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4 明天,義烏撤縣建市30週年

2018-05-24 20:17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記者 龔望平 義烏報道組 龔獻明 通訊員 王曙光

明天,义乌撤县建市30周年

《義烏風光》趙梅碧 攝

對義烏這座城市而言,這一天註定會被寫進歷史。

1988年5月25日,經國務院批准,民政部批覆浙江省人民政府,同意撤銷義烏縣,設立義烏市(縣級)。

當年9月20日,《浙江日報》2版頭條,以《車到義烏客如湧泉》為題,報道了義烏撤縣建市後,市政府所在地稠城新區的變化。

30年後,同樣是《浙江日報》,2018年5月18日和19日的頭版,分別以《咬定市場不放鬆》和《長袖舞出新天地》為題,連續報道了義烏撤縣建市30年來,乘著改革開放東風,不斷實現“無中生有、莫名其妙、點石成金”的發展,續寫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朽傳奇。

今天的新聞,就是明天的歷史。

明天,义乌撤县建市30周年

1988年7月1日,《浙江日報》頭版刊發義烏撤縣建市消息。

草帽市場、前廠後店、興商建縣、養蜂理論、機場開放、鐵路開發、電商換市、國貿改革……

商貿特區、中國權力最大縣、國際陸港城市、金融生態城市、商務旅遊目的地城市、文明信用城市、幸福和諧城市、世界小商品之都……

從 “肩挑貨郎擔、手搖撥浪鼓”走南闖北到“包高鐵、打飛的”踏遍全球,“勤耕好學、剛正勇為、誠信包容”的義烏精神,代代相傳。

從“雞毛換糖”到“買全球、賣全球”,“義烏”早已超越名詞本身、跨越地域界線,成就足以載入史冊的“義烏模式”、“義烏經驗”、“義烏現象”。

“撤縣建市”30年,義烏堅定不移地走“興商建市”的發展道路,在山多地少、資源匱乏的1105平方公里土地上,完成了一次又一次跨越——

從傳統農業小縣到全國經濟強縣,成為全省首批第三產業比重超過60%的“發達”縣市;

從馬路市場到世界小商品之都,萬商雲集為國際貿易的便利化、規範化“輕關易道”;

從工業小縣到工業強市,眾多“大好高新”項目紛紛落地,幹億級產業園區綻放活力;

從內陸小城到國際陸港,讓“鋼鐵駝隊”重現千年前“無數駝鈴遙過磧”盛況的“新絲綢之路”。

商城五月,處處生機勃勃,活力噴湧。義烏人用最原始的衝動和智慧,走出一條獨特的發展曲線,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優秀踐行者。

明天,义乌撤县建市30周年

《國際商貿城全景》吳獻華 攝

眾創之城

2006年,“義烏髮展經驗”傳遍大江南北。

那年,溫州“辣媽”劉微隻身在義烏街頭走了三天三夜。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她不停自問,“我什麼都不會,在義烏能創業嗎?”她很快找到了答案:先瞄準“客流”紅利做房產中間,後站上電商“風口”做跨境電商,年銷售額已超億元。

初到義烏時,劉微對電商一竅不通,是在政府舉辦的創業論壇、電商沙龍中,逐漸掌握電商創業技能,少走了很多彎路。在她看來,草根創業者在義烏容易成功,背後是政府牽線搭橋,構築各類創業平臺,讓這裡成為低成本、富資源、高回報的“眾創”之城。

而全球最具規模的“眾創”市場義烏國際商貿城是經典範例。在這裡,即使是石頭,也有機會發光。這樣的故事真實地發生在了馬來西亞籍商人郭集福身上。

14年前,他在國際商貿城租下店面,依託義烏市場的全球輻射力和完備生產鏈,把一塊塊南美人眼中的“絆腳石”製作成了“彩寶石”,賣給全球500多家品牌珠寶商。“這裡最適合做生意,守在店裡就有全球客商上門。”郭集福毫不掩飾對義烏市場的感恩和依賴。

在義烏,政府通過精準調控市場,合理配置要素資源,引導“眾創”發展模式向工業設計、文化創意、電商創業等在各環節延伸,湧現了義烏市工業設計中心、168賓王文創園、陸港電商小鎮等一大批新平臺。

“在我們創意園,一個文創產品從概念到投放市場,週期最短只要7天。”義烏工商學院創意設計學院副院長龔曉嶸說,去年創意園完成創意產值1389.3萬元,參照深圳創意產業帶動效應,帶動產值3.46億元。

這些平臺在釋放“眾創”紅利的同時,又會吸引更多的創業人才,讓義烏濃厚的創業氛圍更具吸引力。如此週而復始,從而形成良性循環。數據顯示,2017年,義烏各類市場主體總量突破38萬戶,新設市場主體7.5萬戶,日均新增205個“老闆”。僅在青巖劉村,就聚集著全國2.5萬多名創業者,平均年齡25週歲。他們經營著4000多家網店,年銷售額突破60億元。

為服務不斷湧入的青年創業者,當地政府在村裡設立電商創業實驗室、創業孵化中心等孵化空間,累計舉辦各類培訓700多場,孵化300多個項目;還聘請行業專家打造“青巖劉智庫”,組建創業導師志願服務隊,開展200多場創業沙龍、創業大賽等活動。在義烏,這樣的電商示範村還有113個。

不論是劉微、郭氏兄弟,還是電商青年創業群體,都是“眾創”義烏“點石成金”的生動寫照。

而今,這樣的故事還在發生著……

明天,义乌撤县建市30周年

《新城市之光》 楊志斌 攝

貿易之市

2012年,一個難得的發展機會落到了義烏。

當年,義烏國際貿易改革綜合改革試點工作正式啟動。這是全國首個由國務院批准的縣級市綜合改革試點,義烏因此成為全國第十個、浙江省第一個綜合改革配套試驗區。

為了讓商品“貨暢其流”,“特區”改革的重點首先落在貿易便利化。義烏港是小商品出口的主要場所,每天近2000個集裝箱轉到寧波港乘船出海。三年前,義烏海關在全國率先將集裝箱進出場信息搬上手機,只要關注“義通關”平臺,輸入集裝箱號就能輕鬆獲得各類物流通關信息。信息透明瞭,貨物通關自然加速,集裝箱卡車排隊的場景不見了,連海關監管的結束時間都提早了1個多小時。

全國首創的市場採購貿易方式,是通過出口貨物監管方式創新,解決義烏市場“多品種、多批次、小批量、拼箱組貨、主體多元”等特點的出口小商品通關手續繁瑣問題。“通過互聯網技術的應用,讓小商品走得更快更好。”義烏海關監管通關科陳劍說。為提升通關效率,促進貿易便利化,全國首個縣級市海關在改革創新上,一直走在全國前列。

藉助改革契機,義烏實施分級管理、差異化查驗、小額小批量快速通關等貿易便利化舉措,優化免稅管理流程。在全國率先探索境外個人採購商開立結算賬戶,出臺“外匯八條”。加快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驗區建設,全力為義烏小商品出口量身打造一個全面開放的綜合平臺。

“義新歐”班列,是義烏構建新時代全面開放格局的鮮活案例。它的起點義烏鐵路口岸還是“義甬舟”開放大通道的起點,向西打通“陸上絲綢之路”直達歐洲西海岸,向東無縫對接“海上絲綢之路”輻射全球。

“70後”創業者馮旭斌,是“義新歐”發起人之一。2010年,他有了讓義烏出發的火車奔向“絲綢之路”的想法。這一思路與義烏市委、市政府不謀而合。乘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東風,敢為天下先的義烏人在全國創造了新的“獨一無二”:唯一由民企運營的中歐班列。

三年多來,“義新歐”班列實現了每週去程四列、回程兩列的雙向常態化運行,已開行至馬德里、倫敦、布拉格等9條線路,輻射沿線35個國家,還成功完成義烏至波蘭的運郵測試。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國際重要外交場合提起義烏至馬德里中歐班列,稱其為亞歐大陸互聯互通的重要橋樑和“一帶一路”建設的早期成果。

聚集多家一線快遞企業的雲驛小鎮、全省唯一在縣級市設立的保稅口岸、國內首個設在縣級市的郵路口岸、即將開通對俄貨運包機的航空口岸、還有“義新歐”兩頭的浙江捷克小鎮和“一帶一路”捷克站正在謀劃……

試點啟動後,義烏鐵路口岸方圓數公里內,一個集跨境電商、智能倉儲、國內物流、快遞物流、公路物流、鐵路物流、空港物流等功能於一體的陸港新區已初具規模。

眼下,義烏又在探索市場貿易採購的進口、轉口新模式……

明天,义乌撤县建市30周年

《中央商務區夜景》 劉國勤 攝

創新之都

2013年,“浙商迴歸”寫入義烏政府工作報告。

當年,在外發展的義烏人周福雲,第一次在武漢接待來自家鄉的招商人員。“他們希望我能回家鄉發展,市裡主要領導也支持,但是真正落實起來並沒有那麼順利。”後來,周福雲去了江蘇。

兩年後,周福雲回了趟老家,卻在途中被義烏高新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攔下。一見面,該負責人開門見山,“我被‘黃牌警告’了。來園區一年多,我們一個高新產業項目都沒招進來。”

這次,高新區工作人員是有備而來。他們對義烏招商政策、投資環境等情況如數家珍,“現在義烏政策好,全市上下都很重視,你一定要回來。”而當時,華燦光電準備上LED外延片項目,已經與其他幾個城市接觸,基本談妥了扶持政策。不過,義烏沒有放棄,先後幾十次往返於湖北、江蘇等地,最終在項目爭奪中勝出。

政策引項目,服務留企業。“以前拿地後,辦各類證照到動工要一年,然後造廠房又要一年。現在可以一邊審一邊造,而且由政府人員全程陪同或代辦。”周福雲說,政府的職能轉變和政策供給,讓華燦光電義烏項目至少提前一年投產,為其在市場競爭中搶得了先機。

引進華燦光電後,投資20億元的瑞豐光電項目、投資55億元的木林森照明項目相繼落戶,一個覆蓋全產業鏈的千億級LED產業集群“世界光明之都”在義烏高新區雛型初顯。這只是義烏工業經濟從“低小散”向“高精尖”轉型的一個縮影。僅2017年,義烏招引億元以上重大項目49個,總投資1003億元;重大產業、高新技術產業投資分別增長94%和99%。

依託黨政部門精準發力,義烏已形成以市場、商貿、金融等為核心產業的絲路新區,以物流、快遞、電商等為核心產業的商貿服務業集聚區,以信息光電產業、科創等為核心的高新區,以汽車裝備製造、健康產業等為核心的國家級開發區等五大平臺。新項目入駐各大平臺,將為義烏的未來發展帶來不竭動力。

一方面依法辦事,告別“特權”,一方面守住底線,創新作為,義烏逐步營造出一個開放有序發展的制度環境,形成了特殊的競爭優勢。今年,義烏啟動第六輪行政體制改革,探索實施“標準地”、“承諾制”等系列新舉措。

未來,義烏將沒有難做的生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