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7 抵禦來自天空的威脅——信息化背景下的反空襲作戰(八)

伊拉克的反空襲作戰基本上實施的是消極防禦,以隱蔽於地下、隱真示假、疏散隱蔽的方式保存實力。在兩伊戰爭期間,伊拉克就修建了許多永久工事和非常堅固的隱蔽設施,僅堅固的地下指揮所和隱蔽部就達幾十個,在海灣戰爭前,伊拉克又對原有的防禦體系進行了完善,進一步提高了抗打擊能力。據稱,伊拉克耗資數十億美元為空軍修建了8個“超級基地”,飛機洞庫與跑道相連接,在主要機場構築了300多個“機窩”,每個“機窩”都能容納1架或者數架飛機。“機窩”頂部有鋼筋混凝土厚1.2米,能扛住重磅炸彈的直接攻擊。薩達姆還耗資7500萬英鎊,在總統府地下12米處構建了一個大型的地下指揮所,電子設備、指揮手段和生活設施齊全,可以全天候實施指揮。薩達姆地下迷宮式的伊拉克國家軍事指揮中心,深度為4.5米,鋼筋混凝土牆厚達2.7米,相當堅固。

抵禦來自天空的威脅——信息化背景下的反空襲作戰(八)

在首都巴格達,建造了可容納4.8萬名士兵的地下工事群體,長時間隱藏的東西應有盡有,可以有效的保存軍事實力。在巴格達的黨、政、軍要害部門,都修建了地下工程,並以地道與總統的地下指揮所相連通。在主要部隊常駐地,構築了40多個地下兵營,每個兵營可以容納1000多人。同時通過數千米的地道,將若干堅固地下指揮所鏈接成一個地下防護網絡。這種分散配置、多點設置、隱蔽偽裝的指揮工程體系,多國部隊很難摧毀。經過長期的國防建設,伊軍為人員、飛機、坦克、火炮、導彈以及指揮所提供了叫好的防護條件。

空襲開始後,薩達姆總統以及各總部領導人全部轉入地下,各戰區部隊儘量開設地下指揮所,戰區部隊在沒有地面防禦任務的情況下,除了少量觀察警戒人員外,全部轉入地下隱蔽,伊拉克藉助堅固的地下防禦工事,有效保存了有生力量,降低了多國部隊的空襲效果,有效減少了損傷。

海灣戰爭中的空襲作戰充分體現了高技術條件下的空襲作戰的特點和規律,特別是空襲作戰成為戰爭的一個獨立階段和樣式,並且成為了達成戰爭目的的重要手段。

抵禦來自天空的威脅——信息化背景下的反空襲作戰(八)

海灣戰爭之前的戰爭,空中作戰力量多作為輔助手段,以支援地面部隊作戰為主要樣式,對戰爭的進程和結局影響力有限,海灣戰爭進行了42天,其中空襲作戰佔了38天,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總共出動了近10萬架次的作戰與支援飛行,日出動量平均保持在2400架次左右,最多時達到了3100架次,共發射288枚“戰斧”式巡航導彈和35枚空射巡航導彈,投擲了8萬餘噸炸彈,其規模之大、時間之長、強度之高均屬少見,而隨後的地面作戰則僅僅持續了4天,二者時間對比將近10比1。

空襲作戰不僅持續時間長,而且廣泛使用了高新武器,大大增強了空襲的強度和效果,給伊防空作戰造成了巨大困難,達成了既定的戰略和戰役目標。這說明現代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多從空襲開始,並連續不斷的實施高強度空襲,空襲作戰貫穿於戰爭的全過程。在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中,空襲作戰作為一種獨立的作戰樣式而出現,並對戰爭的全程起到了重要的影響。

海灣戰爭中,多國部隊廣泛使用C3I系統和各種制導技術裝備,其可靠的效能大大優於伊拉克軍隊的指揮系統。在情報戰上,各種高技術偵察手段為多國部隊提供了適時、可靠、準確的情報,使多國部隊先勝一籌,各種電子制導技術和其他電子技術的廣泛使用,使多國部隊在電子戰上處於一種絕對優勢狀態,掌握了所謂的第四維空間:戰場電磁權。而隱形的飛機和先進的巡航導彈命中率高達98%,防空導彈截擊空中導彈的成功率也很高,從而大大提高了火力突擊的效果,對戰爭進程和結局的影響進一步加大。

抵禦來自天空的威脅——信息化背景下的反空襲作戰(八)

多國部隊在對伊空襲中,廣泛使用多種新型作戰和支援飛機、艦射和空射巡航導彈以及各類電子戰設備,對伊實施電子戰、導彈戰和隱身戰,不僅癱瘓了伊偵察情報系統和防空系統,摧毀了伊多數戰略目標,而且還對伊民眾造成了強大的心理震懾。但是高新武器仍然不是戰爭勝負最具決定性的因素,它需要先進的作戰理論和作戰方法相配合,否則其作用將難以發揮。同時,無論武器和戰法多麼高新,人仍然是戰爭勝負的最終決定因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