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60倍放大鏡下館藏漢代古玉高清陰線工藝,圖文講解學鑑定(乾貨)

60倍放大鏡下館藏漢代古玉高清微距圖,一起學習古玉鑑定。玉器辨偽是痕跡分析學,多研究真品,才能在面對仿品時更有信心。本文精選8張陝西省出土古玉在60倍放大鏡下的微痕圖片,對比分析。

60倍放大鏡下館藏漢代古玉高清陰線工藝,圖文講解學鑑定(乾貨)

皇后之璽

一、陰線溝底鑑定

60倍放大鏡下館藏漢代古玉高清陰線工藝,圖文講解學鑑定(乾貨)

圖1

圖1為漢代蒲紋玉璧的典型工痕特徵,製作工藝為:先利用三組平行陰線進行夾角打格,分成六角蒲格,然後利用砣具進行砣制,呈現一個接一個的六角形圖案,常用作較大尺寸的葬璧。

砣具溝底整體平滑,粗獷有力,但可以明顯看到溝底有平形狀劃痕,這是由於解玉砂顆粒大小不均,在砣具帶動潮溼解玉砂進行加工過程中留下的痕跡(劃重點)

60倍放大鏡下館藏漢代古玉高清陰線工藝,圖文講解學鑑定(乾貨)

圖2

圖2分兩部分,對比分析。上面是砣具帶動潮溼解玉砂砣制中形成的痕跡,由於解玉砂在加工過程中對溝底進行了變相打磨拋光,因此溝底看起來光澤度較好,但仍舊可以看到不規則的平形狀劃痕,劃痕包漿厚重,與仿品的新茬有所區別(鑑定要點)

下面部分為手工刻劃的陰刻線。明顯看到線條不甚規則,製作工藝為徒手抓握金屬工具或磨具刮蹭而成,由於未經解玉砂的反覆打磨,後期也未拋光,溝底看起來較為毛躁,呈現晶團狀凸起與長條狀凸脊、凹槽等表象。

60倍放大鏡下館藏漢代古玉高清陰線工藝,圖文講解學鑑定(乾貨)

圖3

圖3同樣如此,圓圈內部分也是徒手刮蹭而成,陰刻線陡邊銳利,未經修磨,溝底毛躁,呈現凹凸不平的視覺效果。此處尤其要注意陰線邊緣與機器工仿品的區別(機器高速加工陰刻線,常出現拉鎖狀崩口)。

60倍放大鏡下館藏漢代古玉高清陰線工藝,圖文講解學鑑定(乾貨)

仿品拉鎖狀崩口,溝底乾澀無包漿

二、陰線轉彎鑑定

60倍放大鏡下館藏漢代古玉高清陰線工藝,圖文講解學鑑定(乾貨)

圖4

60倍放大鏡下館藏漢代古玉高清陰線工藝,圖文講解學鑑定(乾貨)

圖5

60倍放大鏡下館藏漢代古玉高清陰線工藝,圖文講解學鑑定(乾貨)

圖6

漢代古玉陰刻線在進行轉彎時,不論使用砣具還是徒手刻劃,都不能一次成形,而是要反覆接刀而成。接刀完成轉彎後,玉匠會有意將轉彎痕跡中出現的衝出痕毛道打磨掉,而仿品卻刻意仿製這種類似於拼接痕的效果(仿品重災區),請看下圖。

60倍放大鏡下館藏漢代古玉高清陰線工藝,圖文講解學鑑定(乾貨)

仿品刻意呈現拼接痕的效果,生硬呆板

三、陰線網格紋鑑定

60倍放大鏡下館藏漢代古玉高清陰線工藝,圖文講解學鑑定(乾貨)

圖7

60倍放大鏡下館藏漢代古玉高清陰線工藝,圖文講解學鑑定(乾貨)

圖8

漢代古玉陰刻線網格紋較為常見,網紋常為手工刻劃然後打磨,線條不甚規整,溝底呈現磨砂狀。尤其需要注意的是,陰線圍成的四邊形,邊角粗鈍、圓滑,包漿厚重(鑑定要點)

60倍放大鏡下館藏漢代古玉高清陰線工藝,圖文講解學鑑定(乾貨)

仿品網格紋,溝底生硬,不夠圓潤

本文通過館藏古玉微痕的圖文對比,簡單瞭解陰刻線的幾種形式,尤其注意工痕特徵,以及真品與仿品的鑑定要點,對我們辨偽會有一定幫助。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歡迎評論轉發,也可以關注我,一起來養玉。


分享到:


相關文章: