不但在男女关系上几多坎坷,在经济仕途上也是命运多舛,乃至在悼念亡妻诗中,触景生情,由一己小我之情感,升华为人生之哲理,以致后人读了这首诗,感叹世间万事的虚妄,常常情不自禁的引用这句诗,或解嘲或打诨或自慰,劝人不要囿于眼前的困境,要放眼未来。

就如朱熹在其《孟子集注》所作的注释:“所见既大,则其小者不足观也。”——大意就是见识领略过沧海即大风大浪以后,其他的微水波澜都称不上水了。

因此笔者以为“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句诗的真正意思,是形容经历过大起大落、悲欢离合的人,是不会困顿于眼前的逆境自暴自弃。

这也许是这首诗千百年来被人们传颂,用以激励人生,坚持奋斗的缘故吧。


白话石说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两句诗,十四个音节,千百年来击中太多人的心。纵观唐代诗人元稹的创作生涯,“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两句已经是他的艺术巅峰。如果没有极深的真情实感,断然不会有这样的穿透人心。

这两句诗出自元稹的《离思五首·其四》,全诗如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因为太过有名,千百年来广为传颂。

但问题是,它到底是写给谁的?有人说是写给妻子韦丛,也有人说是写给初恋崔莺莺。真相,到底是什么?

一切都要从元稹22岁那年说起。那年元稹见到17岁的表妹崔莺莺后,动了心了,赤裸裸的表白情诗一首接一首,但漂亮聪明的崔莺莺,就是默不作声。

实在没办法了,元稹于是干脆一哭二闹三上吊,放了个绝食一周的大招——决心如此之大,女孩子哪能受得了这样的攻势?

崔莺莺终于回复了一首约会诗:“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一开始还半推半就,但因为有丫鬟红娘的牵线搭桥,两个人很快把该办的事都办了。

这桩不伦之恋是来得如此艰难,所以也就不难想象两人当时海誓山盟、死去活来的情形。正因为来之不易,元稹对这份爱,也就极为珍视。

然而,崔莺莺的家庭并非官宦之家。

对唐朝文人而言,科举功名才是他们一生中最大的事。再加上当时文人士子都有和高门大户联姻的风气,

元稹最终忍痛割爱,另攀高枝,娶了权贵之女韦丛。

抛弃挚爱是残忍的,对于自己而言,同样痛苦不堪。崔莺莺后来自认眼瞎另嫁他人,元稹竟然还以表哥身份去主动相认,结果可想而知,扎实地吃了碗闭门羹。

时光远去,久久难以释怀的元稹把所有的情感都聚集在笔头,写成了足以使他文名不朽的作品——《莺莺传》。想都不用想,如果没有长时期缱绻难忘的情怀,元稹不可能写出这么有感染力的作品,毕竟它还是著名戏剧——《西厢记》的前身。

元稹对崔莺莺始终旧情难忘是真,那么他对韦丛呢?

虽然是为了升官发财而娶韦丛,但不能说元稹对韦丛没有感情。官二代韦丛本来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嫁给元稹之后,虽然每天缝衣下厨,清茶淡饭,但从无怨言。

所以,元稹也是各种写诗来秀两人的恩爱,其中就包含了著名的《遣悲怀三首》。据统计,他有可能是古人中写诗给妻子最多的一位,而且还经典名句频出,比如:

“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又比如:“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我们明显看到,元稹最高水平的爱情婚姻诗,几乎都是与崔莺莺和韦丛有关。

对崔莺莺念念不忘,于是有传世的《莺莺传》。对韦丛情意深重,于是有不朽的《遣悲怀》。所以,干嘛分得那么清?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我宁愿相信元稹在吟诵诗句时,脑海既想起了亡妻韦丛,也闪过了初恋崔莺莺的样子。

女人要求男人专一到老没错,但现实,却常常事与愿违。

如果所有男人都可以把前任忘得一干二净,那么这世上,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挣扎纠葛与分分合合。

你说呢?


舍爷说历史


【如何解读“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古来歌颂爱情忠贞的美好诗句之一,出自唐代诗人元稹的七绝《离思五首》其四,全诗如下: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离思五首》是诗人元稹追悼亡妻韦丛所作。韦丛(783年-809年),韦夏卿之女,贤惠端庄、通晓诗文。韦夏卿时任太子少保,因欣赏元稹的才华,相信他将来有好前程,于贞元十八年(802年),将女儿韦丛下嫁元稹。韦丛二十岁时嫁给元稹。虽然家中一直贫困,但是夫妻恩爱,感情甚笃。韦丛先后为元稹生下了五子一女,元和四年(809年)因病去世,年仅二十七岁。韦丛去世当年,三十一岁的元稹升任监察御史。一起熬过了困难的生活,在生活转机之时,爱妻去世,元稹的悲痛可想而知。韦丛下葬之时,元稹写了《遣悲怀三首》悼念亡妻,《离思五首》是后来元稹追悼韦丛所作。

元稹以上这首绝句,有着巧妙的譬喻,而且抒情意味浓厚,虽然言情但是并不落入俗套,有着悲壮情感但却并不低沉,由此,也被后人认为创造了唐人悼亡绝句中的绝胜境界。

前两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其中,“曾经沧海难为水”,化用了《孟子.·尽心》篇中“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难为言”的语句,“除却巫山不是云”,用的是宋玉(高唐赋》中巫山之云为神女所化的典故:“朝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上”。意思很明了:曾经见过沧海的壮观,则别处的水就无需再看了,因为再好也不会好过沧海;而如果看过了巫山,就无需再看别处的云彩了,因为那些根本无法与之相比。也就是说,他们夫妻之间的感情犹如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是世间无与伦比的,因而除爱妻之外,再没有能使自己动情的女子了。此两句其原意本在表对曾经热恋之人的赞美与追怀,本已是高华的丽词绮语,但在流传的过程中,在历代读者的审美再创造中,却获得了关于人生的某种遭逢与境界的普遍意义,更成义有多解的千古名句。

后两句“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进一步说,他总在花丛中懒得回头看,这缘由,一半是因为修道人的清心寡欲,一半是因为曾经拥有过的你。这里的“花丛”也被很多学者解释为“世间的美丽女子”。

元稹则是唐朝一位名副其实的风流才子。说才子,他十五岁明经及第,后来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之一。其长篇叙事诗《连昌宫词》与白居易的《长恨歌》差可比美,世称“元白”。宫人常诵其诗,称为“元才子”。论风流,他年轻时游山西蒲州普救寺,作传奇《莺莺传》, 托名张生写自己的艳遇,为后世《西厢记》之张本,成为家喻户晓之故事。娶韦丛为妻之后,在以监察御史出使剑南东川时,与女诗人薛涛有情,在韦丛去世不足一年与薛涛开始了一段姐弟恋(薛涛大他十一岁),之后又极为欣赏江南歌妓刘采春,关系暖昧,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五代后蜀韦縠选唐诗为《才调集》,自序其选诗标准为“韵高而桂魄争光,词丽而春色斗美”,他选元稹的艳情诗与悼亡诗多达五十九首,其中包括《离思五首》。国学大师陈寅恪在《元白诗笺证稿》一书中,认为此诗是眷恋追忆“双文”(即元稹《莺莺传》中之莺莺)之作,所谓“又微之自言眷念双文之意,形之于诗者……”。如果属实,始乱终弃而复作如此缠绵悱恻之好诗,那元稹就真是薄行与薄幸但良心尚未完全泯灭之才人了!


游通天下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看过大海以后再看其他的水,都不是水了。

出自唐朝诗人元稹的《离思五首》中的第四首。

多说一些吧,我们先看下这首诗。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这里面牵扯到两个典故,、

“沧海水”出于《孟子·尽心》

“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巫山云出自宋玉《高唐赋》序云:

“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以上两句用沧海水和巫山云来形容爱得至深,说句白话,我的心里只有她。

后两句意思是在美女如云的地方都懒得看一眼,因为你我已经心灰意冷。

这首诗是元稹所有诗中最广为人知的一首。但元稹为何而作确有不同的看法,第一种说法是此诗是回忆蒲城之恋,而诗中“半缘修道半缘君”的“君”指的就是双文。陈寅恪先生就是这种看法,它在《元白诗笺证稿》中说:

“微之自言眷念双文之意,形之于诗者”

还有种说法是悼念亡妻所作,君指的是他的亡妻“韦丛”,宋人的《全唐诗话》就是这样说的

公先娶京兆韦氏,字蕙丛。韦逝,为诗悼之曰:“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这里我们要需要介绍下元稹这个人

元稹生逢乱世,幼年丧夫,家中一贫如洗但祖辈藏书比较多加上他天赋极高,15岁就在长安应试明经科及第。与白居易成了同事,与白居易关系极好,曾在诗中以夫妻相称,并称“元白”,他死了以后,白居易也极度伤心,曾写诗悼念。元稹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人和代表作家之一,他写作新乐府诗早于白居易。其乐府诗现存四卷,五十余首。他的传奇小说《莺莺传》是唐传奇中的优秀之作,对后世说唱文学影响较大。

摘录一段

元稹还是著名的爱情诗人。贞元十五年(799)冬,21岁的元稹寓居蒲州(今山西永济),与其母系远亲崔姓之少女名“双文”者(即后来传奇小说《莺莺传》中的崔莺莺)恋爱。然而贞元十九年在长安入秘书省任校书郎后,与太子宾客韦夏卿之女韦丛(成之)结婚,蒲城女子遂被抛弃。婚后六载,韦丛病故。不到两年,纳妾安氏。后又续娶裴淑(柔之)。他以自己的爱情和婚姻体验,写作了一些爱情诗和悼亡诗,现存八十余首。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云:“微之自编诗集,以悼亡诗与艳诗分归两类。其悼亡诗即为元配韦丛而作。其艳诗则多为其少日之情人所谓崔莺莺者而作。微之以绝代之才华,抒写男女生死离别悲欢之情感,其哀艳缠绵,不仅在唐人诗中不可多见,而影响及于后来之文学者尤巨”(第四章《艳诗及悼亡诗》)。的确,在元稹以前,中国正统文人的诗歌较少写自己的爱情。爱情诗往往出自民歌,如《诗经》的“风”诗,两汉、南北朝的乐府民歌。在唐代,元稹是李商隐之前唯一一位大量写作爱情诗的诗人,也是唐代唯一一位既大胆写自己的恋爱生活,又写夫妻爱情及悼亡之情的诗人。然而后人对其爱情、婚姻生活与其爱情作品的关系问题,也多有批评。

无论为谁而作已经不重要了,这句话的确被很多引用,而且不止用于描写爱情,从上面可以看出来元稹是个比较多情的人,而且用现在的词来说比较“渣”,不过诗写的还是不错的。

下面摘录《离思》里的其他几首,供大家考证吧

自爱残妆晓镜中,环钗谩篸绿云丛。须臾日射胭脂颊,一朵红酥旋欲融。
山泉散漫绕阶流,万树桃花映小楼,闲读道书慵未起,水晶帘下看梳头。
红罗着压逐时新,杏子花纱嫩麴尘。第一莫嫌才地弱,些些纰缦最宜人。
寻常百种花齐发,偏摘梨花与白人。今日江头两三树,可怜枝叶度残春。

再摘录几段名人写的文章里引用这句话的片段,以供参考

川嫦见这人容貌平常,第一个不可理喻的感觉便是放心。第二个感觉便是嗔怪她的情人如此没有眼光,曾经沧海难为水,怎么选了这么一个次等角色,对于前头的人是一种侮辱。

——张海玲《花凋》

(这里用来形容川嫦这个女人长得一般,对她情人的前任是侮辱,说明她情人的前任不是“海”)

"谁?孙小姐?我看你关心她得很,是不是看中了她?哈哈,我来介绍。"
"胡闹胡闹!我要结婚呢,早结婚了。唉,'曾经沧海难为水'!"
鸿渐笑道:"谁教你眼光那样高的。孙小姐很好,我跟她一道来,可以担保得了她的脾气--"
"我要结婚呢,早结婚了,"仿佛开留声机时,针在唱片上碰到障碍,三番四复地说一句话。

——钱钟书《围城》

(这里把“婚姻”形容成海,有了婚姻不能再看水了)

我是亲身参加了五年前有名的五卅运动的,那时——嗳,‘The world is world,and man is man!’嗳——那时候,那时候,群众整天占据了南京路!那才可称为示威运动!然而今天,只是冲过!‘曾经沧海难为水’,我老实是觉得今天的示威运动太乏!”

——矛盾《子夜》

(这里把五卅运动形容成“海”,其他运动就是都是水了)

最后,希望对我的回答满意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