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3 唐、明两朝时期的宦官,是受制于皇权还是大权独揽?

唐明两代宦官的专权和残暴在中国历史上是非常有名的,尤其是后者,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宦官手握东西两厂、掌握批红诸权,擅权乱政,几度将君主玩弄于股掌之上,可就在离废立一步之遥时,却总是功败垂成,使其不能步唐代阉人之后尘。这种现象值得人们的注意和思索。

唐明两代虽然都是我国历史上宦官专权为害甚重的朝代,但他们却有所不同,唐代宦官不仅干预朝政,而且可以任意废立乃至杀害皇帝,对皇权造成了严重威胁;明代虽然宦官用事的时间最长,却不能像唐朝宦官那样任意废立皇帝,宦官权力实施还是在皇权的庇佑之下,是处在一种"非法定地位"。所以要比较唐明两代的宦官专权就要知道唐明宦官专权的成因和形式。

唐、明两朝时期的宦官,是受制于皇权还是大权独揽?

影视剧中的专权宦官

唐代的宦官专权

自唐初至玄宗即位之前,宦官在朝廷中没有多大势力,武则天死后动荡的局势,使这种政治格局发生了变化。承继大统的中宗、睿宗皆昏庸儒弱,政权先后被韦后及太平公主掌握,她们不仅操纵朝政、统治黑暗,而且直接危及李隆基的生存。为此李隆基接连发动两次宫廷政变,诛杀太平公主,从而夺取了政权。

在这个过程中,除禁军万骑果毅、葛福顺、陈玄礼,谋士刘幽求、王据等为其两解危难立下了汗马功劳外,一些阉人也由于早期投靠,拼死效力而获得了宠信与重用。如著名宦官高力士,早在玄宗为临淄王时即"倾心奉之,接以恩顾",玄宗为太子后,被授予朝散大夫(从五品下)的官职,日侍左右,成为李隆基集团中的亲信干将。

唐、明两朝时期的宦官,是受制于皇权还是大权独揽?

电影中的高力士形象

公元713年,又因参与消灭太平公主势力,拜银青光禄大夫(从三品)。开元之后,高力士更是青云直上,位极人臣,成为玄宗的左右手。据《旧唐书。高力士传》所记:

"景龙中,玄宗-在藩,力士倾心奉之,接以恩顾。及唐隆平内难,升储位,奏力士内坊,日侍左右,摧授朝散大夫、内给事。先天中,预诛萧、岑等功,超拜银青光禄大夫,行内侍同正员。开元初,加右监门卫将军,知内侍省事。甲":〔天宝)十四载,置内侍省,内侍监两员,秩正三品,以力士、〔袁〕思艺对任之。"

另一宦官杨思励因跟随玄宗诛灭韦氏,成了心腹爪牙,其人颇有臂力,残忍好杀,经常为皇帝统兵打仗,累迁至正三品高官。

而宦官真正掌握大权实在唐德宗时期。自从唐德宗年间定制让宦官掌管禁军之后,宦官"权振朝廷" ,严重侵犯了皇权,皇帝不仅失去了军权,而且基本上丧失了裁断朝中大事的权力,皇帝的生杀予夺尽在宦官之手。如顺宗在位仅一年,因为触犯了宦官们的利益,宦官们便逼迫顺宗退位,而立太子为帝,是为宪宗。《通鉴纪事本末》所载:

"宪宗十五年,上服金丹,多躁怒,左右宦官往往获罪,有死者,人人自危。"春正月,庚子,内常侍陈弘志杀害宪宗于中和殿。”

唐代宦官之所以能够废立皇帝如儿戏,就是因为宦官手中握有兵权,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很重要关系。安史之乱后,地方藩镇林立,强臣悍将兵布天下,这样迫使唐朝政府建立起一支由中央直接控制的、有战斗力的武装———神策军与之抗衡。

唐、明两朝时期的宦官,是受制于皇权还是大权独揽?

唐骑兵俑

神策军的最高统帅是左右神策护军中尉,他们也是整个宦官军事系统的最高首脑,在神策中尉职下,还有中尉副使、中护军、六军辟仗使、威远军使、飞龙使、军器使、弓箭库使、内将军等军职,大小宦官头目分别把持着各个军事部门,掌握着各项军务,形成宦官典军一套完整严密的组织系统。神策军军士俸饷甚厚,神策将吏、兵士皆忠心耿耿跟随神策中尉。正是这样,宦官集团凭着神策军这张王牌,同朝官抗衡,同皇帝争权,渐渐成为皇帝无法控制的异己力量。

明代的宦官专权

由于明阉受重用在明初,是随着王朝的巩固,发展而形成的一股政治势力,因而不可能有唐阉那样专宠的政治地位。自明成祖重用宦官、委予各种权力之后,到宣宗时又设内书堂,选小内侍使其读书识字。《明史·宦官一》载:

"用是多通文墨,晓古今,逞其智巧,逢君作奸"。

英宗正统初,由于皇帝年幼,无法朱批,只好依靠司礼秉笔太监,以后遂成定制。宦官在诸多权力之外又获得批红之权,势力大增,至此,宦官集团初步形成。其后出现了很多权倾朝野的宦官,如宦官王振是明朝宦官专权之祸的鼻祖,他代皇帝批朱,独揽大权,以皇帝为名干预政事和财政,手段阴险毒辣;宪宗时期,拥有"只知汪太监,不知有皇帝"称号的宦官汪直,残害朝中大臣,让奸臣贼子如朝当政。

唐、明两朝时期的宦官,是受制于皇权还是大权独揽?

谭耀文所饰演的汪直

明武宗时期,宦官刘瑾仗着东厂,西厂和锦衣卫等机构残害臣民,使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完全把持朝政,掌握皇帝,便有了"刘皇帝"的称谓;明熹宗时期,宦官魏忠贤的专权乱政可谓达到了顶峰,他不仅陷百姓于水生火热之中,还蛊惑皇帝淫乱朝纲,他的行为与他的名字完全不符,既不忠又不贤。而他还有了"九千岁"这个响亮的名称。

唐、明两朝时期的宦官,是受制于皇权还是大权独揽?

太监石像

而在军队的掌握上,明代宦官从洪武始,明朝的宦官就有监军之权。但是这并不等于宦官就能调动、指挥一支军队,充其量只能挟制大将、干扰指挥而已。至于调动军队、指挥军队的权力,如前所述,全由皇帝掌握,监军的宦官又怎么能窃夺呢?

而且,明朝危害最大的宦官,也是权力最大的宦官,如王振、刘瑾、魏忠贤等,之所以能祸国干政,所借重的并不是监军之权,而是执掌机要之权,是司礼监的"批红"之权。所谓宦官监军,乃是皇帝派出的耳目,是皇帝对大将进行遥控的工具,并不能行使军事大权。

唐明宦官专权的显著不同

唐明两代宦官专权的显著不同还是在对军队的控制权方面,唐代宦官自德宗始便已掌握禁军的控制权,使得皇帝的禁军反而成为了威胁皇权的最不稳定因素。唐朝宦官之所以能窃夺兵权,也在于唐的军制不完善。唐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军制有弊端,因而在地方上导致军阀横行,在中央导致宦官压制皇帝。如果唐统治者把握兵权和发兵权分开,则兵权尽归于皇帝,即使让宦官们带兵,阉寺又怎么能调动军队,又怎么能压制天子。

同时,如果这样做了,在地方上也不会出现藩镇独掌兵权而横行的局面。若军制不完善,即令不让宦官们典兵,而让朝臣久典禁军,则又有朝臣专横跋扈之患。朝臣若能专权,则也极有可能威胁皇权,甚至皇帝的生杀废立亦操于其手。这样的话,也很可能发生典兵的朝臣"黄袍加身"而篡权的情况。

所以唐代宦官和藩镇既握有重兵,又能调动和指挥军队,享有军事指挥全权。可见唐代的军制也是有很大弊端的。

明代宦官所拥有的权力比起唐代阉人并不为少,除监军等外,还有批红和掌管两厂。批红可以皇帝为名,直接干预朝政;提督东、西厂则可以君主鹰犬耳目而凌驾于朝臣之上,明代宦官的权力在某些方面确实超过了唐代阉人。

唐、明两朝时期的宦官,是受制于皇权还是大权独揽?

太监石像

但是,由于宦官不是皇帝唯一的依靠力量,因而在皇权控制和儒臣牵制下,明朝宦官掌握军队的企图受到了严重阻碍。明朝初年,以卫所编制全国军队,自京都至府县,遍置卫所。府县卫所归省都指挥使司管辖,而在京各卫及各都司则统领于中央的五军都督府。

对于京外的各都司,由于远离京师,不易控制,阉人不感兴趣。为了增强实力,明朝宦官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京军身上。土木之变后,于谦任兵部尚书,改革京军建制,在诸营中选胜兵十万,分十营团练。每三营都督中选一人为总兵官,设一宦官监军,以兵部尚书或都御史一人为提督,阉人势力下降。

随后宦官和儒臣交替掌握京军,明代宦官掌握京军的时间短促和起落反复,这种情况使得他们在京军中无法形成稳固的势力,而不能掌握军权又反过来造成其政治地位的虚弱。于是明朝宦官缺乏稳固权力的根基,更谈不上效法唐阉而有所废立了。

唐、明两朝时期的宦官,是受制于皇权还是大权独揽?

于谦画像

总结

唐明两代的宦官专权,都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唐代的藩镇割据为宦官专权提供了机遇,由于唐代君主将北衙禁军完全交予宦官指挥,导致唐代宦官凭借军权逐渐削弱了能与其抗衡的南衙势力,致使权力完全失衡,皇权完全受制于宦官。

到了明代,我国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了顶峰,一切制度都服务于皇权,宦官完全成为皇帝专权的工具,虽然也出现了如刘瑾,魏忠贤之类的大宦官,可以左右朝政,但却没办法左右皇权,究其原因,主要是明代宦官没有单独指挥军队的权力,这点与唐代是不同的。



参考文献:

1. 《旧唐书》

2. 《通鉴纪事本末》

3. 《明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