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2 高適:五十歲還在鄉下種田,只用十年就從辦事員升到侯爺

他是大唐著名詩人,也是少有封侯的人

他大半生在家鄉躬耕自給,過著清貧的日子。

年近五十才科舉中第,從一個小縣尉做起

十年間徵安史之亂,護明皇避蜀,得任節度使,封渤海侯

《舊唐書》對他高度評價:以詩人為戎帥,險難之際,名節不虧,君子哉!

有唐已來,詩人之達者,唯適而已。


高適(704—765年),字達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景縣)人,後遷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陽)。安東都護高侃之孫,唐代大臣、詩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騎常侍,封渤海縣侯,世稱高常侍。作為著名邊塞詩人,高適與岑參並稱“高岑”,與岑參、王昌齡、王之渙合稱“邊塞四詩人”。

耕讀自給

高適的爺爺高侃,曾屢破突厥、高麗,為一代名將,死後獲贈檢校左僕射、渤海郡王、左武衛大將軍,陪葬乾陵。高適的父親高崇文也曾做過韶州長史。按說這樣的出身,是妥妥可以稱為官三代的。可史書上說:適少濩落,不事生業,家貧,客於梁、宋,以求丐取給。說他少時家貧,二十歲左右來到宋州,自己邊種地邊讀書,一直到開元十九年(731),大概有8年的時間。不知道為何是二十歲開始,也不知道二十歲之前在家鄉是怎麼過的,也許是家道中落,或者別的什麼,反正找不到記載。不管如何,一個出身名門的子弟,能自己動手豐衣足食,是難能可貴的,能靜下心來,在自己的世界裡自由自在,說明這個人的心態是非常好的。大概這也註定了他後面的成功。

邊塞投軍

大概是覺得修身養性差不多了,也或者是想起了祖輩的功業,自己也不能這樣埋沒一生。731年,二十八歲,他北遊燕趙,先後欲投朔方、幽州節度使等幕府。走訪邊地。這是高適寫邊塞詩的第一個階段。《薊門不遇王之渙郭密之因以留別》、《真定即事奉贈韋使君二十八韻》《贈別王十七管記》《塞上》《薊門五首》等詩寫於這個時候。

這個時期的詩作,既有對邊關生活的描寫,也有對國家邊戍政策的思考,對先賢功業的歌頌。也涉及將官貪腐、驕奢等的描寫。還有對個人經歷,事業前途的感慨。

如:

轉鬥豈長策,和親非遠圖。惟昔李將軍,按節出皇都。總戎掃大漠,一戰擒單于。

星高漢將驕,月盛胡兵銳。沙深冷陘斷,雪暗遼陽閉。亦謂掃欃槍,旋驚陷蜂蠆

歸旌告東捷,鬥騎傳西敗。遙飛絕漢書,已築長安第。

曾非濟代謀,且有臨深誡。隨波混清濁,與物同醜麗。

眇憶青巖棲,寧忘褐衣拜。自言愛水石,本欲親蘭蕙。


科舉失利,再度耕讀

開元二十三年(735年),三十二歲。離開邊地,應徵趕赴長安,但落第。於是離開長安,在淇上靠近淇水的地方建一所別業住了下來。

淇上別業

依依西山下,別業桑林邊。庭鴨喜多雨,鄰雞知暮天。

野人種秋菜,古老開原田。且向世情遠,吾今聊自然。

其別業背山面水,旁邊桑林成片,農人作鄰。這裡雞鴨成群,菜蔬滿園。淇水太行,景色優美。山林生活,自得其樂。但對仕途的渴望總還是不經意間流露出來,所以是 且向世情遠。


唐朝開元二十六年(738年),三十五歲。返回此前躬耕了8年的宋中。

一住又住了十年


這一年,高適遇見了一個從邊塞返回的人,寫了一首《燕歌行》給他看。大概是想起此前自己在邊塞的經歷,以及當時的邊區的戰況,寫了詩作應和,這就是高適著名的代表作《燕歌行》:

開元二十六年,客有從御史大夫張公出塞而還者;作《燕歌行》以示適,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

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

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

校尉羽書飛瀚海,單于獵火照狼山。

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

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鬥兵稀。

身當恩遇恆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

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啼別離後。

少婦城南欲斷腸,徵人薊北空回首。

邊庭飄颻那可度,絕域蒼茫更何有。

殺氣三時作陣雲,寒聲一夜傳刁斗。

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勳。

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高適:五十歲還在鄉下種田,只用十年就從辦事員升到侯爺


這首詩慨嘆征戰之苦,譴責將領驕傲輕敵,荒淫失職,造成戰爭失利。同時也反映了官兵之間苦樂迥異的現實。“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這一強烈的對比,直追杜甫"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這裡諷刺的將領,涉及到後來對盛唐造成極大破壞的一個人,就是安祿山。前面說過,高適曾北上薊門,參與信安王征討奚、契丹事,但未如願。自唐開元十八年(730年)至二十二年十二月,契丹多次侵犯唐邊境。開元二十一年後,幽州節度使張守珪經略邊事,初有戰功。但二十四年,張讓安祿山(當時任平盧討擊使)討奚、契丹,“祿山恃勇輕進,為虜所敗”。開元二十六年,幽州將趙堪、白真陀羅矯張守珪之命,逼迫平盧軍使烏知義出兵攻奚、契丹,先勝後敗。高適應該是對這幾次的戰敗,頗有感慨。

這首詩歷來被作為邊塞詩傑作中的傑作,千古流傳。

晚年中第,卻任性辭官

天寶八年(749年),四十六歲。在宋州居住十年之久的高適得到了太守張九皋的薦舉,應有道科,中第。《舊唐書》說他在宋州的這幾年:數年之間,體格漸變,以氣質自高,每吟一篇,已為好事者稱誦。也就是說這段時間他的詩名大盛,終於得到了舉薦,並在科舉中佔據有利形勢。

只可惜,中了進士,也只得到了封丘縣尉這樣的小官,有時候還的幹送兵去前線這樣的苦活。

天寶十年(751年)送兵歸來,頗有感慨:

自薊北歸

驅馬薊門北,北風邊馬哀。

蒼茫遠山口,豁達胡天開。

五將已深入,前軍止半回。

誰憐不得意,長劍獨歸來。


想到自己五十了,還是如此落魄。就以戰國時馮諼的典故(狡兔三窟,馮諼客孟嘗)來自嘲。馮諼牢騷後孟嘗君終究是重用他了。可是自己呢?想想自己先祖立下的功業,可能自己此生是沒啥希望了。

聯想到這在這個小官任還要拜迎長官,鞭撻黎明,更是悲從中來,又寫下了

《封丘作》

我本漁樵孟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

乍可狂歌草澤中,寧堪作吏風塵下?

只言小邑無所為,公門百事皆有期。

拜迎長官心欲碎,鞭撻黎庶令人悲。

歸來向家問妻子,舉家盡笑今如此。

生事應須南畝田,世情盡付東流水。

夢想舊山安在哉,為銜君命且遲迴。

乃知梅福徒為爾,轉憶陶潛歸去來。

這首詩高亢激越,大概是壓抑已久的感情的迸發。這時候想想以前自己雖為白身,躬耕取給,日子雖清貧,鹹魚白菜其實也不賴的把。隱然有掛冠歸去的想法了。一把年紀了,想法也不多了。畢竟姜子牙那樣八十才大器晚成的例子實在是太少太少了啊。

這個時候他大概想不到,他人生的最後階段還能封侯拜相的。

不久,天寶十一年(752年),四十九歲的他真就辭去了這個小官,追求詩和遠方,旅行去了。

命運終究還是垂青與他。


東征西討,飛黃騰達

河西節度是哥舒翰見到了他,一見如故,對上眼了。這個哥舒翰,那是鼎鼎有名的人物啊。被譽為有唐一代戰神啊。之後,高適就在哥舒翰幕府任掌書記。

天寶十四年(755年),五十二歲。十二月,拜左拾遺,轉監察御史。佐哥舒翰守潼關。

次年六月,看哥舒翰把潼關守的牢牢的唐玄宗飄了,不管將帥們對形勢的分析,也不顧此時哥舒翰抱病之身,強令攻出去。終於被安祿山叛軍攻陷潼關,可憐的哥舒翰更是被反叛的部下綁到馬上,送去投敵。唐玄宗聞訊準備西逃。一時間人心惶惶。只有高適,單人獨騎奔赴行在,謁見玄宗,陳潼關敗亡之勢。此時玄宗可能還有點掛不住面子往西逃,高適適時的分析(陛下因此履巴山、劍閣之險,西幸蜀中,避其蠆毒,未足為恥也)終於讓玄宗聽了很舒服。於是,玄宗嘉之,尋遷侍御史。 隨玄宗至成都;八月,擢諫議大夫。

十一月,永王李璘起兵江東,欲據江州謀反。(此事有爭議,後唐代宗曾為永王平反)

當初玄宗剛逃到蜀地時,讓各王子分地方鎮守,欲效法古時諸侯分封,高適曾力諫,認為這樣叛軍還沒消滅,各王子內部就會先爭權奪利。唐肅宗(這時太子李亨已於靈武稱帝,是為唐肅宗,尊玄宗為太上皇。)聽說了這件事,永王叛亂後,就招高適前來商量。高適分析了江東形勢,認為永王必敗。

十二月,以高適為淮南節度使,討伐永王璘。又設置淮南西道節度使,管轄汝南等五郡,任命來瞋為節度使。讓他們與江東節度使韋陟共同對付李璘。

高適、來瑱與韋陟會合於安陸,結盟誓師討伐李璘。大概或是迫於軍威,或是永王本身不想背上反叛的罪名,高適等還未渡江。和高適當初分析的形勢一樣。李璘軍中已亂。永王帶著兒女和部下逃走,最終李璘中箭被擒。

不久,因為直言,得罪了李輔國被貶官任貶官太子詹事。(李輔國(704年―762年),本名李靜忠。因盡心侍奉太子李亨而成為太子的心腹,勸說太子李亨即位於靈武。唐肅宗即位後,拜為元帥府行軍司馬,開始掌握兵權。後改廢太子,跋扈囂張,擅權作福)

不久,蜀中亂,出為蜀州刺史,遷彭州。

梓州副使段子璋反,以兵攻東川節度使李奐,高適率州兵跟隨西川節度使崔光遠攻擊璋,斬之。西川牙將花驚定,在誅滅段子璋後,乘機大掠蜀地。皇帝震驚,就罷免了崔光遠。

廣德元年(763年)二月,任命高適為成都尹、劍南西川節度使,這年高適六十歲。

唐代宗即位後,吐蕃進犯,攻陷隴右,逼近京師。高適在四川練兵,準備襲擊騷擾吐蕃南部邊境以牽制他們,可惜師出無功,而松、維等州為蕃兵所陷。廣德二年(764年)春,唐代宗就用嚴武代替了他。

但不是罷官,而是回京師任刑部侍郎,轉散騎常侍,加銀青光祿大夫,進封渤海縣侯,食邑七百戶。

永泰元年(765年)正月,高適逝世,享年六十二歲。

高適文學成就

1)邊塞詩

邊塞詩成就最高。代表作如《燕歌行》《塞上聽吹笛》《塞下曲》《薊中作》《九曲詞三首》等,“雄渾悲壯”是高適的邊塞詩的突出特點。高適少孤貧,有遊俠之氣,曾漫遊梁宋,躬耕自給,加之本人豪爽正直的個性,故詩作反映的層面較廣闊。

塞上聽吹笛

雪淨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

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


同李員外賀哥舒大夫破九曲之作

遙傳副丞相,昨日破西蕃。作氣群山動,揚軍大旆翻。

奇兵邀轉戰,連孥絕歸奔。泉噴諸戎血,風驅死虜魂。

頭飛攢萬戟,面縛聚轅門。鬼哭黃埃暮,天愁白日昏。

石城與巖險,鐵騎皆雲屯。長策一言決,高蹤百代存。

威稜懾沙漠,忠義感乾坤。老將黯無色,儒生安敢論。

解圍憑廟算,止殺報君恩。唯有關河渺,蒼茫空樹墩。


塞下曲

結束浮雲駿,翩翩出從戎。且憑天子怒,復倚將軍雄。

萬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風。日輪駐霜戈,月魄懸雕弓。

青海陣雲匝,黑山兵氣衝。戰酣太白高,戰罷旄頭空。

萬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畫圖麒麟閣,入朝明光宮。

大笑向文士,一經何足窮。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


營州歌

營州少年愛原野,狐裘蒙茸獵城下。

虜酒千鐘不醉人,胡兒十歲能騎馬。


九曲詞三首

許國從來徹廟堂,連年不為在疆場。

將軍天上封侯印,御史臺上異姓王。

萬騎爭歌楊柳春,千場對舞繡騏驎。

到處盡逢歡洽事,相看總是太平人。

鐵騎橫行鐵嶺頭,西看邏逤取封侯。

青海只今將飲馬,黃河不用更防秋。


薊中作

策馬自沙漠,長驅登塞垣。

邊城何蕭條,白日黃雲昏。

一到征戰處,每愁胡虜翻。

豈無安邊書,諸將已承恩。

惆悵孫吳事,歸來獨閉門。


雜曲歌辭·薊門行五首

薊門逢古老,獨立思氛氳。一身既零丁,頭鬢白紛紛。勳庸今已矣,不識霍將軍。

漢家能用武,開拓窮異域。戍卒厭糠核,降胡飽衣食。關亭試一望,吾欲淚沾臆。

邊城十一月,雨雪亂霏霏。元戎號令嚴,人馬亦輕肥。羌胡無盡日,征戰幾時歸。

幽州多騎射,結髮重橫行。一朝事將軍,出入有聲名。紛紛獵秋草,相向角弓鳴。

黯黯長城外,日沒更煙塵。胡騎雖憑陵,漢兵不顧身。古樹滿空塞,黃雲愁殺人。


2)反映民生疾苦,揭露弊政

這些詩描寫人民遭受賦稅、徭役和自然災害的重壓,對他們的困苦境遇表示同情,對統治者的驕奢淫逸有所批判,對政局流露出憂慮和憤慨等。如:

東平路中遇大水

天災自古有,昏墊彌今秋。霖霪溢川原,澒洞涵田疇。

指途適汶陽,掛席經蘆洲。永望齊魯郊,白雲何悠悠。

傍沿鉅野澤,大水縱橫流。蟲蛇擁獨樹,麋鹿奔行舟。

稼穡隨波瀾,西成不可求。室居相枕藉,蛙黽聲啾啾。

仍憐穴蟻漂,益羨雲禽遊。農夫無倚著,野老生殷憂。

聖主當深仁,廟堂運良籌。倉廩終爾給,田租應罷收。

我心胡鬱陶,徵旅亦悲愁。縱懷濟時策,誰肯論吾謀。


古歌行

君不見漢家三葉從代至,高皇舊臣多富貴。

天子垂衣方晏如,廟堂拱手無餘議。蒼生偃臥休徵戰,

露臺百金以為費。田舍老翁不出門,洛陽少年莫論事。


封丘作

我本漁樵孟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

乍可狂歌草澤中,寧堪作吏風塵下?

只言小邑無所為,公門百事皆有期。

拜迎長官心欲碎,鞭撻黎庶令人悲。

...

雜曲歌辭 行路難二首

君不見富家翁,昔時貧賤誰比數。一朝金多結豪貴,

萬事勝人健如虎。子孫成長滿眼前,妻能管絃妾能舞。

自矜一朝忽如此,卻笑傍人獨悲苦。東鄰少年安所如,

席門窮巷出無車。有才不肯學干謁,何用年年空讀書。

長安少年不少錢,能騎駿馬鳴金鞭。五侯相逢大道邊,

美人弦管爭留連。黃金如鬥不敢惜,片言如山莫棄捐。

安知憔悴讀書者,暮宿虛臺私自憐。


3)詠懷贈人等。

別董大二首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六翮飄颻私自憐,一離京洛十餘年。

丈夫貧賤應未足,今日相逢無酒錢。


送李侍御赴安西

行子對飛蓬,金鞭指鐵驄。

功名萬里外,心事一杯中。

虜障燕支北,秦城太白東。

離魂莫惆悵,看取寶刀雄!


送李少府時在客舍作

相逢旅館意多違,暮雪初晴候雁飛。

主人酒盡君未醉,薄暮途遙歸不歸。


醉後贈張九旭

世上謾相識,此翁殊不然。

興來書自聖,醉後語尤顛。

白髮老閒事,青雲在目前。

床頭一壺酒,能更幾回眠?


人日寄杜二拾遺

人日題詩寄草堂,遙憐故人思故鄉。

柳條弄色不忍見,梅花滿枝空斷腸。

身在遠藩無所預,心懷百憂復千慮。

今年人日空相憶,明年人日知何處。

一臥東山三十春,豈知書劍老風塵。

龍鍾還忝二千石,愧爾東西南北人。


邯鄲少年行

邯鄲城南遊俠子,自矜生長邯鄲裡。

千場縱博家仍富,幾度報仇身不死。

宅中歌笑日紛紛,門外車馬常如雲,

未知肝膽向誰是,今人卻憶平原君。

君不見即今交態薄,黃金用盡還疏索。

以茲感嘆辭舊遊,更於時事無所求。

且與少年飲美酒,往來射獵西山頭。


賦得還山吟送沈四山人

還山吟,天高日暮寒山深,送君還山識君心。

人生老大須恣意,看君解作一生事。

山間偃仰無不至,石泉淙淙若風雨,桂花松子常滿地。

賣藥囊中應有錢,還山服藥又長年。

白雲勸盡杯中物,明月相隨何處眠?

眠時憶問醒時事,夢魂可以相周旋。


古大梁行

古城莽蒼饒荊榛,驅馬荒城愁殺人,

魏王宮觀盡禾黍,信陵賓客隨灰塵。

憶昨雄都舊朝市,軒車照耀歌鐘起,

軍容帶甲三十萬,國步連營一千里。

全盛須臾哪可論,高臺曲池無復存,

遺墟但見狐狸跡,古地空餘草木根。

暮天搖落傷懷抱,撫劍悲歌對秋草,

俠客猶傳朱亥名,行人尚識夷門道。

白璧黃金萬戶侯,寶刀駿馬填山丘,

年代淒涼不可問,往來唯見水東流。


別韋參軍

二十解書劍,西遊長安城。

舉頭望君門,屈指取公卿。

國風衝融邁三五,朝廷歡樂彌寰宇。

白璧皆言賜近臣,布衣不得幹明主。

歸來洛陽無負郭,東過樑宋非吾土。

兔苑為農歲不登,雁池垂釣心長苦。

世人遇我同眾人,唯君於我最相親。

且喜百年見交態,未嘗一日辭家貧。

彈棋擊築白日晚,縱酒高歌楊柳春。

歡娛未盡分散去,使我惆悵驚心神。

丈夫不作兒女別,臨岐涕淚沾衣巾。


送渾將軍出塞

將軍族貴兵且強,漢家已是渾邪王。

子孫相承在朝野,至今部曲燕支下。

控弦盡用陰山兒,登陣常騎大宛馬。

銀鞍玉勒繡蝥弧,每逐嫖姚破骨都。

李廣從來先將士,衛青未肯學孫吳。

傳有沙場千萬騎,昨日邊庭羽書至。

城頭畫角三四聲,匣裡寶刀晝夜鳴。

意氣能甘萬里去,辛勤判作一年行。

黃雲白草無前後,朝建旌旄夕刁斗。

塞下應多俠少年,關西不見春楊柳。

從軍借問所從誰,擊劍酣歌當此時。

遠別無輕繞朝策,平戎早寄仲宣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