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姜維為什麼撐不住蜀漢?

笑口常開9046874


姜維以曹魏降將的身份躋身蜀漢朝堂,得諸葛亮重用並親自教導。在諸葛亮死後,姜維在蜀漢根基不穩,常受人制肘,每次帶兵北伐不過萬人。且諸葛亮去世後的19年裡面,真正掌握蜀漢大權的並不是姜維,一直到費煒遇刺身亡,姜維才開始輔政,成為蜀漢後期的軍事最高首領。但是蜀漢此時早已陷入內憂外患的困境之中,姜維也無法救蜀國於危難之中,最終蜀漢成為三國之中最早被滅的一家。為什麼會這樣,我們從客觀環境和主觀因素方面來說。

客觀環境方面:三國中蜀漢只有益州一隅之地;而人口方面蜀漢不到曹魏四分之一,不足東吳的一半;同時經濟最落後,綜合國力最弱。而古代人口多少直接影響一個國家的實力,蜀漢實力之弱,由此可見一斑。以一州之地,連年征伐,蜀漢無法長久支持。再加上蜀漢後期人才斷檔厲害,青黃不接,軍政人才缺乏。

主觀因素方面:

1、姜維在蜀漢根基不穩,不能服眾。前期遭費禕制裁,使姜維率領的軍隊不超過萬人;後期受黃皓排擠陷害,只好採取屯田漢中以求自保的措施。姜維在朝堂之上沒有有效的建立威信,作為蜀漢後期的最高最高軍事統帥,遠離中樞,也就不能做到居中調動,策應四方。

2、姜維改變漢中的防禦體系,採取“斂兵聚谷”,移漢中之兵向西,致使門戶大開。姜維用兵,重攻不重守,重殲滅敵軍,而不在意於固守卻敵,且蜀漢後期的戰略重點是奪取隴西,進而東下關中,故對漢中防務實行斂兵聚谷,移兵向西。但這樣卻是自棄險要,導致漢中的失敗和蜀中門戶的大開。所以有史學家說此舉是“姜維之亡蜀也”。

3、姜維性格固執,不聽良言,人際關係不佳。姜維北伐之時,朝堂上支持的人是寥寥無幾,主政者基本是希望休養生息,穩定蜀漢內部。但姜維是執意主動進攻,不但未見成效,反而弄得民困兵疲。在最後一次北伐進行時,廖化勸姜維休整軍隊,認為“連年征伐,軍民不寧,兼魏有鄧艾,足智多謀,非等閒之輩”,建議勿“強欲行難為之事”。但是姜維不聽,致使大敗而歸,損失嚴重,轉為被動防禦態勢。

4、蜀漢後期,後主劉禪寵信宦官黃皓,使其專秉朝政,排除異己,弄的朝堂上下陰雲密佈 。軍事上,後主劉禪多次干涉北伐,在重要關頭強召北伐大軍回國, 給了敵人喘息之機。

綜上所述,姜維在蜀國多有羈絆,有志難伸,再加上戰略戰術上有較大失誤,致使其是力不從心,無法救蜀國於危難之中。


巴陵人說歷史


姜維為什麼撐不住蜀漢?我覺得有以下幾點:

一,姜維和鄧艾兩個老對手,互有輸贏,雖然姜維不能完全剋制鄧艾,但有姜維總領蜀漢軍馬,鄧艾打不進蜀漢。

二,姜維時代,蜀漢缺少能打的一流將軍。跟隨姜維出征一般都是廖化、張嶷、張翼,還有從曹魏投奔過來的夏侯霸,後面姜維有一個他很欣賞的愛將傅僉。張嶷在段谷,因為救援被圍困的姜維,中箭身亡。夏侯霸在攻打洮陽時,中了鄧艾的埋伏,被亂箭射死。傅僉在鍾會攻打陽安關的時候,傅僉被鍾會大軍包圍,副將蔣舒趁傅僉和魏軍交戰的時候,開門投降,傅僉寡不敵眾,自刎而死。張翼在魏軍攻破蜀漢的時候戰死。劉禪投降後,廖化託病不起,憂鬱而死。蜀漢亡國的時候,只剩姜維。其他的,南鄭關守將盧遜戰死,江油守將馬邈投降,並且還獻蜀漢地理圖給鄧艾。涪城軍民也不戰而降。諸葛瞻前面沒有見到他的身影,他一出場,就父子戰死,張飛的孫子張遵戰死。

蜀漢滅亡的時候,姜維自己也老了,在他頑強堅持跟魏軍作最後的鬥爭的時候,鄧艾、鍾會都因為他的計謀而死,在他快見到勝利的曙光的時候,他心臟病發,功虧一簣,在魏軍的包圍中,自刎而死,死的時候59歲。

跟隨姜維出生入死的廖化,他的名字,我們太熟悉了。關羽離開曹操尋找劉備,千里走單騎的時候,關羽和廖化相遇。這時候,廖化還是一個少年,廖化是黃巾餘黨出身,亂世流落江湖,劫掠為生,但他有正義,救了劉備的兩位夫人,關羽雖然很感謝廖化,但因為他的黃巾餘黨出身,所以這時候的廖化沒有跟隨關羽,直到劉備起身攻打西川的時候,廖化投奔劉備,劉備讓廖化輔佐關羽守荊州。荊州告急,廖化離開荊州求救兵,得以活命,大難不死,他活到了蜀漢滅亡的時候。

關羽在世時,廖化是關羽副將,蜀漢的五虎上將都去世以後,廖化是蜀漢主力戰將。且不說他有多厲害,到後面,無論如何他也是一個老將了,到姜維的時代,他沒有八十歲,至少有七十多歲。如果蜀漢猛將如雲,無論如何,這麼年齡大的將軍,也該休息了吧。在鄧艾偷渡陰平之前,廖化一直跟隨姜維出征,真不容易。

三,劉禪昏庸,寵信宦官黃皓。姜維和鄧艾經常是互有輸贏,兩人是棋逢對手。鄧艾幾次吃了姜維的虧之後,也用反間計,派人用金珠寶貝買通劉禪身邊的宦官黃皓,讓黃皓在劉禪面前說姜維怨望天子,不久投魏。劉禪聽信讒言,召回姜維。因為黃皓的讒言,姜維不得不到沓中屯田避禍。

司馬昭、鄧艾得知姜維避禍屯田沓中的消息,知道伐蜀的時機到來。所以鍾會、鄧艾大軍一直向蜀漢挺近。前方戰報像雪片一樣來到劉禪面前,劉禪沒有組織任何力量抵抗鍾會和鄧艾的大軍,他聽信黃皓,請師婆作法,師婆亂說一通,叫劉禪勿憂,將來魏國會歸蜀漢所有。劉禪聽了很高興,所以他在成都坐等。姜維幾次上表告急,都被黃皓藏匿,黃皓說姜維只是想自己立功而已。劉禪的不作為,讓鍾會和鄧艾大軍,一路高歌猛進,一直到涪城軍民投降鄧艾大軍,劉禪才慌,派諸葛瞻父子、張遵等人上陣守綿竹,諸葛瞻指揮大軍殺鄧艾人馬一萬多人。最後寡不敵眾,諸葛瞻父子和張遵都戰死。

昏庸的劉禪,諸葛亮和姜維忠心耿耿保衛他的蜀漢江山,他卻聽信讒言。魏軍攻打蜀漢,他卻不作為,不當一回事,失去了組織力量抗擊魏軍侵略的最佳時機。蜀漢滅亡,他沒心沒肺,一點都不難過。如此昏庸,連司馬昭都感嘆:“人之無情,乃至於此!雖使諸葛孔明在,亦不能輔之久全,何況姜維乎?”








牡丹梅花鑫森淼


諸葛亮去世之後,原本就風雨飄搖的蜀漢國力更是一日不如一日。而那些曾經守衛了蜀漢的人才們也相繼去世,到最後幾乎只剩下姜維一人。在蔣琬和費禕等人相繼去世之後,原本沒有多少兵力的姜維,開始成為了蜀漢擁兵十萬的存在。十萬兵力其實已經算很多了,而且姜維也是驍勇善戰的大將。但是,擁兵十萬的姜維,為什麼沒能成功的抵住曹魏的攻勢呢?

其一,蜀漢內部出現問題。

當時,蜀漢要面對的不僅是外患,還有內憂。當時,蜀漢的黃皓和姜維,都是蜀漢的朝廷之上舉足輕重的人物。若是二人能夠一致對外,其實也能形成一股不小的力量。但是,遺憾的是,姜維和黃皓卻不和,而且關係非常的不好。

姜維曾經在劉禪面前進言,希望劉禪可以將黃皓給除掉。當然,姜維沒有如願。但是,姜維和黃皓之間也因為這件事情徹底的鬧僵,矛盾已經到達了一種無法調和的地步。黃皓一直都記恨這姜維,也希望可以找到一個合適的機會將姜維除掉。所以,在一系列的安排之下,姜維被調到了軍隊裡面。而二人的關係,卻對蜀漢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二人時常意見不和,讓辦事效率變得很低。其實如果當時蜀漢朝廷之中的大臣們,能夠將這些恩恩怨怨放下,一起解決外患的問題的話,也不會那麼早就走向了衰敗。因為內鬥真的太耗損國力了,也限制了蜀漢的發展,讓蜀漢落後於他國。所以,這也是姜維沒能成功的抵住曹魏的攻勢的一個比較重要的原因。

其二,蜀漢的發展速度沒有曹魏快。

當時,曹魏其實具有極大的優勢。首先從地盤上來說,曹魏的地域寬廣,而且還擁有重要的關隴之地。曹魏地處中原,自然要富庶一些。而蜀漢就不同了,當時的蜀漢疆域其實不夠遼闊,這限制了蜀漢的發展。即使蜀漢有心發展,其實也很難實現。所以,單從發展的速度上來說,蜀漢是被曹魏遠遠甩在後面的。

東漢人口分佈圖

再加上蜀漢的國力本來就要比曹魏要弱一些,這下也就更加追不上了。至此,蜀漢和曹魏之間的距離也徹底的被拉開。實力懸殊如此大的兩個國家,蜀漢要怎麼去與曹魏抗衡呢?所以,這也是第二個比較重要的原因。

由此可見,以上就是擁兵十萬的姜維,最後沒能成功抵住曹魏的攻勢的原因


通古斯專家


那麼我們反問一句,姜維憑什麼掌控蜀漢?

諸葛亮能夠掌控蜀漢

第一是資歷夠深

劉備病逝時,一同創業的心腹重臣,關張先後離世,糜氏兄弟原本早已邊緣化,加上糜芳叛變投降東吳,更是抬不起頭。趙雲一直唯諸葛亮馬首是瞻。可以說,趙雲和諸葛亮是碩果僅存的創業元老。資格夠老。

第二是功勞夠大

劉備奪荊州取益州佔漢中,稱王稱帝,諸葛亮居功至偉,堪稱第一功臣。

第三是君王信任

劉備對諸葛亮絕對信任,將整個國家託付給他。劉禪也對他信任有加。

第四是智計絕倫

諸葛亮的才華智慧,冠絕天下。

第五諸葛亮根基深厚

諸葛亮的身後,站著整個荊州集團。這些人,跟隨劉備諸葛亮來到益州,掌控著蜀漢的各個要害關節。

第六是道德高尚

諸葛亮為報劉備知遇之恩,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明如鏡,廉如水,忠信愛民。

以上六點,使諸葛亮在當時獲得了崇高的威望,也讓他能夠牢牢掌控蜀漢。

姜維有什麼?

他不是蜀漢元勳,他本是魏國的外來戶。他在蜀漢沒有深厚的根基。他沒有什麼功勞,姜維九伐中原,敗多勝少,勞命傷財卻沒有奪取尺寸之地。姜維沒有君王的信任,劉禪對他並不太信任。姜維也算人才,但無法與諸葛亮相提並論。

以上種種,導致姜維不能像諸葛亮那樣獲得至高無上的威望,也不能有效掌控蜀漢。


上將噯福斯


姜維撐不住蜀漢,是必然的結果。而這個結果,從一開始就已經註定。

姜維是諸葛亮欽定的接班人,其能力在一群蜀將之中,當為最頂尖的存在。而這樣的人才,放在整個三國後期,依舊能位居前列。然而,憑藉姜維一人之力,想要撐住蜀漢,卻無異於痴人說夢。

蜀漢經關羽敗走麥城,劉備夷陵之敗後,失去了荊州的千里沃土,只能困守益州。自古川地易守難攻,但相較於中原和江漢地區,地方卻狹小了許多。冷兵器時代,人力是最重要的資源。正所謂兵多將廣,兵少自然將才稀缺。

三足鼎立,從理論上講應該是最為穩固的一種方式。然而,三足的實力卻並不均衡。三國初定後,曹魏實力最強,佔據了十幾個州之多。無論人口還是疆域面積,均冠絕於三國。東漢政權據守長江天險,擁有三國最厲害的水兵,對其他兩國形成了不對稱優勢。

正所謂欺山不欺水,翻山越嶺雖有難度,但時間充足,總是可以人為開闢出一條路來。而水卻不同,沒有強大的水軍,就難以對付水軍強大的國家。這在古代現代,多次戰爭都證明了這個問題。

希特勒陸軍和空軍的閃擊戰,在歐洲大陸無往不利,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但是面對著窄窄的英吉利海峽,卻只能望洋興嘆。一頓狂轟濫炸後,不得不放棄對英國的企圖。

所以,綜合實力而言,孫吳要強上蜀漢不少。那麼,曹魏順理成章會將蜀漢作為第一個需要打倒的敵人,也就順理成章了。

面對強大的曹魏,姜維手中的資源可謂是少的可憐。

首先,後主劉禪寵信奸佞,無心朝政,但卻處處掣肘姜維。讓他難展抱負,很多時候只得忍辱負重。

其次,蜀漢人煙相對稀少,兵源後繼不足。有人說,劉禪也不是一無是處,沒有諸葛亮不也獨自撐了三十年?但是卻沒有想明白這三十年,其實卻是諸葛亮為其奠定的基礎。歷數蜀漢後期的將軍,幾乎都是在數次北伐戰爭中脫穎而出。如果不是經歷過戰火的洗禮,僅僅是從和平時期成長起來的將軍,如何能撐的起已經破爛不堪的蜀漢?

最後,姜維個人能力尚可,卻實在不足以撐的住蜀漢。東漢末年的亂世,英雄輩出,無數人從中脫穎而出,成為叱吒一時的英雄或梟雄。然而,三國時,早已經過了這個黃金時代。敵友關係明確且單一。

曹魏吞蜀乃是歷史大勢,無人能力挽狂瀾。姜維不行,諸葛亮在世也不行。


Crazy歷史


姜維本是魏國將領,被諸葛亮設計降伏,諸葛亮深愛其才,隱隱作為衣缽傳人,然而,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姜維並未如他所願完成北伐大業,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能力不足。

姜維雖然有幼麟之稱,然而並未同諸葛亮一樣對曹魏的鐘會、鄧艾等人形成智商上的碾壓。而且他的威望不足以鎮壓朝政,朝中掣肘頗多。

二、隊友不行。

諸葛亮死後,魏延被殺,蜀中將領凋零,五虎上將沒有留下繼承者,乃至於“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

諸葛亮指定的內政繼承人接連被暗殺,導致朝中無人能與姜維相策應。縱使姜維有岳飛之才也是難成大事。

三、奸佞橫行

劉禪寵信黃皓,荒廢朝政。諸葛亮活著的時候不應該揮淚斬馬謖,而是應該把黃皓斬了,他死後,黃皓無人能制,劉禪也不是什麼英明之主,所以內政混亂是必然的事。

四、國力差距

蜀國失去荊州後,蜀國經歷夷陵之敗,諸葛亮歷次北伐,國力逐漸衰落,而魏國雄據北方,國力蒸蒸日上,兩國之間差距越來越大。戰爭的核心其實就是綜合國力的比拼,所以蜀國的滅亡是必然的。



大秦書生學歷史


大家好,我是司馬。

很奇怪,似乎是受到了《三國演義》的影響,大多數人覺得諸葛亮死後蜀漢就靠姜維支撐,這讓身為蜀漢大司馬、尚書令的蔣琬情何以堪呢?諸葛亮身的接班人實際上是蔣琬和費禕,姜維一直作為主要將領活躍於蜀漢北伐的舞臺上。那麼我們回到問題,這些人為什麼還是沒撐住蜀漢呢?

一、面壁十年圖破壁

諸葛亮去世之後,蔣琬成為了蜀漢第三代領導核心,拜尚書令,又加行都護、假節,領益州刺史,再遷大將軍,錄尚書事,封安陽亭侯。此時漢中都督是吳懿,漢中太守是王平,姜維的軍銜是輔漢將軍,擔任的職務是右監軍。也就是說此時蜀漢軍政要員皆為諸葛亮時代的班底,姜維只是正在升起的一顆將星,還沒有成熟。

延熙元年,蔣琬加封大司馬,開府治事,也是在這一年蔣琬進駐漢中,此時姜維任留營司馬。蔣琬總結了諸葛亮時代北伐的經驗教訓,提出“東征計劃”,即在東北方向從水路突襲魏國薄弱的魏興和上庸,使蜀漢北伐的路線變成兩條,然後徐圖中原,並且上疏劉禪,提出“東西併力”、“涪為本營”、“姜維駐涼”三條良策。這時,姜維出任鎮西大將軍、涼州刺史,經略涼州。

蔣琬的實際年齡比諸葛亮還大,或許是他知道自己時間不多了,他逐步把政權過度給了費禕,自己退駐涪城,帶病謀劃東征大計,但是上天並沒有給蔣琬太多的時間,延熙九年,面壁十年的蔣琬病逝,“東征計劃”最終胎死腹中。

這個時期的姜維主要在西羌活動,收效不大,屬於打怪練級的時期。

二、蜀漢雙璧

公元237年吳懿病逝,公元246年蔣琬病逝,248年王平去世,姜維開始踏入蜀漢政權的頂端。

公元247年,姜維遷衛將軍,與費禕共錄尚書事,這時的姜維才成為蜀漢的棟樑,有了舉足輕重的影響力。此時費禕任大將軍,擁有一半政權和全部軍權,姜維受到了費禕的限制,每次北伐人數都不過萬,這使姜維極為不滿,

這時影響姜維和費禕命運的人出現了,他叫做郭脩。

說起來費禕的命運也是足夠諷刺,歷史上遇刺身亡的人都不聽看相人的建議,除了費禕先生,他聽從占卜師的建議,駐紮在成都以北。延熙十六年(253年)春正月,費禕終於得到了他夢寐以求的榮耀——開府治事。這天,蜀漢舉行歲首大會,魏降人郭脩亦在坐。其時費禕歡飲沉醉,不及戒備,結果為郭循親手持刃所害身死。

從這一刻開始,雙璧僅剩一璧,姜維終於擺脫了一切羈絆,或許是為了維護自己的地位,他改變了蔣琬時代的防守反擊策略,主導了六次大規模的北伐。

三、黨爭

我們知道,蜀漢政權成分比較複雜,關羽張飛死後,原從集團與荊州派合流,共同壓制東州派和益州土著派,李嚴被罷免後,荊州派剷除了東州派,繼續執政。

蜀漢政權得以維繫的前提是必須保證荊州派的主導地位,而費禕的暴斃導致荊州派的土崩瓦解,益州土著派終於獲得了政權,而土著派靠不住的根本原因在於關鍵是時刻家族利益至上的價值觀。

費禕死後,陳祗成為了侍中,又升任尚書令,鎮軍將軍,權勢逐步超過了姜維,雖然陳祗支持姜維北伐,但益州派畢竟開始登上蜀漢的舞臺,蜀漢開始出現宦官亂政的苗頭。陳祗死後,姜維開始遭到排擠。

四、幼麟

他才華不及諸葛亮,但三國時代也就這麼一個臥龍;他不斷北伐,有勝有敗,其執著至少不必懷疑。

他的一個大爭議,是“窮兵黷武”。然而實在話是:很少人意識到,在蔣琬費禕死去前,姜維收到了多大的控制;之後那幾年,他又如何被朝中黃皓等人打壓。

所以,姜維其實是個夾縫中的男人,落在他手裡的,是一個諸葛亮都無法逆轉的大局面,以及朝內不斷的鬥爭。但直到最後,他也對得起諸葛亮的知遇之恩和對劉禪的忠誠,他被鄧艾層層圍裹阻攔在沓中,但卻神奇地殺出重圍,甩開諸葛緒,回到劍閣擋住了鍾會,他幾乎以一己之力摧毀了魏國的西征計劃,最後敗在鄧艾的那次神來之筆和益州派的首鼠兩端。但直到成都投降,鍾會在劍閣還是動不了姜維,他沒有輸給任何人。

本來,到此為止,哪怕就這樣結束,姜維並沒有對不起誰。但是縱然在蜀漢滅亡後,姜維還是籌劃著那著名的復興大業——他說服了鍾會,幹掉了鄧艾,而且給劉禪的秘奏裡如是說:“願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然而一切的努力都抵不過一個沒長心的君王,將軍的皇帝出賣了將軍。

翻過史書,我的內心始終不能平靜,一個人要擁有什麼樣的精神力量,才能保證自己在如此漫長的歲月裡,在如此狹窄的夾縫中,在如此難以逆轉的大勢下,不斷對命運發起衝擊?姜維之傑出,在於他那百折不回、燃燒至死的人格光輝,有缺陷但依然為蜀漢鞠躬盡瘁。

大漢的最後忠臣居然是個“降將”!多諷刺!如此的蜀漢,臥龍尚不能輔,何況幼麟?

於是:“姜維死,漢亡。”


司馬武侯


很多時候,我們可能認為,古代如果掌握了一個國家的軍政大權,就相當於握住了這個國家的命脈一樣,的確,軍政大權在古代是相當重要的,如果能夠得到,那麼可以說就已經把這個國家握在手裡了。三國後期,蜀漢的軍權就在姜維的手裡,姜維也發動了十一次北伐,但是為什麼當蜀國被魏國攻克的時候,姜維並沒有力量回擊,最終也沒有守住呢?

三國後期,隨著諸葛亮的去世,蜀國和魏國之間的勢力平衡被打破,蜀國再匹敵魏國。而姜維便成為了蜀國唯一可以北擊曹魏之人。多數人認為蜀國滅亡是因為姜維好戰,然而事實真的是如此嗎?我看不然!

第一,姜維是不是應該主動北伐?《通鑑輯覽》給出了回答:“雖說統一未能實現,但是先聲奪人,但是把戰火燃燒在敵國境內,這是積極防禦的措施,和坐以待斃相比,實為上策“

第二,姜維北伐勝敗如何?其戰果輝煌,是有目共睹的,決不亞於諸葛亮。雖說最終不勝而還,但實屬正常現象——這就像鬥地主,無論你多會記牌、出牌,都抵不過人家手中的一把好牌。說明實力比能力重要!這是當時的鼎足之勢所決定的。姜維只要能達到削弱魏國、保存蜀國的目的,就算成功了。

第三,在當時的環境下,想讓姜維連連取勝,一統中原確實是強人所難。既然諸葛亮出師未捷能為人諒解,姜維失敗而歸也不應受到非難。

第四,姜維北伐是否耗盡了國庫?回答是否定的。蜀亡之時,國庫尚存大量金銀和糧食,足夠軍事開支。可見姜維北伐並沒有導致國庫空虛,而真正造成民不堪命的,是腐朽的宦官政治!蜀亡的直接責任者是誰?是宦官黃皓而不是姜維。黃皓不但專權而造成政治腐敗、國力衰弱,還排擠姜維,欲廢姜維。即使如此,姜維亦為保衛蜀國而盡心盡力,出謀劃策。

第五,蜀漢後期時統治者們大多能廉潔奉公,故蜀漢後期的政治是較為安定團結的。在蜀漢幾乎看不到外戚干預朝政,在黃皓專權以前也沒有宦官專權,完全不是東漢後期那種”親小人,遠賢臣”的情況。但直到258年陳抵死後(皇帝近臣、親信),黃皓才屢屢升遷,以致於操弄權柄,最終導致國家腐朽。

第六,經濟上,蜀漢發展經濟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水經注》說成都平原:“沃野千里,謂之天府”,蜀漢的經濟繁榮在後期得以延續,我們來看第一組數字,《晉書·地理志上》曰:“劉備章武元年,其戶二十萬,男女口九十萬。”;再看第二組數字,《三國志》曰:“蜀亡之時,其戶二十八萬,男女九十四萬”。以上對比說明,從蜀初到蜀末,蜀國的人口數量是增加了而不是減少了。

第七,軍事上,蜀國後期仍然出現了一批能征善戰的軍事將領。《三國志·蜀志·王平傳》曰:鄧芝在東部,馬忠在南,王平在北境,都有顯著成績,此外還有姜維、張嶷還以5000人馬與2倍於自己的魏軍精銳同歸於盡、霍弋的才能連司馬昭都感慨、霍峻曾經以一千守軍在孤城中守了一年,隨後又逐一擊破10倍於自己的敵軍等,他們在對內平叛、對外禦敵方面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第八,但是劉禪寵信黃皓,結果魏軍如入無人之境,以致於蜀亡。難怪諸葛尚嘆息曰:“我們父子受了國家那麼多的恩惠,而沒有提早斬除黃皓,以致慘敗,還有什麼面目活下去。”諸葛尚是諸葛瞻之子,諸葛亮之孫,在蜀漢最後一次戰役中,父子寡不敵眾,為國捐軀,諸葛瞻死時37歲,諸葛尚死時不到20歲。

而且就算是鄧艾,鍾會攻破蜀國,劉禪舉國投降之後。姜維還是用計設計鍾會反叛,希翼可以復國。只可惜鍾會造反失敗,被部下所殺。姜維也被累死,就是如此姜維還是弄了一處一計害三賢,拖死了鄧艾和鍾會。

所以在我看來,並不是姜維沒能守住蜀國,姜維北伐與蜀亡沒有必然聯繫。如果有,那就是延緩了蜀亡的日期。


老森


姜維接管時的蜀漢軍權。因諸葛亮的無限北伐政策,國家財力損失巨大,將士損失嚴重,多位重要將領隕落,導致蜀漢軍隊已經無人可領,大大加大了姜維的工作量,不僅大事小事,就連大大小小的軍事支出都得親自過問。加之諸葛亮逝世之後,蜀漢政治平衡體系崩塌,蜀國的內部矛盾增加,管理體系混亂,加之新主劉禪的不善於領導管理,各項經濟政治方案無法順利實施,蜀漢屬於外來集團,在川沒有政治,民生基礎,眾多一開始入川老員的逝世,更加劇了區域的不平衡,各個勢力開始湧現,為個人己見霍亂蜀漢政治統治。姜維也因是諸葛舊臣,崛起的新勢力逐漸反抗,開始擺脫諸葛亮的政治控制體系,姜維深陷軍事政治這個泥潭之後,無法抽身,只能苦苦維持現狀,防止更壞的情況發生。且姜維個人能力問題,在政治上無法有大的作為,此時姜維已經到無人可用的地步,新人不聽,老人不在。所以,這些原因加起來,只能導致蜀國內政,軍事越發混亂,加之各大蜀漢高層的決策失誤,使蜀國的倒戈成必然之勢。別說一個姜維,就是三個姜維,也難已維持,失誤是連環的,想著光靠一己之力反轉,也是逆天乏術。


戰地記者KZA111


蜀漢並非姜維一人能撐住。姜維是一員名將,而且是智勇雙全。但自諸葛亮去世後,蜀國人材凋敝,蔣琬,費禕,董允等先後去世,朝中無人,劉禪非英明之主,寵信黃皓,致使朝政調敝,吏治不興。打仗打的是國力,連年征戰,使蜀國百姓苦不堪言,民心盡失。所以終合上述條件,蜀漢的滅亡是必然的事,姜維已經盡了他的全力,就算是諸葛亮在,也擋不住蜀國滅亡的下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