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老子的《道德經》中多次提到水,水蘊含哪些哲理?給我們生活帶來哪些啟示?

風雲我輩之漫漫科研路


老子關於水的論述只有兩章:第八章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第七十八章說“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

根據這兩章內容和老子通篇的思想來總結的話,無外乎有表層和深層兩種解釋:

一、表層意思正如老子所說,要向水學習的就是其無為而有為的特點,它與世無爭卻善利萬物,同時它柔弱至陰卻能攻強得勝,人活於世勢必要爭取一些東西,讓自己強大,老子不是不讓人去爭取,而是要取之有道,這個道當然不是豪奪強取,也不是重利貪取,而是以舍為取,“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貢獻越多獲取就越多,想要強大,必先柔弱,這種想法是眾人之所惡的,誰都不齒,而大道卻恰在其中,就像水一樣。

二、深層意思那就是老子哲學的精華部分,開篇他就在說“常無慾以觀奇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就是有無,或者陰陽,用西哲的觀點說就是辯證法,老子著作中倒是處處體現著這一思想,比如“有無相生,難易相成”、“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等等,老子很重視這種陰陽互兌的轉變,他認為大道就在其中,正所謂“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玄之又玄就是這兩者之間的轉之又轉,變之又變。至於水只是一種最典型的代表,它最能體現這種陰陽邏輯,也被我們常人最容易接觸,所以老子當然要號召人向水去學習。


水清樸一


在《道德經》中,“水”是一個被反覆提到的意象。在老子看來,道是不可用具象的言語來說明的概念,但他多次以水來喻道,並且認為“上善若水”。老子表明,至善就應該像水,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水具有包容天下的仁德,水利於萬物卻不爭功,水的特性是謙卑處下,而人們的追求則相反,人們都向往過榮華富貴的生活,為了利益成日勾心鬥角,正因為水處在人們所不喜歡的位置,所以它更接近於“道”。然而在它作用於萬物時,發揮作用的方式卻是“弱 ”,“道”之創造萬物及其運作是以柔弱順應自然為特徵的,道造化萬物,卻又不居功自傲。

然而,水的這種柔弱卻具有驚人的力量。《道德經》說:天下莫柔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謂天下王。正言若反。

天下沒有哪一種東西比水更柔弱的了,但攻擊堅強的東西卻沒有什麼能勝過水的,水能夠以柔克剛、以弱勝強,抽刀斷水水更流,水滴石穿卻異常驚人,但是世上卻沒有多少人會用心去領悟。

“道 ” 之生養萬物,沒有慾望,沒有條件,如水滋潤萬物一樣,“利萬物而不爭”。水滋萬物,道臨天下,水的自然的品格正是大道的體現。

水更能體現“道”在行為方式上要求的自然無為美。“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 ,萬物生長、繁殖,卻不借此而將其加以主宰,順其自然發展。可見,老子的眼中的美是與自然緊密聯繫的,水正具有這種自然的特性。清靜是水的品格 ,也是“道”的屬性。清靜之水,體現萬物之“道”,這種清靜的水並不是一潭死寂,而是能潤澤大地、化生萬物、孕育生命, 所以靜中又蘊含著動,蘊含著新的生命的萌動。老子認為“道”生成萬物,萬物又復歸於“道”:“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天地萬物最終又歸其“根”, “歸根”就是迴歸於作為萬物本源的“道 ”。

其實聖賢老子以水喻道,為的是讓世人更加的直觀簡練的去悟,也在召喚我們世人要像水一樣有百折不撓,能屈能伸,孕育萬物的任性!又要有滴水穿石,化水為冰,同濟天下的剛性!真正去做到道法自然!

喜歡我的分享請你關注——獻縣人家


獻縣人家


老子的道德經中多次提到水,水蘊含哪些哲理,給我們生活帶來哪些啟示

在第一次提到水之前,老子還有兩次提到跟水的特質,相關的東西——不爭。

第一次:

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二次:

為無為,則無不治。

為什麼說這兩次跟水相關,因為老子下一次就講道: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啟示我們:水之德,好比於道之德。

因為光談道,不談對象,未免有點虛,所以老子藉以水來鋪陳天道之偉大。

後面在講德的時候,老子說: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穀。

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致數無譽。

一併看出,作根基的,都是偉大的。即便是王侯,也得虛懷,站低位看得清。

可以簡單總結,水的德行就是——海納百川,藏汙納垢。

一、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這個就是水的不爭。

二、藏汙納垢明察秋毫,這個就是水的以賤為本。

曾國藩在改變自己行為途徑之後,從一個窮書生到一個懂得政治手腕的官,還花時間跟同僚上青樓。

雖說這是個不好的事情,但時代總有時代的烙印,曾國藩對自己的改變,何嘗不是該時代的:海納百川、藏汙納垢呢。

對我們生活的啟示:

1、不以尖銳示人。

無論職場還是商場,但凡有潛在或者明確的利益關係,不要太過於暴露自己的野心。人喜歡交兩種朋友:第一種是有資源有錢的,第二種是沒野心好控制的。

如果我們一下子做不了第一種人,那隻能跳到另一個山谷,作另一種人。

2、不以自己時間為珍貴。

有平臺的人最牛,有資源的人很牛,有技術的人很不錯,有時間的人最遜。

如果我們還活在技術和時間價值層面的水平,我們就沒資格讓我們的時間跟別人叫價。

低頭踏實用我們不寶貴的時間和技術,慢慢換取資源吧!

3、站得越高,就越不落地。

如果說,什麼是富人和高管都會存在的問題?那就是站在高處,看不清楚。滋潤了戰略思維,卻總會落地不足。我們要改變這一形態嗎?其實不需。有本書叫真相時刻MOT,講的就是大企業如何度讓權力給一線員工,從而節省開資,管理層也不需花更多時間調解小問題。

4、做生意要和諧共處。

一個跟諸多行業共生的生意者,必然不會得罪任何人,嘴巴不僅乾淨,還很和諧。為什麼呢?因為他就是“共生”,他的利益,跟諸多行業綁定,所以他不否認別人在幹嘛,遭遇什麼。反觀,一個沒做過生意的人,經常武斷去評價和否認其他行業的事情。看一個人說話是否海納百川,就知道此人的生意,有無涉獵其他行業,還是乎孤芳自賞。

5、要創業和成事,什麼都要試過才知道處理的“度” 

一個好的企業從來不缺人,因為一直招人,慢慢招。同理,他們寧缺毋濫,很多事情自己學著幹。所以無論是HR、還是業務板塊,滲透能力都很強,根基就牢。眾所周知,運營管理技術最落地的,莫過於地鐵公司。我所知的地鐵公司,雖然等級分明,但他們更認為:德才兼備+業務合格。業務不合格,不談什麼德什麼才。

6、不要小看小城市的長尾巴

做茶葉的看不起小罐茶。做咖啡的看不起星巴克,做抖音的看不上快手,做社交軟件的,甚至看不起微信。任何人都想做高水平的東西,賺有錢人的生意。實際上,大部分人都這麼想的時候,敗壞的不是有錢人的興趣,而是中產(及窮人)的需要。往大里看,步步高、背背佳、8848手機和小罐茶,同出一人之營銷,位置高,檔次低,就圖小百姓的錢包。往小裡看,大字號、土音樂、超美顏,都是快手市民的窗口。



溫養之體道


《道德經》中提到水的章節很多。比如 第七十八章: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第六十六章:江海所以能成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第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但我認為把水講的最完美的是《道德經》第八章。

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水有七德。老子在自然界萬事萬物中最讚美水,認為水德是近於道的。“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這七個並列排比句中,都具有關水德的寫狀,同時也是介紹善之人所應具備的品格。老子列舉出七個“善”字,是受到水的啟發。

1、“居善地”:善於自處而甘居下地,要謙讓。

要像水那樣地善於定位,人際交往中把自己的定位選擇好,處於“善地”,選擇妥善的地方,選擇能成功的地方。水就處在低處、下處、別人瞧不起的地方,但是水最後會獲取成功。

2、“心善淵”:心靜養,善於容納百川,深沉淵默。

要像水那樣善於靜而深,人際交往要心中善於靜默深邃,就像水一樣。蓄滿水的深淵,表面上不動聲色,但是靜默之中,那樣地深不可測,水中有潛伏的蛟龍,有深淵中的寶珠。

3、“與善仁”:行為修到同水一樣助長萬物地生命,善良,與人為善。

要像水那樣善於仁與愛,水總是施予的、貢獻的,而且它是兼愛的,又是不索取的,啟發人們在人際交往中要肯施予,真誠貢獻,要兼愛,不自私。

4、“言善信”:說話學到如潮水一樣準則有信。

要像水那樣善於言而有信,人際交往中,講話一定要守信用,而且還要善於講話,還包括有時候能善於不講話。水該流淌的時候,可以潺潺地訴說;它洋溢的時候,可以濤聲挾著風聲;但是它靜默時,可以一點聲音都沒有,一言不發。

5、“正善治”:立身處世,持平正衡。

要像水那樣善於無為與有為,比如善於治理政事,就像水那樣清靜無為,但是一切處理得滋滋潤潤。比如像水那樣清靜無為,卻可以盪滌一切汙穢而有為。人際交往可以這樣處理關係,處理各種事務。

6、“事善能”:擔當做事,調劑融和,能幹。

要像水那樣善於發揮能力,水可以滋養生命,它可以滋養植物,它給人們洗滌,發電,運輸、航行、生產等等,這些都離不開水,人際交往也要向“事善能”的方向努力。

7、“動善時”:把握機會,及時而動,隨著動盪的趨勢而動盪,跟著靜止的狀況而安祥澄止。

要像水那樣善於行止有時,水不動時就像一面鏡子,它會把春花、夏雲、秋月、冬雪,四季的變化都默默收納其中;水在流動時,無論在哪個時間,它都會隨順天時而變化。

我個人認為 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應該是上善若水。水無形、無色、無味,然而水卻是人類生存最重要的物質之一,水的品質同樣給人以智慧的啟迪。

水無為而無不為,無形而無不行,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在老子的眼中,這或許是最完美的事物了。





聞天下談古今


特別喜歡老子的《道德經》,揚揚灑灑五千字字珠璣,其中蘊含的深刻道理益於千萬年。其中對德的論述有類於儒家的仁道。水利萬物而不爭,居善地,心善淵,政善治,動善時……此之謂上善,上善若水。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存。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其實儒家的楷模忠孝亦是此理,既捨得,捨己為人,大公無私。水柔弱之至,但可穿石而過,其在於積累,此之謂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萬事萬物無時無刻都在變化,從量變到質變。所以我們做任何事都要恆常,堅持是成功的最好的保障,凡事都得益於善始克終。



冬天的房子


道是什麼?怎麼得道?這是老子的《道德經》所闡述的核心內容。在講道的過程中,老子運用了“水”這個載體來說明自己的思想:道法自然,無為而無不為。

《道德經》裡,大眾最熟悉的提到水的是:“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在老子看來,符合大道的人就像水一樣,善於幫助萬物,但從來不與萬物爭長論短。

對水的體認,就是對道的體認。從水的特性可以看到,有這樣的一種人,他們樂於助人、不爭長短、甘居人後、隨遇而安,這種人有道德、有胸懷、有智慧,能夠獲得各種有利因素的支持,以柔克剛,柔中有剛,無堅不摧,通常無往不利。

《道德經》裡的智慧如淵如海,只要我們能像水一樣,就能在治國、修身、創業、處世等方面做到遊刃有餘。怎樣才算是像水一樣呢?老子說:“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民心即天心,聖人就像水一樣,隨方就圓,保持了無我、無為的狀態,順應了民心,所以就凝聚了民心。這個道理適用於很多領域,它啟示我們順應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則,這才是做人做事的最高境界。

從另一個角度看,如果想要得到“水”這個“聖人”的幫助,那麼我們就應該待在“低窪”的地帶,因為這是水必然會來到的地方。也就是說,即使我們正處在人生的低谷,也不必感到絕望,必然會有得到水力支持的一天。

總之,修道要無我,做人要順勢。無論做人還是修道,只有像水一樣,才能圓融如意。





天地有正氣


很高興作答此問題。感謝。

之前瞭解《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主要論述道(宇宙之道、自然之道、個人修行)與德(德行、品德)。

《道德經》裡關於水的描述“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道德經》第八章),意譯: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

個人認為給我們生活的帶來的啟示如下:

1.厚德載物,修身養性提高自己素養,保持一顆仁善之心;

2.勤勉學習豐富知識,保持旺盛的學習力,如同水之靈動智慧;

3.與世無爭,在物慾橫流的社會少一些自私自利慾望,多一些公心和真誠;

4.寬和博大的心胸,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歷練自身寬廣的胸懷;

5.堅韌的勇毅,水滴石穿,依靠毫不畏懼的精神、持之以恆的毅力和精誠之至。在困難艱險面前不畏縮。

最後,以一首比較喜歡的對聯來結束此話題,“仁山智水千古秀,琪花瑤草四時春。”古人樂山好水,願腦聰心善的今人,共同為構建和諧美麗的社會貢獻力量。





涵泳詩書


老子著作中對水的描述很多,讀過的人對此會有不同的見解,這跟各人的閱歷、觀念、立場有關,無所謂對錯,只要能給自己帶來積極的心態和思想的啟迪就好。依我個人的理解,對水我有三種思考方向,供大家商榷。

一是在於水的“行"。水總是從高處流向低處,沒有外力的作用下永遠朝一個方向流動,不捨晝夜,向前無止,即便有暫時的洄轉,也只是休整和調節,一旦有機會再勇往直前。由此想到我們自己,無論工作或生活,都應樹立目標,併為目標不懈努力,任爾東西南北風,咬定目標不放鬆,絕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二是在於水的“形“。水是無形的,無色無味,寡淡平庸,但又不可或缺,自然界沒水就荒蕪,生命缺水就消亡,水給人的印象就是從來不需要想起,永遠也不能缺失。你把它裝在方瓶它就是方的,你把它裝起圓瓶它就是圓的,只要你需要,可以隨你而動。但它也有承受範圍,不然天崩地裂,無法挽回。聯想到人,關於奉獻、關於低調,關於靈活性和原則性的結合,水都能帶來啟示。

三是在於水的“性"。即水的性格,水是柔軟的,你可以改變它形狀,改變它的溫度,但改變不了它前進的方向;它沒有石頭硬,但可以水滴石穿,它沒有大山高,卻可以站在高山上。以柔克剛是它的性格,日積月累是韌勁。作為我們,也應從中學到堅持和変通吧?





萍鄉古今


“上善若水”寓意是水利於萬物,但卻與世無爭,這是至善者的品行,或者說,如果一個人只講奉獻,不講索取,無論處於怎樣惡劣的環境,都能做到內心平靜,與世無爭,與人無爭,同時發揮自身優勢,幫助他人,甚至忍辱負重,那麼這樣的人,便具有水的品質,是上善君子。上善若水,出自《老子》一書的第八章,原文如下:“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陳鼓應先生在他的《老子註譯及評介》一書中翻譯這段文字的意思為:“上善的人好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和萬物相爭,停留在大家所厭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居處善於選擇地方,心胸善於保持沉靜,待人善於真誠相愛,說話善於遵守信用,為政善於精簡處理,處事善於發揮所長,行動善於掌握時機。只因為有不爭的美德,所以沒有怨咎。”

陳鼓應先生作為享譽世界的道家文化學者,舊學深厚,行文簡古,且表達十分優美。他還對老子這段文字闡述說,老子用水性比喻上德之人的人格,水的最顯著的特徵和作用,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潤萬物而不與之相爭。



任東昇玄學師


人們應以水為師;世上最柔軟的東西是水,人們會把世上一切溫柔的東西,用水來比喻。水是世上最洶湧,天下最強大的東西也不能抵擋住水。

雖說《道德經》是講“道”和“德”的,但是老子的哲學,也可稱之謂水的哲學,如:“柔弱者,生之徒”、“弱者,道之用”、“柔弱勝剛強”等等。此種柔弱,並不是懦弱,而是“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

普天下比水柔弱的東西沒有了,但要攻破堅強的萬物,沒有能勝於水的。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上善的人,就是和水是一樣的。水滋養著天下萬物,且本性溫柔,順其於自然而不爭於世。能夠居蓄在眾人不想居的低處。如果人能具有水這樣的三種特質,就離道不遠了。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

天下最柔軟的東西,才有資格駕御天下最堅強之物,唯有以“無有”才可以進入沒有間隙的物體。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

善於處於低下的位置,才能吸引百川的匯聚,江海之所以成為百谷王,就在於能善處低下。

弱可勝強,柔能克剛。天下人皆知,總是難以實踐。人們若能以水為師,用水的精神,審時度勢,用老子“守柔曰強”的思想,來踐行“上善若水”之人品德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