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3 保山市柯街鎮:“菜籃子”經濟,鼓了群眾“錢袋子”

在蔚藍的天空下,成片的藍色蔬菜大棚與其呼應著,這裡是保山市昌寧縣柯街鎮橄欖河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的種植基地。

正值冬季大棚蔬菜上市的日子,蔬菜價錢高,地裡的人們忙著採摘、搬運,基地每隔百多米設立的蔬菜收儲點工作人員忙著過秤、記賬,運輸車輛更是來來往往。“菜籃子”成為“錢袋子”,這是橄欖河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讓菜農得實惠的真實體現。

保山市柯街镇:“菜篮子”经济,鼓了群众“钱袋子”

村民抱團取暖

一家一戶小打小鬧賺不到錢,傳統方式種植賺不到錢,鬆散合作方式賺不到錢,空守著氣候土地資源的優勢,卻只能看市場、天氣的“臉色吃飯”。這是柯街鎮及整個枯柯河流域蔬菜產業過去在發展中經歷過的無奈。面對這樣的情況,昌寧縣柯街鎮不斷嘗試探索著出路。2009年9月25日,柯街鎮橄欖河市場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應運而生。

柯街鎮擁有優質的土壤、溫暖的氣候,是蔬菜種植得天獨厚的優勢,當地擁有悠久的蔬菜種植歷史,幾乎家家戶戶都在從事大棚蔬菜種植。但是農戶各種各的,沒有形成規模化效應,也沒有農業技術的支持,種植出來的蔬菜質量不高,銷路也有很大的問題。

針對這一狀況,柯街鎮及時理順組織形式和經營方式,改善組織結構,把以前“小、散、弱”的鬆散型協會經過規劃,發展成為“緊密型”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鼓勵發起人自行組織宣傳動員,發動柯街蔬菜種植大戶、核桃營銷經紀人自願入股參與,按照自願的原則組建橄欖河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農民通過加入合作社抱團取暖。

合作社在多年的發展過程中結合實際,打開了思路,進行形式的創新,發展方式的謀劃。為了使合作社發揮作用,社員在其中真正獲利,柯街鎮看重基地聯繫合作社與農戶的重要位置,始終把核心基地、核心社員作為重點來抓,創新出了“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組織形式,目前,合作社已先後建起了柯街、卡斯、大田壩、田園鎮、漭水五個種植基地。

為了取得長久的發展,橄欖河合作社還通過謀劃發展方式,形成規範化管理制度,制定了嚴格的考核及監督流程,為食品可追溯奠定了基礎。解決了農技推廣“最後一公里”的問題,壯大集體經濟的同時,形成了完整的合作社文化,最主要的是還增強了合作社社員的市場談判地位。

在形成緊密型農民合作社的基礎上,通過加強科技服務,創新服務方式,籌建“作物生產障礙研究所”和“橄欖河果蔬網”,推動昌寧設施農業的普及。發揮合作社社員凝聚力強,有一定經濟基礎的優勢,由聯合社、合作社組織社員通過資金互助、申請項目、申請貸款等方式進行設施標準化生產。逐步將昌寧的露地粗放型、靠天吃飯型蔬菜生產向設施保障型、精細化、標準化的高效可持續農業方向發展。

農戶看到收益,紛紛加入合作社,壯大了合作社規模,進行發展後,合作社取得了規模化的良好收益,農戶們通過“抱團取暖”獲利,達到了增收致富奔小康的目的。

“合作社自2009年9月成立至今,取得了年銷售蔬菜8500多噸,銷售收入3000多萬元,合作社成員每畝增收近3000多元的好成績。”橄欖河蔬菜種植合作社董事長李永華說道。

保山市柯街镇:“菜篮子”经济,鼓了群众“钱袋子”

打好綠色生態牌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不僅僅滿足於吃飽,更要求吃好、吃健康。市場中偏好於“綠色食品”的消費者越來越多,尤其是大城市,打上“綠色食品”標籤的蔬菜,往往銷路更暢通,價錢也更高。

為了最大限度取得經濟效應,做大做強合作社的品牌,昌寧縣柯街鎮橄欖河蔬菜專業種植合作社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打好綠色生態牌上。

昌寧農業的優勢產業在蔬菜,昌寧縣橄欖河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立志要推動昌寧高檔蔬菜產業升級,合作社瞄準了高端消費市場,使合作社種植的蔬菜擺脫大路貨的形象,擴大了基地農產品的增值空間。

建立蔬菜種植基地核心區,是合作社綠色生態中的王牌。綠色食品要求嚴格,為了保證質量,柯街鎮劃分出一片核心區,堅持“綠色安全優質”的生產理念,建立標準化種植示範核心基地。

在核心區種植的蔬菜,合作社都堅持綠色食品標準化生產,通過設立植物保護技術服務部,在蔬菜種植管理過程中嚴把質量關,提倡“綠色、無公害蔬菜”消費產品,向生產綠色、無公害蔬菜方向發展。

通過建設專業的技術服務隊伍,優質種植基地和農資配送服務中心,為做大做好做強基地核心區的綠色蔬菜種植統籌好種植、採收、銷售各個環節。

合作社自成立之初,就十分注重基地市場環境,嚴格控制蔬菜用藥、施肥,把產品質量安全和綠色生產作為專業合作社有序發展的“生命線工程”來抓,為了保證核心區“綠色生態蔬菜”名副其實。

合作社形成了基地生產社員相互監督、理事會隨機監督,收購環節嚴格抽檢,交付環節實行原產地標識的監督檢驗機制。

為了保證核心區蔬菜的高質量,合作社和各類研究機構合作,引進高素質人才,引進新技術,讓社員在設施栽培條件下,綜合運用生物、物理措施防控病蟲害,保證食品安全,提高產量。增加技術力量完善露地番茄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措施,從土壤改良入手,配套使用黃板、昆蟲性誘劑,減少病蟲害的發生,降低社員生產成本,提高蔬菜品質。

“酒香不怕巷子深。”綠色生態蔬菜不愁銷路,2016年6月,合作社成功與北京、浙江、上海等地的客商合作,發展社員種植花菜1500餘畝、西蘭花、香菜1200多畝、綠皮大蠶豆、西紅柿等共計1000多畝。

迎合市場引進了一批高檔禮品西瓜、特色草莓、嫁接黃瓜、粉果西紅柿等品種進行示範種植,與河南、長沙、杭州、上海、北京、西安、新疆等地的市場形成了長期、穩定的合作,保證了合作社蔬菜銷售渠道。

積極實施品牌戰略,打造蔬菜品牌,延伸產業鏈條,提高產品附加值,是柯街鎮綠色生態蔬菜走得更長遠的重要方法。

合作社申請註冊了“橄欖河”蔬菜產品的商標,申請國家農產品質量綠色認證直至獲得有機農產品認證,“橄欖河”品牌於2015年11月被保山市評為保山市知名商標。

2017年5月被全國供銷總社評為國家級示範社。

保山市柯街镇:“菜篮子”经济,鼓了群众“钱袋子”

帶動一方致富

當地政府支持合作社發展,最終目的是要壯大集體經濟、帶動當地農戶脫貧致富。合作社通過招商引資,引進銷售企業,企業與合作社聯合,為當地村民帶來多份收入還通過技術輻射的方式,降低農戶的支出成本,最終獲利。

一份土地帶給農戶三份收入,真正給農戶帶來收益,改善了他們的生活。合作社需要形成規模化種植,才能增強市場競爭力,獲得更好的經濟效應,改變柯街鎮及整個枯柯河流域蔬菜產業現狀。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合作社與企業流轉農戶大量土地,建設多個種植基地,農戶直接獲得流轉土地的第一份收入。

農戶土地流轉後,大量勞動力解放,他們可以選擇外出打工增加收入,但更多的當地人不願意背井離鄉,面對如此多的勞動力,如何解決他們的就業是一個重大問題。合作社流轉的土地種植蔬菜需要大量的工人,農戶在自己的土地上打工,臨近解決就業問題,既方便照顧家裡,又不用背井離鄉,還得到了第二份收入。

合作社在基地發展、產品營銷等生產經營過程中,嚴格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相關規定,在股金管理、民主決策、紅利返還等環節恪守誠信。農戶以自願的形式加入合作社還可以選擇參股,合作社每年財務結算,除去成本及其他必要支出外,按時給社員分紅,農戶在這土地上拿到了第三份收入。

合作社發展得越來越好,未加入合作社的村民紛紛表示想要成為其中的一員,但是由於橄欖河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為保證蔬菜的品質,在基地核心區投入的成本已經達到了每畝3000元,無法進行更多的成本支出。為了使未入社的村民也能在合作社項目中獲利,當地實行技術輻射。技術輻射就是以基地核心區為中心,未入社的農戶通過學習、培訓、借鑑合作社的種植方式和技術,將節約成本、提高蔬菜品質的獲益輻射到各個農戶身上。

2016年12月,合作社結合各基層服務點,由17戶社員發起成立了植物保護技術諮詢專業合作社,發展至今已有133戶社員,服務種植戶2000多戶,通過統購統防、科學用肥、科學用藥,最大限度杜絕了農殘,通過提供農藥肥料賒銷服務,為社員平均每畝降低生產成本200多元。

在技術方面,由於柯街鎮及整個枯柯河流域蔬菜灌溉原先都是使用粗放式的大水漫灌,造成水資源的大量浪費,在合作社的幫助下,農戶紛紛架起了滴管,採用滴灌的方式,不但節約了水省下了勞力,還因為應用滴灌技術減少了農藥的施用量以及病蟲害的發生,明顯改善了農戶種植的農產品質量。

為了使技術輻射更加落實到位,合作社積極爭取2016年中央財政支持現代農業發展蔬菜項目資金70萬元,建設完成果蔬科教產業園。除試驗示範,培育蔬菜商品苗外,更重要的是,通過結合農廣校等組織培訓學員和社員8次,共計培訓500多人,真正教給農戶技術,使其獲利。

發展是橄欖河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永恆的追求。合作社把發展目標定位在“調整種植結構、搭建致富平臺、倡導綠色消費、引領農業未來”上,做大做好做強“橄欖河”品牌,將柯街鎮連片的“菜籃子”真正變成村民手中鼓鼓囊囊的“錢袋子”,讓合作社的發展帶動柯街鎮群眾打贏脫貧攻堅戰,真正增收致富奔小康。(朱琳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