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2 【看客春秋】叫魂!找回我們本來的本來


【看客春秋】叫魂!找回我們本來的本來

詩云:鴻蒙初闢混沌開,執規執矩有輪迴。泱泱中華萬年情,滴滴血淚志士心。歷盡滄桑今猶在,豈容魂魄惹塵埃。

(一)叫魂

子孫不肖,其家必敗。

倘若必須給歷史一個回答,現在的我們,到底是不是不肖子孫?

《莊子·天地》雲:“孝子不諛其親,忠臣不諂其君,臣子之盛也。親之所言而然,所行而善,則世俗謂之不肖子;君之所言而然,所行而善,則世俗謂之不肖臣。”

莊子老先生的這段話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說孝子不奉承他的父母,忠臣不諂媚他的國君,這是大臣和人子中品德最高的。父母說的都認為對,做的都認為好,這就是世俗所說的不肖之子;國君說的都認為對,做的都認為好,這就是世俗所說的不肖之臣。

按照這個標準,捫心自問,這個時代進入中華不肖子孫序列的恐怕絕不是少數。

我們的不肖,除了對照莊子老先生的這些條款有差距之外,還表現在哪些方面?

電視神劇《西遊記》有一段如來佛祖的經典臺詞:你那東土大唐物廣人稠,多欺多詐,不忠不孝,不仁不義,造下無邊罪孽。

小時候很不理解這句話,明明大唐盛世,為什麼在佛祖眼裡如此不堪?。

到現在就更不明白了,一本神話小說中的情節,怎麼感覺是活生生的當下?

如果按照五千年的文明計算,從軒轅氏黃帝開始,中華文明就已肇起,並且在歷經風雨洗禮和多災多難中孜孜不息,綿延至今。

能夠讓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至少截至現在來看,並非靠什麼秦皇漢武的不世盛君。試想,歷史上多少昏庸混蛋的皇帝失去了政權,但後來者依然接力而生,國家分合之間從未亡滅,混亂的秩序在新的君主即位後,很快井然有序。特別是諸如八王之亂的兩晉,導致了戰火紛飛,衣冠南渡,幾欲滅種的大危機時期,國人也沒有在南北朝的更迭對立中放棄希望,後起的隋朝統一全國,很快又是秩序井然,帝王將相各領其職,農工商紳各守其則。這種偉大的默契似乎從傳說中的堯舜禹開始,就不曾斷絕,保證了中華文明不因王朝更迭而滅,人間正道不因歲月蹉跎而亡。

那麼,這種默契又是什麼?

竊以為,這應該是一個民族或者一個國家的魂吧。

人有靈,國有魂。

中華之魂,便是數千年積澱下來,人所認同並願意遵循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換一個角度,就是用事實證明了的生存哲學。

支撐這種哲學的不是一種思想,更不是一個聖人。儒家的禮樂仁義,道家的自然法則,釋家的慈悲濟世,法家的不殊貴賤,墨家的愛人如己,陰陽家的五行學說等等,乃至我黨的實事求是,都是中華之魂。

所謂中華之魂,便是由這些思想融合而成的規則、倫理、秩序以及信仰。

非要把這些思想分離並且按照高低貴賤排序,甚至擯棄遺失,以所謂的革故鼎新另起爐灶,或是尊洋貶華,都不過是自不量力,何來與時俱進?

真正意義上的與時俱進,應該革掉的不是先賢思想的命,而是以此為遵循的技術層面和應用範圍的學以致用。就像憲法一樣,你可以根據實際的需要和時代的變化在不同領域立法,但必須符合憲法的宗旨和規矩,而不是出現新生的事物需要立法時,先更改憲法。

任何學說,必有母體。

由數千年積澱而成的中華生存哲學,便是我們的母體。

當母體受冷落,乃至被遺棄的時候,就會生病,就會出現種種的矛盾和焦慮,問題與是非,也就是整體都在失魂落魄。

所以,叫魂,就是叫回我們固有的,延續五千年的魂。

(二)又一個世界

實際上,我們生存在兩個世界。

一個世界,是我們每個個體生命歷程所能感受到的世界。就如當下,我們經歷疫情的困擾,感知生活的不易,面臨生存的壓力,更有悲歡離合喜怒哀樂的經常。當然,也有實現脫貧的夢想,乃至民族復興,國家強盛的夙願。

更重要的是,我們生活的又一個不同的世界。

創造這個世界的是我們的祖先。是他們用智慧和教訓留給我們的規則、秩序、思維、意識,以及信仰和追求。

這又一個世界,或許才是我們的本真。

因為在這個世界裡,做什麼,怎麼做;信什麼,不信什麼;索取什麼,放棄什麼……幾乎從我們孃胎裡就帶來了這種自覺的認知。

這種自覺的認知幾乎涵蓋一切的一切: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國有難,諍臣豪傑生髮朝野。民有危,清官幹吏層出不窮。歷數中華五千年,英雄輩出的時代比比皆是。他們的出現,不是某個君王的敕令,也不是名利誘惑的使然。而是因為發自內心的自覺,方才留下千古英名。

——己所不為,勿施於人。仁義,也是一種自覺。自己做不到的,為何要求別人去做?當出現一個用汙水澆灌、猛藥栽培莊稼的農夫時,必然也會出現一個生產偽劣商品的奸商。自然,一個貪官汙吏治下必然會出現諸多蠻橫刁民;一個空話連篇的上司必然豢養出謊言百出、欺上瞞下的下屬;一個沽名釣譽的老師必然會帶出一堆追名逐利、自私利己的學生;一種自我感覺良好、洋洋得意的社會氛圍必然會生髮出一股夜郎自大的戾氣和違背良心的胡言亂語。

——母慈子孝,孝為天道。長幼有序,父母為尊。當按照“時尚”的學說開始父子為友、家族無序,甚至出現啃老為榮、分利成仇的“風尚”時,難道古人的父母做主、兄弟謙讓、敬天法祖、祭祀先人,以及守孝三年,為官丁憂的文化和習慣養成,都是糟粕嗎?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吏治從來都是大文章。用一個主義或者某個信仰就能約束天下的官吏守土有責,似乎不大可能。靠嚴酷的刑法和嚴厲的獎懲治理官僚體系,也難免魚龍混雜,標本難治。而在這些的基礎上,古人大力倡導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人性自覺,用家族的榮耀、祠堂的神靈、讀書人的禮法、民眾的評價、鬼神的報應去驅使更多清廉能幹官員出現,不也是一種為仕者應當崇尚的法則嗎?

——因果報應,善惡分明。荒誕不經的天堂地獄,神鬼妖魔的萬物神靈,按照科學的角度似乎是非明白,不需辯解。而從人文的角度,中華文化的很大一部分,就是從祭祀的膜拜而起,敬畏天地的神力而生。之所以幻化出一個鬼魂、神靈、因果、報應等等看不見卻似乎存在的世界,就是為了約束千家萬戶遵循善道,諸惡莫作。而迷信一詞,好似貶義一般。實際上,據文獻考證,這個詞首現於佛教《大乘莊嚴經論·卷第四·明信品第十一》 “……七者有迷信,謂惡信,由顛倒故;八者不迷信,謂好信”。也就是說,“有迷信”是”惡信“;“不迷信”才是“好信”。”迷信“即“迷失自性,而盲目地信從”之意。佛教排斥迷信。這跟神鬼傳說和構想的靈異世界本質上關聯不大,所謂迷信,是盲目信從。如若出自自身認知,並把此作為自律和遵守的依據,善莫大焉,何須一棍打倒。

——成人之美,助人為樂。能夠幫助別人實現願望,何嘗不是一件快樂的事情?當幼兒園的小朋友把自己心愛的禮物送給另一個喜歡這件禮物的小朋友時,我們似乎發自內心看到人之初,性本善;當看到別人過的比自己好,職位比自己高,便從中作梗,故意破壞,我們看到的是人性的醜陋;當弱者被辱,眾生不平等時,我們看到更多的弱者希望成為強者,而不是去勸話已然的強者改變成為尊重弱者、關愛弱者的君子。幼兒園的孩子因為沒有經歷社會的現實,所以呈現出來的就是成人之美的本性,扭曲的價值觀因為現實的風氣,就出現了助人為樂成為奢侈的奇觀。

——學以致用,誠信無欺。自古以來,推動一個民族傲立的必然是以讀書人為主體組建的精英分子。所謂真正的讀書人,有君子風度,仁德修為。也就是說,知識和文化是兩碼事,一種讀書人,學術精進,但讀書唯求名利,欺上瞞下,肆意造假,學術不端,人品敗壞,為目的不擇手段,饒是博士教授,不過是有知識沒文化。而另一種讀書人,甘受寂寞,不計浮華,胸懷天下,情繫蒼生,不畏權貴、思想自由、不卑不亢,以真理為第一,以良心為本性,則是有知識更有文化。所以,當有知識的人越多,文化沙漠的面積越大時,不是因為學以致用的古話得到實踐,而是“學以己用”成為主流,誠信無欺則成為一塊掛在虛偽與無恥門口的牌子,任人踐踏,此起彼伏。自然,文化的乾涸,大家的凋敝,巨匠的滅絕都使得罪惡的盛行此消彼長,久疾成患了。

(三)長河的沙粒

如果中華歷史是一條長河,我們是什麼?

五千年到現在,我們不過是一朵浪花,一粒沙礫。五千年後再五千年五萬年,我們的曾經存在不被湮沒便是一件幸事。

但這條長河的魂魄相信一定還會在。

因為魂魄是天地同壽的非物質文化,血脈相傳的無隔斷紐帶。

如果一粒沙礫要改變一條大河,結果會是怎樣?

好在,我們有這種想法,甚至想了很多辦法,但一樣徒勞無益。

敬畏自然,便是國泰民安。當一座山峰以幾千萬乃至幾億年的壽命佇立眼前,山上萬物生靈,各得其所。可是非要以人定勝天的愚蠢,毫不友善地改變它,貪得無厭地攫取它,不過自找禍端。必然遭受地震、烈火、泥石、瘟疫的懲罰。當一條河流綿延不絕地千年流淌,岸畔氣溫適宜,沃土宜居。可是非要以凌駕其上的所謂利用,無度開發,橫加破壞,濫捕濫殺,隨意截流,那麼,河流一定會發怒,用暴風雨、洪澇、變異的氣候、動搖的地下來反擊貪婪的我們。

自然是客觀存在的,需要我們的敬畏。

綿延至今的中華之魂也是客觀存在的,同樣需要我們的敬畏。

叫魂能否還魂?

在於我們能否在無數的教訓和不計其數的災難面前,認清自我的本源,看到自我的渺小,發現自我的螢火之光難以光照天下萬物。

如若可以,魂可回,我們的路會走的更踏實一些,我們的子孫後代會享有我們留下的福酢。

如此,何樂不為呢?

這一切,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的迴歸,迴歸我們的本來面目,迴歸我們數千年來的真正意義上的文化自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