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2 探村江西吉安|渼陂古村,庐陵文化第一村美名远扬

江西省吉安,赣江中游,有一座被誉为“庐陵文化第一村”的美丽古村落。

它的名字叫渼陂古村。

吉安古时候曾称庐陵,数百年来吉安及周边十几个县市形成的区域性文化称为庐陵文化。在吉安市青原区东南部的富水河畔,面积仅1平方干米的渼陂村落,因为具有庐陵文化的典型特征,被历史学家称为“庐陵文化第一村”。


探村江西吉安|渼陂古村,庐陵文化第一村美名远扬


“漢陂”一词原来是古时候陕西户 县某个湖泊的名字。南宋时期,北方带兵荒马乱连年战祸,户县人家梁仕阶带领本姓家族-路迁来, 见此地山环水绕,风光绝美,便长期定居下来。时日一长,这些游子们思乡心切,遂把这里命名为渼陂村,梁仕阶也被尊为开基之祖。

探村江西吉安|渼陂古村,庐陵文化第一村美名远扬


明朝以后,此地渐渐发展起来,漢胶村民借助水运之利,开始积极从事高贸活动,小村也随着各种贸易活动不断扩大。到了明朝宜德年间,这一 带街道纵横,人口稠康,大小店铺鳞次栉比,往来商贾络绎不绝。清朝光绪年间,美陂古村落处于鼎盛之时,不仅有一百多家店铺,还建起了一片规模宏大的建筑群,形成以梁显哲、梁显召.梁显豪、 梁显吟四兄弟为首的四大商业巨头,当地人称“四大家族”。

探村江西吉安|渼陂古村,庐陵文化第一村美名远扬


20世纪30年代,革命的火种播撒在赣、闽、浙等地,吉安被发展为红色革命根据地,漢陂村一带成为革命先辈们活跃的地方。随着二七会议的召开,中国共产党先后设立了赣西南苏维埃政府和江西省苏维埃政府,四位共和国的将军从这里走出,毛泽东、曾山等老一辈革命家也在此留下了革命足迹。

探村江西吉安|渼陂古村,庐陵文化第一村美名远扬


因为拥有久远厚重的历史、古韵悠然的明清建筑群与鲜明浓烈的红色文化,近年来,渼陂古村已被列人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又被评定为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09年 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

探村江西吉安|渼陂古村,庐陵文化第一村美名远扬


渼陂古村在南宋初建之时,与我国其他地区的大部分传统聚落一样,没有进行任何特定的规划,属于自然发展的古代聚落。经过800多年的更新与扩建,该村一直未受大的波动,始终处于一种比较稳定的发展状态。

探村江西吉安|渼陂古村,庐陵文化第一村美名远扬


从建筑布局来看,古村呈现出“前村后街、村市合一”的格局特点。以“街”为代表的要属始建于明朝的陂头商业街道,这条街道因地制宜,沿着富水河河岸带顺势发展,全长有900多米,现在保存完整的部分有600多米。以“村”为代表的大片民居, 与商业街道联系较少,在空间上也相对独立。从空间形态来看,古村的街巷大体可分为三种,商业干道、巷道和广场。商业街道是由线形街道和商铺所形成的街道空间,主要指陂头街,巷道是由两栋房屋比邻而建时自然形成的夹道,在古村中分布广泛,广场由多栋建筑合围形成相对开阔的公共空间,或者是预留在村内祠堂、书院等处的空地。

探村江西吉安|渼陂古村,庐陵文化第一村美名远扬


渼陂古村现有建筑约583栋,包括明清时期的民居467栋、古祠堂20座、书院4座、牌坊4座、阁楼1座与民国教堂1座。在各类建筑中,最具赣式风格的要属明清民居建筑。此地民居的平面多是以天并为核心的方形平面,大多由一个或一个以上的三合院、四合院相套而成。明清时期,由于赣南地区降水较多,天井下方一般会用青石板砌出一方水池,用于暂时积累雨水。在一些建造年代较晚的民居住宅里,虽然装有陶制排水管,但仍然会留出青石板的位置。因为古村的民居建筑比较高大而且四周封闭,所以狭长的天井空间同时也起到了采光与通风的效果。

探村江西吉安|渼陂古村,庐陵文化第一村美名远扬


古时候,在许多地方的古村落中,村民们都利用自家宅院的外墙向外扩占地盘,相邻住宅会出现隔墙平行或紧贴的状态。但在美陂古村的一些民居中,尤其是部分大户人家的入口位置,会出现适度的退让,创造出一个特有的过渡性空间,体现了梁氏先人“留有余地”的古老教诲。

探村江西吉安|渼陂古村,庐陵文化第一村美名远扬


作为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庐陵文化包括书院文化、宗教文化、农耕文化、手工业文化与商贾文化等多个方面。渼陂古村从地形地势、古街祠堂、 建筑单元、楹联石刻等方面均体现出鲜明的庐陵文化特征。


这座古村处于山水环抱之中,东有芗峰西有象岭,南有瑶山北有富水, 而且村内布有八卦巷道,村边辟有28口水塘环绕而列,可谓布局合理风水极佳。陂头古街商业气息浓厚,现在保存完好的有108家店铺。这里的建筑青砖黛瓦雕梁画栋,尤其是古街中的万寿宫,曾是江西乡村最大的一座万寿宫,在古时曾被称为“小南京”,当时享有“天不夜”、“ 月常明”之盛况。万寿宫正门前的地面上,还筑有一枚铜钱图案,寓有兴旺发达、财源滚滚之意。

探村江西吉安|渼陂古村,庐陵文化第一村美名远扬


永慕堂占地1000多平方米,是古村里的总宗祠,始建于南宋,又于元末被毁, 明朝重建后在清朝进行了扩建。在扩建时,正值慈禧当政,祠堂的飞檐翘角体现出“凤在上,龙在下”的“官帽”式结构。整座祠堂里共有三处官帽式建筑,每个圆圈里铭有字样,如“诗书门第”“斗门阀冠”等。

探村江西吉安|渼陂古村,庐陵文化第一村美名远扬


祠堂的正面还竖有“翰林第”牌。“翰林”为古时的科举之名,渼陂古村一向尊学敬儒崇尚科学。旧时,村子里有一个叫梁家璋的老人, 在考场上屡屡应试,直至69岁方才考取功名, “翰林第”字匾就是为他而立。在祠堂的墙壁上写有“忠、信、笃、敬”四个大字,每个大字均有两人多高,祠堂的石柱上还镂刻着嵌有“永慕”二字的20余副长联,体现出深厚的文化韵味。

探村江西吉安|渼陂古村,庐陵文化第一村美名远扬


除了庐陵文化古迹,美陂古村还保存着许多红色遗址,如红四军军部、二七会议旧址、将军堡、毛泽东与曾山的旧居等。这些珍贵的文化遗迹蕴藏在各个角落, 正体现出美陂古村自身的价值与活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