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关羽能杀颜良,为何不能杀张郃?

姑孰侯



关羽能不能杀张郃,应该是一个未知数,不能说关羽就一定杀不了张郃,也不能说关羽就一定能杀张郃,因为在蜀汉五虎中,唯一没有跟张郃交手的,只有关羽一人。

至于关羽白马斩颜良,这边可以详细的分析一下……

个人观点,颜良的竞技水平很高,基本上可以锁定为不弱于五虎。毕竟在白马一战中,河北第一猛将颜良的表现,简直太过亮眼了。

想我曹老板兵精将广,麾下猛将如云,竟然拿颜良一点办法都没有,只落个众皆栗然,仓惶收兵。

不过这也难怪,毕竟颜良三合斩宋宪,一合斩魏续,二十合击败徐晃,这一系列战绩,确实非常豪华。

就拿徐晃来说,在白马单挑颜良之前,徐晃曾经跟许褚单挑过一次,对战结果为,五十合不分胜负。显然,许褚对上徐晃,都打到五十合了,甚至连一点优势都没有。相比于颜良的武艺,许褚明显要逊色一些,至少在取胜手段方面不如颜良。

许褚可是公认的顶级高手,曾单挑过吕布、赵云、典韦、马超四员战将,斗将结果皆为不分胜负。其中与马超打了二百三十合,与典韦打了一天。说明实力是非常接近的。而颜良的取胜手段,明显优于许褚。那么!颜良至少也可以跟马超、典韦打平,所以不弱于五虎。



既然颜良不弱于五虎,为什么又会被关羽一刀斩杀呢?

回答这个问题,直接先上原文:

公奋然上马,倒提青龙刀,跑下土山,将盔取下放于鞍前,凤目圆睁,蚕眉直竖,来到阵前。——参考,“演义”罗本

这边有一个细节,关羽过阵的时候,是解下盔甲放于鞍前的,属于解甲过阵。两军对峙,在什么情况下,会解甲过阵呢?第一,投奔;第二,谈判;

河北军见了,如波开浪裂,分作两边,放开一天大路,公飞奔前来。——参考,“演义”罗本

河北军的举动,更能说明关羽“解甲过阵”引起的误会了。河北军是主动分开两边的,关羽策马奔腾的整个过程,没有遭到河北军的阻挡。

颜良正在麾盖下,见关公到来,恰欲问之,马已至近。云长手起,一刀斩颜良于马下。——参考,“演义”罗本

颜良坐在麾盖底下,这显然不是迎敌状态,迎敌应该在战马上,所以毫无防备。见到关羽之后,颜良正准备问,话在喉边还未及出,关羽的赤兔马已经飞到了他的跟前,一刀将其砍死。颜良之死,有两个原因,第一,全无防备;第二,关羽马快刀快。


那么?颜良为什么全无防备呢?难道单单是因为关羽解甲过阵这一个原因吗?

显然不是的!导致他全无防备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临行前刘备的一席话。

原来颜良辞袁绍时,刘玄德曾暗嘱曰“吾有一弟,乃关云长也,身长九尺五寸,须长一尺八寸,面如重枣,丹凤眼,卧蚕眉,喜穿绿锦战袍,骑黄骠马,使青龙大刀,必在曹操处。如见他,可教急来。”因此颜良见关公来,只道他是来投奔,故不准备迎敌,被关公斩于马下。——参考,“演义”罗本

看完刘备的这一段话,颜良之死因就更加清晰了。


爱尚文史


主要是张郃运气好,没让关羽碰上。如果有机会碰上,很可能老罗就安排关羽把张郃杀了。

不过,也不是完全如此。华雄、文丑倒是没遇上关羽,老罗也安排关羽把他们杀了。

关羽是万人敌,勇冠三军,这是真的,但也不是见谁就灭谁。

吕布倒是天下无敌,这个还是公认的,但不是也被曹操给杀了吗?

将在谋,不在勇。

关羽名气很大,也名副其实,但也没有像演义里说得那么玄。

史料中记载,关羽斩杀颜良,生擒于禁,斩庞德。

千里走单骑这是真的,也不会是结伴旅游,自然会遇到阻挡,但没有演义所说那样,过五关斩六将。

具体看一下关羽的主要情节。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亲率五千精骑东征刘备。刘备败逃,关羽战败被擒,不得已而投降曹操。

史料的记载是,刘备已经聚集了数万人马,为何如此不堪一击呢?当时关羽、张飞都在哦。二人可都是被称作万人敌的,一个跑了,一个投降。

看一下斩杀颜良的过程。

曹操击败刘备之后,与袁绍战于官渡。

袁绍派遣大将颜良进攻守护白马的曹军将领刘延。沮授劝谏袁绍,说:“颜良性情急躁冒进,不可以单独委以重任”,但袁绍没有采纳这一建议。《后汉书·袁绍传》、《三国志·武帝纪》则记载,颜良与郭图、淳于琼一起去攻打白马刘延。

曹操的谋士荀攸建议,先佯装在延津渡河,做出袭击袁军后方的姿态,诱使袁绍分兵延津。然后,采用轻兵急进,奔袭白马,攻其不备。

曹操采用此计,急行军到达距离白马十余里时,颜良才发现,仓促应战。曹操派遣将军张辽、关羽为先锋,率先出击。

关羽望见颜良麾盖(大将所乘戎车),直冲过去,在万人阵中斩杀颜良,割其首级而归。

曹操挥令大军冲击,袁军大败溃散,白马之围遂解。

这一战,关羽骁勇无比,自不可说。

仔细分析一下,就会明白,关羽是杀了颜良一个措手不及。

颜良是武将,骑马打仗才是正办。当时颜良是在戎车上,威风是威风了些,但武力值却大打折扣。

大将颜良都惊慌失措了,其手下部将岂不已经吓破胆了?

关羽能够杀进杀出,遇到的阻挡并不会像演义说得那么玄。

主将已经被斩杀,军心已经溃败,无心恋战也是常事。

白马之围被解,关羽也因此被封为汉寿亭侯。这一爵位,关羽非常珍惜,也不仅仅是献帝所封。在此之后,关羽也再没有更大的战绩。

从这里看出,跟着谁混,结局是不一样的。

一个将军的功绩,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整个战役的谋划,这是不可置疑的。

两军对阵,来几十个回合,那只是战斗的一部分,不是全部的套路。

我们喜欢看单挑对决,不喜欢看打群架。但多数情况下,还是在打群架。

如果关羽跟颜良,正式摆开架势,来一场决斗,即便关羽能杀了颜良,但也不会这么轻松。

再看一下斩文丑。

曹操解了白马之围后,率领六百骑兵押送粮草辎重沿河西退,与袁绍五六千追兵相遇。

诸将见敌众我寡,都很害怕,劝曹操退守大营。

荀攸说:“这正是歼敌的好机会,为啥要撤退呢?”

曹操与荀攸对视而笑,于是命令士兵解鞍下马,丢弃辎重,引诱袁军。

等到袁军逼近,争抢辎重的时候,曹操突然命令上马,迅猛发起攻击,大破袁军,斩杀大将文丑。

这里没说究竟是谁杀的,就算在曹操身上了。比较肯定的是,在混战中斩杀文丑的,一定是一群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否则,这还了得。对比斩颜良,这是要封侯的。

但绝不是关羽所杀,否则,史书也不会不记载这一点,而忽视了关羽的功劳。

史料记载,这时候刘备跟文丑在一起。

刘备没有见证关羽斩杀颜良,关羽也没有见证文丑被杀时刘备在一旁。

演义的说法不可靠,还是以史书记载为主。

为何关羽杀不了张郃?

张郃(?-231年),字儁乂,河间鄚人。

张郃也是有名的战将,起初是应募参加镇压黄巾军起义,跟关羽的起步是一样的。

因为军功被冀州牧韩馥拜为军司马,袁绍取得冀州,张郃率兵归附袁绍,任命为校尉。

之后,在袁绍大破公孙瓒时立下军功,升迁为宁国中郎将。

官渡之战,袁绍战败,张郃投降曹操。此后,追随曹操攻乌桓、破马超、降张鲁,屡立战功。

215年,曹操从汉中撤军,命令张郃进攻巴西宕渠,被张飞战败。

228年,张郃在街亭大败马谡,因功升迁为征西车骑将军。

231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时,与张郃交战。张郃领兵追击蜀军,到木门中箭身亡。

从以上的史料来看,当时张郃被张飞击败,是孤军作战。

刘备与孙权湘水划界,回到蜀中,与张飞一起阻挡张郃的进攻,刘备动用的是精锐部队。张郃战败,撤退。

最后张郃也是死于诸葛亮设下的埋伏,也不清楚被谁射死。

如果单打独斗的话,就不好说,张飞一定打得过张郃。自然关羽也未必就一定斩杀了张郃。

襄樊之战,关羽生擒于禁,斩杀庞德,威震华夏,但最终还是被徐晃打败。如果此时关羽遇到的是张郃,恐怕也难逃这一命运。

关羽、张郃都是有勇有谋的战将,不会去一对一死拼。局势不利就撤了,不会死战到底。

关羽之死,也说明了这一点。关羽被东吴潘璋部属马忠斩杀,也不是一场公平的对决。

否则,说啥马忠也杀不了关羽。

这就是战争,没有直接的对战,就不能说谁杀的了谁。


豹眼看历史


罗贯中也有难言之隐啊~~~~~

《三国演义》中把关羽描绘成“斩将夺旗”的能手,其实稍有历史知识的都清楚“斩将夺旗”是“偏将之责”,“主将”的任务是指挥若定。

关羽、张飞被程昱成为“万人敌”,被周瑜称为“熊虎之将”,被刘晔成为“勇冠三军”,可想而知两人的勇猛。

当然,曹操称于禁“虽古名将,何以加之”,称徐晃“徐将军可谓有周亚夫之风矣”,这都是按照军事统帅的要求来肯定“五子良将”。

关羽斩杀颜良,按照《三国志》的记载是荀攸策划之功。

采取声东击西战术吸引袁绍分兵,然后出其不意奔袭颜良,而且曹操派出的是张辽、关羽“双前锋”,轻骑奔袭而不是关羽匹马单刀,甚至徐晃“从破颜良”。

关羽能杀颜良,背后是关羽、张辽、徐晃3位名将围殴颜良,而且是在遭遇曹军轻兵偷袭的情况下。

关羽能杀颜良却不能杀武力值不如颜良的张郃,甚至关羽等“五虎上将”不能斩杀张郃等“五子良将”,也不能斩杀甘宁等“江东十二虎臣”,这说明如果是“一对一单挑”情况下,关羽为首的“五虎上将”并不能压倒张郃、甘宁等人。

罗贯中虽然偏袒蜀汉政权,也不能无中生有把曹操、孙权麾下的名将意外写死。

既然正史上“五子良将”与“五虎上将”相比并不逊色,那么罗贯中就不能把“五子良将”写死了,否则“三国演义”就没办法继续了。

如果关羽斩杀了张郃,则“三国”后期的街亭之战怎么写?

如果关羽斩杀了徐晃或者张辽,则关羽如何“大意失荆州”,张辽如何“威震逍遥津”?

因此,罗贯中只能写“五虎上将”与“五子良将”交手时将其击退,而不能将其斩杀。

正史上颜良本就死于关羽之手,文丑也被曹操袭杀,因此罗贯中把“斩颜良诛文丑”放在关羽身上并无违和。

甚至“河北四庭柱”之一的高览在《三国志》上记载不明,罗贯中也可以将其移花接木写成被赵云刺死。

但如果罗贯中写赵云刺死“五子良将”,这就会导致《三国演义》没办法继续“编故事”。

关羽能够斩杀颜良甚至文丑,因此官渡之战前哨战这两人就被曹军袭杀。

关羽不能斩杀张郃甚至任何一位“五子良将”,那是因为“五子良将”历史上就没有被杀的记载,强行将这些“牛人”写死,会导致《三国演义》的故事没办法延续。

罗贯中也难,既要体现关羽英雄无敌,又要尊重历史基本事实,也就只能让关羽砍杀一些捏造的历史人物,或者将真实死去的历史人物送到关羽刀下斩杀。

历史上“五子良将”与“五虎上将”交手5次,三胜两败,“五子良将”背后是曹操集团强大的军事经济实力,能多次战胜“五虎上将”也是理所当然。


历史怪诞说


当时张郃还是袁绍手下的部将,还没投降曹操,他和关羽是处于敌对阵营,这时的关羽正为曹操效力,如果这时关羽碰上张郃的话肯定是要开打的。

至于能不能杀就要看双方武力值了。

张郃也算是曹营里的一员猛将了,也是一个挺能熬的人,像司马懿一样,把一个个猛将全熬死了之后,张郜在后期成了第一猛将,给诸葛亮伐魏造成了很大的麻烦。最后还是中了诸葛亮设的埋伏,用箭射死的。

张郃和刘备的五虎上将里的四个都碰过面交过手,成绩是有点惨,无一胜,最好的成绩是和张飞打平。与马超战了20多回合,被马超击败,与赵云相战二三十回合也落败而走。

关羽斩颜良偷机取巧的成分很大,一是颜良连胜后正狂傲的洋洋得意,二是张辽在前吸引了颜良的注意,三是关羽马快出刀突然打了个颜良的措手不及。依真实的武力的话,颜良的武力应该与五虎上将不相上下,真刀真枪干的话,关羽要杀他并不容易。

张郃一直没有与关羽碰面,如果碰上面的话,关羽还是可以杀掉他的,如果这样,也就无需诸葛亮多费事了。





飞越沧海新史观


张郃这人可不是那么简单,很多人认为他是大器晚成,在名将都死没了,他才开始挑头当大哥的,但那是因为他鸡贼的很,颜良被杀和他自己太浪有很大关系,而张郃可不一样。


“一枝独秀”张郃

我们说张郃前半场处处被虐,那是因为张郃太“鸡贼”。我们来看三国袁绍麾下号称“河北五将”的鞠义、颜良、文丑、张郃和高览,这五个人都骁勇善战,为袁绍立下汗马功劳。但是我们说性格决定命运,这五员大将同名却不同命。鞠义孤傲比关羽还狠,因为他对主公袁绍也傲,所以他在官渡之战前就被弄死了。颜良、文丑没啥可说的,头铁到短智也是人才,早死晚死也没什么区别。高览后来跟张郃一起投降曹操就没了踪迹,也不知道干啥去了,反正就“河北五将”中光宗耀祖的也就张郃一人。

张郃原来是冀州牧韩馥的军司马,在袁绍设计夺了冀州后,张郃就跟着袁绍混了。后来在官渡之战中因火烧乌巢和郭图进谗言,所以他就带兵投靠了曹操。


张郃曾经对阵过的敌手中,超一流猛将有四人: 赵云、马超、张飞、黄忠。一流战将也有四人:张辽、庞德、魏延、关兴。我们试着通过几次典型的对战,不仅分析他的战力,还来分析一下张郃的性格特点。

张郃VS马超

赤壁之战后曹操因担心马腾会偷袭他,所以先下手为强把马腾给弄死了,马腾的儿子马超大怒,这可是杀父之仇不共戴天,于是一口气杀到了潼关。张郃和马超打了20多回合就败下阵了。

不过这并没什么丢人的,反而说明张郃“鸡贼”。当时马超那是战斗力爆表,什么曹洪、徐晃、许褚都弄不过他,张郃一个曹操新收的马仔,这个时候上去露露脸就可以了,打个20回合就赶紧撤,真要是和这样一个疯子拼命,那李通可不就是自己的下场,还没几个回合就被马超一枪挑死了。

张郃VS赵云

张郃在汝南打赵云那次,是由于刘备被张郃、高览围困,走投无路,若非赵云及时赶到,很可能就被生擒,或命丧当场了。

“一将冲阵而来,枪起处,高览翻身落马。视之,乃赵云也。”

此时的现在赵云就跟开了挂一样,高览什么水平,天天跟他混在一起的张郃最清楚,结果赵云只用了一枪就赐死了高览,可是不打又说不过去,大老板正看着呢,于是张郃上去走了三十个回合再下场,意思意思也就行了。

后来在汉中的时候,张郃又遇上赵云了,这次和张郃搭档的是徐晃,这两人搭档有意思,看到赵云直接不战就退。在这多说徐晃两句,徐晃和颜良对战20多回合就走,和文丑对战时比划两下就跑,结果遇到受伤状态下的关羽,轮着斧头就砍。

张郃VS张飞

我们说张郃都能和张飞打50多回合,为何会在赵云、马超败走那么快,就在于根本不是紧要关头。张飞这万人敌我们就不必多说了,能在张飞手下有过50回合的可没几个。


陈寿就评价张郃“识变量,善处营陈。”所以说其实除了战力以外,性格也是重要的因素。张郃能活那么久,恰恰在于他“怂”。


邯郸醉


我是青史回声,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关羽能杀颜良,为何不能杀张郃?

关于这个问题,我想说的是,关羽也想杀张郃,可关键没机会呀!

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这都是咱们关二爷拿得出的功绩。那么张郃呢?此人与颜良不相上下,河北四庭柱,颜良、文丑、高览和张郃。不过两者相比较,还是张郃比较有勇有谋。


不过颜良也不是吃素的,有人说关羽斩颜良是运气成分,这话我不否认。无论是在哪个版本,颜良出场的战绩都是三回合斩宋宪、一回合斩魏续、二十回合败徐晃。虽然宋宪与魏续称不上什么名将,但好歹曾经是吕布的部将,不至于太水。但是徐晃是什么人?曹操手下五子良将之一,颜良能够在二十回合之内打败徐晃,战力不容小觑。

而关羽之所以能够几回合就斩了颜良,可能是因为他当时怀疑这个赤面长须的大汉就是关羽,而当时刘备还是袁绍的座上宾,总不能把刘备的二弟给砍了吧。颜良还以为关羽这家伙,是一个人骑马过来是投奔的,所以没有准备迎敌,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整个三国,完全没有关羽战张郃的情节,倒是三弟张飞在宕渠打了一仗,结果是张飞赢了,由此可见,张郃在指挥作战这方面还不如猛张飞。


青史回声


关羽和张郃根本就没有对过阵。

关羽斩颜良之时,颜良是作为先头部队,而张郃则在袁绍身边。

关羽挂印封金去找刘备后基本上就远离袁曹之争了,这时张郃才发力。

张郃投降曹操后前期打杂,后期主力也是主要针对西线,从平马超,跟夏侯渊平定关中,继尔镇守汉中。

而关羽基本上就在荆州扎根了,和乐进,于禁,徐晃都打过,张辽赶到前关羽就败亡了,所以没有和其交手,而张郃与关羽,他俩根本没交集。

如果硬要张郃与关羽过一场,单论领兵作战,关羽不一定稳胜张郃,毕竟张郃料敌先机,不是好对付的。

如果硬要按三国演义里的要他俩单挑,张郃自然不是关羽对手,可惜真正的历史中是不兴单挑的,夏侯渊但持勇也,曹操还说他"白地将军",要真是一言不合就单挑,恐怕直接可以说是渣渣了。


(关注我,有更多三国故事)

老白的历史课


关羽能轻松斩颜良,为啥不能杀张郃?



看三国志.关羽传 : 【 绍遣大将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起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这里说,袁绍派颜良攻击曹操辖区的东郡,东郡太守刘延,治所白马城。曹操派张辽、关羽为先锋协助刘延反击。关羽远远望见颜良军中麾盖,拍马冲入颜良军阵,在万军之中,斩颜良首级返回,袁绍其他将领,无一人能够阻拦,从而解除了白马的围困。



对照三国志记载,可以看出,关羽之所以轻松斩杀颜良,主要是因为,罗先生的描述角度,偏移过大。这最突出的有以下几点 : 第一,白马之战,颜良威风显摆过头。瞧,吕布八健将之一的宋宪,战不三合,一刀斩于马🐴下;为宋宪报仇的战友魏续,交马一合,颜良就当头一刀,劈于马下;曹操亲自动员 : “今谁敢挡之”?徐晃应声而出,二将战二十合,徐晃败归本阵,诸将潥然。虽然这里抬高颜良,最终是刻画关羽,但颜良太猛、关羽成功太容易,刚好适得其反。



第二,重马轻人,赤兔马盖过关羽。陈寿这里并没提赤兔马,而斩颜良的过程,只简单为 : “颜良正欲问时,赤兔马快,早已跑到面前,颜良措手不及,被手起一刀,刺于马下……。”不过聊聊三十一字,人物关羽边缘化,核心却转到了赤兔马上。



第三,张辽作用被埋没。从陈寿的记载看,曹操派张辽、关羽两人为先锋,而且张辽在前,关羽在后,这里边能作的文章很多,但罗先生写斩颜良时,没提张辽一字,要是加张辽战颜良一段,适当提升张辽武力,弱化赤兔马,效果可能更好一些。



第四,斩将过程太过简单化。关羽恶斗颜良,起码超一百五十合,适当增加精彩打斗,让关羽费点劲最终打赢,末了再来一段 : 颜良部下十员骁将堵截,关羽冲杀破围、提颜良首级,返回大营桥段,既符合陈寿先生记载 :“绍诸将莫能挡者”,也增强故事可读性,如果按此思路,精雕细琢,估计诸如“马功劳”、“轻松斩”,“偷袭说”、就会自然隐退。



再看“关羽为啥不能杀张郃”?归根结底,是因为罗先生“七分历史,三分创作”的写作定位。《三国志.关张赵马黄传》《三国志.先主传》《三国志.孙权传》等从不同角度,相互印证,关羽死于建安二十四年(219)十二月或闰十二月。《三国志.诸葛亮传》:【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郃。】《三国志.张郃传》:【诸葛亮复出祁山,诏合督诸将西至略阳,亮还保祁山,合追至木门,与亮军交战,飞矢中合右膝,薨,谥曰壮侯。】两传均记载,张郃死于建兴九年(231)。看,关羽比张郃早死12年,如果关羽杀了张郃,就违背历史。虽然《三国演义》中,也有周瑜被诸葛亮气死、关羽斩华雄、黄忠之死等虚构,但这几位去世的时间,与演义中时段、情节是吻合或接近的,且周瑜、华雄、黄忠后面再没有大的历史事件。



而张郃则不同,关羽、张郃之死相差十二年,一个早死的人,怎么可能杀掉后死的人?更重要的是,张郃后面还有大作为,比如,街亭败马谡,要是演义中关羽把张郃杀掉,届时怎么圆场?(624)


流誉后


题主这个问题问的,关羽不能杀张郃是张郃没遇到过关羽,如果张郃真的遇到关羽,那么早就被一刀杀了。

张郃原本是袁绍的手下,后来归降了曹操,也是《三国演义》里一员猛将,不过他和关羽之间还是有着很大的差距,特别是关羽杀颜良那会,张郃去了更是送死。

关羽杀颜良时正处于他一生的巅峰时期,在这段时间里他先是在下邳击败许褚和徐晃二人,白马之战一刀杀死颜良,延津之战三合杀的文丑心怯逃跑,然后追上去一刀斩于马下。

这个战绩可以说非常骇人了,这里面颜良是死于措手不及,但是其他两个战绩可都是实打实的。下邳之战许褚和徐晃两人虽然可能因为曹操的命令有所留手,但是关羽能击败他们两人联手,显然比他们当中任何一人都要强的多。而文丑三合被杀的心怯,有受到关羽斩颜良一事的影响,但是肯定也是觉得打不过才会心怯。

所以综合来看,关羽明显要强于许褚、徐晃和文丑。

许褚后来在渭水之战曾经战平马超,而马超则在潼关之战二十合击败张郃。文丑也不简单,磐河之战时他曾经和赵云大战五六十合不分胜负,而赵云在穰山之战时和许褚大战一番以后依然能击败张郃。

可见无论是许褚还是文丑,都要远胜于张郃。

如果在关羽斩颜良诛文丑时袁绍派张郃来战关羽,那么结果很明显,张郃必败。而且此时关羽的赤兔马也是正当壮年,张郃连逃跑的可能性都没有,和文丑一样被关羽追上一刀杀死。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张郃在遇到关羽前就已经被许褚等人击败,老实说,对付他曹操还真不需要去请关羽来。


不沉的经远


关羽能不能杀张郃,应该是一个未知数,不能说关羽就一定杀不了张郃,也不能说关羽就一定能杀张郃,因为在蜀汉五虎中,唯一没有跟张郃交手的,只有关羽一人。 至于关羽白马斩颜良,这边可以详细的分析一下…… 个人观点,颜良的竞技水平很高,基本上可以锁定为不弱于五虎。毕竟在白马一战中,河北第一猛将颜良的表现,简直太过亮眼了。 想我曹老板兵精将广,麾下猛将如云,竟然拿颜良一点办法都没有,只落个众皆栗然,仓惶收兵。 不过这也难怪,毕竟颜良三合斩宋宪,一合斩魏续,二十合击败徐晃,这一系列战绩,确实非常豪华。 就拿徐晃来说,在白马单挑颜良之前,徐晃曾经跟许褚单挑过一次,对战结果为,五十合不分胜负。显然,许褚对上徐晃,都打到五十合了,甚至连一点优势都没有。相比于颜良的武艺,许褚明显要逊色一些,至少在取胜手段方面不如颜良。 许褚可是公认的顶级高手,曾单挑过吕布、赵云、典韦、马超四员战将,斗将结果皆为不分胜负。其中与马超打了二百三十合,与典韦打了一天。说明实力是非常接近的。而颜良的取胜手段,明显优于许褚。那么!颜良至少也可以跟马超、典韦打平,所以不弱于五虎。 既然颜良不弱于五虎,为什么又会被关羽一刀斩杀呢? 回答这个问题,直接先上原文: 公奋然上马,倒提青龙刀,跑下土山,将盔取下放于鞍前,凤目圆睁,蚕眉直竖,来到阵前。——参考,“演义”罗本 这边有一个细节,关羽过阵的时候,是解下盔甲放于鞍前的,属于解甲过阵。两军对峙,在什么情况下,会解甲过阵呢?第一,投奔;第二,谈判; 河北军见了,如波开浪裂,分作两边,放开一天大路,公飞奔前来。——参考,“演义”罗本 河北军的举动,更能说明关羽“解甲过阵”引起的误会了。河北军是主动分开两边的,关羽策马奔腾的整个过程,没有遭到河北军的阻挡。 颜良正在麾盖下,见关公到来,恰欲问之,马已至近。云长手起,一刀斩颜良于马下。——参考,“演义”罗本 颜良坐在麾盖底下,这显然不是迎敌状态,迎敌应该在战马上,所以毫无防备。见到关羽之后,颜良正准备问,话在喉边还未及出,关羽的赤兔马已经飞到了他的跟前,一刀将其砍死。颜良之死,有两个原因,第一,全无防备;第二,关羽马快刀快。 那么?颜良为什么全无防备呢?难道单单是因为关羽解甲过阵这一个原因吗? 显然不是的!导致他全无防备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临行前刘备的一席话。 原来颜良辞袁绍时,刘玄德曾暗嘱曰“吾有一弟,乃关云长也,身长九尺五寸,须长一尺八寸,面如重枣,丹凤眼,卧蚕眉,喜穿绿锦战袍,骑黄骠马,使青龙大刀,必在曹操处。如见他,可教急来。”因此颜良见关公来,只道他是来投奔,故不准备迎敌,被关公斩于马下。——参考,“演义”罗本 看完刘备的这一段话,颜良之死因就更加清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