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儒家思想是否抑制了中国人的尚武文化?

虐猫狂魔丶薛定谔


看到这个问题,又看到几位网友的回答,比如@回忆还是要忘记、@潘先森说、@山水湖畔、@无风即风………………等等等等,他们已经把这个问题通过历史、文化、背景等方面讲得无比详细和透彻了!他们都讲得非常棒非常好!!!

我也没啥可以补充的,就简单地说一下。

《易经》中说: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所以,真正的儒者必定是顶天立地之人!

顶天立地之人才配得上是个真正的儒者!

中国人一直是以儒家的思想为脊梁的!

砸不烂、嚼不碎、打不烂、脱不垮的硬骨头精神才是真正的儒家精神!


比如东汉董宣,光武帝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的奴仆仗势杀人,被湖阳公主包庇。董宣拦住湖阳公主的车,令奴下车而杀之。公主诉于刘秀,刘秀令其向公主叩头谢罪,董宣拒不向公主低头,刘秀令人强按之,也不能使其俯首。京师豪族贵戚莫不畏之,号为“强项令”。

比如西汉苏武,天汉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后将他迁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羊,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李白写诗赞叹:“苏武在匈奴,十年持汉节。白雁上林飞,空传一书札。牧羊边地苦,落日归心绝。渴饮月窟冰,饥餐天上雪。东还沙塞远,北怆河梁别。泣把李陵衣,相看泪成血。”

比如南宋抗金名将宗泽,经文纬武,谋勇双全。金人听到他的名字,常常既尊敬又害怕,他们与宋人谈到宗泽,必定称他为宗爷爷。就算在弥留之际也没有一句话谈及家事,言语中全在念念不忘北伐,连呼三声“渡河!渡河!渡河!”后溘然长辞。

比如宋末文天祥,即使南宋朝廷覆灭,仍然四处举兵号召抗元,他被俘虏后,忽必烈亲自劝降,许以中书宰相之职。文天祥大义凛然,宁死不屈。留下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的衣服中有赞文说:“孔子说成仁,孟子说取义,只有忠义至尽,仁也就做到了。读圣贤的书,所学习的是什么呢?自今以后,可算是问心无愧了。”


比如明朝于谦,从小敬佩仰慕文天祥的气节,悬文天祥像于座位之侧,几十年如一日。《明史》赞曰:于谦为巡抚时,声绩表著,卓然负经世之才。及时遘艰虞,缮兵固圉。景帝既推心置腹,谦亦忧国忘家,身系安危,志存宗社,厥功伟矣。变起夺门,祸机猝发,徐、石之徒出力而挤之死,当时莫不称冤。然有贞与亨、吉祥相继得祸,皆不旋踵。而谦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卒得复官赐恤。公论久而后定,信夫。其诗句《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无知先生


先给个答案:当然没有。

但这个问题不是简单回答了“没有”之后就完事儿,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对古人的尚武精神予以压制的是法家

《韩非子》里说的好: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

在这句典型的法家话语里,儒和侠是作为并列对称的两个词出现的,他们的共同点都是对法家所创建的社会秩序构成了挑战,其中,儒家是通过思想,侠客通过武力,共同破坏了法家所维护的秩序。

众所周知,古代的法家和今天的法学没有任何关系,古代的法家是一种原始的管理学,强调通过暴力工具来维护社会秩序,严惩对社会秩序造成破坏的人。

侠客,未必是后代所说的那种武林高手,而是通过广交朋友、豢养宾客,建立私人武装的方式,对法家进行挑战;

儒家,则是通过宣扬人道主义,也就是仁义,强调个体的独立自主(君子),对现存秩序不盲目顺从,从而对法家进行挑战。

因此,在古代,对所谓“尚武精神”进行压制的是法家,而儒家则像思想界里的侠客一样,对法家进行了反抗。

第二,儒家核心思想与所谓的“尚武精神”具有相辅相成的特点

其实,中国古代的尚武精神很少体现在个人身上,不是说没有,而是说不推崇个体的蛮力、棍棒的哲学,这在早期中国就已经被扬弃了。中国传统上更讲究群体的武力,也就是军事、兵法;讲究不战而屈人之兵;讲究王朝的开疆拓土,“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是以武名世的,但他们可不是什么武林高手,即使项羽这样的“万人敌”,也是对学习兵法要高于学习舞刀弄棒。

所以,今天流行的武侠,其雏形就是《水浒传》,演变到了清末才逐渐成型,到了民国近代以后,才臻于完备。这些所谓的武林高手门派,绝大多数(除了极个别在历史上勉强有所依托)都是近代以来的虚构。

因此,古代所谓的“尚武精神”主要体现在王朝的精神面貌上,而不是个体的“嘿嘿哈嘿”上。而这一般需要儒家的涵养才可能真正成长并成熟起来。比如,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风华正茂,最热衷开疆拓土的朝代,而这恰恰是建立在儒家提供了一整套政治哲学、政治理论的基础上的。

有人会说,在先秦的时候,各个诸侯国都在互相征战,这种精神难道不是尚武精神?当然不是了,这种类似于军阀混战的阶段,和“武”有什么关系?“春秋无义战”嘛,武又不是打打杀杀,武是与道义结合在一起的。而道义,则是儒家提供的。


danyboy


不是儒家思想抑制了中国人尚武的文化,而是后世在对儒家思想的改造过程中,慢慢把里面血性,尚武的一方面去掉了,六艺里面有射和御,射就是射箭,御就是驾车,驾车不说,射怎么也算武艺了吧。子路是咋死的?和人决斗死的,他可是孔子知名的弟子哦。

孔子讲因材施教,所以他的弟子有各种各样的人,这说明儒家思想最开始是包容的,所以虽然没怎么提倡武,但是绝对没有抵制,毕竟孔子也是执过政,知道一个国家要运转,没有武力是不行的。

所以你看,中国历史上比较没有血性的朝代不是从春秋,战国开始,也不是从独尊儒术的汉朝开始,那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个人觉得起于唐朝(并不是说唐朝不尚武),一是科举,随着考核体制越来越僵化,从唐朝的诗歌都能中举,到明朝的八股文,这让越来越多的人读死书,而变得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更别说习武,所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虽然也有武举人,但是好像武举出来的没几个名人吧。二是唐朝后面分封割据,武人掌权,一直到宋,赵匡胤用军权夺来的天下,自然明白军权外落多危险,所以自宋以后都在千方百计限制武将的发展,让军权控制在皇权手上,甚至出现武官不如文官的情景,这种导向下只会导致更多人去读书,而不是习武。


30亿语言


孔子的儒家思想:

1、君子崇义不尚勇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2、见义勇为。(可见,孔子的勇是要分场合的,并不是无勇)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3、仁者必有勇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4、君子也和人争斗,不过是合乎礼仪的争斗,是君子之争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5、杀身成仁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6、托孤、寄命,贞节不改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7、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不是“三纲五常”,而是各司其职、各处其位的意思。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定公问:“君使臣,臣事

最后总结一下,孔子的思想作为最本源的儒家思想并未抑制中国人的血性,还是有气节存在的,比如文天祥、谭嗣同等。真正抑制中国人血性的当属宋明理学。五胡乱华和近代洋人入侵跟儒学抑制没什么主要关系,有关系的是蒙古和满族入侵。


GRIDMAN


我觉得,说儒家思想抑制了尚武文化有点偏颇,但是我们的传统文化确实不提倡“武力”。

很多人认为,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名片,但是儒家思想在两千多年的发展中,也不是变动不居的,它也在不断的吸收其它思想,不断变化自己的内容。比如,儒家在孔子之后,就曾经吸收了墨家、法家、阴阳家和杂家的思想。

所以,如果我们来评价一种文化现象,我们不能光考虑儒家因素,也要考虑其它流派背后的思想因素。

《大明王朝1566》里面的戚继光

电视剧《孙子兵法》

下面我就来说一下有关“尚武”的传统。想必一说到军事或者武力,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孙子兵法》。《孙子兵法》的确是先秦时期一部伟大的军事著作,但是我们不要忘了,《孙子兵法》里面有“不战而屈人之兵”“太上伐谋”这些话。孙武认为,一场战争的胜败,更重要的是计谋而不是武力。

此外,如果我们再追溯中国的军事或者战争文化,可以发现,在几千年的时间里,中国都没有类似《孙子兵法》这样的著作,直到宋代才出现了《武经七书》。不过,《武经七书》里面的很多著作其实都是“残篇”(《孙子兵法》据说有七十篇,但传世的只有十三篇),这也足可以说明中国人不重视军事和武力。

《武经七书》之后,可圈可点的可能就是戚继光的《纪效新书》了。此外,中国几乎就没有什么太多经典的军事著作了。

《走向共和》中的徐桐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呢?我认为,首先是因为我们的思想认为,靠武力和军事打败对方是下策,真正厉害的是用文化同化对方,用语言说服对方(比如王朗舌战诸葛亮,虽然最后被骂死)。其次,是我们传统文化注重精神,注重“气”。在我们的古人眼里,人的精神比武力更重要。宋明理学一直强调“气”,这个气是需要涵养的,而涵养则需要思想和内心的训练(比如静坐等方式),所以中国人强调静而反对动,自然对武力就非常瞧不起。比如,清末当中国面对西方的坚船利炮,还有一批守旧的大臣,如倭仁、徐桐等人,强调只要人人心中有“气”,团结一致,就能打败列强,由此在历史上留下了笑柄。


兮兮说事儿


对中华民族尚武精神影响最大的,我认为主要是两点:

1,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出现之前,人们要出人头地、提升所处的阶层,主要是通过“军功”,在战争中,建功立业,加官进爵,封侯拜相。隋唐之后,科举制度日趋完善,文字考试成为人们进阶的最主要途径,普遍情况下,人们已经不需要通过奋勇杀敌、冒着生命危险来获得地位的提升和赏赐,而是通过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用于读书走上仕途,长此以往,在整个社会基层层面,主动的形成了“重文轻武”的认识和局面。

2,大一统政治格局。中国自秦汉之后,真正意义上的分封封建制度,实际上已经不存在了,始终是以中央集权政治制度为主。这种制度,核心内容就是:普天之下,皆是王土,四海之内,皆是王臣,整个国家就是属于一个帝王的,那自然希望天下局势按甲休兵,止戈兴仁。这种情况下,在政治上部层面,也会往“重文轻武”的方向去推动。

儒家思想,其核心是纲常,对战争的定义分为“义战”与“不义之战”,对战争、武力并不是全盘加以否定。


东南西北20170801


问这个问题的人。可能是看到宋朝的历史。的确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宋的故事是中原王朝的悲剧。但是也绝不带这个往常没有血性。

从汉武帝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成为国教。基本历朝的汉人政权都以此作为立国之本。那么我们看一看。推崇儒家的后代政权都做了什么。

1、西汉:

卫青霍去病的功绩不必说。即便是当了西汉后期王莽时代。也出现过西征云南。次征匈奴的战例,要知道王莽后期已经是烽烟四起了。还依然出兵30万西征匈奴。

2、东汉三国:

东汉匈奴分裂。南匈奴内附,北匈奴实力大减,远遁大漠以北,东汉仍穷追不舍,彻底消灭了北匈奴政权,

到了东汉末年,三国纷争。内部达成疑团乱麻。.人口由顶峰时期的5300万人降至763万,总人口甚至不及汉朝强盛时的一个郡.但是逆看到北方游牧民族打过来吗?没有吧?为什么?

曹操及其后人从来没有给过游牧民族机会。先后发动:

白狼山之战,

田豫击溃鲜卑之战,

毌丘俭两平高句丽,

202年,南匈奴首领归附汉丞相曹操,曹操将南匈奴分成五部。

彻底断了匈奴崛起的可能


3、两晋南北朝

这段时期中原是黑暗。出现了五胡乱华。但是即便是如此险恶的情况下。也曾经发生或淝水之战这种以少胜多的战役。


4、唐朝


看看唐的领土就知道了。

作为中原最强王朝。太宗的鞭子指向何方。

唐武德三年(620年)九月至显庆二年(657年) 唐与突厥战争

  唐武德三年(620年)九月 突厥攻唐凉州之战

  唐武德四年(621年)三月 唐击突厥石州之战

  唐武德四年(621年)四月 唐击突厥雁门之战

  唐武德四年(621年)五月 唐李叔良击突厥之战

  唐武德四年(621年)八月至九月 突厥攻唐代州之战

  唐武德四年(621年)九月 唐杨师道击突厥之战

  唐武德五年(622年)三月 突厥与高开道、苑君璋合兵攻打雁门之战

  唐武德五年(622年)四月 突厥攻唐新城之战

  唐武德五年(622年)五月 唐击突厥忻州之战

  唐武德五年(622年)六月至贞观九年(635年)五月 唐与吐谷浑的战争

  唐武德五年(622年)六月 唐李长卿击吐谷浑之战

  武德五年(622年)八月 吐谷浑攻唐岷州之战

  唐武德五年(622年)八月至九月 唐击突厥汾州、三观山之战

  唐武德六年(623年)六月 突厥攻扰唐边之战

  唐高祖武德六年(623年)至唐亡(907年) 唐与吐蕃战争

  唐武德六年(623年)六月 岷州之战

  唐武德七年(624年)二月至五月 唐平蜀中僚人叛乱

  唐武德七年(624年)六月 唐平泷、扶二州僚人叛乱

  唐武德七年(624年)六至七月 唐蒋善合击吐谷浑之战

  唐武德七年(624年)八月 五陇坂之战

  唐武德八年(625年)四月 唐击睦伽陀所引突厥军凉州之战

  唐武德八年(625年)六月 唐反击突厥的作战

  唐武德八年(625年)七月 唐击睦伽陀且渠川之战

  唐武德九年(626年)三月 唐平眉州山僚叛乱

  唐武德九年(626年)三月 唐击突厥凉州之战

  唐武德九年(626年)四月 唐与突厥硖石之战

  唐武德九年(626年)七月 唐柴绍击突厥秦州之战

  唐武德九年(626年)八月 泾阳之战

  唐贞观二年(628年)正月 唐退吐谷浑岷州之战

  唐贞观三年(629年)十一月 唐击突厥河西之战

  唐贞观三年(629年)十一月至四年三月 唐灭北突厥之战

  唐贞观五年(631年)四月 唐平斛薛部叛乱

  唐贞观五年(631年) 冯盎平僚人叛乱

  唐贞观六年(632年)正月 唐平静州僚人叛乱

  唐贞观六年(632年)三月 吐谷浑攻兰州之战

  唐贞观七年(633年) 牛进达平僚人叛乱

  唐贞观七年(633年)至八年 张士贵平僚人叛乱

  唐贞观八年(634年)六月 唐段志玄击吐谷浑之战

  唐贞观九年(635年) 唐击党项羌之战

  唐贞观九年(635年)闰四月 唐击吐谷浑之战

  唐贞观十二年(638年)二月 齐善行平僚人叛乱

  唐贞观十二年(638年)八月 霸州山僚叛乱

  唐贞观十二年(638年)八至九月 松州之战

  唐贞观十四年(640年) 唐灭高昌之战

  唐贞观十五年(641年)十二月 唐击薛延陀之战

  唐贞观十六年(642年) 唐击西突厥伊州之战

  唐贞观十八年(644年)九月 唐击焉耆之战

  唐太宗贞观十八年(644年)至高宗总章元年(668年) 唐与高丽战争

  唐贞观十九年(645年) 唐太宗攻高丽之战

  唐贞观十九年(645年)至二十年 唐灭薛延陀之战

  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年) 唐攻龟兹之战

  唐永微二年(651年)七月至三年 西突厥阿史那贺鲁反唐之战

  唐显庆元年(656年)八月 唐程知节击西突厥之战

  唐显庆二年(657年)闰正月 唐灭西突厥之战

  唐显庆四年(659年) 乌海东岱之战

  唐显庆五年(660年) 唐灭百济之战

  唐显庆五年(660年)至光启年间(885—887年) 唐与契丹、奚等之战

  唐龙朔元年(661年)至二年 平壤之战

  唐龙朔二年(662年)三月 唐与铁勒天山之战

  唐龙朔三年(663年)八月 唐倭白村江之战

  唐乾封元年(666年)至总章元年(668年) 唐灭高丽之战

  唐总章三年(咸亨元年,670年)四月至八月 唐与吐蕃大非川之战

  唐咸亨元年(670年)至仪凤元年(676年) 唐与新罗战争

  唐上元三年至仪凤二年(676年—677年) 吐蕃攻扰鄙、廓、河、芳、叠等州 唐仪凤三年(678年)正月至九月 唐与吐蕃青海之战

  唐调露元年(679年) 裴行俭破西突厥之战

  唐调露元年(679年)十一月至次年三月 唐与突厥朔州、黑山之战

  唐调露二年(永隆元年,680年) 唐击吐蕃河源之战

  唐永隆二年(开耀元年,681年)五月 唐击吐善良非川之战

  唐永隆二年(681年) 裴行俭攻伏念之战

  唐永淳元年(682年) 唐与突厥云州之战

  唐水淳元年(682年) 唐娄师德击吐蕃河源之战

  唐永淳元年(682年)至永昌元年(689年) 骨笃禄攻唐之战

  唐武后垂拱二年(686年)九月 唐与突厥两井之战

  唐永昌元年(689年)七月 唐与吐蕃寅识迦河之战

  唐长寿元年(692年)十月 唐破吐蕃安西之战

  唐延载元年(694年)二月 唐击吐蕃冷泉之战

  唐万岁通天元年(696年)三月 唐与吐蕃素罗汗山之战

  唐武后万岁通天元年(696年)五月至七月 黄麞谷之战

  唐武后神功元年(697年)三月 东硖石谷之战

  唐久视元年(700年)闰七月 唐破吐蕃凉州之战

  唐长安二年(702年)十月 吐蕃攻茂州之战

  唐景云三年(712年) 唐奚冷陉之战

  唐开元二年(714年)七月 唐与契丹滦水谷之战

  唐开元二年(714年)八月至十月 唐破吐蕃武街之战

  唐开元四年(716年)二月 唐破吐蕃松州之战

  唐开元十年(722年)九月 唐援小勃律击吐蕃之战

  唐开元十五年(727年)正月 唐破吐蕃青海之战

  唐开元十五年(727年)九月 吐蕃攻唐瓜州、长乐之战

  唐开元十五年(727年)十月 唐与吐蕃瓜州之战

  唐开元十六年(728年)七月 唐破吐蕃渴波谷之战

  唐开元十六年(728年)八月 唐破吐蕃祁连城之战

  唐开元十七年(729年)三月 唐袭吐蕃大同军之战

  唐开元十七年(729年)三月 唐与吐蕃石堡城之战

  唐开元十八年(730年)六月至二十年三月 唐攻契丹之战

  唐天宝六载(747年)七月 唐与吐蕃积石军之战

  唐天宝六载(747年)七月 唐击小勃律之战

  唐天宝七载(748年)十二月 唐与吐蕃青海之战

  唐天宝八载(749年)六月 唐与吐蕃石堡城之战

  唐天宝九载(750年) 唐破吐蕃树墩城之战

  唐天宝九载(750年) 唐破石国之战

  唐天宝年间至唐末(750—875年) 唐与南诏战争

  唐天宝九载(750年) 南诏攻云南之战

  唐天宝十载(751年)四月 唐与南诏泸水之战

  唐天宝十载(751年)七月 唐与大食怛罗斯之战

  唐天宝十载(751年)九月 唐与契丹土护真水之战

  唐天宝十二载(753年)八月 唐收复九曲之战

  唐天宝十二载(753年) 唐击大勃律之战

  唐天宝十三载(754年)六月 唐与南诏太和城之战

  唐至德元载(756年)九月 南诏攻剑南之战

  唐至德元载(756年)至大历年间(766—779年) 吐蕃入侵河西陇右

  唐广德元年(763年)八月至十月 吐蕃入侵长安

  唐广德二年(764年)八月至十月 唐吐邠州之战

  唐永泰元年(765年)九月至十月 奉天、灵台之战

  唐大历八年(767年)九月 唐吐灵州之战

  唐大历八年(773年)八月至十月 唐吐灵、宜、盐、百之战

  唐大历十年(775年)九月 唐吐义宁之战

  唐大历十三年(778年)正月 唐回阳曲、羊武谷之战

  唐大历十四年(779年)十月 剑南、西川之战

  唐贞元二年(786年)八月至十二月 唐吐汧城之战

  唐贞元二年(786年)八月至十二月 吐蕃入侵陇州

  唐贞元十年(794年) 南诏吐蕃神川之战

  唐贞元十七年(801年)七月至十二月 维州之战

  唐贞元十八年(802年)正月 唐破吐番维州之战

  唐太和三年(829年)十一月 南诏入侵东西川之战

  唐太和五年(831年)九月 牛李维州事件

  唐会昌二年(842年)八月至会昌三年(843年)正月 唐破回鹘乌介可汗之战

  唐大中五年(851年)至咸通七年(866年) 张义潮收复河西

  唐大中十三年(859年)至咸通四年(863年) 交趾之战

  唐咸通十年(869年)十月至十一年(870年)二月 成都之战

最最难得是在晚唐藩镇割据。政权已经极度不稳定的情况下。唐朝政权依然敢主动出击发动了十数次的对外征战。


5、宋:

两宋虽然懦弱。但是也不是全无血性。宋朝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战争最多的朝代。基本每年都在打仗。一般的国家在这种高强度的攻击下早就灭亡了。但是宋朝硬是康乐三百年。这难道是没有血性。看看他们经历的战争吧。


宋辽战争:

① 高粱河之战:宋进攻。宋惨败,皇帝坐驴车。

② 满城之战:辽进攻。宋大胜,斩首一万。

③ 雁门之战:辽进攻。宋大胜,斩杀辽军主将,俘虏辽军副将。

④ 瓦桥关之战:辽进攻。宋战败,瓦桥关被攻占,数位将军被俘。

⑤ 岐沟关之战:宋进攻。宋惨败,死者数万,沙河为之不流。

⑥ 陈家谷之战:辽进攻。宋惨败,杨业战死

⑦ 君子馆之战:辽进攻。宋惨败,全军覆没,死者数万。

⑧ 土磴寨之战:辽进攻。宋战胜,斩首2000,俘虏500

⑨ 唐河之战:辽进攻。宋大胜,斩首15000

⑩ 徐河之战:辽进攻。宋战胜,俘获甚重

⑪ 子河汊之战:辽进攻。宋大胜,辽军损失十分之六七。

⑫ 雄州之战:辽进攻。宋战胜,辽军主帅被擒后撤退

。⑬ 瀛洲之战:辽进攻。宋战败。

⑭ 莫州之战:宋进攻。宋大胜,斩首一万。

⑮ 遂城羊山之战:辽进攻。宋大胜,斩首两万。

16望都之战:辽进攻。宋战败,主将投降。

17檀州之战:辽进攻。打成平手,宋辽檀渊之盟:协定宋每年输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18宣和伐辽:宋进攻。宋大败,死尸相枕藉不可胜计。统计一下:

18场中宋胜9,平1,负8,胜率50%宋进攻4次守14次,宋挨打率77.8%宋防守14次,胜9平1负4,防守胜率64.3%,如果檀州之战算宋朝防御胜利的话防守胜率勉强70%。这说明什么?宋辽战争的高胜率是建立在高挨打率上




宋夏战争:

① 三川口之战:西夏进攻。宋战败,主将被俘。

② 好水川之战:西夏进攻。宋惨败,全军覆没,死亡万人。

③ 定川寨之战:西夏进攻。宋惨败,全军覆没,9400人死亡。之后庆历和议,宋朝每年赐给西夏银5万两,绢13万匹,茶2万斤;另外,每年还要在各种节日赐给西夏银2.2万两,绢2.3万匹,茶1万斤。

④ 大顺城之战:西夏进攻。宋战胜,西夏撤围。

⑤ 定羌城之战:宋进攻。宋战胜,设置熙和路,羌人归降30余万帐。

⑥ 灵州之战:宋进攻。宋惨败,士兵死亡15万以上。

⑦ 永乐城之战:西夏进攻。宋惨败,全军覆没,军士死亡7万,算上随军民夫死亡20万以上。

⑧ 平夏城之战:西夏进攻。宋胜,俘虏3000,缴获牛羊十万头。

⑨ 横山之战:宋进攻。宋胜,攻占横山。


统计一下:9场中宋胜4负5,胜率44.4%宋进攻3次受6次,宋挨打率66.7%


宋金战争:

① 宋金太原之战:金进攻。宋战败,太原被攻陷。

② 第一次开封之战:金进攻。宋战败,宣和合约赔款黄金500万两,白银5000万两,割让中山、河间、太原三镇。

③ 第二次开封之战:金进攻。宋惨败,过渡陷落,徽钦二帝及宗室400余人被俘,金兵大掠全城,仅女子便掳走近12000人。

④ 黄天荡之战:金进攻。平局。韩世忠成功围困金兀术40余天,但被金兀术火攻突围。

⑤ 富平之战:金进攻。宋惨败,18万大军全军覆没。

⑥ 和尚原之战:金进攻。宋大胜,俘虏一千余人。

⑦ 饶凤关之战:金进攻。宋大胜,金军损失数千。

⑧ 仙人关之战:金进攻。宋大胜,金军损失数千。

⑨ 岳飞第一次北伐:宋进攻。宋大胜,收复襄阳府、唐州、信阳军等地。

⑩ 大仪镇之战:金进攻。宋大胜,俘虏400余人,金兵相蹈藉没溺死者不可胜计。

⑪ 顺昌之战:金进攻。宋战胜,金退兵。

⑫ 郾城之战:金进攻。宋大胜,杀敌500余人,夺战马200.

⑬ 柘皋之战:金进攻。宋大胜,杀敌约一万。

⑭ 剡家湾之战:金进攻。宋大胜,杀敌630,俘虏约一万。

⑮ 皂角林之战:金进攻。宋大胜,斩杀万户一名,俘虏数百。

16 唐岛之战:金进攻。宋大胜,俘虏3000余人。

17 采石之战:金进攻。宋战胜。

18 海州之战:金进攻。宋大胜,杀敌数千,金军损失近半。

19开禧北伐:宋进攻。宋战败,嘉定和议赔款白银300万两,称金为伯, 宋输金岁币由银绢二十万两、匹改为三十万两、匹。

20仆散揆攻宋之战:金进攻。宋战败。杀韩侘胄向金人谢罪。嘉定议和(见上一条)

21 六合之战:金进攻。宋战胜,金退兵。

22 襄阳枣阳之战:金进攻。宋战胜,金退兵,金军损失超过3万。23 蔡州之战:宋进攻。宋战胜,金灭亡。

统计:宋金

23战,宋胜16,平1,负6,胜率高达69.6%!但是慢着,宋进攻3次受20次,宋挨打率也高达87%!可见高胜率果然是因为高挨打率…


宋蒙战争:

1沔州之战:蒙古进攻。宋战胜,蒙古退兵。

2 真州之战:蒙古进攻。宋战胜,蒙古退兵。

3 阳平关之战:蒙古进攻。宋惨败,全军覆没,死亡军士7700

.4 江陵之战:蒙古进攻。宋战胜,夺回被掳百姓2万余人,蒙古退兵。

5 黄州之战:蒙古进攻。宋战胜,蒙古退兵。

6 庐州之战:蒙古进攻。宋战胜,蒙古退兵。

7 京襄之战:宋进攻。宋战胜,收复京襄。

8大垭寨之战:蒙古进攻。宋战胜,蒙古退兵。

9余玠防蜀之战:蒙古进攻。宋战胜,蒙古退兵。

10 寿春之战:蒙古进攻。宋战胜,蒙古退兵。

11纽磷攻四川之战 :蒙古进攻。蒙古战胜,四川陷落。

12 鄂州之战:蒙古进攻。平局,忽必烈回家争汗位,宋军伤亡13000.

13 钓鱼城之战:蒙古进攻。蒙古惨胜,蒙哥死鱼钓鱼城下。钓鱼城最终投降。

14 虎啸山之战:宋进攻。宋惨败,被斩首1000余。

15 襄樊之战:蒙古进攻。宋战败,樊城被攻陷,襄阳投降。

16 淮西之战:蒙古进攻。宋战败,被斩首数千,淮西陷落。

17郢州之战:蒙古进攻。宋战败,被斩首500,郢州陷落。

18沙阳、新城之战:蒙古进攻。宋战败,阵亡3000余人,沙阳、新城被攻陷。

19第二次鄂州之战:蒙古进攻。宋战败,3000艘战舰被焚毁,鄂州陷落。

20 嘉定之战:蒙古进攻。宋战败,嘉定陷落。

21 丁家州之战:蒙古进攻。宋惨败,13万军士,2500艘战舰全军覆没。

22 岳州之战:蒙古进攻。宋惨败,2万军士,1600艘战舰全军覆没,岳州陷落。

23 焦山之战:蒙古进攻。宋惨败,700余艘战舰被俘获。

24 常州之战:蒙古进攻。宋惨败,守军全军覆没,常州陷落。

25 扬州之战:蒙古进攻。宋惨败,6万多军士被杀或投降,扬州及淮东16州32县陷落。

26潭州之战:蒙古进攻。宋惨败,3000守军全军覆没,潭州沦陷。

27泸州之战:蒙古进攻。宋惨败,全军覆没,泸州沦陷。

28 静江之战:蒙古进攻。宋惨败,3000守军全军覆没,静江沦陷。广南西路15州投降

29文天祥反攻江西之战:宋进攻。宋战败,全军覆没,文天祥被俘后就义。

30 崖山之战:蒙古进攻。宋惨败,20万军士,上千艘战舰全军覆没,宋朝灭亡。

统计:宋与蒙古30战,胜9,平1,负20,胜率30%其中宋进攻3次受27次,宋挨打率高达90%综上宋在主要对外战争中,胜38,平3,负39,胜率47.5%总计攻13次,受67次,挨打率高达83.75%如果你顺便考虑下辽夏金的户口兵丁你就知道宋朝多强大了。

最妙的是钓鱼城之战居然干掉了蒙古大汗。这能说软弱吗?



6、明:

作为历史上骨头最硬的朝代。明朝秉持不称臣不纳贡不和亲,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国策。就从来没有怂过。儿对外战争也从来没有软过。

洪武二年常遇春,李文忠攻开平之战,一举拔掉元上都,元顺帝仓皇逃窜,一年后病逝,此战后,明朝修筑了开平卫,俯瞰整个北方蒙古草原,之后的几十年,虽然蒙古人偶有胜仗,但基本都是被明军追亡逐北。

洪武二十一年蓝玉捕鱼儿海大捷,灭敌数万,俘虏七万多人,北元政权的统治机构被一窝端俘虏到南京来,此战宣告了北元政权的最后灭亡,从此蒙古高原已不再有如成吉思汗时代统一的政权,之后的二百年里,虽然瓦刺和鞑靼在蒙古草原轮流坐庄,却早已不具备抗衡中原的实力,或依附于明朝,或偶尔骚扰,却终难再锨起大风浪。

永乐八年,明成祖第一次北征,在斡难河战役中大破鞑靼军主力,蒙古各部纷纷向明朝称臣,此战进一步削弱了蒙古各部落的实力,并瓦解了蒙古部落的内部。战后明朝以势力均衡的原则对蒙古的几个主要部落进行册封,明朝在北方的武功达到了极盛时期.

明正统14年,瓦刺大军在土木堡将明军打得全军覆没,并俘虏明英宗,名将于谦指挥北京保卫战,大破也先大军,迫使其交还英宗。蒙古军的兵败引起了一系列连锁反应,也先在内讧中被杀,分散的蒙古部落又重新接受了明朝的册封

公元1517年,明朝水师在广东屯门和西草湾接连重创葡萄牙水军,葡萄牙军队损失惨重,之后渐渐改变了对中国的政策,转而以欺诈手段骗取了澳门。此战对明军的影响在于,明朝的战船和火炮都在此战后吸取欧洲的技术得到了改良和革新。

明朝中后期,倭寇横行,名将戚继光等致力于平倭战争,奋战数十年后终于平定倭寇。

明朝中后期,倭寇横行,名将戚继光等致力于平倭战争,奋战数十年后终于平定倭寇 明朝抗倭援朝战争,历时七年打败日本,不但确保了国土的平安,更使日本龟缩于岛中不敢扩张达300年。

明与清(后金)之间的萨尔浒决战。

可以这样说。中国的每个朝代都有软蛋。但也一定有在民族危亡的时刻站出来的勇士。而儒家并不是软弱之学。孔子一样强调有仇必报。尚武精神从来不是由于儒家文化而丢失。而是一些别有用心之人看不得我们国家强盛的借口。


邓超话电商


这个问题回答得多了,真的是会觉得厌倦,因为都是站在预设立论的基础上提问的,那么回答者无论说得多有理都似乎给人感觉矮人三寸。比如这个提问就逻辑混乱,又充满偏见。

先说逻辑混乱:

1、儒家思想——是一个非常大的话题,它存在的时间就接近3000年,那么漫长的阶段里,你到底指哪一个阶段的儒家?

2、儒家有多个流派,如原始儒家就来自周“礼”,尽管周“礼”中还没有系统的提出儒家理论,但是后世孔子所提倡的“德政”实际上就来自于《尚书》中的《虞书》《夏书》《商书》《周书》,通过尧舜禹、皋陶、商汤、伊尹等上古明君、贤臣的故事,提出了政治上的道德要求,为后世儒家的立身之论奠定了根基;

3、到了孔子的时候,他在《周礼》《尚书》原始儒家的基础上,将本身只是帝王为政之道的原始儒家主张扩展到士大夫阶层,因为士大夫不是最高统治者,所以自然就不能只讲“德政”的内涵,于是孔子便将这种“圣王”的人格“下放”到士大夫的身上,就变成了“ 君子”、“圣人”。在这个基础上他又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要求,在孔子的整个思想体系里,他总是期望国家是能够一直都实现“圣人治世”的,为了确保他设想的这种国度一直存在,因此他就要求从最高统治者到平民百姓,都必须具有至高无上的道德清包和境界——此所谓“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注意,此句正解是刑法的上限不止于大夫,即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礼法也不下止于庶人)。

正是由于孔子对周礼、周朝的顶礼膜拜,所以有关周的一切都被他都接纳,并且致力推广。

文武兼修

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礼记·中庸》

这里的文、武分别是指周文王与周武王,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以尧舜之道为祖法,以文王、武王之治为政,后面的一大段话就是给这两句“加持”——总之就是说前两句是真理了。

这里需要特别强调澄清的是,通过对文王与武王的文治武功的赞颂,孔子主张儒家要能文能武——注意哦,此处的“文”可不只是文采飞扬有学问;“武”也不只是指个人会武功,而是指经国治世:和平时能文治;战乱时,要能武统。

我看回答很多人讲到儒家的文武兼备是指个人武力,其实这是误解,孔子从未有过要求提升个人武力值的主张,唯一有的,是来自射箭的解释:

“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论语·八佾》


但是孔子这里的意思分明是把“射”这种技能当成是一种礼仪竞技,而不是一门武艺,那“宪章文武”之“武”是如何理解为“武功”的了?

其实答案并不难猜,就是源自下面这句话:

“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周礼·保氏》
注:“五射”是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

咦?这不就是指武力吗?

别急,还有下面这句:

国之大事,在祀在戎——《左传》

这句话就不用翻译了吧?

就是因为我们忽略了周朝的尚武本质,也因此忽略了“六艺”中的“五射”它是为“戎”(战争)服务的。所以,我们就搞错了孔子教“六艺”的目的,实际上他是为了尊《周礼》,而不是为了让接受他的学问之人个人技能必须文武双全。

毫无疑问:周人对国家的盛世与危机的认识是清醒的。

所以,你说原始儒家他抑制不抑制尚武精神?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事实上,直至周昭王南征战死前,周王室的扩张意图以及对天下各诸侯国,都还是很强势的。


孔子在鲁国做官的事大家都知道,政绩斐然大家也知道,但是大家忽略了孔子做司寇期间的两件事:

定公十年春,及齐平。夏,齐大夫黎鉏言於景公曰:“鲁用孔丘,其势危齐。”乃使使告鲁为好会,会於夹谷——《史记·孔子世家》

一是孔子为政让齐国感到害怕,孔子当时候早已经名满天下,因此,可以推知他给世人感觉,可能是一名硬汉。

果不其然:

“鲁定公且以乘车好往。孔子摄相事,曰:“臣闻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古者诸侯出疆,必具官以从。请具左右司马。”定公曰:“诺。”

具左右司马。会齐侯夹谷,为坛位,土阶三等,以会遇之礼相见,揖让而登。献酬之礼毕,齐有司趋而进曰:“请奏四方之乐。”景公曰:“诺。”於是旍旄羽袚矛戟剑拨鼓噪而至。孔子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举袂而言曰:“吾两君为好会,夷狄之乐何为於此!请命有司!”有司卻之,不去,则左右视晏子与景公。景公心怍,麾而去之。有顷,齐有司趋而进曰:“请奏宫中之乐。”景公曰:“诺。”优倡侏儒为戏而前。孔子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曰:“匹夫而营惑诸侯者罪当诛!请命有司!”有司加法焉,手足异处。景公惧而动,知义不若,归而大恐,告其群臣曰:“鲁以君子之道辅其君,而子独以夷狄之道教寡人,使得罪於鲁君,为之柰何?”有司进对曰:“君子有过则谢以质,小人有过则谢以文。君若悼之,则谢以质。”於是齐侯乃归所侵鲁之郓、汶阳、龟阴之田以谢过——《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果然很强硬,不仅有敏锐的军事嗅觉(提醒鲁定公要带兵以防齐国不轨),还两次不顾君臣之礼,上台怒斥齐景公,孔子的这个举动已经显示出了“尊王攘夷”的决心,他显然已经打算在鲁国这个他心中的超级偶像——周公的后代建立国家里实现他的抱负,借鲁国称霸而匡扶周室!

事实上,齐景公找“莱夷”与“娼优侏儒”来给鲁定公表演,并不是如他自己所说只是“夷狄之道”,而是妥妥的武力炫耀与羞辱——跟项羽的“鸿门宴”是一个意思(“旄羽袚矛戟剑拨鼓噪而至”)。

孔子自然是看的清清楚楚,才会坚决阻止,此种表现,当配得上“宪章文武”!

孔子的这一次强硬表现以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姿态,让齐国主动送回此前侵略的鲁国土地(郓、汶阳、龟阴之田等)。

可以说很屌了!

而后还有:

“定公十三年夏,孔子言于定公曰:“臣无藏甲,大夫毋百雉之城。”使仲由为季氏宰,将堕三都。于是叔孙氏先堕郈。季氏将堕费,公山不狃、叔孙辄率费人袭鲁。公与三子入于季氏之宫,登武子之台。费人攻之,弗克,入及公侧。孔子命申句须、乐颀下伐之,费人北。国人追之,败诸姑蔑”——《史记·孔子世家》


抄家,这就已经有点商鞅变法的节奏了,所以才会有:

“齐人闻而惧,曰:“孔子为政必霸,霸则吾地近焉,我之为先并矣。盍致地焉?”

于是,齐国决定分化孔子与鲁定公的臣君关系,送了80名美女给定公这位不争气的君主。


综上所述,原始儒家,含周公设计的理念在内,绝对不是后世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迂腐版儒家那样。

到了大汉王朝时期,一个最直接的事实:“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汉武帝,打出了中华上下五千年里的最强王朝和最辉煌的战绩。


汉武帝重用的董仲舒与胡毋生两位儒生,自称“公羊传人”——来自战国儒家典籍《公羊传》,而公羊传作为一个学术派别,它有一个异常强硬的主张:

“九世犹可以复仇乎?虽百世可也。”

书中长篇累牍地介绍了齐襄公为九世前的国仇家恨而坚决报仇的事,可说非常“露骨”了,因为齐襄公可不是什么好鸟。。。这就是为什么要说“君子报仇”而不是“汉子报仇”了。

“高皇帝遗朕平城之忧,高后时单于书绝悖逆。昔齐襄公复九世之雠,春秋大之。”——刘彻

太阳大帝汉武帝就是在这种指导思想下,缔造了后世无法逾越的伟业——“国恒以弱灭,独汉以强亡”!

主张“大一统”、“大居正”、“大报复”的公羊派,绝对是儒家学派中最爱憎分明,最强硬的派别!

尊儒习武

在汉武帝号召下,人人皆养马习驭,人人皆控弦拉弓——汉武帝把灭匈奴上升到全民战争的级别!西汉王朝居然拥有10万骑兵,这不仅是我国古代史的巅峰,也是人类史上的第一大骑兵天团!(卫青、霍去病的有这么屌就不奇怪了)。



掌握了周、孔原始儒家,与董、胡两人改造的新儒家的大汉汉王朝,尚武之风已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马或奔踢而致千里,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夫泛驾之马,跅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才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征贤令》/刘彻

有一个人的毛遂自荐书可备一典型:

“年十三学书,三冬文史足用。十五学击剑。十六学《诗》、《书》,诵二十二万言。十九学孙、吴兵法,战阵之具,钲鼓之教,亦诵二十二万言。凡臣朔固已诵四十四万言。又常服子路之言。臣朔年二十二,长九尺三寸,目若悬珠,齿若编贝,勇若孟贲,捷若庆忌,廉若鲍叔,信若尾生。若此,可以为天子大臣矣。” ——东方朔

绝逼文武双全!


下面就以各朝代的“最强音”结束吧,一起来看看,哪个最霸气!

【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宾,莫非王臣。

【秦】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万世无量。

【汉】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之)臣妾。

【隋】借问长城侯,单于入朝谒——杨广。

【唐】唐诗队列…… 随便哪首都行,首推李太白。

【明】义武奋扬,跳梁者,虽强必戳。


总结:周“大”(大气)→秦强(强悍)→汉霸(霸道)→唐放(开放)→明狠(斗狠劲)。


無風即風


遇上年轻小朋友侃侃而谈儒家如何如何、这般这般,然后问我的意见,我总是反问:「你讲的是那个时期的儒家?」

小朋友有点讶异,回问:「还有这么讲究?」

我便说:「最起码也要分先秦儒家、汉儒和宋儒呀!这还未按人来细分。还未包括唐人、清人和近代的新儒家呢!」

当世中国读书如果是并此不识,就不要妄谈儒家的短长了!


先秦儒家

回到「尚武文化」,孔子时代是儒家刚出生的时候,孔门学习有所谓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六艺之中,射是射箭、御是控制马车,本来就是打仗用的本事。

按现当代西方学制,则算是体育这一门。

古代御马车,略相当于当代的驾驶汽车。

那么请问,先秦儒家是如何抑制尚武精神、如何让中国人不能打?


汉儒

在汉唐盛世,中央的高级官员都是文官武官灵活迁调,有所谓「出将入相」即是既可以带兵出征御敌,又可以回朝做中央政府的首长。

中国传统政治出现文武分途,始于北宋初,宋太祖有鉴于五代时大臣容易篡夺帝位,立国后就用了文武分途的用人策略。

这不关儒家思想的事,在于新时代新皇帝要重新制定国家的长远发展策略。


宋儒

我们读中国古代历史如果只读到初中程度,大家都会感觉到宋室积弱,对外不甚能打。

不见得呀!蒙古崛兴之后,由成吉思汗到忽必烈祖孙三代,军事上横扫欧亚,灭国无数,杀人无数。

只有在中国遇上最顽强的抵抗,用了三代才征服「积弱」的南宋。


到了清代,中国的军事力量与西方相比,更加相形见绌,那是败在军事科技上面。

因为在全面热武器时代,斗的是武器,不是尚武精神。如果横向比较,中国面对欧美殖民主义的挑战,比起亚非美三大洲其他旧文明,还是能够在屡败屡战中,保存老祖宗传下来的文化,没有亡国灭族。

所以,各位小朋友应该多读史书,不要人云亦云,有甚么事就怪罪到儒家的头上去。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头条号,每周1、3、5将发布《龙文鞭影》的最新讲解,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不一样的国学。


[潘国森]答


潘先森说


这没有直接关系,儒家思维只是限制了中国人的想象创造力,使事物和人的认知朝一个方向发展和进行,它可以说深深毒害了中国人,禁锢了中国人的思维!它错误的丢弃了易经中的辩证思维,从而误导了中国人的知识和智慧的发展,也严重的耽误了人类的进程,所以你看中国封建史,你会觉得两千多年封建王朝在不停地轮回,止步不前,基本没有什么大的进展和变化,因为人的思维被儒家给束缚了,至于四大发明可以说是中国人遗留的思维产物!至于对尚武文化的影响,只是间接的,没那么具体和明显!孔子对中国来说即是功劳伟大也是罪恶滔天,但在孔子的那个时代,他可能意识不到,只认为是一般的小的过错。所以国人不必介怀。但对于西方和世上所有人来说,下十八层地狱也不为过,谁叫他要去歪曲易经的原旨意,对易经断章取义,犯下严重的错误!导致世界进程延误多达两千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