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4 “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王陽明“心學”到底有多凶猛?

“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王陽明“心學”到底有多兇猛?

王守仁,字伯安,號陽明子 。明代政治家、大哲學家。籍貫浙江餘姚。王陽明自幼聰慧穎悟,異於常兒。21歲鄉試中舉,期間遍覽、精研了朱熹的理學著作。28歲得中進士,被任為刑部雲南清吏司主事。34歲學業有成,開始講學授徒,他所提倡的“身心之學” 逐漸有了一定社會影響力。

《明史·王守仁傳》記載,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 )王陽明因同情被宦官劉瑾迫害而下獄治罪的戴銑等人,遭劉瑾報復,被當廷杖責後貶謫為荒僻的貴州修文龍場驛丞。

正德四年(1506年),經“龍場悟道” 後的王陽明受邀主持貴陽文明書院,首倡“知行合一” 學說。

正德十一年,聲譽鵲起的王陽明晉升南贛僉都御史,以詭譎難測的用兵,一舉撲滅了贛南農民暴動之火,他還總結了一套所謂“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 的平亂經驗。次年,他在贛南興辦社學,欲移風易俗,以改變當地一向剽悍難治的社會風氣。

“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王陽明“心學”到底有多兇猛?

正德十四年,王陽明積功被攫拔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後,又力推“鄉約”制度,使民眾相互“警戒”、“慎行” 。所謂的“鄉約”制,說白了就是鼓勵民眾相互檢舉揭發,使其不敢亂說亂動,將倡亂苗頭、隱患徹底消弭於萌芽中。

同年,寧王朱宸濠舉兵造反。王陽明當機立斷,謀勇兼具,未等朝廷大軍開至,就一舉平定了“宸濠之亂”。

正德十六年,他提出著名的“致良知”學說,並因平叛之功被攫升為南京兵部尚書參贊,封新建伯。

後因遭政敵的傾軋、排擠,被迫退隱了一段時間。隱居期間,他主要從事講學、著述活動。

嘉靖六年(1527),他重獲起用, 奉命率軍征討嶺南(廣西)思恩、田州土著起義,並一舉平定之。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王陽明病逝於江西南安。後追諡文成公。其主要著作被其門徒結集編纂成《王文成公全書》。

王陽明被譽為“立德、立功、立言”之三不朽聖人。回望浩如煙海的中華歷史,獲此殊榮的只有他和晚清中興名臣曾國藩二人了。

“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王陽明“心學”到底有多兇猛?

格物致知

史載,21歲的王陽明中舉後,在北京開始精心鑽研宋代理學大儒朱熹首創的“格物窮理

”之學。朱熹認為,天地萬物、一草一木,皆涵“天理”。彼時王陽明父親的官署內植有一叢修竹,他就取竹“格”之,希望能從竹子中“格”出“理”來,最後悟道成為“聖賢”。然而,他對著竹子從早“格”到晚,一連盯了七天,不但毫無感悟,未得其理,還“格”出了一場大病。從此,他對朱熹的“格物”之學產生了懷疑並逐漸棄之。

不研究“程朱理學”了,那就隨世俗學習辭章吧,他在龍泉山寺成立了餘姚詩社,以文會友,以研討、交流學習詩賦、古文的心得體會。他還極其喜好軍事,練習騎射,鑽研兵法,舉凡兵家秘笈,奇謀將略,“無不精究” 。不僅如此,他還鑽研黃、老之學,意思是佛教、道教的理論他都有所研究,曾在浙江紹興陽明洞靜坐修道過一段時間,和道士談養生,向僧人問禪機,“遂有遺世入山之意”。

在這段時期內,王陽明接受了佛、道的思潮,特別是對佛家禪宗的主觀唯心論有極深的認知與贊同,對他後來創立“

心學”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

“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王陽明“心學”到底有多兇猛?

文人掌軍

劉瑾伏誅後,王陽明被平反,其政治地位也隨之迅速提升。他先是離開了群峰聳立、人跡罕至的貴州龍場,遷調江西,任吉安府廬陵知縣,不久晉升為南太僕寺少卿。

明朝在宣德後因積弊叢生已經開始走下坡路,正德即位後,社會矛盾日趨尖銳,民變此起彼伏,屢撲不滅。“明史”載,正德十一年九月,因福建、江西等省的農民暴動勢如卷席,銳不可擋,兵部尚書王瓊舉薦王陽明為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兼南贛、汀州、漳州巡撫,成為掌管一方軍政大權的高官。王陽明可不是隻知埋首故紙堆裡窮經皓首的書呆子,他主張經世致用,是一位可“

下馬草軍書,上馬擊狂胡” 的儒將。文官掌軍,集文韜武略於一身,登高望遠,料事如神,行事智敏,用兵詭譎、神速。史載,從正德十二年正月到次年正月,在一年的時間內,王陽明先後鎮壓了江西、福建的農民起義軍。在用兵的同時,他還奏請朝廷允許在兩省推行“十家牌法”,目的是從根本上孤立義軍,徹底斷絕民眾與他們的聯繫,以鞏固明王朝對這些地區的統治。在鎮壓民變的同時,他還在贛州地區實行“鄉約” 制,力推“保甲法”。同時,他還在各地大量興辦社學,為明廷培養基層人才。

“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王陽明“心學”到底有多兇猛?

正德十三年六月,屢建功勳的王陽明加官進爵,被晉封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蔭子錦衣衛世襲百戶,成為位高權重的正三品大臣。

正德十四年六月,正當王陽明奉命赴福建處置福州三衛反叛事件時,在江西南昌突然爆發了寧王朱宸濠舉兵造反的嚴重事變,王陽明見情勢危急,來不及奏報朝廷,率地方軍隊僅用43天的時間就生擒了反王朱宸濠,一舉平息了叛亂。隨後,他官拜南京(明朝有兩都)兵部尚書,封“新建伯”(隆慶時又被追封為侯爵) 。這段時間,王陽明達到了他人生與事業的巔峰。

《明史·王守仁傳》如此點評道:“守仁所將皆文吏及偏裨小校,平數十年巨寇,遠近驚為神......終明之世,文臣用兵制勝,未有如守仁者也”。

“心學”大師

王陽明龍場悟道的故事堪稱哲學史上的傳奇。彼時37歲的他因得罪權宦劉瑾而被貶謫貴州龍場驛做驛丞。驛丞沒有品級,相當於招待所長,幹些迎來送往之事,地位地下,環境艱苦,使年富力強的他常感抑鬱不得志。 在煙瘴之地龍場待了兩年 ,置身荒山野嶺間,周圍都是刀耕火種的苗人,又無書可讀,日長無事,除了應付差事外,他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修心忍性上,在山洞中反覆揣摩、體驗“

聖人之道” 。

“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王陽明“心學”到底有多兇猛?

為了得道,王陽明日夜端坐洞中,苦思冥想,魂飛天際,超脫於“得失榮辱”之外。某夜 ,王陽明忽然茅塞頓開,體驗到“格物致知” 的道理,興奮的手舞足蹈,大呼曰:“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也

”。至此,兇猛“心學” 降臨於世。王陽明的“心學”一反朱熹理和氣融會貫通、不相分離的主張,提出“天下未有無理之氣,亦未有無氣之理”、“理在先、氣在後”的哲思,他認為:“”本就存乎於每個人的心中,而“心外無物”。“物理不外於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無物理矣。亦即‘道’ ......”,本就在自己的心中完美自足的存在著 ,不必到事物的外部去尋求真理,心即理,朱熹“格竹求理” 的做法是錯的。他的思想被收錄在《致良知》、《傳習錄》、《大學問》等著作中,統稱為“陽明心學”。

正德十二年,王陽明在率軍征討閩、贛農民起義時,提出 “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 。認為平息民亂不僅要用軍事鎮壓的手段,更要輔之以“正人心

”的辦法,才能徹底解決。為“破心中賊”,他在出任南贛、汀、漳等處巡撫、督辦軍務以及後來兼江西巡撫的六年間,利用傳統儒家思想,結合“心學”,做足了“正人心”的功夫。他在治下城鄉張貼了大量的“告諭”,制定“鄉約”,大肆宣揚封建倫理道德,竭力鼓吹父慈子孝、兄弟和睦、夫唱婦隨、長幼尊卑、和順鄉鄰、死喪相助、患難相恤、遇事忍讓、息訟罷爭、棄惡從善、不得以眾暴寡、不得恃強凌弱,為政者撫輯下民,為民者小心謹慎,知禮守法、勤謹以辦國課(繳納賦稅)。總之,人人要去惡向善,永為良善之民。

“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王陽明“心學”到底有多兇猛?

王陽明對“知行合一”的論述有許多合理的因素在內。他為了駁斥、批判朱熹“先知而後行、知行脫節”的錯誤論點,在闡述自己“知行合一” 的思想精華時,提出了一些合乎常識的論據,譬如“食味知美惡,必待入口而後知”;“路岐之險夷,必待身輕履歷而後知”......他還說:“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強調了實踐的重要性,知則必行,光有理論而不實踐,就說明還不是真正的知。如此看來,“心學”的主張頗有積極意義,是出世致用的大學問。“知行合一”一再強調“”的重要性,力倡“事上磨練 ”、“篤實之功

”,徹底糾正那種空談生命、義理,不重實踐的理學流弊。這樣反映出王陽明重視“實學、事功”的治學思想。

總之,王陽明是在批判儒家學說正宗地位的朱熹理學基礎上建立起他主觀唯心論學說的,在大明由盛轉衰的特殊時期,客觀上打破了思想界的保守、僵化,在反對舊權威、教條主義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因此,“心學”在明之後風靡一時,擁躉無數,其水銀瀉地般的巨大影響力甚至滲透到了日、韓等東亞國家。

也有學者指出,王陽明創建的這套主觀唯心理論是在明王朝的封建統治發生嚴重危機,傳統客觀唯心主義遭受質疑、無能為力之時應景而生的,其宗旨是用一種全新的方法來麻醉民眾,夯實明朝統治基礎,從思想上配合他這位“三不朽聖人” 在軍事、政治方面的鎮壓、管制,因而,“陽明心學”利弊參半,其主流思想看似博大精深,其實又慘雜了許多封建糟粕...... 這也算見仁見智的解析了。

“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王陽明“心學”到底有多兇猛?

“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王陽明“心學”到底有多兇猛?

【插圖源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