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8 “傅抱石”和觀眾——都挺好!

公告 | “傅抱石”和觀眾——都挺好!

公告 | “傅抱石”和觀眾——都挺好!

今年元旦

天博推出年度大展

其命維新——傅抱石的藝術世界

依託南京博物院豐富的傅抱石繪畫及文獻收藏

以天津博物館藏品為補充

展現傅抱石繪畫藝術形成、發展、成熟的軌跡

展覽一經展出

廣受觀眾好評

觀眾表示

該展覽精品薈萃

都挺好

展期臨近

依然有觀眾表示

尚未來得及觀展

恐留遺憾

鑑於廣大觀眾的熱情

天博多方協調

原定於3月31日閉展的“其命維新”

展期延長一週

展出至4月7日

還未一飽眼福的觀眾

抓緊最後的機會吧!

另外

因展廳施工

丹心慧眼護國門——天津文物進出境管理成果展

暫時關閉

4月2日——4月7日正常開放

請妥善安排參觀時間!

公告 | “傅抱石”和观众——都挺好!
公告 | “傅抱石”和观众——都挺好!

其命維新——傅抱石的藝術世界

展品賞析(部分)

傅抱石 竹林七賢圖

軸 紙本 設色 64.7×75cm 1940年代 南京博物院藏

公告 | “傅抱石”和观众——都挺好!

傅抱石的歷史人物畫,無論是談詩論道,還是蕉蔭對弈,無論是策杖行吟,還是臨泉聽瀑,人物造型高古超然,氣質安逸清雅,營造出一種曠達疏遠、清新古雅的文化精神世界。

魏晉時期,嵇康、阮籍、劉伶、山濤、向秀、阮咸、王戎常集於山陽竹林之下,對酒當歌,與竹為友、與猿為伴,還有阮琴,隨嘯隨賦,故有“竹林七賢”之稱。

傅抱石曾多次畫《竹林七賢》,或斗方,或立軸。此圖未及題款鈐印,但已經完成。通過與故宮博物院藏其1945年所作《竹林七賢》軸的筆墨風格對比研究,此作應完成於1945年前後。

萬竿幽篁,七賢優遊其間,或談書論文,或撫琴吟唱,或冥神苦思,或閉目養神,姿態各異,神采自存。竹用淡墨,勾畫率意,取清靈秀潤之氣;衣紋疾細線勾勒,遒勁挺拔。在扁方的紙幅上,七人錯落有致,佈局巧妙自然,營造出如此清幽高雅的氣氛,得益於畫家的精心構思。

傅抱石王維《渭城曲》詩意圖

紙本 設色 28.7×39.6cm 1940年代 南京博物院藏

公告 | “傅抱石”和观众——都挺好!

圖繪王維《渭城曲》詩意:“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清晨細雨濛濛,溼潤了大地。客舍周邊,楊柳青青,隨風搖曳。屋舍內,賓主兩人相互敬酒,依依惜別。儘管牛車軋已備,但因朋友之間的真摯感情難以割捨,離愁別緒湧在心頭,始終不能說盡而久久未發。

此幅詩意畫構思綿密,佈局精巧,不僅要表現字面描寫的景象,更要表現出其背後隱含的意境。他擅長以對比的方法突出詩中境界新綠籠罩,醉人心脾,而想到友人一旦西出陽關,便是茫茫戈壁,漫天風沙,兩者比照,怎能不令人增添傷感情緒,而客舍的人物、西去的牛車,一靜一動,含蓄委婉地描繪出行將離別的動人一幕,突出主題。

傅抱石 春到梅花山圖軸

紙本 設色 76×99cm 1960年 南京博物院藏

公告 | “傅抱石”和观众——都挺好!

題識:抱石,一九六〇年寫。鈐印:傅(朱文)、一九六〇(朱文)

1946年,傅抱石定居南京,六朝古都秦淮煙柳的許多勝景都是他筆下常常攝取的景物。梅花山是南京紫金山的一座小山丘,位於中山陵西南、明孝陵正南,因遍植梅花而得名。252年,東吳大帝孫權病故,下葬於鐘山南麓的高崗上,陵寢史稱蔣陵,葬處得名孫陵崗,開啟歷代定都南京的著名帝王或政治家喜愛以鐘山作為陵址的先河。葬於鐘山的帝王級人物不下於10位,但能葬於主位即鐘山主峰或東、中、西峰下的只有葬於梅花山的孫權、葬於明孝陵的朱元璋和安葬在中山陵的孫中山。1944年,汪精衛在日本病逝,運回南京安葬,遂改名梅花山。1946年,國民政府炸燬汪精衛墳,汪氏屍骸在清涼山火化揚灰。汪墓原址建起一座廊亭,定名“觀梅軒”,北面橫額上有孫科手書“放鶴”二字。此後,梅花山內外梅花繁茂,成為南京名勝之一。

傅抱石表現梅花山似乎另有一種深意,近景梅花盛開,松樹青翠,遠景鐘山鬱鬱蔥蔥,山峰的描繪基本採用渲染的方式為之,層層疊疊,沉穩厚重,畫家把紙質的肌理和多層渲染有機結合起來,實而不浮,與前景的紅梅一起共同組成“春天”的氣氛。在這層層渲染的綠色中,他精心留處空白,中山陵點綴其上,十分醒目,解決了密而不塞的問題,頗見畫家的良苦用心。

傅抱石 山行遇雨圖 軸

紙本 設色 181.8×68.7cm 南京博物院藏

公告 | “傅抱石”和观众——都挺好!公告 | “傅抱石”和观众——都挺好!
公告 | “傅抱石”和观众——都挺好!

題識:己丑春分前三日,寫於洪都北郊。新喻傅抱石。鈐印:傅(朱文)、抱石私印(白文)、代山川而言也(朱文)、蹤跡大化(朱文)

傅抱石一變傳統皴法,以散鋒亂筆表現山石的結構,創“抱石皴”。這種皴法以氣取勢,磅礴多姿,自然天成。此幅畫於1949年3月18日,時傅抱石在南昌。淡墨枯筆勾勒山石結構,散鋒皴擦山石肌理,粗頭亂服;近景松樹畫法介於勾針法和破筆點之間,枝幹造型稍顯拘謹,樹林間一高士撐傘行走,點明幽遊主題;最後大筆橫刷雨景,煙雨濛濛,氣象萬千。

傅抱石 仿橋本關雪《石勒問道》圖

紙本 設色 1940年代 南京博物院藏

公告 | “傅抱石”和观众——都挺好!

題識:傅抱石東川寫。

鈐印:傅(朱文)、抱石得心之作(朱文)、蹤跡大化(朱文)

1940年代,傅抱石喜歡將歷史故實圖像化,反覆以高士為題材,如“淵明沽酒”“羲之愛鵝”“竹林七賢”“東山攜妓”“山陰道上”“虎溪三笑”“晉賢酒德”“懷素醉酒”“赤壁舟遊”“西園雅集”等,構成其人物畫的主體。這些高古的題材,在傅抱石筆下成為抒發情感的工具,表達了對古代高人逸士的理解與共鳴,並藉此宣揚他尊崇的中國繪畫民族精神。

《石勒問道圖》描繪了十六國羯族人石勒為統一中原,爭戰前問道於天竺僧佛圖澄的情景,圖式仿自日本橋本關雪,但筆墨純是中國化的、個性化的。傅抱石十分善於把難以言傳、難以把握,甚至不易感受到的微妙氣息準確地表現出來。

公告 | “傅抱石”和观众——都挺好!公告 | “傅抱石”和观众——都挺好!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我們

公告 | “傅抱石”和观众——都挺好!公告 | “傅抱石”和观众——都挺好!

監製:天博黨委副書記 張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