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 為什麼他會看到文字在“跳舞”


為什麼他會看到文字在“跳舞”


為什麼他會看到文字在“跳舞”


在電影《地球上的星星》中有一個有意思的片段(圖1),影片中的小男孩叫做Ishaan,在他人眼中,Ishaan除了比較淘氣外,與其他人並無差別。一天,當老師讓他在課堂上念英文句子時,他支支吾吾了半天也無法念出一個字,最後戰戰兢兢地說:“文字在跳舞”。這個回答換來了同學們的嘲笑、老師的不解與憤怒。大家都認為,這又是Ishaan故意搗亂。但實際上,Ishann並沒有說謊,他確實看到了 “文字在跳舞”。

通過圖2,我們可以靜態地感受一下什麼是“文字在跳舞”:旋轉、疊加、錯位……

為什麼他會看到文字在“跳舞”

圖2 閱讀障礙者看到的文字

“生病"了?

實際上,影片中的Ishaan患有一種識別和閱讀文字的特殊疾病:閱讀障礙。臨床上,閱讀障礙分為獲得性閱讀障礙和發展性閱讀障礙。發展性閱讀障礙( developmental dyslexia,DD)是一種起源於神經生物學的學習障礙,通常表現為詞彙識別的準確和/或流暢會出現困難,以及拼寫和解碼能力較差。儘管他們擁有正常的智力和充足的受教育機會,也沒有可見的器質性損傷和視聽缺陷,但其閱讀成績顯著差於同齡人[1]。

有時候,有閱讀障礙的孩子往往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不會讀和寫,但他們可能會採用一些方式逃避這個問題。比如電影中的Ishaan在一遇到讀寫任務時,就會表現得很調皮,所以在所有人看來,他不過是一個又笨又淘氣的孩子。但這樣會給他的成長帶來更大的傷害,比如,更差的學業成績、糟糕的師生或同學關係等。同時,因為在閱讀上的受挫,這類兒童的自尊也會受到影響,甚至有些兒童會產生輕微至中度的抑鬱[2]。

他們具體會有什麼表現呢?包括:經常寫錯字、搞混音近或形近的字、學習偏旁部首困難、閱讀時多讀或漏讀字、讀錯行或漏行、閱讀和抄寫的速度都很慢、聽寫成績很差、書寫時難以掌握文字的空間距離、完成讀寫作業容易疲勞……

說到這兒,可能有人已經聯想到自己身邊的一些人,那它的發生率有多高呢?研究發現,在國外,閱讀障礙發生率約為5%-18%[3]。在國內,根據不同的篩查方法,分別為4.55%和7.96%[4]。但是,在電子信息時代的今天,閱讀障礙發生比例在我國有大幅度上升的趨勢。近期一項大樣本的調查發現,在一些地區,漢語閱讀困難兒童的比例甚至超過了30%[5]。可以說,閱讀困難已經成為危害我國兒童健康成長的一個巨大“絆腳石”。

為什麼會“生病”?

正如感冒發燒有多種多樣的原因一樣,閱讀障礙也被認為可能是由多方面的加工缺陷引起。

01 語音加工缺陷

有些閱讀障礙者加工語音的能力比較差,在語音的表徵、存儲和/或提取上存在困難,所以他們無法像多數人一樣正常閱讀[6]。例如有些兒童無法辨別音節/BA/和/GA/,或者在“bait”和“gait”的押韻判斷任務中表現很差,或者不能辨別漢語的聲母、韻母以及聲調。可想而知,當基礎的語音加工存在問題時,匹配字形與語音等更難的任務又如何能完成?目前,大量研究表明語音加工缺陷是拼音文字系統的核心缺陷。

為什麼他會看到文字在“跳舞”

圖3 來源網頁:http://image.baidu.com/search/index?tn=baiduimage&ps=1&ct=201326592&lm=-1&cl=2&nc=1&ie=utf-8&word=聽覺加工

02視覺大細胞通路缺陷

有些閱讀障礙者在閱讀或寫字時會用相似的字母或詞替代看到的字母或詞,比如用“b”代替“d”,這類缺陷被認為可能與視覺加工不足有關。Livingstone等人提出了視覺大細胞通路缺陷理論,認為視覺大細胞通路的損傷可能是閱讀障礙的原因[7]。如下圖所示,大細胞通路是視覺系統的通路之一,由於該通路的視覺信息在皮層上沿著背側通路投射至大腦皮層的視覺運動區(MT區)、後頂葉皮層等[8],所以又將其稱作“大細胞-背側通路”。

為什麼他會看到文字在“跳舞”

圖4 視覺系統的大細胞通路和小細胞通路

來源網頁:http://camelot.mssm.edu/~ygyu/constructingvisualimage.html

漢字是一種獨立的文字系統,在字形構造方面更加複雜,對視覺加工技能要求非常高。另外,漢字沒有明確的形-音對應規則,無法像拼音文字一樣進行拼讀。因此,視覺加工方面的研究對漢語閱讀障礙的診斷與矯治顯得尤為重要。有研究採用光柵運動方向和一致性運動考察漢語閱讀障礙兒童的視覺運動加工能力(圖5),從行為和神經機制上一致地揭示了閱讀障礙兒童的視覺辨別能力或視覺敏感度更差,表明漢語閱讀障礙兒童的視覺大細胞通路存在缺陷,這可能是導致他們閱讀困難的原因[9][10]。

為什麼他會看到文字在“跳舞”

圖5 光柵運動方向(左側);一致性運動(右側)


03小腦缺陷理論

此外,還有一種假設認為閱讀障礙者的小腦功能失調,引起了自動化缺陷或運動能力的不足,進而影響了形-音對應或書寫能力,最終導致兒童閱讀能力低下[11]。正常閱讀者在閱讀時,看到字的字形會很快想到匹配的字音,而且這種能力最後會達到自動化的水平,但是小腦有缺陷的閱讀障礙者不具備這種能力。而且,書寫是漢字習得的特有方式。在小學早期階段,文字的習得很多時候是通過重複書寫獲得,而小腦也是書寫能力的重要神經基礎。對漢語閱讀障礙的研究也發現,閱讀障礙兒童的小腦左側在功能與結構上存在異常[12][13]。

以上介紹的只是造成閱讀障礙的部分原因,還有其它的原因,比如快速聽覺加工缺陷(對快速呈現的聽覺信息的感知和辨別能力差)、正字法加工缺陷(無法理解字的形成規則,區分真字和假字有困難)、語素加工缺陷(無法理解“紅花”裡的“紅”是什麼意思)以及快速命名加工缺陷(快速而準確命名熟悉項目的能力差,比如圖片或數字)等,在理解閱讀障礙者的成因上,我們需要從更多元的角度出發。

如何診斷?

在不同的國家,診斷的方法存在一定的差別。比如,美國一般會採用Woodcock單詞識別測驗考察兒童的閱讀水平,當兒童的成績低於或等於百分位數30或25,且採用其它測驗排除了智力、注意力以及視聽器質性等缺陷後,便認為兒童有閱讀困難。除此之外,一般還會考察和家庭、老師有關的信息,比如家族中是否有閱讀障礙者、老師對該兒童的閱讀成績評定等。

國內目前尚無較一致的診斷標準,多數診斷一般會採用識字量測驗、智力測驗、注意力行為測驗等。首先在識字量測驗中,當兒童的識字量成績低於同年級2個年級或1.5個標準差時被認為有閱讀困難。其次,通過智力測驗、注意力測驗以及視聽測驗等排除其它因素的影響。但國內的診斷對於閱讀障礙者的其它信息瞭解甚少,比如家庭情況和學校情況,這一點可能與閱讀障礙的普及不足有關。

在國內,不同研究會採用不同的識字量測驗,因此,診斷標準可能會有差異。比如,在確定當前年級兒童預期的詞彙成績上,有兩種方法,第一種是Stevenson準則,即當前年級75%的項目數加上之前年級的所有項目數;第二種是國內常用的過級準則,即當前年級60%的項目數加上之前年級的所有項目數[5]。

對症下藥,循序漸進

當一個孩子被診斷為閱讀障礙,是否意味著他沒有一個美好的未來呢?當然不是!許多著名的人,比如達芬奇,愛迪生,愛因斯坦,丘吉爾等都是閱讀障礙,而這絲毫不影響他們改變世界。但如果對之不管不顧,任其隨意發展肯定是不行的,那什麼樣的訓練可以改善他們的閱讀能力呢?

為什麼他會看到文字在“跳舞”

圖6 發展性閱讀障礙名人錄

來源網頁:https://baike.baidu.com/item/阿爾伯特·愛因斯坦/127535?fr=aladdin; https://baike.baidu.com/item/達·芬奇/75724?fr=aladdin; https://baike.baidu.com/item/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1251830?fr=aladdin; https://baike.baidu.com/item/溫斯頓·丘吉爾/187638?fr=aladdin


01語音訓練

語音加工訓練主要幫助閱讀障礙者提高對文字語音分辨與感知的能力,常用的任務有音位刪除(比如“yang”刪除“g”後,新的拼音如何讀)、音位替代(比如用“ing”替代“tang”中的“ang”,新的拼音如何讀)以及音位計數(比如“liang”中有幾個音位)等。此外,還有與遊戲結合的語音訓練,比如GraphoGame遊戲、2kids學拼音等。在此簡單介紹一下GraphoGame遊戲,遊戲設置了學習階段、遊戲階段、反饋階段和強化階段,每個階段的任務各不相同,比如,在學習階段,兒童主要完成拼音和讀音之間的配對聯想學習;在遊戲階段,兒童在耳機中會聽到一個音節,然後從屏幕呈現的2-7個拼音中,選出相匹配的一個,這個階段設置了許多遊戲,諸如爬樓梯、射擊、打氣球等[14]。

為什麼他會看到文字在“跳舞”

圖7 來源網頁:https://image.baidu.com/search/index?tn=baiduimage&ipn=r&ct=201326592&cl=2&lm=-1&st=-1&fm=result&fr=&sf=1&fmq=1540822585387_R&pv=&ic=0&nc=1&z=&se=1&showtab=0&fb=0&width=&height=&face=0&istype=2&ie=utf-8&word=拼音的訓練

02聽覺加工訓練

通過訓練聽覺加工,閱讀障礙兒童對聲音的感知能力會得到改善,這種改善可能還會遷移到其它任務中,比如語音意識。有研究發現,採用聲調持續時間辨別的訓練不僅可以提高漢語閱讀障礙兒童對非言語材料的聽覺加工能力,而且訓練效應還會遷移到語音意識、閱讀流暢性和詞彙識別中[15]。另外,採用聲音模式辨別的訓練可以有效提高兒童對聲音節奏的感知能力[16]。如圖8所示,將3-5個聲音組成一個有規律的模式,然後給兒童播放一系列的聲音,讓兒童選擇符合規律的聲音模式圖。

為什麼他會看到文字在“跳舞”

圖8 聲音模式辨別實驗圖


03視覺運動加工訓練

無論什麼語言,閱讀的第一步都需要準確快速地對字形進行加工。所以,視覺運動的訓練在國內外都得到了較高的重視。中科院心理所畢鴻燕團隊發現,漢語閱讀障礙兒童經過兩個星期的視覺加工訓練,閱讀相關技能得到了明顯提升,這為漢語閱讀障礙兒童的矯治工作探索出一條途徑[17]。常用來訓練視覺運動加工能力的方法有如下幾種:

一致性運動:如上文的圖5所示,在黑色背景上同時呈現兩個白色運動點陣。其中一個點陣中的點隨機運動,另一個點陣中的一部分點一致性地水平運動,找出有運動方向的點陣;

視覺搜索:呈現100個位置隨機排列的數字(0-9),又快又準地從中依次尋找出所有的1、2、3……9,並畫圈;

視覺動態追蹤:注視動畫中的運動物體,視線追蹤其運動方向,並定位其最後的位置;

視覺靜態追蹤之連線:追蹤線條軌跡,並定位物體位置;

視覺靜態追蹤之迷宮:尋找從迷宮起點到終點的軌跡,並畫出來;

拋接球:重複扔球和接球的行為;

光柵運動方向辨別:中心是由正弦光柵組成的小魚,向左或向右移動,判斷小魚向哪個方向運動。

為什麼他會看到文字在“跳舞”

圖9 視覺加工訓練

04家庭干預

除了學校教育,家庭教育也是兒童成長中很重要的一個環境因素,而且家庭教育早於學校教育。有追蹤研究發現無論孩子學前期的語音能力如何,親子活動比較多的家庭,其孩子在三年級時的閱讀成績都基本正常;而親子活動少的家庭,其孩子早期語音能力落後的話,小學三年級時的閱讀也會落後[18]。可見,家庭的親子互動對閱讀能力的發展是很重要的。

家長作為孩子閱讀的啟蒙人,可以選擇孩子感興趣的書籍,帶領孩子一起閱讀。其次,通過領讀,家長可以較早發現兒童可能存在的不良閱讀習慣,並及時給予糾正。在這個過程中,有些家長可能會認為孩子此時的表現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有所改善,其實不全然,孩子存在異於同齡兒童的表現總是有原因的,在沒找到原因前,家長一定不能輕視“警鐘”的出現。最後,當家長陪同孩子一起閱讀時,還可以注重培養兒童與閱讀相關的一些技能,比如口語表達能力、理解能力等。

為什麼他會看到文字在“跳舞”

圖10 來源網頁:http://image.baidu.com/search/index?tn=baiduimage&ps=1&ct=201326592&lm=-1&cl=2&nc=1&ie=utf-8&word=兒童家庭閱讀


電影中的Ishaan是幸運的,他碰到了Ram Shankar Nikumbh老師。通過老師的各種努力,大家終於意識到了Ishaan是“偏離”正常兒童發展的一顆“星星”。並且,在老師的幫助下,Ishaan的畫畫天賦被發現了,在比賽中得到了大家的認可與讚賞。不過現實也會這麼圓滿麼?

相對於拼音文字而言,漢語的閱讀障礙研究起步較晚,對於文字為何會跳舞以及如何讓舞蹈停下來,還有很多未解的謎。所以,廣大的科研工作者、教師、家長以及我們整個社會都需要提高對閱讀障礙的關注與認識,學習如何幫助他們找回健康的成長之路!

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終有一天,現實也會如電影般圓滿。

參考文獻:

[1] Lyon G R, Shaywitz S E, Shaywitz B A. A Definition of Dyslexia[J]. Annals of Dyslexia, 2003, 53(1):1-14.

[2] Alexander-Passe N. How dyslexic teenagers cope: an investigation of self-esteem, coping and depression[J]. Dyslexia, 2010, 12(4):256-275.

[3] Snowling MJ.Dyslexia [M].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ing, 2000:253.

[4] 張承芬, 張景煥, 殷榮生,等. 關於我國學生漢語閱讀困難的研究[J]. 心理科學, 1996(4):222-226.

[5] Tan L H, Xu M, Chang C Q, et al. China’s language input system in the digital age affects childrena’s reading development[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13, 110(3):1119-23.

[6] Bradley L, Bryant PE. Difficulties in auditory organisation as a possible cause of reading backwardness[J]. Nature, 1978, 271(5647):746-747.

[7] Livingstone M S, Rosen G D, Drislane F W, et al. Physiological and anatomical evidence for a magnocellular defect in developmental dyslexia[J].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1991, 88(18):7943-7947.

[8] JH Maunsell, TA Nealey, DD DePriest. Magnocellular and parvocellular contributions to responses in the middle temporal visual area (MT) of the macaque monkey[J].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1990, 10(10):3323-3334.

[9] Jiu-Ju Wang, Hong-Yan Bi, Li-Qun Gao, et al. The visual magnocellular pathway in Chinese-speaking children with developmental dyslexia[J]. Neuropsychologia, 2010, 48(12):3627.

[10] Qian, Y. & Bi, H. Y. The visual magnocellular deficit in Chinese-speaking children with developmental dyslexia. Front. Psychol, 2014, 5:692.

[11] Nicolson R I, Fawcett A J, Dean P.Developmental dyslexia: the cerebellar deficit hypothesis[J]. Trends in Neurosciences, 2001, 24(9):508-511.

[12] Yang Y H, Yang Y, Chen B G, et al. Anomalous Cerebellar Anatomy in Chinese Children with Dyslexia[J].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2016, 7(7):324.

[13] Yang Y, Bi H Y, Long Z Y, et al. Evidence for cerebellar dysfunction in Chinese children with developmental dyslexia: an fMRI stud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2013, 123(5):300-310.

[14] 李宜遜, 李虹, 德秀齊,等. 遊戲化學習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的實證研究——以GraphoGame拼音遊戲為例[J]. 中國電化教育, 2017(5):95-101.

[15] Zhang M, Xie W, Xu Y, et al. Auditory temporal perceptual learning and transfer in Chinese-speaking children with developmental dyslexia[J]. Research in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2018, 74:146.

[16] Kujala T, Karma K, Ceponiene R, et al. Plastic neural changes and reading improvement caused by audiovisual training in reading-impaired children[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01, 98(18):10509-10514.

[17] Qian Y, Bi H Y. The effect of magnocellular-based visual-motor intervention on Chinese children with developmental dyslexia.[J].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2015, 6:1529.

[18] Pan J, Kong Y, Song S, et al. Socioeconomic status, parent report of children’s early language skills, and late literacy skills: a long term follow-up study among Chinese children[J]. Reading & Writing, 2016, 30(2):1-1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