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雲"遊安徽|時光的腳步在此停駐!不出門帶你"雲"遊安徽絕美古鎮

對於現代城市人來說,"遊山玩水吃美食"是大多數人青睞的休閒方式,正一如由山、水、人、文組成的"徽"字。望得見山、看得見水、留念那唇間的美味,都市的浮躁與繁華瞬間忘之腦後。

然而,一場疫情的出現,家門外的風景變得如此遙不可及。不如,跟著我們,一起宅家"走安徽",從自然風光中感受大美安徽。待春暖花開山河無恙,再一起摘下口罩,踏遍安徽風光。

說到古鎮,人們總是想起江南,想起小橋流水,槳聲咿呀,青翠可人。但孰不知,安徽古鎮亦是名滿天下。粉牆青瓦、馬頭牆、天井、磚木石雕……說起安徽的古鎮古村,你一定不陌生於西遞宏村,卻又深深厭倦了它們的商業氣息,其實隱藏在城市深處,還有許許多多跳脫於塵世之外的古居,它們沒有擁擠的遊客,只有自己在百年歲月中的悠悠往事。

厭倦了口罩下的生活,不如,就讓我們一起沉浸在那些粉牆青瓦的古樸古鎮裡。

柘皋古鎮|尋常人家的歲月

擁有三千年歷史的柘皋鎮,曾以"橐皋"之名載入《春秋》。被歐陽修讚譽的浮槎山,與朱元璋有著不同尋常淵源的玉欄古橋,去北閘老街巷口聽聽叮噹叮噹的打鐵聲,或者邀上老友一同去早點店吃頓早茶……都是歲月講述的痕跡。

由於地理位置特殊,長久以來,柘皋鎮一直是皖中財物聚散的市埠,南北交通商旅的樞紐以及江淮軍事戰略的要地。水陸交通的方便,商業的滋潤,使這個位於江淮平原上的小鎮,擁有了別具一格的個性與風情。

關麓|神奇的連體古民居

關麓,在黟縣西南,鮮為人知,去的人也不多。春日裡陽光暖暖地籠在溪邊一排排古老的徽派建築上,騎牆屋簷上肆意滋生的植物在光影的映襯下透徹閃亮。

關麓最有特色的是設計精巧、保存完好的徽州古民居-"八大家"連體建築群"八大家"為關麓村核心建築,是同宗兄弟八人所建的八座豪華住宅,外觀上八座宅院自成單元,而實際上樓與樓之間相互溝通,如同連體,是宗族觀念和勢力的生動寫照。

赤灘古鎮|不繁華不雕鑿的真實

這是一座沉睡了千年的古鎮,粉牆黛瓦寫意著徽文化的餘緒,鵝卵石的路面在街口或者岔道延伸著訪古的詩情。一爿日雜商店,既是做生意的也是居家的,有著幾分孩提時的記憶。

卵石小路兩旁,青磚黛瓦、馬頭牆林立,挑著擔子的老漢來了又走,像是為了打破寂寥。經歷歲月的打磨,這裡不繁華、不雕鑿,卻真實逼人。

漁梁古鎮|難能可貴的平民聚居地

和徽州的其他古村不一樣,漁梁鎮是平民的聚集地。沒有了徽州傳統的"忠孝禮節"牌坊,少見高牆大宅和庭院深深的幽邃,開放式立面是這裡的最大特色。它因漁梁壩而聞名,漁梁壩在歷史上有著于都江堰同樣的水利作用和科技意義。在古代,漁梁古鎮也是古徽州重鎮之一。徽商,當年就是從這裡,走上了歷史的舞臺,為中國的古代商業發揮著他們不可替代的作用。

臨街而建的二層小樓亦店亦宅,比較值得一提的是底層面街整面的木鋪板門,平時打開可以運貨經商,洪水來臨還可以洩洪。可以與都江堰媲美的漁梁壩,經歷了百餘年風雨滄桑仍在發揮效用。

瓦埠古鎮|老街深巷裡的老手藝

壽縣瓦埠鎮,有文字記載就有2600多年的歷史。據《壽縣誌》記載:"鎮西為東淝河故道,後積為瓦埠湖(又稱望春湖)","瓦埠在漢時曾為成德縣治,晉廢,元朝稱瓦埠站,明清時稱。:春秋末孔子弟子宓子賤由魯使吳,病卒葬於此,墓冢尚存,後人建宓子祠,稱瓦埠街為'君子鎮'"。

老建築、老人,還有老照片,賦予老街不一樣的面孔,它就像一位知識淵博的教書先生,親和中帶著威嚴,滿腹經綸而慈眉善目,讓人頻頻想靠近,再靠近……

晉熙老街|留得住鄉愁的歲月

這古樸的老街有一個大氣而美麗的名字叫晉熙(喻光明興旺之意)。據瞭解,太湖縣歷史上曾名晉熙縣,晉熙也因之而得名。查閱資料得知,春秋戰國時晉熙為楚國屬地,對我這個生於湖北的新安徽人來說,到晉熙似回到了家鄉,幾多親切,甚為得意。

街道兩側建築幾經變遷,保持至今的有不少清代徽派建築。老街曾是該縣物流和商貿的集中地,是曾經發達的手工業、五金製造業和民間工藝業的縮影。

章渡古鎮|江南唯一的千條腿吊腳樓

鳳凰的吊腳樓人盡皆知,但是皖南吊腳樓你就未必聽說過了。有"江南千條腿"之稱的章渡鎮前店後宅構築,房屋背水的一面保留著一條大概有兩百米長三四米寬的老街,臨水的一側用木柱懸空支架在青弋江上,建築一戶接一戶,綿延一、二華里,所用木柱逾千根,"千條腿"也因此得名。在力學、建築學、美學和民俗學上都具有極高的研究值。

章渡老街建於明代中葉,是涇縣現存最老的老街。曾經古街上的居民、模板門店、作坊鱗次櫛比,相對結伴,沿河而建,曲折延伸,古色古香。街道居民"開門上街,推窗見河",如今這些都只能留存在想象之中了。

屯溪老街|流動的"清明上河圖"

屯溪老街座落在安徽省黃山市屯溪區中心地段,北面依山,南面傍水,又被稱為流動的"清明上河圖",是中國保存最完整、最具有南宋和明清建築風格的古代街市,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作為黃山的一條古街,屯溪老街一直保持著活力,商業繁華人來來往,整條老街雖然不是很長但是匯聚著 徽派古建築的特色。

時代在發展,形式在改變,但老街,依舊是老街。從街頭到街尾,走在商鋪林立,褐紅色麻石板鋪就的屯溪老街上,就像走在徽州的文化長廊裡。如果說歲月可期,那大概是歷史遺留的痕跡。

大通古鎮| 時光在這裡放慢腳步

大通,是長江南岸一座依水而生的小鎮。可以說,因水而興榮,也因水而沒落。在交通不甚發達的往昔,這裡水路通暢,商賈雲集,店鋪林立,物資充裕,成就了大通長達千年的繁華,與安慶、蕪湖、蚌埠並稱安徽"四大商埠",有著"小上海"之美譽。

現如今,陸路交通、空運的高速發展,尤其是銅陵長江大橋的修建,使得天塹變通途,水運原有的運輸優勢,逐漸消失殆盡,帆檣如雲也逐漸被車水馬龍所代替,直至大通的碼頭帆落船歇。只餘下沿街的商鋪,不無落魄地守在江邊,聆聽那澎湃而過。

黃屯老街|品味悠長的歲月記憶

黃屯,因東漢未年農民起義領袖黃穰屯兵於此而得名。老街依山傍水,位處合肥市廬江縣東南邊陲。作為曾經的水陸碼頭,老街也繁華一時。從如今斑駁陸離的白牆青瓦馬頭牆和雕樑畫棟木結構樓房,依然可以讀出舊日熙攘時光。生長於這一方水土的人代代相承,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黃屯"二字如血液一般流淌於老街人的體內。

如今的老街,街巷格局為兩橫一縱,即南北兩面各一條橫街和中間的一條縱街。其中縱街為上街,即原始的黃屯老街。南北走向橫街,則與黃屯河水流方向一致。一幢幢古宅經歷風霜日曬雨淋,傲然屹立,向世人傳遞著歷史的厚重與滄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