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3 鄭州:每個鄭州人心目中都有一家最正宗的燴麵館子|當地人怎麼吃

來鄭州有兩件事不能錯過,一件是上嵩山看少林寺,一件是吃一碗正宗地道的羊肉燴麵。

鄭州燴麵是中國五大面食之一,燴麵按配料不同可分為:羊肉燴麵,牛肉燴麵,三鮮燴麵,五鮮燴麵等等。洛陽的水席、開封的包子、鄭州的燴麵,是河南齊名的三大小吃。

鄭州:每個鄭州人心目中都有一家最正宗的燴麵館子|當地人怎麼吃

燴麵的全稱叫羊肉燴麵,是一種有葷有素有湯有菜的麵食。看似簡單,卻有著一套嚴格的製作方法。羊肉要選用新鮮的羊骨,經過幾遍浸泡除去表面血汙後下鍋,撇出血沫,和調料一起熬湯。湯水裡的羊骨,咕嘟咕嘟地享受著小火的慢燉,在高溫之中,將羊肉的醇香均勻的散播到每一滴湯汁裡。

鄭州:每個鄭州人心目中都有一家最正宗的燴麵館子|當地人怎麼吃

燴麵好不好,湯佔很大的成分,不管冬天還是夏天,一口熱湯下肚,定叫人氣韻貫通,直抒胸臆,蕩氣迴腸,那種酣暢淋漓的感覺,只有滿頭的大汗才能體會得到。

燴麵的精神,全在一個“燴”字,上至魚翅燕窩,下至粉條海帶,都能跟那碗濃濃的羊湯巧妙的結合在一起,也代表了兼容幷包、保持特色的中原精神,而且還包含著中原人獨有的智慧與幽默。

論歷史,鄭州燴麵雖不算久遠,卻也有將近百年了。

按照鄭州老字號“合記”的說法,抗戰時期,日軍飛機經常空襲鄭州,當時有一位名廚叫趙榮光,特別喜歡吃麵食。飛機來了,趙師傅就去躲飛機,回來後,就把剩下的麵條加點羊肉湯燴燴再吃。久而久之,趙師傅發現重新燴過的面也很好吃,就潛心研究,在裡面放些鹽、鹼,使之更筋,做出的面別有一番風味,後來就成了風靡一時的風味美食。

鄭州:每個鄭州人心目中都有一家最正宗的燴麵館子|當地人怎麼吃

這個故事太私人,我們無法判斷真偽,但“合記”倒的確是鄭州最早的燴麵館子之一。要說真正有跡可循的燴麵歷史,就不能不提到一個地方:老墳崗

鄭州民間概念中的老墳崗,基本上相當於現在二七區解放路辦事處的轄區。具體一點說,老墳崗東起二七路,西至福壽街、光明衚衕、東陳莊東街,南起解放路,北至太康路,面積僅0.29平方公里。解放前,老墳崗因位於金水河之北,統稱河北沿。這裡原是一片雜草叢生的沙地。從明朝開始,不少人家到這裡買地安葬親人。經明清兩代,原來的沙地成了一個墓冢累累的地方。當時這裡的地勢比周圍高出約10米,人們就把這裡稱為“老墳崗”。

老墳崗曾與北京天橋、天津三不管齊名。100多年前,蒸汽火車隆隆地拖來了老墳崗商業的繁盛……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在這裡釀成一片滾滾紅塵,使老墳崗成為一幅市井生活的畫卷和折射歷史映象的鏡子。正宗的鄭州燴麵要數老墳崗燴麵,老墳崗匯聚了八一八、合記、蕭記、虎記、閃記、白記、匯豐源、鐵記等燴麵館。

1950年1月8日,鄭州市全面封閉了24家妓院,據說,有一半是在老墳崗,由此可見老墳崗當年的繁華程度。

1957年左右,楚同祥(音)在老墳崗開了個動物園,說是動物園,其實不過是簡易的封閉場所,門票1角。動物園裡有很多動物,除了常見的猴子,還有蟒蛇、老虎、狼等人們罕見的動物,為了吸引觀眾,裡面還有一些雜耍和魔術。

老墳崗還有赫赫有名的太康影院。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影院改名為“八一八影院”,“文革”後又恢復“太康影院”原名。20世紀70年代末,鄭州唯有“太康影院”放映立體電影,人們懷著新奇、刺激、興奮的心情,戴上影院配發的特製眼鏡,欣賞《魔術師的奇遇》等電影。“太康影院”對面有家“八一八燴麵館”,規模大,影響也大,每日每夜,食客盈門,座無虛席,一時成為鄭州一景。看罷立體電影,吃碗“八一八燴麵”,成為老墳崗的一大亮點。這股風尚是當年鄭州人休閒的兩大享受,要多爽就有多爽,要多過癮就有多過癮。

“中原之行哪裡去,請到鄭州亞細亞”是上個世紀90年代全國都知道的。

四廠燴麵有著與其他燴麵不同的風味和歷史。

上世紀50年代,全國進入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六大棉紡廠的面積,比當時的鄭州市區還大。

鄭州:每個鄭州人心目中都有一家最正宗的燴麵館子|當地人怎麼吃

四廠燴麵就和國棉四廠有著解不開的聯繫。

只要在西郊提起燴麵,準想到四廠的咖喱燴麵,很多人想當然認為,在四廠的都是四廠燴麵。實際上,在四廠中街,同時豎著“四廠燴麵”和“醉仙樓燴麵”兩家招牌。

鄭州:每個鄭州人心目中都有一家最正宗的燴麵館子|當地人怎麼吃

“四廠燴麵”是原來一個在鐵路列車上做廚師的老王和四廠的職工黃新立所創辦,老王為四廠燴麵的產生、創新和發展奠定了技術基礎。後雖經數次搬遷,但現在又搬回了原址旁邊的,棉紡路工人路口就豎著他們家的招牌。而醉仙樓燴麵則是原來在建設路上歸屬於四廠勞動服務公司的醉仙樓飯店發展而來。當初老王的四廠燴麵搬到其他地方以後,醉仙樓依然堅持在四廠中街,現在以原四廠糧店舊址為店。兩家雖然都是以咖喱味為主,但鹹淡輕重各有千秋。鮮黃的咖喱湯頭配合勁道的面,以十幾年不變的手法和配方製作出的老味道不僅僅做出了鄭州人舌尖上的傳承,更加以在這一傳統上所做的創新,體現了他們在各自發展中的堅持。

對於許多國棉廠中工作生活了一輩子的工人和工人後代來說,咖喱味的“四廠燴麵”才是最正宗的味道。

時光穿梭,一晃50年。儘管國棉廠的輝煌過往已經被歷史的車輪碾壓,但在國棉廠這個“小王國”裡一些生活習慣仍然得以延續。

鄭州:每個鄭州人心目中都有一家最正宗的燴麵館子|當地人怎麼吃

傍晚,位於棉紡路上的四廠夜市依然燈火通明,空氣中已經能夠聞到小龍蝦和羊肉串的香味兒,附近下班的年輕人開始往這裡聚攏,新的一晚的西郊夜市生活拉開了帷幕。

這幾年,鄭州的外來人多了,燴麵的口感也為了迎合這些“新鄭州”做出了一些改動,比如放入豆腐皮和海帶,把羊湯換成高湯等,這讓燴麵更普及的同時也讓一些老鄭州人覺得“不是那個味兒”了。還有人說,曾經師出於鄭州燴麵的方城燴麵如今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在保留傳統風味兒的基礎上結合方城的回民特色,味道更濃郁鮮美。

鄭州:每個鄭州人心目中都有一家最正宗的燴麵館子|當地人怎麼吃

他有許多缺點,“老鄭州”卻依然一邊嘴裡嫌棄一邊忍不住吃下一大碗。

鄭州燴麵做過很多“做大做強”、“走出去”的努力。

有一年,鄭州有人創了一個 “紅高粱”的燴麵牌子,意在叫板麥當勞之類的西洋快餐。白桌紅椅,窗明几淨,碗碟精緻,徹底顛覆了鄭州燴麵館的粗笨形象,一度頗為紅火。後來,“紅高粱”果然種到了北京,據說專挑靠近洋快餐的地方開店,很是讓鄭州人興奮了一把,彷彿自家都有股份在裡邊。再後來,就沒有後來了。

鄭州:每個鄭州人心目中都有一家最正宗的燴麵館子|當地人怎麼吃

鄭州燴麵走出鄭州的另一次努力,是在上海世博會舉辦期間,蕭記燴麵進駐園區美食城。很多人以為蕭記會藉機扦插上海,但事實好像並非如此,蕭記依然回到鄭州。

於是人們更加堅信,鄭州燴麵,只有在鄭州這片土地上,才可以枝繁葉茂。燴麵的味道,在某種程度上,就成了鄭州特有的氣息,濃郁,溫潤,豐盈,還有一種毫不矯情的直抒胸臆。

看到鄭州燴麵如此鄭州,有關部門曾很理想化地想搞一個“燴麵標準”,不料全市譁然:鄭州的燴麵怎麼可能統一標準呢?各家的競爭力都被藏在各家的湯裡,用哪些中藥材按什麼比例如何控制火候與時間,才會將骨頭湯熬製成精,自是不會隨意外傳的秘密武器。

其實,鄭州燴麵的標準,早已刻在鄭州人的舌尖上,只要燴麵入口,他們就能準確地給出個分數。

鄭州:每個鄭州人心目中都有一家最正宗的燴麵館子|當地人怎麼吃

對於鄭州這座燴麵城來說,這一碗碗的面做出的不過是一份份的尋常,但是對於所有生活在這裡的人來說,這一份份的尋常裡更多的能夠尋找到的是生活中的點點情趣和意義,因為有了這點點滴滴,才讓這個城市多了一份人情與味道。

食物

是一座城市歷史人文的彙集

跟著當地人的腳步

用味蕾

記住一座城市的味道

圖片來自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