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歷史上有哪些改變局勢的奇謀?

河洛雜談


最有名謀士諸葛亮。因"赤壁之戰"曹操戰敗後,弱小無根據地劉備有了借荊州,三國鼎力。


紅塵一沫1號


那可真是太多了,這會兒咱們重點說說如下3個。

一 要離“苦肉”刺慶忌

春秋末年,闔閭刺殺了吳王僚,順利奪得王位。但他非常懼怕僚的兒子慶忌舉兵復仇。慶忌本人是當時力大無窮的勇士,折熊扼虎,鬥豹搏貆,威名傳於天下,而且慶忌在衛國積極的壯大勢力,隨時準備回國復仇。

與此同時,闔閭求助於伍子胥,伍子胥就像他推薦了“要離”作為刺客去刺殺慶忌。要離表示,只要能接近慶忌,此事就能成。而為了能接近慶忌,要離請求吳王闔閭殺掉他的妻子砍斷他的右臂,由此取信於慶忌。

闔閭不肯,但要離甘願為國捨棄小家。而後,要離在朝堂上故意諷刺闔閭篡位,闔閭順勢大怒斷其右臂,投入大牢,伍子胥又囑咐監牢守衛看管稀鬆一些,要離於是趁機逃跑,這一跑,闔閭順勢再次大怒,燒殺了他的妻子。

由此,與闔閭“不共戴天”的要離“逃到”衛國投奔慶忌,果然順利被接受。慶忌率水師伐吳,要離趁船搖晃之際,成功刺殺了慶忌。

《吳越春秋·闔閭內傳第四》要離曰:臣聞安其妻子之樂,不盡事君之義,非忠也;懷家室之愛,而不除君之患者,非義也。臣詐以負罪出奔,願王戮臣妻子,斷臣右手,慶忌必信臣矣。王曰:諾。

要離乃詐得罪出奔,吳王乃取其妻子,焚棄於市。

慶忌一死,吳國自然也就避免了戰亂之禍,百姓倖免於難!

二 許攸奇謀襲烏巢

三國時期的官渡之戰,袁紹與曹操對峙時久。許攸先是獻計袁紹,趁曹操大軍主力在此,趁機派兵奔襲老弱病殘留守的許昌,而後挾天子伐曹操,即便不成功也能使曹操首尾難顧,疲於奔命。

袁紹不從,恰逢此時,許攸的家人犯法,被審配逮捕,許攸大怒,由是投奔曹操。正在泡腳的曹操大喜過望,赤腳而迎。

許攸知曹軍最多不過一日之糧,對曹操一番試探後,曹操最終如實以對,許攸立刻獻計,只需派一支輕騎兵,假拌袁軍,一路上就能騙過哨卡,直達袁軍糧草大營“烏巢”,燒掉了糧草,不出三天,袁軍將自己潰散。

攸曰:“公孤軍獨守,外無救援而糧谷已盡,此危急之日也。今袁氏輜重有萬餘乘,在故市、烏巢,屯軍無嚴備;今以輕兵襲之,不意而至,燔其積聚,不過三日,袁氏自敗也。”

——《曹瞞傳》

曹操聽從,果真袁軍大敗,袁紹只帶數百騎逃回河北,曹操由此轉敗為勝,為日後的強大,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三 朱序獻計破前秦

這裡的背景是東晉和前秦著名的淝水之戰。

朱序原本就是東晉的將領,在襄陽屢破前秦軍,後來有一次因戰後鬆懈,襄陽的都護李伯護密謀前秦投降,並約定為內應,朱序因此被俘。

結果朱序找機會逃跑了並藏了起來,但還是被前秦抓到了,前秦皇帝苻堅很欣賞他的氣節,不但沒殺他,還讓他做了度支尚書。這個官兒就是主管國家財政稅收的。

公元383年,苻堅率軍南下攻晉,將大部隊留在後方,只帶8000輕騎趕往淝水前線與前鋒會合,同時還派遣朱序去向當時東晉軍的主帥謝石吹噓自己的軍威,並勸降謝石。

朱序私下卻對謝石說,如果秦軍的百萬兵眾全部抵達,確實難以與他們抗衡。如今乘著各路軍隊尚未會集,應該迅速攻擊他們。如果能打敗他們的前鋒部隊,那他們就已經喪失士氣,最終就可以攻破他們。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五》 遣尚書朱序來說謝石等,以為:“強弱異勢,不如速降。”序私謂石等曰:“若秦百萬之眾盡至,誠難與為敵。今乘諸軍未集,宜速擊之;若敗其前鋒,則彼已奪氣,可遂破也。”

本來謝石最開始見前秦軍容強大,打算堅守不戰,待敵疲憊再伺機反攻,聽了朱序的建議,認為很有道理,隨即改變作戰方針主動出擊,晉軍剛和前秦的前軍交鋒,朱序就組織人在後方大喊“前線的秦軍敗了”,本就是胡亂組團的前秦軍瞬時作鳥獸散,東晉大勝,而且此後數十年間,無人再敢侵晉!


史海浮沉假行僧


改變歷史的奇謀太多了,這裡小生不才,願意列舉一二。

1.明修棧道 暗渡陳倉

秦朝被推翻的時候,項羽、劉邦以及其他參加反秦戰爭的各路將領,齊集商議勝利以後怎樣割據國土。當時勢力最強的項羽企圖獨霸天下,他表面上主張分地封王、分配領地,心裡卻已開始盤算,將來怎樣一個個地消滅他們。

  項羽對一般將領都沒有什麼顧忌,唯獨對劉邦很不放心,他知道劉邦是最難對付的對手。早些時候,曾經約定:誰先攻下秦都咸陽(今陝西西安附近),誰就在關中為王。結果,首先進入咸陽的偏偏就是劉邦。關中,即今陝西一帶,是秦的本土,由於秦的大力經營,關中不但物產豐富,而且軍事工程也有強固的基礎。項羽不願意讓劉邦當“關中王”,也不願意他回到家鄉(今江蘇沛縣)一帶去,便故意把巴、蜀(今都在四川)和漢中(在今陝西西南山區)三個郡分給劉邦,封為漢王,以漢中的南鄭為都城。想這樣把劉邦關進偏僻的山裡去。而把關中劃作三部分,分給秦朝的降將章邯[hán]、司馬欣和董翳[yì],以便阻塞劉邦向東發展的出路。項羽自封為西楚霸王,封地九郡,佔領長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一帶廣大肥沃之地,以彭城(今江蘇徐州)為都城。

  劉邦的確也有獨霸天下的野心,當然很不服氣,其他將領對於自己所分得的更小的地盤也都不滿。可是,懾於項羽的威勢,大家都不敢違抗,只得聽從支配,各就各位去了。劉邦也不得不暫時領兵西上,開往南鄭,並且接受張良的計策,把一路走過的幾百裡棧道全部燒燬。棧道,是在險峻的懸崖上用木材架設的通道。燒燬棧道的目的是為了便於防禦,而更重要的是為了迷惑項羽,使他以為劉邦真的不打算出來了,從而鬆懈對劉邦的戒備。

  劉邦到了南鄭,發現部下有一位才能出眾的軍事家,那就是韓信。劉邦就拜韓信為大將,請他策劃向東發展、奪取天下的軍事部署。

  韓信的第一步計劃是,先奪取關中,打開東進的大門,建立興漢滅楚的根據地。於是派出幾百名官兵去修復棧道。這時,守著關中西部的章邯聽到了這個消息,不禁笑道:“誰叫你們把棧道燒燬的!你們自己斷絕了出路,現在又來修復,這麼大的工程,只派幾百個士兵,看你們哪年哪月才得完成。”因此,章邯對於劉邦和韓信的這一行動,根本沒有引起重視。

  可是,不久章邯便接到緊急報告,說劉邦的大軍已攻入關中,陳倉(在今陝西寶雞市東)被佔,守將被殺。章邯起初還不相信,以為是謠言,等到證實的時候,慌忙領兵抵抗,已經來不及了。章邯被逼自殺,駐守關中東部的司馬欣和北部的董翳也相繼投降。號稱三秦的關中地區於是一下子被劉邦全部佔領了。

  原來韓信表面上派兵修復棧道,裝作要從棧道出擊的姿態,實際上卻和劉邦統率主力部隊,暗中抄小路襲擊陳倉,趁章邯不備取得了勝利。這就叫做“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改寫了,楚河漢界,劉氏家族一舉奪得天下。

2.圍魏救趙

戰國時,魏將龐涓率軍圍攻趙國都城邯鄲。趙求救於齊,齊王命田忌、孫臏率軍往救。孫臏認為魏軍主力在趙國,內部空虛,就帶兵攻打魏國都城大梁,因而,魏軍不得不從邯鄲撤軍,回救本國,路經桂陵要隘,又遭齊兵截擊,幾乎全軍覆沒,孫臏抓住了魏國命脈,就像黑社會打架,我綁了你親屬,你還會不放我兄弟嗎?




戈渣


我以為,要說明中國古代歷史上發生過哪些改變整體局勢的背叛,應該從中國傳統文化歷史的根源說起。中國的歷史就是一部出賣與被出賣的歷史,一部背叛與被背叛的歷史。中國人正常的生活,也就在出賣與被出賣,背叛與背叛中一路前行,難以更變。

即使再輝煌的歷史階段,也不過忽忽數十年。就連漢朝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等,都是在背叛和出賣中一路走來的。為什麼會這樣呢?我以為這是傳統的儒家思想對中國人的影響。歷代統治者都以儒家思想來管控人的思維意識,以法家的嚴峻立法來行使自己的權力,使中國的人的思維意識,一直處在“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及仁、義、禮、智、信”這三綱五常的拘囿中,輪迴不已。

三綱五常是中國儒家倫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儒教通過三綱五常的教化來維護社會的倫理道德、政治制度,在漫長的集權社會中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而三綱成為封建統治者用於奴化人民的工具,則在宋明以後。

以等級名分教化社會的觀點被稱作“天理”,成為禁錮人們言行的桎梏。如違犯封建倫理綱常,即被視為“名教罪人”。這種說法扭曲了孔子“三綱五常”倫理之說。其核心是從於正理或無條件服從於上下關係,三綱立足於關係下的服從,而孔子立足於正理,倡導無論地位都該依正理盡本份。

因此,中國歷史如不能拋棄孔子之後被他的徒子徒孫們無限放大、無限變態的儒家思想,不能從西方的文明中引進西方民主、自由的思想,是無法走出背叛與被背叛,出賣與被出賣的歷史循環的。而這在秦之前,由於老子道家學說的影響,中國的文明還是很開放和包容的釐清了這點,你就可以發現真正改變中國歷史整體局勢的背叛,我以為首先是唐朝的安史之亂及明末的吳三桂降清。安祿山的背叛讓中興的唐王朝不能延續輝煌的開元盛世,吳三桂的背叛則讓以漢文化為主的傳統文明遭到突然的遏制。這是他們改變中國歷史整體局勢的地方。

但是,改變中國整體局勢的事件太多,比如各個朝代的農民起義。因之,再縱深的談,我以為首先應該拋棄所謂民間武裝起義的成份,比如秦朝的陳勝吳廣,漢朝的綠林、赤眉,東漢的黃巾,晉朝的杜弢、孫恩盧循,南北朝的趙廣、蓋吳,隋的瓦崗農民起義、竇建德,唐朝的王仙芝、黃巢,宋朝的王小波李順、宋江、方臘,元朝的元末農民起義、劉福通、朱元璋,明朝的唐賽兒、李自成、張獻忠,清朝的太平天國、捻軍等大大小小無數次起義包括後來的武漢起義、南昌暴動等,都是改變中國整體局勢的大事件。

但這些武裝起義,大多數是普通的底層農民無法忍受暴政、苛政的剝削與壓迫,無法忍受當地管控者的殘酷迫害,並在溫飽上受到嚴重的生命威脅而起的起義。很少有對當時社會政治生態環境的不公不平而起的。無論那個時代的起義,主因大多都是基於統治者的胡作非為,並在社會危難時期的橫徵暴斂,貪官的貪婪無厭,黑社會的猖獗,民間社會鄉紳的道德淪喪等,才形成了中國社會此起彼伏的改朝換代的浪潮。因之,關於農民起義,只是一個個時代背景下的產物,有他的偶然性和必然性,也有天意彰顯的一面。


河北瑞弟


長平之戰。長平之戰前期秦國將領左庶長王齕對陣趙國大將廉頗,雙方各有往來誰也沒有佔到大便宜,拉鋸戰三年後,物資消耗很大雙方都快堅持不住的時候,秦國採用離間計,趙國易將,將廉頗換下,趙括換上,趙括也並非庸才,只是他遇到了戰國時期的“殺神”白起,才趙國易將的同時秦國也易將,白起到達秦軍前線,將趙軍全盤引出,又派王齕迂迴到趙軍後方將趙軍陣地大本營搶佔,四十萬趙軍被雙面夾擊,此時秦王親自到前線徵兵,給秦軍增援,而趙國卻無法給出救援,趙括前後六次組織突圍,在最後的一次突圍中陣亡,隨後趙軍投降,秦為了消滅趙國有生力量,將其全部坑殺,只留下260餘名孩童回趙國報信,也有效散播的秦軍的恐怖,此戰後六國震驚,強兵趙國直至後來被滅國時也未恢復國力,為秦滅六國掃除障礙。



史海明智


推恩令!

西漢時期,諸侯王勢力坐大,漢景帝削藩(和平硬幹)不成,釀成七王之亂,幸好武力平叛(流血硬幹)成功,削弱了諸侯王勢力。漢武帝上臺後,採取“推恩令”策略,將諸侯王的嫡長子繼承製改成所有兒子一起瓜分諸侯國制度。

若按嫡長子繼承製,除了嫡長子能夠繼承諸侯王的一切外,其他所有嫡庶兒子都只能分得象徵性的封賞,得不到尺寸之地。所以“推恩令”頗有利益均沾的意思,把原該諸侯王的嫡長子一個人得到的好處,拿來分給諸侯的所有兒子。就連諸侯王也覺得這樣不錯,自己的領地沒有減少,都在自己兒子的手上,而且那些原來沒有編制的兒子也都混上了編制。

於是漢中央就藉著“推恩令”這無本買賣瞬間瓦解了諸侯國內的凝聚力,諸侯王的嫡長子們獨力難支,無力迴天,眼看著一個個原本“連城數十,地方千里”的諸侯國越分越小,勢力大為削弱,最後“大國不過十餘城,小侯不過十餘里”,變成了幾百個不再受王國管轄,直接由各郡來管理,地位相當於縣的列侯國。

數年後,當漢武帝借“酎金事件”(陰謀)削減、廢除了一百零六個諸侯國、列侯國時,已經沒有一個諸侯敢跳出來放個屁了……


老黑喵影視


現代空城計,解放戰爭時期,傅作義預謀南下突襲西柏坡,此時中央的保衛兵力薄弱,毛主席借新華社廣播社論警告傅作義,以此拖延時間秘密轉移,傅作義舉棋不定錯失良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